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 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 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 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 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 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 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 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 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 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 、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 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 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 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 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 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 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 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 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 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 “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 则是傍晩之景。(2)因为傍晩才有夕照,绚丽的晩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 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 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 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 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 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 “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 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 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 “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 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 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 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 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五、单元诗歌举例 1:长恨歌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 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 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 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 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 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2)补充资料: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 (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 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 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 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 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 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 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2】、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并划分层次,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 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五、单元诗歌举例 1:长恨歌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 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 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 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 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 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2)补充资料: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 (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 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 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 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 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 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 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2】、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并划分层次,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 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 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 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 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 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扌 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晩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 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 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 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的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 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 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 向往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 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 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 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 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 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 殊的双重身份。 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 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 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 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 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 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 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 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 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 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2、拟行路难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 向往。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 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 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 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 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 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 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 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 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 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 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 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 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 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 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 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2、拟行路难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 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 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诗歌鉴赏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 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 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 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 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 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 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 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 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 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 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 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一一不认命一一认命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 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 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诗歌鉴赏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 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 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 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 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 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 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 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 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 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 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 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悲愤 无奈 3、蜀相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 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 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 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 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 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诗歌鉴赏 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 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 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 心耿耿等。)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 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3、蜀相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 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 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 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 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 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诗歌鉴赏 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 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 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 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 心耿耿等。)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 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 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 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重点】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 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 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 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 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 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 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 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 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 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 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 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 伯所茇(2)。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3),召伯所憩(4)。蔽芾甘棠,勿翦勿拜(5),召伯所说(6)。”,暗示 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 相的崇敬之情 (二)赏析前两联 “自”“空”:该怎么理解?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 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 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重点】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 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1、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 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 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 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 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 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 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 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 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 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 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⑴,勿翦勿伐,召 伯所茇⑵。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⑶,召伯所憩⑷。蔽芾甘棠,勿翦勿拜⑸,召伯所说⑹。”,暗示 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 相的崇敬之情。 (二)赏析前两联 “自”“空”:该怎么理解?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
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 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 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 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 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 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舂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 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六、作业:背诵全诗 4、书愤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 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 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 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 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 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 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 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 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 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 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2】诗歌鉴赏 ①文章题目为“书愤”,这一“愤”这具体包含了哪些感情? 【义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写诗人由于金兵南侵,立志收 复失地。“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 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 【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 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的沉痛、哀伤
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 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 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 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 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 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 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六、作业:背诵全诗 4、书愤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 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 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 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 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 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 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 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 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 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2】诗歌鉴赏 ①文章题目为 “书愤”,这一“愤”这具体包含了哪些感情? 【义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写诗人由于金兵南侵,立志收 复失地。“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追述 25 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 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 【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 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的沉痛、哀伤
【激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 正是借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 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蕴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动之情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词语组合有什么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 ③、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篇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 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 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 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总结: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 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 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5、一剪梅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 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 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激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 正是借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 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蕴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动之情。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词语组合有什么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 ③、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篇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 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 感。 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 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 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 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5、一剪梅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 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 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