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的比较硏究 王雨汇17级临床医学 摘要:对徐志摩作品的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评论热点。本文试图从徐志摩有关康桥和雷峰塔 的作品着手,分析和比较徐志摩对康桥和雷峰塔情感上的共通之处及不同之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为徐志摩在康桥的洗礼下受到的思想影响及一别和再别康桥时的思想转变。第二部分 从徐志摩初见雷峰塔谈起,以雷峰塔倒塌结朿,从徐志摩对雷峰塔旳描写中看徐志摩之雷峰塔情 结。第三部分从三首诗的标题入手,比较研究康桥和雷峰塔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第四部分是总结 与反思,总结全文并反思在硏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本文对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硏究可以作 为徐志摩心路历程研究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徐志摩康桥雷峰塔理想。 引言 提到徐志摩,不得不提的便是他的名作《再别康桥》。因此许多学者对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进行 了深入研究。研究者对康桥情结的硏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文学的、审美的眼光来评价他对康桥 的情感,一种是从康桥情结来分析徐志摩的政治态度。前一种是较为主流的思想,基本上从徐志摩 对康桥的态度上分析他对待理想的态度转变。而后一种如臧克家对《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分析,批判了徐志摩对英帝国主义屈服顺从、依依恋恋的政治态度,笔者认为属牵强附 会、无中生有。[见臧克家:《闻徐诗品比并看》,《文艺报》,1983年第12期。]这些研究虽然在 徐志摩的思想塑造和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者对徐志摩之雷峰塔情结的研究尚有不 足。可以说,雷峰塔也在徐志摩的心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也是打开徐志摩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 鉴于此,本文通过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比较硏究他的心路历程,从而补充和丰富徐志摩 在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态度之变化。 、康桥的洗礼和徐志摩之康桥情怀 康桥”可谓为徐志摩人生的启蒙者和理想的引路人。1921年8月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 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从此开启了他自由的康桥生活。在这里,他忙着“散步,划船,骑 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全 集》(第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并且,徐志摩沉醉于这种生活,在《康河 晩照即景》中,他深情自豪地赞颂了康河之景:“这心灵深处的欢畅,伩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 沈沦,地狱开放,/不了我内府的宝藏。“[徐志摩:《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 向吹》,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260页。]康桥是他内心不可毁灭的宝藏。他不惜用大量的笔 墨描绘康桥的黎明、黄昏和康桥的自在生活,有《康桥西野暮色》[徐志摩:《康桥西野暮色》,原 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7月7日。]、《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的比较研究 王雨汇 17级临床医学 摘要:对徐志摩作品的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评论热点。本文试图从徐志摩有关康桥和雷峰塔 的作品着手,分析和比较徐志摩对康桥和雷峰塔情感上的共通之处及不同之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为徐志摩在康桥的洗礼下受到的思想影响及一别和再别康桥时的思想转变。第二部分 从徐志摩初见雷峰塔谈起,以雷峰塔倒塌结束,从徐志摩对雷峰塔的描写中看徐志摩之雷峰塔情 结。第三部分从三首诗的标题入手,比较研究康桥和雷峰塔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第四部分是总结 与反思,总结全文并反思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本文对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研究可以作 为徐志摩心路历程研究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雷峰塔 理想。 引言 提到徐志摩,不得不提的便是他的名作《再别康桥》。因此许多学者对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进行 了深入研究。研究者对康桥情结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文学的、审美的眼光来评价他对康桥 的情感,一种是从康桥情结来分析徐志摩的政治态度。前一种是较为主流的思想,基本上从徐志摩 对康桥的态度上分析他对待理想的态度转变。而后一种如臧克家对《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分析,批判了徐志摩对英帝国主义屈服顺从、依依恋恋的政治态度,笔者认为属牵强附 会、无中生有。[ 见臧克家:《闻徐诗品比并看》,《文艺报》,1983年第12期。]这些研究虽然在 徐志摩的思想塑造和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者对徐志摩之雷峰塔情结的研究尚有不 足。可以说,雷峰塔也在徐志摩的心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也是打开徐志摩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 鉴于此,本文通过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比较研究他的心路历程,从而补充和丰富徐志摩 在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态度之变化。 一、康桥的洗礼和徐志摩之康桥情怀 “康桥”可谓为徐志摩人生的启蒙者和理想的引路人。1921年8月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 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从此开启了他自由的康桥生活。在这里,他忙着“散步,划船,骑 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全 集》(第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并且,徐志摩沉醉于这种生活,在《康河 晚照即景》中,他深情自豪地赞颂了康河之景:“这心灵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 沈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徐志摩:《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 向吹》,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260页。]康桥是他内心不可毁灭的宝藏。他不惜用大量的笔 墨描绘康桥的黎明、黄昏和康桥的自在生活,有《康桥西野暮色》[ 徐志摩:《康桥西野暮色》,原 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7月7日。]、《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全集》(第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8页。]等。徐志摩将康桥比作“知 己”“慈母”“精神依恋之乡"[徐志摩:《康桥再会吧》,1922年8月10日作,原载《时事新报· 学灯》,1923年3月12日。]。作为知己,康桥满足了他的单纯信仰;作为母亲,康桥帮他睁开了重 新认识世界的眼睛,康桥如母亲般的柔情让他感到温馨和依恋;作为精神故乡,康桥是徐志摩冋往 的“纯美精神”“人本主义”的孕育之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 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早想谈谈康桥,对它我有的是无限的柔情。但我又 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口。[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全集》(第二卷),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对于康桥,他心怀感恩之柔情,又对其充满尊敬,不敢亵渎。心怀 柔情是因为康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感激康桥对他的启迪;不敢亵渎是因为康桥在他心中有 至高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康桥虽然不是徐志摩的故乡,但它为徐志摩重新创造了精神上的眷恋 之地 1922年,徐志摩从容地放弃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名利对他一直无多诱惑。他可以抛却浮 名,但却放不下康桥。这座静美而古老的桥给他温暖和依靠,给他无数个暮暮朝朝。在离别康桥之 际,徐志摩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徐志摩:《康桥再会吧》,1922年8月10日作,原载《时事新报 学灯》,1923年3月12日。],在诗中他与康桥有一个“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 来”的约定。虽有约定,但第二次再见康桥却是在1928年。那个事事不如意的年头,“什么都走岔 了道”,“希望早给劈碎了当柴烧”,“生活就比是小孩子们再地上用绳子抽着直转的地龙,冬 歪西一跛的”[徐志摩:《年终便话》,《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天津人民岀版社,2005年,第 186-187页。]。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辛、婚姻的不合,令徐志摩感慨康桥的生活不再,谈笑风 生、才子佳人已成为过往,在回国的中国南海上写下《再别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原载《新月》月刊,1928年12月,第一卷第十期。《徐志摩全 集》(第四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2-353页。]他无奈而忧郁地悄然离开康桥,不带 走一点幻想。 综上可得,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闲适、布尔乔亚 式的生活。在康桥,徐志摩除了受康桥美景的滋润,还接触到狄更生( Galsworthy Lowes Dickinson)、罗素( Bertrand russell)、曼斯菲尔德 Katherine mansfield等西方著名作家、诗 人。西方人文主义者和康桥人文环境培养了徐志摩的人文主义。诚如徐志摩所言的,“徐志摩之所 以成为现在的徐志摩,是与受康桥文化的洗礼不可分的”。[宋炳辉:《徐志摩传》,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1年,第26页。]徐志摩的理想生活,除了沉浸于自然之美景,还有用文字抒写“爱”、“自 由 美”,即胡适所谓的“单纯信仰”[胡适:《追悼志摩》,原载《新月》月刊,1932年第 四卷第一期。]。 二、与雷峰塔的离合和徐志摩之雷峰塔情结 徐志摩在杭州府中求学时,就常常去西湖边。雷峰塔第一次岀现在徐志摩的笔下是在1923年的 《西湖记》:“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我从不曾去过,这塔的形与色与地位,真有说不岀的神秘的
《徐志摩全集》(第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8页。.]等。徐志摩将康桥比作“知 己”“慈母”“精神依恋之乡”[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1922年8月10日作,原载《时事新报• 学灯》,1923年3月12日。]。作为知己,康桥满足了他的单纯信仰;作为母亲,康桥帮他睁开了重 新认识世界的眼睛,康桥如母亲般的柔情让他感到温馨和依恋;作为精神故乡,康桥是徐志摩向往 的“纯美精神”“人本主义”的孕育之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 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早想谈谈康桥,对它我有的是无限的柔情。但我又 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口。”[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全集》(第二卷),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对于康桥,他心怀感恩之柔情,又对其充满尊敬,不敢亵渎。心怀 柔情是因为康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感激康桥对他的启迪;不敢亵渎是因为康桥在他心中有 至高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康桥虽然不是徐志摩的故乡,但它为徐志摩重新创造了精神上的眷恋 之地。 1922年,徐志摩从容地放弃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名利对他一直无多诱惑。他可以抛却浮 名,但却放不下康桥。这座静美而古老的桥给他温暖和依靠,给他无数个暮暮朝朝。在离别康桥之 际,徐志摩写下了《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1922年8月10日作,原载《时事新报 •学灯》,1923年3月12日。],在诗中他与康桥有一个“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 来”的约定。虽有约定,但第二次再见康桥却是在1928年。那个事事不如意的年头,“什么都走岔 了道”,“希望早给劈碎了当柴烧”,“生活就比是小孩子们再地上用绳子抽着直转的地龙,冬一 歪西一跛的”[ 徐志摩:《年终便话》,《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186-187页。]。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辛、婚姻的不合,令徐志摩感慨康桥的生活不再,谈笑风 生、才子佳人已成为过往,在回国的中国南海上写下《再别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载《新月》月刊,1928年12月,第一卷第十期。《徐志摩全 集》(第四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2-353页。]他无奈而忧郁地悄然离开康桥,不带 走一点幻想。 综上可得,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闲适、布尔乔亚 式的生活。在康桥,徐志摩除了受康桥美景的滋润,还接触到狄更生(Galsworthy Lowes Dickinson)、罗素(Bertrand Russell)、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等西方著名作家、诗 人。西方人文主义者和康桥人文环境培养了徐志摩的人文主义。诚如徐志摩所言的,“徐志摩之所 以成为现在的徐志摩,是与受康桥文化的洗礼不可分的”。[ 宋炳辉:《徐志摩传》,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1年,第26页。]徐志摩的理想生活,除了沉浸于自然之美景,还有用文字抒写“爱”、“自 由”、“美”,即胡适所谓的“单纯信仰”[ 胡适 :《追悼志摩》,原载《新月》月刊,1932年第 四卷第一期。]。 二、与雷峰塔的离合和徐志摩之雷峰塔情结 徐志摩在杭州府中求学时,就常常去西湖边。雷峰塔第一次出现在徐志摩的笔下是在1923年的 《西湖记》:“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我从不曾去过,这塔的形与色与地位,真有说不出的神秘的
庄严与美”,“三潭印月——我不爱什么九曲,也不爱什么三潭,我爱在月光下看雷峰静极了的影 子——我见了那个,便不要性命”。[徐志摩:《志摩日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 24页。]当时徐志摩带着康桥情怀从英囯归国,在祖母守孝期间邀约共游西湖,便对雷峰塔一见钟 情,爱得不顾—切。对于白娘娘被镇压在雷峰塔的神话,徐志摩以杭白所做的诗[徐志摩:《志摩日 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15页。]中以凄凉残败的古塔之景烘托哀婉的气氛,对白娘 子深感同情,同时也体现了徐志摩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爱情不应该因为人和妖的区别而受到指责, 也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或年龄上的差距而受到阻碍。这也是徐志摩当时的恋人林徽因离开他时他的 内心独白。他为白娘子被镇压而动情,幻想“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创一个完全的梦境”[徐志摩 《月下雷峰影片》,《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 31页。]。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因人为破坏而轰然倒場。“像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再没有雷 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里。″[徐志摩:《再不见雷峰》,作于1925年9月,原载《晨报副 刊》,1925年10月5日。当时的徐志摩遭受失恋的痛苦、与前妻所生儿子的死亡和追求陆小曼的困 顿,同时社会的巨变,尤其是五卅惨案让他重新思考他的信仰。“雷峰塔象征了自己过去所有的寄 托和美好,而如今就像雷峰塔的倒塌,掩盖的不止白娘娘爱情的传说,还有自我的历史和记忆。"[ 陈丽军:《重新发现风景——论浙籍文人对“雷峰塔倒掉″事件的文学书写》,绍兴文理芓院学报 (晢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35卷第05期,第1-7版。]徐志摩的幻梦随着雷峰塔的倒場破灭了, 三、从康桥和雷峰塔情结看徐志摩的心路历程 康桥和雷峰塔,都是徐志摩内心的一片向往之地。康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重塑了徐志摩的人生 观和艺术观;而雷峰塔的波影使他沉醉,白娘娘的传说又体现了他对爱情自由的冋往。可是,前者 再也无法追回,后者再也无法看见。雷峰塔倒塌了,无法恢复;但是康桥仍旧在剑桥大学,却再也 回不去曾经的生活。相比于1924年对雷峰塔倒塌的感慨和惋惜,徐志摩对康桥的再别则是无尽的哀 痛和理想幻灭的无奈、挣扎后的平静。 但是,徐志摩在康桥和雷峰塔中所蕴含的情感又不尽相同。仔细比较《康桥再会吧》、《再别 康桥》和《再不见雷峰》这三首诗的标题,可以发现两者在徐志摩心中的不同地位。对于康 桥,“再会”的“再”解释为“又一次”,“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再会”是徐志摩与康桥的 约定。可以说这不单单是徐志摩“分别时的客套语”,而是很有把握地期待再次回到康桥求学。但 是“再别”的“再”则是“专指第二次”。离别的场景第二次出现,但这次徐志摩没有说“再 会”,是因为他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不会再有“再会”的时候了。想到第一次离别时的壮志满怀和踌 躇满志,第二次的分别则是永别。“此时此刻,过去和现在同时到来,只不过过去与现在却是迥然 不同的两重天地,过去的到来成为今天的反讽。因为过去的重现,反而增加了诗人感伤的深度。"[ 王玉宝:《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名作欣赏》,2005年 第18期,第8-12版。]同样是离别,但是已经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这里,徐志摩也没有 用“再不见”,笔者认为康桥并没有倒場或者损坏,用“再不见”有些不妥。对于雷峰塔,“再不
庄严与美”,“三潭印月——我不爱什么九曲,也不爱什么三潭,我爱在月光下看雷峰静极了的影 子——我见了那个,便不要性命”。[ 徐志摩:《志摩日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 24页。]当时徐志摩带着康桥情怀从英国归国,在祖母守孝期间邀约共游西湖,便对雷峰塔一见钟 情,爱得不顾一切。对于白娘娘被镇压在雷峰塔的神话,徐志摩以杭白所做的诗[ 徐志摩:《志摩日 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15页。]中以凄凉残败的古塔之景烘托哀婉的气氛,对白娘 子深感同情,同时也体现了徐志摩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爱情不应该因为人和妖的区别而受到指责, 也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或年龄上的差距而受到阻碍。这也是徐志摩当时的恋人林徽因离开他时他的 内心独白。他为白娘子被镇压而动情,幻想“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徐志摩: 《月下雷峰影片》,《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 31页。]。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因人为破坏而轰然倒塌。“像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再没有雷 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里。”[ 徐志摩:《再不见雷峰》,作于1925年9月,原载《晨报副 刊》,1925年10月5日。]当时的徐志摩遭受失恋的痛苦、与前妻所生儿子的死亡和追求陆小曼的困 顿,同时社会的巨变,尤其是五卅惨案让他重新思考他的信仰。“雷峰塔象征了自己过去所有的寄 托和美好,而如今就像雷峰塔的倒塌,掩盖的不止白娘娘爱情的传说,还有自我的历史和记忆。”[ 陈丽军:《重新发现风景——论浙籍文人对“雷峰塔倒掉”事件的文学书写》,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35卷第05期,第1-7版。]徐志摩的幻梦随着雷峰塔的倒塌破灭了。 三、从康桥和雷峰塔情结看徐志摩的心路历程 康桥和雷峰塔,都是徐志摩内心的一片向往之地。康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重塑了徐志摩的人生 观和艺术观;而雷峰塔的波影使他沉醉,白娘娘的传说又体现了他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可是,前者 再也无法追回,后者再也无法看见。雷峰塔倒塌了,无法恢复;但是康桥仍旧在剑桥大学,却再也 回不去曾经的生活。相比于1924年对雷峰塔倒塌的感慨和惋惜,徐志摩对康桥的再别则是无尽的哀 痛和理想幻灭的无奈、挣扎后的平静。 但是,徐志摩在康桥和雷峰塔中所蕴含的情感又不尽相同。仔细比较《康桥再会吧》、《再别 康桥》和《再不见雷峰》这三首诗的标题,可以发现两者在徐志摩心中的不同地位。对于康 桥,“再会”的“再”解释为“又一次”,“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再会”是徐志摩与康桥的 约定。可以说这不单单是徐志摩“分别时的客套语”,而是很有把握地期待再次回到康桥求学。但 是“再别”的“再”则是“专指第二次”。离别的场景第二次出现,但这次徐志摩没有说“再 会”,是因为他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不会再有“再会”的时候了。想到第一次离别时的壮志满怀和踌 躇满志,第二次的分别则是永别。“此时此刻,过去和现在同时到来,只不过过去与现在却是迥然 不同的两重天地,过去的到来成为今天的反讽。因为过去的重现,反而增加了诗人感伤的深度。”[ 王玉宝:《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名作欣赏》,2005年 第18期,第8-12版。.]同样是离别,但是已经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这里,徐志摩也没有 用“再不见”,笔者认为康桥并没有倒塌或者损坏,用“再不见”有些不妥。对于雷峰塔,“再不
见”的“再”的意义为“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雷峰塔已倒塌,无论如何不可能再恢复 原来的景象,这里更像是描述一个客观事实,略带有诗人的爱惜和婉伤之感。这三首诗虽然都是离 别诗,但“再会”是再见、下一次见的意思,“再别”是第二次分别的意思,“再不见”则是再也 看不见的意思。三者意义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桥较雷峰塔有更深刻的意义乂。如果说雷峰塔的倒 塌是诗人理想的破灭,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么与康桥的告别则是诗人主动承认自己的幻想不可 实现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本文尝试总结在这两种情结上徐志摩的心路历程。康桥和雷 峰塔是徐志摩心中的理想之地,它们都曾给过徐志摩一段美好的时光和经历。然而,这两个事物却 都最终都成为徐志摩的幻梦。康桥和雷峰塔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乂,只是徐志摩对它们赋予了特 殊的期望。加之个人情感的不顺和时局的动荡,徐志摩最终承认失败,信仰的不可行性,并且不舍 又坦然地告别过去的生活。然而,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较雷峰塔而言更为深远,徐志摩对康桥的感 情也更为深沉。将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比较硏究的方法可以为硏究徐志摩的心路历程的提供 了一种新角度,也为研究其他作家的思想感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但是需要指岀的是,徐志摩在感悟到理想的破灭后,并没有颓废消极,“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 重压迫下透出一点声响来”。他将自己比作一只“天教歌唱的鸟”,“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 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 住口”。可见,徐志摩的痛苦和快乐是交织着浑成一片的。[徐志摩:《序》,《徐志摩 全集》(第三卷),天津人民岀版社2005年,第395页这种思想在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中是 否有隐约的体现有待进一步硏究和考证。本文并未完全涵盖徐志摩有关康桥和雷峰塔的所有作品 存在些许不足。 参考文献 白落梅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8:51-90,253-258 2.陈丽军重新发现风景——论浙籍文人对“雷峰塔倒掉”事件的文学书写].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1535(05):1-7. 3.韩石山,伍渔.徐志摩评说八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7:3-25,347-356 4.胡适.追悼志摩.《新月》月刊1932,4(1) 5.黄立安.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徐志摩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6:24-29,60-85 6.宋炳辉徐志摩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6. 7.王玉宝.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名作欣赏2005(18):8-12. 8.徐志摩.康桥西野暮色.时事新报学灯,1923.7.7 9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时事新报学灯,19233.12 10.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全五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见”的“再”的意义为“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雷峰塔已倒塌,无论如何不可能再恢复 原来的景象,这里更像是描述一个客观事实,略带有诗人的爱惜和婉伤之感。这三首诗虽然都是离 别诗,但“再会”是再见、下一次见的意思,“再别”是第二次分别的意思,“再不见”则是再也 看不见的意思。三者意义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桥较雷峰塔有更深刻的意义。如果说雷峰塔的倒 塌是诗人理想的破灭,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么与康桥的告别则是诗人主动承认自己的幻想不可 实现。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本文尝试总结在这两种情结上徐志摩的心路历程。康桥和雷 峰塔是徐志摩心中的理想之地,它们都曾给过徐志摩一段美好的时光和经历。然而,这两个事物却 都最终都成为徐志摩的幻梦。康桥和雷峰塔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徐志摩对它们赋予了特 殊的期望。加之个人情感的不顺和时局的动荡,徐志摩最终承认失败,信仰的不可行性,并且不舍 又坦然地告别过去的生活。然而,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较雷峰塔而言更为深远,徐志摩对康桥的感 情也更为深沉。将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为研究徐志摩的心路历程的提供 了一种新角度,也为研究其他作家的思想感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徐志摩在感悟到理想的破灭后,并没有颓废消极,“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 重压迫下透出一点声响来”。他将自己比作一只“天教歌唱的鸟”,“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 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 住口”。可见,徐志摩的痛苦和快乐是交织着浑成一片的。[ 徐志摩:《序》,《徐志摩 全集》(第三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5页]这种思想在徐志摩之康桥和雷峰塔情结中是 否有隐约的体现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本文并未完全涵盖徐志摩有关康桥和雷峰塔的所有作品, 存在些许不足。 参考文献 1. 白落梅.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8:51-90,253-258. 2. 陈丽军. 重新发现风景——论浙籍文人对“雷峰塔倒掉”事件的文学书写[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15,35(05):1-7. 3. 韩石山,伍渔. 徐志摩评说八十年[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7:3-25,347-356. 4. 胡适. 追悼志摩[J]. 《新月》月刊,1932,4(1). 5. 黄立安. 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徐志摩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6:24-29,60-85. 6. 宋炳辉. 徐志摩传[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6. 7. 王玉宝.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J].名作欣赏,2005(18):8-12. 8. 徐志摩. 康桥西野暮色[J]. 时事新报·学灯, 1923.7.7. 9. 徐志摩. 康桥再会吧[J]. 时事新报·学灯, 1923.3.12. 10. 徐志摩. 徐志摩全集:全五卷[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1.徐志摩.再不见雷峰.晨报副刊,1925.10.5 12.徐志摩.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2:31 260. 13.徐志摩.志摩日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8:11-28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硏究所词典编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7436
11. 徐志摩. 再不见雷峰[J]. 晨报副刊,1925.10.5. 12. 徐志摩. 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2:31、 260. 13. 徐志摩. 志摩日记[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8:11-28.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