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遮作亚 专题五 实验(二)
专题五 实验(二)
1.(2022·四川广安中考)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 素”实验中。 B E
1.(2022·四川广安中考)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 素”实验中
(1)用手指轻压金属盒橡皮膜,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是否有 明显变化,这是为了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 (2)通过比较A、B、C三图可知,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 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通过比较D、E两图可知,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的 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通过比较B图与D图可知三峡大坝设计成上窄下宽 的原因
(1)用手指轻压金属盒橡皮膜,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是否有 明显变化,这是为了检查压强计的________。 (2)通过比较A、B、C三图可知,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 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 (3)通过比较D、E两图可知,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的 ________越大,压强越大。 (4)通过比较B图与________图可知三峡大坝设计成上窄下宽 的原因。 气密性 相等 密度 D
2.图甲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3- A 1- h/cm 0 24681012 E 乙
2.图甲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 乙
()实验步骤C和D可以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 关系,步骤B和 D 可以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 力F浮,步骤A和I E 可以测出物块排开的水所受重力G排; 比较F浮与G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水所受重力 的关系
(1)实验步骤C和D可以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的 关系,步骤B和________可以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 力F浮,步骤A和________可以测出物块排开的水所受重力G排; 比较F浮与G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水所受重力 的关系。 排开液体的体积 D E
(2)图乙是物块缓慢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浸入深 度变化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得关于浮力大小的初步结 论: ①物块浸没前,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物块所受的 浮力越大。 ②物块浸没后,所受的浮力大小与 浸没的深度 无关。 (3)此物块的密度是2.5g/cm3
(2)图乙是物块缓慢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浸入深 度h变化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得关于浮力大小的初步结 论: ①物块浸没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块所受的 浮力越大。 ②物块浸没后,所受的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无关。 (3)此物块的密度是________ g/cm3 。 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 浸没的深度 2.5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重力可以忽略不 计的轻杆做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甲 丙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重力可以忽略不 计的轻杆做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静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 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 (2)杠杆调节平衡后,该同学将杠杆左右两侧分别挂上钩码,如 图乙所示,杠杆会向左端下沉,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可以将右边钩码向右移动1格。(均选填“左”或“右”) (3)该同学设计了另外一种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来代替一组钩 码,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此时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N。(每个钩码质量为50g8取 10 N/kg)
(1)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静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 螺母向________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杠杆调节平衡后,该同学将杠杆左右两侧分别挂上钩码,如 图乙所示,杠杆会向 端下沉,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可以将右边钩码向 移动1格。(均选填“左”或“右”) (3)该同学设计了另外一种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来代替一组钩 码,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此时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 N。(每个钩码质量为50 g,g取 10 N/kg) 右 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 左 右 2
4.小军同学为了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及滑轮组的机械 效率,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前,小军用轻质弹簧 测力计测得动滑轮的重力为1.0N,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N,实 验过程中,小军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了 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及对应的轻质弹簧测力计示数(见下表)。 Tm中叮 36cm373839404142434445
4.小军同学为了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及滑轮组的机械 效率,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前,小军用轻质弹簧 测力计测得动滑轮的重力为1.0 N,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 N,实 验过程中,小军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了 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及对应的轻质弹簧测力计示数(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动滑轮 1.0 重GN 1.0 1.0 1.0 1.0 1.0 1.0 1.0 所挂钩 码的重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力GN 弹簧测 力计示 0.8 1.2 1.3 1.6 1.8 2.2 2.3 2.7 数FN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动滑轮 重G0/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所挂钩 码的重 力G/N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弹簧 测 力计示 数F/N 0.8 1.2 1.3 1.6 1.8 2.2 2.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