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 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致(中华人民共和 国种子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 正: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 第三章品种选有、审定与登记 第四章新品种保护 第五章种子生产经营 第六章种子监督管理 第七章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 第八章扶持措施 第九章法律贵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保 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推动种子产业 化,发展现代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 苗、芽、叶、花等。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种子执法和监督,依法惩处侵苦农民权 益的种子违法行为。 第四条国家扶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选育、生产、更新、推广使用良种,鼓励品种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2000 年 7 月 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 2004 年 8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 国种子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 2013 年 6 月 29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 正; 2015 年 11 月 4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种质资源保护 第三章 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 第四章 新品种保护 第五章 种子生产经营 第六章 种子监督管理 第七章 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 第八章 扶持措施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保 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推动种子产业 化,发展现代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 苗、芽、叶、花等。 第三条 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种子执法和监督,依法惩处侵害农民权 益的种子违法行为。 第四条 国家扶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选育、生产、更新、推广使用良种,鼓励品种选
有和种子生产经营相结合,奖励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良种选有、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单位和个人。 第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科教兴农方针和农业、林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种业发 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种子储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及余缺 调剂,保障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对储备的种子应当定期检验和更新。种子储备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有、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 的安全控制措施。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跟踪监管并及时公告有关转基因植物 品种审定和推广的信总。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 第八条国家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种质资源。 禁止采集或者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采伐 的,应当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国家有计划地普查、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种质资源, 定期公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 源保护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的种质 资源属公共资源,依法开放利用。 占用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地的,需经原设立机关同意。 第十一条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或者与境 外机构、个人开展合作研究利用种质资源的,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 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国家共享惠益的方案:受理申请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经审核, 报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的,依照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 第十二条国家支持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 究,以及常规作物、主要造林树种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 国家鼓励种子企业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鼓励
育和种子生产经营相结合,奖励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良种选育、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单位和个人。 第五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科教兴农方针和农业、林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种业发 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种子储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及余缺 调剂,保障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对储备的种子应当定期检验和更新。种子储备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 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 的安全控制措施。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跟踪监管并及时公告有关转基因植物 品种审定和推广的信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章 种质资源保护 第八条 国家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种质资源。 禁止采集或者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采伐 的,应当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 国家有计划地普查、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种质资源, 定期公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 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 源保护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的种质 资源属公共资源,依法开放利用。 占用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地的,需经原设立机关同意。 第十一条 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或者与境 外机构、个人开展合作研究利用种质资源的,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 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国家共享惠益的方案;受理申请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经审核, 报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的,依照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 第十二条 国家支持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 究,以及常规作物、主要造林树种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 国家鼓励种子企业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鼓励
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维护种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 益。 第十三条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有种发明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由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形成的育种成果的转让、许可等应当依法公开进行,禁止私自交易。 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因林业主管部门为选有林木良种建立测定林、试验林、优树收集 区、基因库等而减少经济收入的,批准建立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 补偿。 第十五条国家对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 木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 门确定的主要林木品种实行省级市定。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符合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审定办 法应当体现公正、公开、科学、效率的原则,有利于产量、品质、抗性等的提高与协调,有 利于适应市场和生活消费需要的品种的推广。在制定、修改审定办法时,应当充分听取育种 者、种子使用者、生产经营者和相关行业代表意见。 第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设立由专 业人员组成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 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 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在审定通过的品种依法公布的相关信息中应当包括 审定意见情况,接受监督。 品种审定实行回避制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工作人员及相关测试、试验人员应当忠 于职守,公正廉洁。对单位和个人举报或者监督检查发现的上述人员的违法行为,省级以上 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 企业,对其自主研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主要林木品种可以按照审定办法自行完成试验,达 到审定标准的,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颁发审定证书。种子企业对试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保 证可追溯,接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维护种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 益。 第十三条 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育种发明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由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形成的育种成果的转让、许可等应当依法公开进行,禁止私自交易。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因林业主管部门为选育林木良种建立测定林、试验林、优树收集 区、基因库等而减少经济收入的,批准建立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 补偿。 第十五条 国家对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 木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 门确定的主要林木品种实行省级审定。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符合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审定办 法应当体现公正、公开、科学、效率的原则,有利于产量、品质、抗性等的提高与协调,有 利于适应市场和生活消费需要的品种的推广。在制定、修改审定办法时,应当充分听取育种 者、种子使用者、生产经营者和相关行业代表意见。 第十六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设立由专 业人员组成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 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 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在审定通过的品种依法公布的相关信息中应当包括 审定意见情况,接受监督。 品种审定实行回避制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工作人员及相关测试、试验人员应当忠 于职守,公正廉洁。对单位和个人举报或者监督检查发现的上述人员的违法行为,省级以上 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 企业,对其自主研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主要林木品种可以按照审定办法自行完成试验,达 到审定标准的,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颁发审定证书。种子企业对试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保 证可追溯,接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八条审定未通过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原审定委员 会或者国家级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市。 第十九条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良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公告, 可以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良种由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引种农作物品种、林木良种的,引种者应当将引 种的品种和区域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引种本地区没有自然分布的林木品种,应当按照国家引种标准通过试验: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有、审定 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十一条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良种出现不可克服的严重缺陷等情形不宜继 续推广、销售的,经原审定委员会审核确认后,撤销审定,由原公告部门发布公告,停止推 广、销售。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 的品种在推广前应当登记。 实行品种登记的农作物范围应当严格控制,并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 种安全的原则确定。登记目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 申请者申请品种登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文件和 种子样品,并对其真实性负责,保证可追潮,接受监督检查。申请文件包括品种的种类、名 称、来源、特性、有种过程以及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自受理品种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 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文件进行书面审查,符合要求的,报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公告。 对已登记品种存在申请文件、种子样品不实的,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撒销该品种登记, 并将该申请者的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给种子使用者和其他种子生产经 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已登记品种出现不可克服的严重缺陷等情形的,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撤销登记,并 发布公告,停止推广。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三条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的,不得发布广告、推广、销售。 应当审定的林木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作为良种推广、销售,但生产确需使用的
第十八条 审定未通过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原审定委员 会或者国家级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 第十九条 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良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公告, 可以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良种由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引种农作物品种、林木良种的,引种者应当将引 种的品种和区域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引种本地区没有自然分布的林木品种,应当按照国家引种标准通过试验。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 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十一条 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良种出现不可克服的严重缺陷等情形不宜继 续推广、销售的,经原审定委员会审核确认后,撤销审定,由原公告部门发布公告,停止推 广、销售。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 的品种在推广前应当登记。 实行品种登记的农作物范围应当严格控制,并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 种安全的原则确定。登记目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 申请者申请品种登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文件和 种子样品,并对其真实性负责,保证可追溯,接受监督检查。申请文件包括品种的种类、名 称、来源、特性、育种过程以及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自受理品种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 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文件进行书面审查,符合要求的,报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公告。 对已登记品种存在申请文件、种子样品不实的,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撤销该品种登记, 并将该申请者的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给种子使用者和其他种子生产经 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已登记品种出现不可克服的严重缺陷等情形的,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撤销登记,并 发布公告,停止推广。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三条 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的,不得发布广告、推广、销售。 应当审定的林木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作为良种推广、销售,但生产确需使用的
应当经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应当登记的农作物品种未经登记的,不得发布广告、推广,不得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 第二十四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 审定或者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四章新品种保护 第二十五条国家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国家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内经过人工选有 或者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改良,具备新颗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和适当命名的植物品 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和归属、授予条件、申请和受理、审查与批准,以及期限、终止和无效 等依照本法、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国家鼓励和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植物新品种培育及成果转化。取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 得到推广应用的,有种者依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第二十六条一个植物新品种只能授子一项植物新品种权。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 一个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权授子最先申请的人:同时申请的,植物新品种 权授予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 对违反法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生态环境的植物新品种,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第二十七条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名称,应当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 种中己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该名称经授权后即为该植物新品种的通用名称。 下列名称不得用于授权品种的命名: 一仅以数字表示的: (仁)违反社会公德的: (三)对植物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或者有种者身份等容易引起误解的。 同一植物品种在申请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推广、销售时只能使用同一个 名称。生产推广、销售的种子应当与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时提供的样 品相符。 第二十八条完成有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 者个人未经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得生产、繁殖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 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紫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法、有 关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授权品种的,可以不经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向
应当经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应当登记的农作物品种未经登记的,不得发布广告、推广,不得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 第二十四条 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 审定或者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四章 新品种保护 第二十五条 国家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国家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内经过人工选育 或者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改良,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和适当命名的植物品 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和归属、授予条件、申请和受理、审查与批准,以及期限、终止和无效 等依照本法、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国家鼓励和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植物新品种培育及成果转化。取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 得到推广应用的,育种者依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第二十六条 一个植物新品种只能授予一项植物新品种权。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 一个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同时申请的,植物新品种 权授予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 对违反法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生态环境的植物新品种,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第二十七条 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名称,应当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 种中已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该名称经授权后即为该植物新品种的通用名称。 下列名称不得用于授权品种的命名: (一)仅以数字表示的; (二)违反社会公德的; (三)对植物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或者育种者身份等容易引起误解的。 同一植物品种在申请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推广、销售时只能使用同一个 名称。生产推广、销售的种子应当与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时提供的样 品相符。 第二十八条 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 者个人未经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得生产、繁殖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 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法、有 关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授权品种的,可以不经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向
其支付使用费,但不得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依照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享有的其他 权利: (一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及其他科研活动: (二)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三十条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作出实施 植物新品种权强制许可的决定,并予以登记和公告。 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并且无权允许他人实施。 第五章种子生产经营 第三十一条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从事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林木良种种子的生产经营以及实行选育生产经 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由 生产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 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生产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只从事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和非主要林木种子生产的,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申请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具有与种子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 经营设施、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法规和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种子生产的,还应当同时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有条件,具有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的种子生产地点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确定的采种林 申请领取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征得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 书面同意。 第三十三条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载明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生产 种子的品种、地点和种子经营的范围、有效期限、有效区域等事项。 前款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核发许可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种子生产经营 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种子生产应当执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检验、检疫规程 第三十五条在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内采集种子的,由种子生产基地的经营者组织进行
其支付使用费,但不得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依照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享有的其他 权利: (一)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及其他科研活动; (二)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三十条 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作出实施 植物新品种权强制许可的决定,并予以登记和公告。 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并且无权允许他人实施。 第五章 种子生产经营 第三十一条 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从事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林木良种种子的生产经营以及实行选育生产经 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由 生产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 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生产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只从事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和非主要林木种子生产的,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申请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具有与种子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 经营设施、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法规和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种子生产的,还应当同时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育条件,具有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的种子生产地点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确定的采种林。 申请领取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征得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 书面同意。 第三十三条 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载明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生产 种子的品种、地点和种子经营的范围、有效期限、有效区域等事项。 前款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核发许可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种子生产经营 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 种子生产应当执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检验、检疫规程。 第三十五条 在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内采集种子的,由种子生产基地的经营者组织进行
采集种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 禁止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禁止在劣质林内、劣质母树上采集种子。 第三十六条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和保存包括种子来源、产地、数量、质量、销售 去向、销售日期和有关责任人员等内容的生产经营档案,保证可追溯。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 具体载明事项,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及种子样品的保存期限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十七条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当地集贸市场上出售、串 换,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有效区域由发证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确定。种子生 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 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 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但应当向当地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实行选有生产经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企业的生产 经营许可证的有效区域为全国。 第三十九条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收购珍贵树木 种子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限制收购的林木种子。 第四十条销售的种子应当加工、分级、包装。但是不能加工、包装的除外。 大包装或者进口种子可以分装:实行分装的,应当标注分装单位,并对种子质量负责。 第四十一条销售的种子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附有标签和使用说明。标签和使 用说明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种子相符。种子生产经营者对标注内容的真实性和种子质量 负责。 标签应当标注种子类别、品种名称、品种审定或者登记编号、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生产经营者及注册地、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和信息代码,以 及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销售授权品种种子的,应当标注品种权号。 销售进口种子的,应当附有进口审批文号和中文标签 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的文字标注,并应当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 施。 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诚实守信,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生 产者信总、种子的主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适应性等使用条件的说明、风险提示与有关咨 询服务,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采集种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 禁止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禁止在劣质林内、劣质母树上采集种子。 第三十六条 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和保存包括种子来源、产地、数量、质量、销售 去向、销售日期和有关责任人员等内容的生产经营档案,保证可追溯。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 具体载明事项,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及种子样品的保存期限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十七条 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当地集贸市场上出售、串 换,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 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有效区域由发证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确定。种子生 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 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 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但应当向当地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种子企业的生产 经营许可证的有效区域为全国。 第三十九条 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收购珍贵树木 种子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限制收购的林木种子。 第四十条 销售的种子应当加工、分级、包装。但是不能加工、包装的除外。 大包装或者进口种子可以分装;实行分装的,应当标注分装单位,并对种子质量负责。 第四十一条 销售的种子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附有标签和使用说明。标签和使 用说明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种子相符。种子生产经营者对标注内容的真实性和种子质量 负责。 标签应当标注种子类别、品种名称、品种审定或者登记编号、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 生产经营者及注册地、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和信息代码,以 及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销售授权品种种子的,应当标注品种权号。 销售进口种子的,应当附有进口审批文号和中文标签。 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的文字标注,并应当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 施。 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诚实守信,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生 产者信息、种子的主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适应性等使用条件的说明、风险提示与有关咨 询服务,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种子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四十二条种子广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本法和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性状 描述等应当与审定、登记公告一致。 第四十三条运输或者邮寄种子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检疫。 第四十四条种子使用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种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四十五条国家对推广使用林木良种造林给予扶持。国家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为主的造 林项目和国有林业单位造林,应当根据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使用林木良种, 第四十六条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或者因种子的标签和使用说明标注的内容不真 实,遭受损失的,种子使用者可以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种子生产者或者 其他经营者要求赔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可得利益损失和其他损失。属于种子生产者或 者其他经营者责任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追偿: 属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责任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出售种子的经营 者追供。 第六章种子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行业标准和检验方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生产经营的种子品种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被检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复检不得 采用同一检测方法。因检测结果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 承担种子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各相应的检测条件、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 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配备种子检验员。种子检验员应当具有中专以上有关专业学历, 具备相应的种子检验技术能力和水平。 第四十九条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生产 经营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下列种子为假种子: 一)以非种子目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目充其他品种种子的: (二)种子种类、品种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 下列种子为劣种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种子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四十二条 种子广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本法和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性状 描述等应当与审定、登记公告一致。 第四十三条 运输或者邮寄种子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检疫。 第四十四条 种子使用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种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四十五条 国家对推广使用林木良种造林给予扶持。国家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为主的造 林项目和国有林业单位造林,应当根据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使用林木良种。 第四十六条 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或者因种子的标签和使用说明标注的内容不真 实,遭受损失的,种子使用者可以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种子生产者或者 其他经营者要求赔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可得利益损失和其他损失。属于种子生产者或 者其他经营者责任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追偿; 属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责任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出售种子的经营 者追偿。 第六章 种子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行业标准和检验方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生产经营的种子品种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被检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复检不得 采用同一检测方法。因检测结果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 承担种子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 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配备种子检验员。种子检验员应当具有中专以上有关专业学历, 具备相应的种子检验技术能力和水平。 第四十九条 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生产 经营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下列种子为假种子: (一)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其他品种种子的; (二)种子种类、品种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 下列种子为劣种子:
(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 (仁)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 (三)带有国家规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 第五十条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是种子行政执法机关。种子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 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种子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 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仁)对种子进行取样测试、试验或者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生产经营档案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违法生产经营的种子,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及运输工具等 (伍)查封违法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行使职权,当事人应当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综合执法机构或者受其委托的种子管理机构,可以开展种子 执法相关工作。 第五十一条种子生产经营者依法自愿成立种子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维护成 员合法权益,为成员和行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信用建设、市场营销和咨询等服 务。 第五十二条种子生产经营者可自愿向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申请种子质量认证。经认证 合格的,可以在包装上使用认证标识。 第五十三条由于不可抗力原因,为生产需要必须使用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的农 作物种子的,应当经用种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林木种子应当经用种地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四条从事品种选有和种子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有关植物检 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种子生产基地从事检疫性有害生物接种试验。 第五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统一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上 发布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监督管理等信总。 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建立植物品种标准样品库,为种子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第五十六条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
(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 (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 (三)带有国家规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 第五十条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是种子行政执法机关。种子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 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种子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 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对种子进行取样测试、试验或者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生产经营档案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违法生产经营的种子,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及运输工具等; (五)查封违法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行使职权,当事人应当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综合执法机构或者受其委托的种子管理机构,可以开展种子 执法相关工作。 第五十一条 种子生产经营者依法自愿成立种子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维护成 员合法权益,为成员和行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信用建设、市场营销和咨询等服 务。 第五十二条 种子生产经营者可自愿向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申请种子质量认证。经认证 合格的,可以在包装上使用认证标识。 第五十三条 由于不可抗力原因,为生产需要必须使用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的农 作物种子的,应当经用种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林木种子应当经用种地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四条 从事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有关植物检 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种子生产基地从事检疫性有害生物接种试验。 第五十五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统一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上 发布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监督管理等信息。 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建立植物品种标准样品库,为种子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第五十六条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
第七章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 第五十七条进口种子和出口种子必须实施检疫,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 有害生物传入境内和传出境外,具体检疫工作按照有关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 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除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外,还应当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取得种子进出口许可。 从境外引进农作物、林木种子的审定权限,农作物、林木种子的进口审批办法,引进转 基因植物品种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十九条进口种子的质量,应当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 业标准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条为境外制种进口种子的,可以不受本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的限制,但应当具 有对外制种合同,进口的种子只能用于制种,其产品不得在境内销售。 从境外引进农作物或者林木试验用种,应当隔离栽培,收获物也不得作为种子销售。 第六十一条禁止进出口假、劣种子以及属于国家规定不得进出口的种子。 第六十二条国家建立种业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境外机构、个人投资、并购境内种子企 业,或者与境内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从事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的审批管 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想趣定执行。 第八章扶持措施 第六十三条国家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对品种选育、生产、示范推广、种质资源保 护、种子储备以及制种大县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推广使用高效、安全制种采种技术和先进适用的制种采种机械,将先进适用的 制种采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国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种业。 第六十四条国家加强种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对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内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永久保护。优势种子繁育基 地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商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十五条对从事农作物和林木品种选有、生产的种子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 扶持。 第六十六条国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种子生产经营和收储提供信贷支持。 第六十七条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种子生产保险。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保险费
第七章 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 第五十七条 进口种子和出口种子必须实施检疫,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 有害生物传入境内和传出境外,具体检疫工作按照有关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 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除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外,还应当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取得种子进出口许可。 从境外引进农作物、林木种子的审定权限,农作物、林木种子的进口审批办法,引进转 基因植物品种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十九条 进口种子的质量,应当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 业标准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条 为境外制种进口种子的,可以不受本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的限制,但应当具 有对外制种合同,进口的种子只能用于制种,其产品不得在境内销售。 从境外引进农作物或者林木试验用种,应当隔离栽培,收获物也不得作为种子销售。 第六十一条 禁止进出口假、劣种子以及属于国家规定不得进出口的种子。 第六十二条 国家建立种业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境外机构、个人投资、并购境内种子企 业,或者与境内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从事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的审批管 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八章 扶持措施 第六十三条 国家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对品种选育、生产、示范推广、种质资源保 护、种子储备以及制种大县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推广使用高效、安全制种采种技术和先进适用的制种采种机械,将先进适用的 制种采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国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种业。 第六十四条 国家加强种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对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内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永久保护。优势种子繁育基 地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商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十五条 对从事农作物和林木品种选育、生产的种子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 扶持。 第六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种子生产经营和收储提供信贷支持。 第六十七条 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种子生产保险。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