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句踐滅吳》
《國語·句踐滅吳》
越三勺崴檍於会稽之上 ■棲:本指鸟类停留,歇宿。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棲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 勿思!(《诗·王风·君子于役》) 霜黄碧梧白鹤棲,城上击柝复乌啼。(杜 甫《暮归》诗) ■后泛指停留,居住
越王句践棲於会稽之上 ◼棲:本指鸟类停留,歇宿。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棲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 勿思!(《诗·王风·君子于役》) • 霜黄碧梧白鹤棲,城上击柝复乌啼。(杜 甫《暮归》诗) ◼后泛指停留,居住
臣闻之 ●●●●●● 古代汉语中,指示代词“之”所复指的内 容一般位于它的前面,所复指的内容位于 它后面的用法不多见。 齐宣王问曰:“反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粱惠王 下》) b.《周志》有之:“唐则害上,不登于明堂}” (《左传·文公二年》)
臣闻之:…… • 古代汉语中,指示代词“之”所复指的内 容一般位于它的前面,所复指的内容位于 它后面的用法不多见。 • a.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 下》) • b.《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 (《左传·文公二年》)
夫虽无四方之忧 这种用法的“夫”,古代训话学家和古汉 语语法著作一般把它称作“发语词”(郭 璞《尔雅序》刑昺疏),或称作“提起发 端之辞”(马建忠《马氏文通》)、“提 起连字”(杨树达《词诠》)、“句首语 气词”(王力《古代汉语》)、“句首助 词”(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提 挈助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等。 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称作“提顿语气词
夫虽无四方之忧 • 这种用法的“夫”,古代训诂学家和古汉 语语法著作一般把它称作“发语词”(郭 璞《尔雅序》刑昺疏),或称作“提起发 端之辞”(马建忠《马氏文通》)、“提 起连字”(杨树达《词诠》)、“句首语 气词”(王力《古代汉语》)、“句首助 词”(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提 挈助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等。 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称作“提顿语气词”
A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 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復(愎),来请地不 与,必加兵于韩矣。(《战国策赵策一》) 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记·张耳陈余列 传》)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三国志魏书·文帝 纪》)
A •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 •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 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 •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復(愎),来请地不 与,必加兵于韩矣。(《战国策·赵策一》) • 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记·张耳陈余列 传》) •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三国志·魏书·文帝 纪》)
故先王圣人为之不然。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 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 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荀子·富国》) 吾昏(闻)夫舜其幼也,每以孝侍其亲。(《上海 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第二册,第四简)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焉, 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荀子·荣辱》) ·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 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礼记檀弓上》)
B • 故先王圣人为之不然。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 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 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荀子·富国》) • 吾昏(闻)夫舜其幼也,每以孝侍其亲。(《上海 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第二册,第四简) •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焉, 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荀子·荣辱》) • 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 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礼记·檀弓上》)
·从句法上看,A组“夫”所引导的小句作整个句 子(母句)的主语,或者话题;如果引导的是分 句,该分句可视为后面主句的话题。从句法上看 B组的“夫”字所引导的小句作整个句子的宾语 由于不太常见,不太为学者所重视。 ·过去之所以把“夫”看作“发语词”或“语首语 气词”等,主要是针对它丧失了词汇意义,经常 出现在句首来说的,其实这个虚化的“夫”能够 出现的位置并不限于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 (如B组例子所示),所以这个“夫”字显然不能 解释为“发语词”或“句首语气词
• 从句法上看,A组“夫”所引导的小句作整个句 子(母句)的主语,或者话题;如果引导的是分 句,该分句可视为后面主句的话题。从句法上看, B组的“夫”字所引导的小句作整个句子的宾语。 由于不太常见,不太为学者所重视。 • 过去之所以把“夫”看作“发语词”或“语首语 气词”等,主要是针对它丧失了词汇意义,经常 出现在句首来说的,其实这个虚化的“夫”能够 出现的位置并不限于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 (如B组例子所示),所以这个“夫”字显然不能 解释为“发语词”或“句首语气词
谋臣与爪犭之士 ■爪牙:“爪”是鸟兽的爪子,“牙”是牙齿 都是禽兽觅食的工具,也是搏击自卫的武器, 因用以比喻保卫国家的武臣、勇士。又比喻某 些派别或集团首领下面的追随者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诗·小雅·祈父》)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宪既平匈奴,威名大振,以耿夔、任尚等为爪 牙。(《后汉书·窦宪传》)
谋臣与爪牙之士 ◼爪牙:“爪”是鸟兽的爪子,“牙”是牙齿, 都是禽兽觅食的工具,也是搏击自卫的武器, 因用以比喻保卫国家的武臣、勇士。又比喻某 些派别或集团首领下面的追随者。 •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诗·小雅·祈父》) •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 宪既平匈奴,威名大振,以耿夔、任尚等为爪 牙。(《后汉书·窦宪传》)
元乃后乎? ●“无乃”是语气副词,表示揣测、估计, 义为“恐怕”、“岂不”。“无乃”和语 气词“乎”前后呼应,表示推测语气,相 当于“莫不是……吧”、“大致(恐 怕) 吧”等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 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年) ·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 君无乃不好士乎?(庄子·让王)
无乃后乎? ⚫“无乃”是语气副词,表示揣测、估计, 义为“恐怕” 、 “岂不” 。 “无乃”和语 气词“乎”前后呼应,表示推测语气,相 当于“莫不是……吧” 、 “大致(恐 怕)……吧”等。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 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年) • 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 君无乃不好士乎?(庄子·让王)
夫越国。晋攻而胜之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左传隐公四 年》)阻兵,依仗武力。安忍,安于残忍。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英语: the sun、 the moon、 the pacific Ocean、 the bible、 the lord
夫越国,吾攻而胜之 •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左传·隐公四 年》)阻兵,依仗武力。安忍,安于残忍。 •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 英语:the sun、the moon、the Pacific Ocean、the Bible、the 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