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7130127黄宇腾微电子学院 对比魏蜀吴“托孤”,看统治阶级的战略思想 、《三国志》中对三次托孤的描述 景初三年(239)正月初一,司马懿率师从辽东回到河内郡驻扎。明帝曹叡传令把他急 招入卧室,拉着他的手嘱咐说:“终于等到你来,现在把后事托付给您,和大将军曹爽共佐 曹芳。我在死前能见到你,无憾矣。”又把齐王曹芳和秦王招来,嘱托宣王照顾。当天,明 帝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年仅三十五岁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 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1章武三年(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 事,事之如父。” 孙策临终前,召见长史张昭对着张昭等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 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甚勿北渡!”《张昭传》则记载,孙策把孙权托付张昭说:“2若仲 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意思是说,如果孙权不能 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担当克敌制胜保卫江东的重任,先生您可 以慢步返回江北,无须心中有所挂碍 、细节比较 魏 时间 200年5月5日223年春 239年正月初 地点 具体地点不详 白帝城 今洛阳市孟津县 托孤者 孙策 刘备 曹叡 受托者 张昭 诸葛亮李严 司马懿曹爽 “孤”为何人 孙权 刘禅 曹芳 托孤前主要利益1、孙坚旧部1、诸葛亮为首的1、司马懿集团 集团 2、张昭为代表的荆州集团 2、曹爽为代表的 南渡士人 2、李严为首的益曹氏集团 3、周瑜为代表的州集团 江东豪杰 托孤时政权主要江东尚平,未建立蜀汉政权不牢固,司马懿集团和曹 矛盾 起绝对统治,南渡益州集团对新入爽集团的矛盾
14307130127 黄宇腾 微电子学院 对比魏蜀吴“托孤”,看统治阶级的战略思想 一、《三国志》中对三次托孤的᧿述 景初三年(239)正月初一,司马懿率师从辽东回到河内郡驻扎。明帝曹叡传令把他急 招入卧室,拉着他的手嘱咐说:“终于等到你来,现在把后事托付给您,和大将军曹爽共佐 曹芳。我在死前能见到你,无憾矣。”又把齐王曹芳和秦王招来,嘱托宣王照顾。当天,明 帝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年仅三十五岁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 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1章武三年(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 事,事之如父。” 孙策临终前,召见长史张昭对着张昭等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 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甚勿北渡!”《张昭传》则记载,孙策把孙权托付张昭说:“2若仲 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意思是说,如果孙权不能 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担当克敌制胜保卫江东的重任,先生您可 以慢步返回江北,无须心中有所挂碍。 二、细节比较 吴 蜀 魏 时间 200 年 5 月 5 日 223 年春 239 年正月初一 地点 具体地点不详 白帝城 今洛阳市孟津县 托孤者 孙策 刘备 曹叡 受托者 张昭 诸葛亮 李严 司马懿 曹爽 “孤”为何人 孙权 刘禅 曹芳 托孤前主要利益 集团 1、孙坚旧部 2、张昭为代表的 南渡士人 3、周瑜为代表的 江东豪杰 1、诸葛亮为首的 荆州集团 2、李严为首的益 州集团 1、司马懿集团 2、曹爽为代表的 曹氏集团 托孤时政权主要 矛盾 江东尚平,未建立 起绝对统治,南渡 蜀汉政权不牢固, 益州集团对新入 司马懿集团和曹 爽集团的矛盾
14307130127黄宇腾微电子学院 士人仍有离心主的刘氏集团抱 有对立情绪 外部情形 官渡对峙,无论谁|蜀吴议和,外部威 为贏家,必会南下胁缓解。 攻打江东。 托孤成败 成功 成功 失败 战略思想 1、缓解与宾旅寄1、保证刘氏掌握 寓之士之间的紧最高权力以及诸 张关系。团聚他们葛亮等荆襄豪强 以巩固在江东的的执政地位。防止 统治 反客为主情况的 2、坚持孙坚孙策再度发生 保江东”的割据|2、平衡以诸葛亮 思想,防止投降思为代表的新人与 潮的蔓延。 刘璋旧部即所谓 旧人之间的利益 和势力。 贯彻刘备“匡 扶汉室”的理念 影响 孙权始终贯彻“保|诸葛亮带着“匡扶忽略集团严重分 江东”的立国策汉室“的理念,多歧,托孤不当导致 略,主要以防御性次北伐。 政权被司马懿篡 作战为主。 夺。 、对托孤的具体分析 1、托孤前主要的利益集团 孙坚从袁术处获得孙坚旧部,平定江东,这期间又结实不少英雄豪杰,这是孙策最初 的力量,即以孙坚的旧部为主。后来孙策在江东又招贤纳士,才有所谓“彭城张昭、广陵张 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因此,孙策集团的组成来自三个方面,即孙坚原有之旧部,以 周瑜为代表的江东豪杰、士大夫,还有以张昭为代表的东汉末年因躲避战乱南渡的士人。 刘备集团的构成人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可以说是 刘备的原始资本,这部分人以诸葛亮、关羽、张飞为代表;另一部分是原来的刘璋的旧部, 以董和、黄权、李严为代表。就其所属政治集团而言约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以诸葛亮为代
14307130127 黄宇腾 微电子学院 士人仍有离心 主的刘氏集团抱 有对立情绪 外部情形 官渡对峙,无论谁 为赢家,必会南下 攻打江东。 蜀吴议和,外部威 胁缓解。 托孤成败 成功 成功 失败 战略思想 1、缓解与宾旅寄 寓之士之间的紧 张关系。团聚他们 以巩固在江东的 统治。 2、坚持孙坚孙策 “保江东”的割据 思想,防止投降思 潮的蔓延。 1、保证刘氏掌握 最高权力以及诸 葛亮等荆襄豪强 的执政地位。防止 反客为主情况的 再度发生。 2、平衡以诸葛亮 为代表的新人与 刘璋旧部即所谓 旧人之间的利益 和势力。 3、贯彻刘备“匡 扶汉室”的理念。 影响 孙权始终贯彻“保 江东”的立国策 略,主要以防御性 作战为主。 诸葛亮带着“匡扶 汉室“的理念,多 次北伐。 忽略集团严重分 歧,托孤不当导致 政权被司马懿篡 夺。 三、对托孤的具体分析 1、托孤前主要的利益集团: 孙坚从袁术处获得孙坚旧部,平定江东,这期间又结实不少英雄豪杰,这是孙策最初 的力量,即以孙坚的旧部为主。后来孙策在江东又招贤纳士,才有所谓“彭城张昭、广陵张 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因此,孙策集团的组成来自三个方面,即孙坚原有之旧部,以 周瑜为代表的江东豪杰、士大夫,还有以张昭为代表的东汉末年因躲避战乱南渡的士人。 刘备集团的构成人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可以说是 刘备的原始资本,这部分人以诸葛亮、关羽、张飞为代表;另一部分是原来的刘璋的旧部, 以董和、黄权、李严为代表。就其所属政治集团而言约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以诸葛亮为代
14307130127黄宇腾微电子学院 表的荆州集团,以李严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以及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豪侠。由于关羽 张飞等豪侠代表人物的先后死去,故蜀汉政权建立后的主要依靠力量为荆州集团和益州集 团。这两大集团构成蜀汉政权的主要统治阶层 曹叡继承曹氏集团政权,其政权主要利益集团为曹氏集团和司马懿集团,此时司马懿 集团和曹氏集团的分化逐步显现。 2、内外形势 孙策此时初定江东,各地江东大族和降人对孙氏政权怀有很大的疑虑,孙策尚未彻底 地建立起绝对的统治,除此之外,他对孙吴政权本身就怀有担忧。《张昭传》中提到:“正复 不可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可以表现出孙策对于是否能够最终占有江东的担忧3。就外部 形势而言,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无论谁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对江东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对刘备而言,夷陵之战后,蜀吴虽然重新议和,外部威胁得以缓解,因此,当务之急 是要稳定政权内部,避免出现大的波动。诸葛亮非常擅长用人和行政,而李严则有军事才能, 当时刘备兵败病危,必然考虑到他死后的局势,即有人会乘机作乱,三国志中提到:“汉嘉 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相较之下,曹叡的情况好得多,诸葛亮去世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 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但是内部政杈矛盾 激化,司马懿集团与曹氏集团的矛盾不断升级。 3、政治策略与立国思想 关于孙策托孤与张昭,为何不托孤给周瑜,我觉得是有原因的。孙策死前对孙权说: “以保江东,我不若卿”,这句话明确告诉孙权要“保江东”,事实上孙权也是这么做的。但 是,周瑜对待曹操的态度却有些复杂,官渡之战后,曹操曾要求孙权以其子作为人质,周瑜 劝孙权说:“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将军韬勇 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其实周瑜想说,只要曹操能够匡扶正义,以德服人,投降 曹操是可以考虑的嘛。这就违背了孙策要求“保江东”的初衷。可以看出,周瑜对于孙策的 割据并不完全认同。张昭在赤壁之战时主张投降曹操,那主要是因为张昭认为孙权无法战胜 强大的曹操,孙策在托孤时曾说:“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观成败就是 告诉张昭和孙权“坐观中原成败,不要死守江东,要灵活掌握,视局势而定”,张昭在赤壁 之战前主张投降曹操并不违背孙策要求“保江东”的遗言。孙权也至始至终坚持保江东的割 据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吴国立国的策略是以防御性为主 刘备倾覆刘璋,一下就把新旧之间本来的主从关系颠倒过来了,很明显,他绝不能让 这种反客为主的情况再一次出现。所以首先,刘备托孤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平衡以诸葛亮
14307130127 黄宇腾 微电子学院 表的荆州集团,以李严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以及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豪侠。由于关羽、 张飞等豪侠代表人物的先后死去, 故蜀汉政权建立后的主要依靠力量为荆州集团和益州集 团。这两大集团构成蜀汉政权的主要统治阶层。 曹叡继承曹氏集团政权,其政权主要利益集团为曹氏集团和司马懿集团,此时司马懿 集团和曹氏集团的分化逐步显现。 2、内外形势: 孙策此时初定江东,各地江东大族和降人对孙氏政权怀有很大的疑虑,孙策尚未彻底 地建立起绝对的统治,除此之外,他对孙吴政权本身就怀有担忧。《张昭传》中ᨀ到:“正复 不可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可以表现出孙策对于是否能够最终占有江东的担忧3。就外部 形势而言,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无论谁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对江东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对刘备而言,夷陵之战后,蜀吴虽然重新议和,外部威胁得以缓解,因此,当务之急 是要稳定政权内部,避免出现大的波动。诸葛亮非常擅长用人和行政,而李严则有军事才能, 当时刘备兵败病危,必然考虑到他死后的局势,即有人会乘机作乱,三国志中ᨀ到:“汉嘉 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相较之下,曹叡的情况好得多,诸葛亮去世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 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但是内部政权矛盾 激化,司马懿集团与曹氏集团的矛盾不断升级。 3、政治策略与立国思想 关于孙策托孤与张昭,为何不托孤给周瑜,我觉得是有原因的。孙策死前对孙权说: “以保江东,我不若卿”,这句话明确告诉孙权要“保江东”,事实上孙权也是这么做的。但 是,周瑜对待曹操的态度却有些复杂,官渡之战后,曹操曾要求孙权以其子作为人质,周瑜 劝孙权说:“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将军韬勇 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其实周瑜想说,只要曹操能够匡扶正义,以德服人,投降 曹操是可以考虑的嘛。这就违背了孙策要求“保江东”的初衷。可以看出,周瑜对于孙策的 割据并不完全认同。张昭在赤壁之战时主张投降曹操,那主要是因为张昭认为孙权无法战胜 强大的曹操,孙策在托孤时曾说:“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观成败就是 告诉张昭和孙权“坐观中原成败,不要死守江东,要灵活掌握,视局势而定”,张昭在赤壁 之战前主张投降曹操并不违背孙策要求“保江东”的遗言。孙权也至始至终坚持保江东的割 据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吴国立国的策略是以防御性为主。 刘备倾覆刘璋,一下就把新旧之间本来的主从关系颠倒过来了,很明显,他绝不能让 这种反客为主的情况再一次出现。所以首先,刘备托孤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平衡以诸葛亮
14307130127黄宇腾微电子学院 为代表的新人与刘璋旧部即所谓旧人之间的利益和势力。其次,刘备的理念一向是明确的, “兴富汉室,还于旧都”,为蜀国的一面旗帜,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 安国,终定大事”。刘备认为当务之急是安定内部,以成“大事”,他认为诸葛亮有这个能力 去实现,因此需要赋予他足以掌控全局的权力。 四、课堂提问与回答 班级某同学提问:“有一些人认为,刘备死前托孤,说的各种感人的话,实际上是刘备 的某种‘套路’,目的就是为了死死绑牢诸葛亮这棵大树,让他为自已的子孙后代尽心尽力,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回答:同学你好,首先我不否认你刚刚提到的这个观点,作为统治者,有着一些这 样的私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有一句话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人之将死,其言 也善”。对于刘备而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的理想,是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在他 临死之际,他很遗憾自己没有实现这个梦想。刘备认为,诸葛亮可以并且有能力去实现他这 个未完成的梦想,至于谁作为蜀之主这个问题,可能都已经退居次要了。因此我认为,虽然 刘备托孤时的真实想法可能很复杂,需要我们多角度考虑,但是我更偏向于我刚刚提出的这 个观点,谢谢! 五、总结 托孤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屡见不鲜。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往往统治者临终前的遗言最能体现出他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思想,甚至能对后世子孙的战略方 针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魏蜀吴主都有托孤,研究他们的托孤遗言,我们可以对整个国家的 步伐和命运,有更深的体悟 参考文章: 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3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307130127 黄宇腾 微电子学院 为代表的新人与刘璋旧部即所谓旧人之间的利益和势力。其次,刘备的理念一向是明确的, “兴富汉室,还于旧都”,为蜀国的一面旗帜,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 安国,终定大事”。刘备认为当务之急是安定内部,以成“大事”,他认为诸葛亮有这个能力 去实现,因此需要赋予他足以掌控全局的权力。 四、课堂ᨀ问与回答 班级某同学ᨀ问:“有一些人认为,刘备死前托孤,说的各种感人的话,实际上是刘备 的某种‘套路’,目的就是为了死死绑牢诸葛亮这棵大树,让他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尽心尽力,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回答:同学你好,首先我不否认你刚刚ᨀ到的这个观点,作为统治者,有着一些这 样的私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有一句话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人之将死,其言 也善”。对于刘备而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的理想,是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在他 临死之际,他很遗憾自己没有实现这个梦想。刘备认为,诸葛亮可以并且有能力去实现他这 个未完成的梦想,至于谁作为蜀之主这个问题,可能都已经退居次要了。因此我认为,虽然 刘备托孤时的真实想法可能很复杂,需要我们多角度考虑,但是我更偏向于我刚刚ᨀ出的这 个观点,谢谢! 五、总结 托孤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屡见不鲜。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往往统治者临终前的遗言最能体现出他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思想,甚至能对后世子孙的战略方 针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魏蜀吴主都有托孤,研究他们的托孤遗言,我们可以对整个国家的 步伐和命运,有更深的体悟。 参考文章: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3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