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绝地之音》 【课型】新授课 【备课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十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牛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 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秦腔里的那 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足以震撼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 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的一首曲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品读·探讨] 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当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 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 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 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 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 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马步升的散文 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 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 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 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 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 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 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兼凄婉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1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 题】《绝地之音》 【课 型】新授课 【备 课 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十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牛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 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秦腔里的那 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足以震撼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 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的一首曲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品读•探讨] 一.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当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 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 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 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 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 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马步升的散文 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 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 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 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 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 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 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二.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兼凄婉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 是否是歌本身呢?) 三.品读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听到的绝地的天籁,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 大的震撼,引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一部分(第1段):追忆(魂牵)绝地之音 这总体上是一个倒叙式的开头(其内部却是顺叙),主要写7年来魂牵梦绕于“绝地之音”, 种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强烈地冲击着心扉。整个第一部分,反复强调的是绝地之音给作者的强烈 心灵震撼 问题: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 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明确:作者要强调的是主观感受力的震撼,和他对这次经历的独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 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 第二部分(第2~5段):邂逅绝地之音。 邂逅”是不期而遇,非在预计之中。“我”能够听到绝腔绝调,完全是长城文化遗迹考察中 的偶缘,故而必得根据行踪,依次道来。这一部分可为两层:第一层(第2~4段),曲折向绝地 第二层(第五段),绝地闻绝调。 问题1为什么作者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第2段) (1)“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 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2)“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 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 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问题2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 的特点?(第3段) 明确: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 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 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 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 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 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问题3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4段) 明确:“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 武壮观”。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赞赏之情 问题4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第5段) 明确: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 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奇观。以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2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 是否是歌本身呢?) 三.品读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听到的绝地的天籁,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 大的震撼,引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一部分(第 1 段):追忆(魂牵)绝地之音。 这总体上是一个倒叙式的开头(其内部却是顺叙),主要写 7 年来魂牵梦绕于“绝地之音”, 一种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强烈地冲击着心扉。整个第一部分,反复强调的是绝地之音给作者的强烈 心灵震撼。 问题: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 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明确 :作者要强调的是主观感受力的震撼,和他对这次经历的独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 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 第二部分(第 2~5 段):邂逅绝地之音。 “邂逅”是不期而遇,非在预计之中。“我”能够听到绝腔绝调,完全是长城文化遗迹考察中 的偶缘,故而必得根据行踪,依次道来。这一部分可为两层:第一层(第 2~4 段),曲折向绝地; 第二层(第五段),绝地闻绝调。 问题 1 为什么作者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 (第 2 段) (1)“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 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2)“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 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 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问题 2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 的特点? (第 3 段) 明确 :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 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 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 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 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 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问题 3 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 4 段) 明确:“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 武壮观”。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赞赏之情。 问题 4 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 (第 5 段) 明确: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 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奇观。以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 为是绝地中的绝地 问题5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第5段) 明确“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 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第三部分(第6~8段):探询绝地之音。 诚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大学历史系的学习丰富了作者的文化构成,而对绝地之音的探询, 主要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追问。这一部分,实际上写的是探询而尚未有得的过程,可按自然段分为 三个层次。第6节写探询“绝地之音”,旨在寻找其文化遗脉的归属。第7节写多年来“我”对绝 地之音执著探询,虽然寻词觅调的工作一无所获,但我相信它是真实的。第8节承上启下,简洁 地过渡。 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 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第6段) 明确: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 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 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 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现在的 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 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 考和认识。文中的“长城”与通常语境下的长城寓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都凝聚着劳动者的勤劳、智慧,都是民族纷争和融合的象征。但本文中的“长城”,更是一条“文 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并且成为超越特定历史、超越特定民族的富含文化因子的心理习惯和地 域标志 第四部分(第9~10段):捕捉绝地之音。 所谓“捕捉”,是指“捕捉到了”,而这种“捕捉”是以“自我印证”和“自我领悟”的形式完 成的。第9节写“我”对绝地之音的一次偶然的自我印证。第10节写“我”绝地之音的理解、领 问题1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捕获了绝地之音?(第9段) 明确“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时,面对四周“望不断的沙丘”, 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里,“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人 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问题2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 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第10段」 明确:绝地,才能进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 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 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1)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2)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奇绝的平地,还是几年后所 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3)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 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4)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3 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 为是绝地中的绝地。 问题 5 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 (第 5 段) 明确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 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第三部分(第 6~8 段):探询绝地之音。 诚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大学历史系的学习丰富了作者的文化构成,而对绝地之音的探询, 主要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追问。这一部分,实际上写的是探询而尚未有得的过程,可按自然段分为 三个层次。第 6 节写探询“绝地之音”,旨在寻找其文化遗脉的归属。第 7 节写多年来“我”对绝 地之音执著探询,虽然寻词觅调的工作一无所获,但我相信它是真实的。第 8 节承上启下,简洁 地过渡。 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 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第 6 段) 明确: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 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 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 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现在的 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 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 考和认识。文中的“长城”与通常语境下的长城寓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都凝聚着劳动者的勤劳、智慧,都是民族纷争和融合的象征。但本文中的“长城”,更是一条“文 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并且成为超越特定历史、超越特定民族的富含文化因子的心理习惯和地 域标志。 第四部分(第 9~10 段):捕捉绝地之音。 所谓“捕捉”,是指“捕捉到了”,而这种“捕捉”是以“自我印证”和“自我领悟”的形式完 成的。第 9 节写“我”对绝地之音的一次偶然的自我印证。第 10 节写“我”绝地之音的理解、领 悟。 问题 1 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捕获了绝地之音?(第 9 段) 明确 “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时,面对四周“望不断的沙丘”, 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里,“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人 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问题 2 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 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第 10 段) 明确:绝地,才能进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 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 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1)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2)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奇绝的平地,还是几年后所 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3)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 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4)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 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 (5)这样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 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地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问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是作者写的一首家乡人民的生命赞歌。他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自然条件 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生活状态。正是在这块几乎不适于人类生衍繁殖的地方,人 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铜鼎铭文,有秦腔,有花儿,有长 城。因为地绝而人心不绝,地荒而人心不荒。对于这样一片文化和土层一样深厚的黄土地,以及 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者怎能不震撼,又怎能不赞赏呢 问题4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借绝地平台上发出的歌声,寄予对生命的丰厚和顽强的赞美,对真实质朴原生态的认 四.总结 1.结构严谨,行文婉曲(设置悬念) 采用的是倒叙结构:追忆绝地之音—一邂逅绝地之音—一探询绝地之音—一捕捉绝地之音 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绝地之音”非常人常闻之乐,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特定人物所发之音,考察之行中的 巧遇(包括那人和“我”的“咧”)使作者拥有了题材优势,正所谓“人物我有”。作者用绝地之 音表现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音本身就是生命力的本身。写出了“独此一家”的感 悟,令人耳目一新 3.文笔大气,感染力强 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有个性的文化散文,既体验精致,又视野开阔,笔力雄健。作者总是用 种文化追踪的目光审视对象,赋予其一定的历史厚度。 五.作业完成《贏在课堂》上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
洪泽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鲁志军 4 “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 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 (5)这样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 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地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问题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 这是作者写的一首家乡人民的生命赞歌。他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自然条件 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生活状态。正是在这块几乎不适于人类生衍繁殖的地方,人 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铜鼎铭文,有秦腔,有花儿,有长 城。因为地绝而人心不绝,地荒而人心不荒。对于这样一片文化和土层一样深厚的黄土地,以及 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者怎能不震撼,又怎能不赞赏呢? 问题 4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借绝地平台上发出的歌声,寄予对生命的丰厚和顽强的赞美,对真实质朴原生态的认 同。 四.总结 1.结构严谨,行文婉曲(设置悬念) 采用的是倒叙结构: 追忆绝地之音——邂逅绝地之音——探询绝地之音——捕捉绝地之音 2.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绝地之音”非常人常闻之乐,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特定人物所发之音,考察之行中的 巧遇(包括那人和“我”的“咧”)使作者拥有了题材优势,正所谓“人物我有”。作者用绝地之 音表现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音本身就是生命力的本身。写出了“独此一家”的感 悟,令人耳目一新。 3.文笔大气,感染力强 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有个性的文化散文,既体验精致,又视野开阔,笔力雄健。作者总是用一 种文化追踪的目光审视对象,赋予其一定的历史厚度。. 五.作业 完成《赢在课堂》上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