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5期 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5 Vol 33 2015年第5期) 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5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传统村落保护的法治思考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能毁损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城镇经济增长应当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相适应,吴 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维护传统村落方面存在的主要间 题:一是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结构的非科学性改造,二是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文化景观的不合理利用,三是对传统 村落文化传承的忽略导致乡土文化空心化。保护传统村落的主要对策是:必须把文化治镇作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的新理念,把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责任回归到村民的身上,尽快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文化治镇;回归村民;保护条例 中图分类号:D91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1(2015)05-0064-06 D0I:10.13501/ i. cnki.42-1328/c.2015.05.014 在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当中,目前除了内蒙古述的简洁方便起见,本文将多用“传统村落”来替代 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高于全国城镇“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概念。一般来说,传统 化率平均值53.7%之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城镇村落与城镇社区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城镇社 化率仅有445%,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不足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决定着融入城镇的民族传 4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只有52%左右,西统村落的存亡。特定城镇的形成是一定区域内生产 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还不到25%。无论从整个要素不断迁移、聚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以传统文化资 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来看,还是从城镇化建源为主体形成的区域产业,必将成为新型城镇未来 没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水平来看,都与《中共中央关的经济核心;而以创意为基础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必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要求将成为新型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因而民 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本文拟就民族地区新型城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决不能一味地求新求洋,必 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的法治保护问题略陈管须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 特色、地域特色,充分体现民族地方元素。在民族地 民族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留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仅要避免再度出现 住传统村落文化 “千城一面”和“千城一景”的局面,而且要深度挖掘 城镇化建设不能毁损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本城镇传统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从文化整合的 文所论及的“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的历史年代角度对传统文化资源重新组合,通过法治的手段和 比较久远,拥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属创意的手法,促使其转变为产业形态的文化产品,如 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经济社会价值的、文化古迹、风景名胜、节庆风俗和文化遗产等,以凸 依法应当予以保护的村落,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留存显新型城镇化当中现代元素和地方元素的主体地 下来的最大遗产。“特色村寨”是指特定民族的人口位,提升民族地区新型城镇的核心竞争力。从1978 相对聚居,在生产生活方面有着较完备的独特体系,~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由1.7亿人猛增 真实地反映了该民族居民的生活状态,已形成较鲜到73亿人,城镇化率由179%上升到537%。民族 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自然村落。为了节省篇幅和论地区国土总面积为623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 收稿日期:2015-08-1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BMZ076);2014年 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法学体系,维护民族大团结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14ZDC25)。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33 卷第 5 期 湖 北 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No . 5 Vol . 3 3 Journ al of Hubei Uni versi ty for Nat i on al i ti es { 20 1 5 年 第 5 期 ) ( Phil os ophy and Socia l Sciences ) No . 5 20 1 5 民族地 区 新型 城镇化 建设 进 程 中 传 统村落 保护 的 法治 思 考 宋才发 ( 中 央 民族大学 法学院 , 北京 10 008 1 ) 摘要 : 民 族地 区 城镇化建 设不 能 毁 损传 统 村 落和 特 色 村寨 , 城镇 经 济 增 长 应 当 与 传 统 村 落 文 化 保护 相 适 应 , 吴 江新 型 城镇 化 建设 的 实 践探 索 具有典 型 的 示 范 意 义 。 民 族地 区 新 型城 镇 化 建 设在 维 护 传统 村 落 方 面 存 在的 主 要 问 题 : 一 是对传 统村 落 民 居 建 筑 结 构 的 非 科 学 性 改 造 , 二 是 对传 统 村 落 民 居 建筑 文 化 景 观 的 不 合 理 利 用 , 三 是 对传 统 村 落 文 化 传 承的 忽 略 导致 乡 土 文 化 空 心 化 。 保 护 传 统 村 落 的 主 要 对 策 是 : 必 须 把 文 化 治 镇作 为 保 护 传 统 村 落 文 化 的 新 理 念 , 把 保护 传 统 村落 文 化 的 责 任 回 归 到 村 民 的 身 上 , 尽 快制 定 出 台 传 统 村 落 保护 与 发 展条例 。 关键 词 : 民 族地 区 城 镇 化 ; 传 统村 落; 特色 村 寨 ; 文 化 治 镇 ; 回 归 村 民 ; 保 护 条例 中 图 分类号 : D9 1 2 . 1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0 4 - 94 1 ( 20 1 5 ) 05 - 0 064 - 0 6 在我 国 5 个 民 族 自 治区 当 中 , 目 前除 了 内 蒙古 述的简洁方便起见 , 本文将多用 “ 传 统村落 ” 来替代 自 治 区 的城镇化率 已 经达 到 5 8 . 7 % , 高于全 国 城镇 “ 传统村落 ” 和 “ 特色村寨 ” 的概念 。 一 般来说, 传统 化率平均值 5 3 . 7 %之外 , 新疆维吾尔 自 治 区 的 城镇 村落与城镇社区之间 是部分与整 体 的 关系 , 城镇社 化率仅有 4 4 . 5 % , 广西 壮族 自 治 区 的 城镇化率不足 区 少数民 族文化的 存在 , 决定着融人城镇 的 民 族传 4 5 % , 宁 夏 回族 自 治 区的城镇化率只有 5 2% 左右 , 西 统村落的存 亡。 特定 城镇的形成是一 定区 域 内生产 藏 自 治 区 的城镇化率 还不 到 2 5 % m 。 无论从 整 个 要素 不断迁移、 聚变的 自 然历史过程 , 以传统文化资 民族地 区 的新型 城镇 化水平来看 , 还是从城镇化建 源为 主体形 成的区域产业 , 必将成为 新型 城镇未来 设对传统村落 的 保 护水平来看 , 都 与 《 中共 中 央 关 的 经济核心 ; 而以 创意为基础的传统文化资源 , 也必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 题的 决定》 提出 的 要求 将成为新型城镇经济、 社会发展的 新引 擎 。 因 而民 有相当大的差距 。 因 此 , 本文拟就 民 族地 区新型城 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决不能一 味地求新求洋 , 必 镇化建设进程中 , 传统村落 的 法治 保 护 问 题略 陈管 须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 重视传统文化 的 民 族 见。 特色 、 地域特色 , 充分体现民族地方元素。 在民 族地 一 、 民 族地区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必 须 留 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 进程 中 , 不仅要避免再度 出 现 住传统村落文化 “ 千城 一 面” 和 “ 千城一景 ” 的局 面 , 而 且要深度挖掘 城镇化建设不能毁损传统村落和 特色村寨。 本 城镇传统文 化资源 的 经济社会价值 , 从文化 整合的 文所论及的 “ 传统村落 ” 是指 村落形成 的历 史年代 角 度对传统文化资 源重新组合 , 通过 法治 的 手段 和 比较久远, 拥有相 当 丰富的 自 然资源 与文化资源 , 属 创 意的手法 , 促使其转变为产业形态的文化产品 , 如 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 、 科学艺术和经济社会价值的 、 文化古迹 、 风景名 胜 、 节庆 风俗和文化遗产等 , 以 凸 依法应 当予 以保护 的 村落 , 它 是中 国 农耕文 明 留 存 显 新型城镇化 当 中 现代元 素 和 地方元 素 的 主体地 下来 的最大遗产。 “ 特色村寨 ” 是指特定民族的人 口 位 , 提升 民 族地 区新型 城镇 的 核心 竞争力 。 从 1 97 8 相对聚居 , 在生产生活方面有着较完备的 独特体系 ,  ̄ 20 1 3 年 , 我 国 城镇 常住人 口 已 经 由 1 . 7 亿人猛增 真实地反映 了该 民族 居民 的 生活 状态 , 已 形成较鲜 到 7 . 3 亿人 , 城镇化率 由 1 7 . 9 % 上升到 5 3 . 7 % 。 民族 明 的 民族文化特征 的 自 然村落。 为 了 节省 篇幅和 论 地区 国 土总 面积为 6 23 . 3 3 万平方公里 , 占全 国 国 土 收稿 日 期 : 20 1 5 - 08 - 1 2 基金项 目 : 20 1 3 年度国 家社科基金项 目 “ 民族地 区 土地 流转 中 农民 的 可持续 发 展问 题研究 ” ( 项 目 编号 : 1 3BMZ07 6 ) ; 20 1 4 年 度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 建设社会主义 民族法学体 系 , 维 护 民 族 大 团结 研究 ” 的研究 成果之 一 ( 项 目 编 号 : 1 4ZDC0 25 ) 。 作者简介 : 宋才发 ( 1 9 53 - ) , 湖 北武穴人 , 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主要研究 方 向 为 民族地 区经济法律制度 D 犇犗犐牶牨牥牣牨牫牭牥牨牤犼牣犮狀犽犻牣牬牪牠牨牫牪牳牤犮牣牪牥牨牭牣牥牭牣牥牨牬
宋才发: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的法治思考 资源比重的6389%2,而同期民族地区整体的城镇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不断调适和嬗 化率却不足40%,城镇的聚集功能、拉动功能和辐变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地区城镇化相适应的民族地 射功能也都比较弱。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我国区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一个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由 136个边境县当中,有107个县属于民族自治县,总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是一 人口为2300万人,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22万公里个由乡村文明向城镇文明不断迈进的过程。在这个 的陆地边境线上。笔者曾在调研新疆维吾尔自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作为民族城镇发展核心竞争 治区乌恰县边境地区之后,在一份“内参报告”中说力的元素,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 过: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的作用。也就是说,一定区域内的历史、地理、人文 个流动的哨兵”。如果一味片面地强调和追求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存量,终将成为该区域城镇不可 人口的城镇化率,简单套用内地城市化率标准来衡多得的无形资产,终将为城镇化建设创造出不可估 量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既不利于国家的边境安量的经济价值。因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 全,也不符合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任何缺少特色须突出“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两个特色,以传统 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做支撑的“城镇化”,最终都必将文化资源为支撑和抓手,把城镇化建设落脚在自身 是疲软的和缺乏发展后劲的。任何一项现代产业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的基础之上。民族地区在研究 形成与发展,都是各个不同生产要素通过精密组合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必须把区域文化规划与 的结果,千万不能只顾短期的经济效率和效益,必须区域产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规划要从所在 合理地配置区域内、布局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藉以的城镇产业发展战略入手,通过合理的文化规划与 形成产业化公平竞争的格局。因而在民族地区新型设计,达到延续该地区空间文化特色,实现促进产业 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发发展的竞争力和经济活力。通观20世纪80年代以 展的产业规划与文化规划,把规划的着眼点牢牢地来国家所列的历史文化名镇,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具 盯在持续发挥区域产业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潜力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底藴深 面;一定要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厚,如吴江市的同里镇;另一个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 避免重蹈对传统村落进行孤岛式开发的老路,促使情、神秘的历史背景,如宜昌市的枝城镇。民族地区 传统村落文化与整个社区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为了在制定小城镇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 依法推动对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保护,国家民族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民族传统村落 事务委员会于2012年12月颁发了《少数民族特色建设与本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已经融入城镇的传统 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村落的居民是该区域的主人,应当积极争取他们参 提出要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重与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赋予这些居民 点改造和保护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S。《国充分表达自身诉求和真实意见的权利。过去在少数 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进一民族村寨搞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时候,普遍存在着 步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偏离传统文化特色的“伪文化”现象。譬如,有些地 社会治理水平,把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到民方政府官员在传统村落改造的过程中,假借弘扬民 族地区城市治理结构之中6。国家拟在“十三五规族文化之名,以捞取金钱和政绩为目的;或者为了满 划”建设期间,着力打造一批属于各民族共有、多民足少数游客的猎奇心理,不顾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 族文化共存,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感情,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的庸俗包装,尤其是将一 新型民族城镇。以国家发展规划的方式强化民族城些莫须有的历史传说、低级下流的神话故事等,移花 镇建设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既可以使濒临灭绝的接木地嫁接到传统村落的人文景点之中,致使不少 民间传统文化获得有效的抢救,又能够从文化基因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 上保障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坚信“以现民居整齐有余、特色浓郁不足,流失或者偏离本民 文治镇、以文化城”的新理念,必将成为“十三五规族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特质的情况。 划”建设期间,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阶段城镇治理 吴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典型的 的新模式 示范意义。建于宋代已有1200年历史的江苏省吴 城镇经济增长应当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相适江市同里镇,是第一批被列人“中国历史文化保护 应。民族地区城镇化是在国家发展规划和法制保障名单”的城镇。早在民国时期吴江的乡村就呈现出 的前提下,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人城镇化的态势,无论城镇数量还是城镇人口均达到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5 期 宋才发 : 民族地 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中 传 统村落保 护的 法治 思考 65 资源 比 重的 63 . 89 % [ 2 ] , 而同期 民族地区整体的 城镇 与人、 人与 自 然 、 人与 文 化、 人与社会不 断调适和 嬗 化率却不足 40 % , 城镇 的 聚 集功 能 、 拉 动 功能 和 辐 变的历史过程。 与 民 族地区 城镇化相适应的 民族地 射功能 也都 比 较 弱 。 从 另 一 个方 面 来看 , 在 我 国 区现代化 , 说到底就是一 个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 , 由 1 3 6 个边境县 当 中 , 有 1 07 个县属于 民 族 自 治 县 , 总 传统农耕社会向 现代社会逐渐转变的 过程 , 也是 一 人 口 为 23 00 万人 , 他们祖祖辈辈居住 在 2 . 2 万公里 个 由 乡 村文明 向 城镇文 明不断迈进的过程 。 在这个 的 陆地边境线 上[ 3 ] 。 笔者 曾 在调 研新 疆维 吾尔 自 过程中 , 传统村落文 化作 为 民 族城镇发展核 心 竞争 治 区乌 恰县边境地 区之后 , 在一 份 “ 内参报告” 中 说 力 的元素 , 对民族地 区新型城镇建设具有 十分重要 过 : “ 每座毡房就是一 个 固 定的 哨所 , 每个牧 民 就是 的 作用 。 也就是说 , 一 定 区域 内 的 历史 、 地 理 、 人文 一 个流 动的 哨 兵 ” [ 4 ] 。 如 果一 味 片 面地强调 和追求 等传统文化资源的 存量 , 终将 成为 该 区 域城 镇不 可 人 口 的 城镇化率 , 简单套用 内 地城 市 化率标 准来衡 多得 的无形资产 , 终将为城镇化建设创造 出 不可估 量边境地区的 城镇 化水平 , 既不 利 于 国 家 的 边 境安 量的 经济价值。 因 而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 , 必 全 , 也不符合边疆地 区 的实 际情况 。 任何缺 少特色 须突 出 “ 传统文化” 和 “ 地域文化” 两个特色 , 以 传统 产业和 文化软实力 做支撑的 “ 城镇 化 ” , 最终 都必将 文化资 源 为支撑和 抓手 , 把城镇化建设落脚 在 自 身 是疲软 的和 缺乏发展后 劲 的 。 任何一 项现代产业 的 区域经济、 特色经济的基础之上。 民 族地区 在研究 形成与 发展 , 都是各个不 同 生 产要素 通过精 密组合 制定 “ 十三五规划 ” 的 时候 , 必须把区域文化规划与 的结果 , 千万不能只顾短期 的 经济效率和效益 , 必须 区 域产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 文化规划要 从所在 合理地配置 区域内 、 布局 区域之间 的产业结构 , 藉以 的 城镇产业发展战 略入手 , 通过合理 的 文化 规划 与 形成产业化公平竞争的格局 。 因 而在 良族地 区新型 设计 , 达到延续该地区空 间文化特色 , 实现促 进产业 城镇化建设 的过程 中 , 一 定要 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发 发展的 竞争力和 经济活力 。 通观 20 世纪 8 0 年代以 展 的产业规划与 文 化规划 , 把 规划 的着眼点 牢牢地 来 国家所列 的 历史文化名 镇 , 不难发现它们 大多具 盯在持续发挥区 域产 业经济 和 文化 资 源 的 潜力 上 有 两个显著特点 : 一 个是景观特色鲜明 、 文化底蘊深 面 ; 一 定要切合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实际 情况 , 厚, 如 吴江市 的 同里镇 ; 另 一 个是具有独 特的 民 族风 避免重 蹈对传统村落进行孤 岛 式开 发的 老 路 , 促使 情 、 神 秘的 历史 背景 , 如宜昌 市 的 枝城镇。 民族地区 传统村落文化与 整个社 区文化的互 动与交流。 为了 在制定小城镇发展“ 十三 五规划 ” 的 时 候 , 一 定要注 依法推动对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 保护 , 国 家 民族 重 民族传统文化的 保护与 传承 , 增强 民 族传统村落 事务委员会于 20 1 2 年 1 2 月 颁发 了 《 少数 民 族特色 建设与本民 族文化的适应性 。 已 经融人城镇的 传统 村寨保护与 发 展规划 纲要 ( 20 1 1 - 20 1 5 年 ) 》 , 明 确 村落的 居民 是该 区 域 的主人 , 应 当 积极争取 他们参 提出要 在 “ 十二五规划 ” 建设期 间, 在全 国 范围 内 重 与 民族传统村落的 保护 与 传承工作 , 赋予这些居 民 点 改造和 保护 1 〇〇〇 个 少数 民 族特色村寨 [ 5 ] 。 《 国 充分表达 自 身诉求和真实意见的权利 。 过去在少数 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 20 1 4 - 20 20 年 ) 》 也提 出 , 进一 民 族村寨搞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 时候 , 普遍 存在着 步完善城市 治理结构 、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 提升 城市 偏 离传统文化特色的 “ 伪 文化 ” 现象 。 譬如 , 有些地 社会治理水平 , 把民 族地 区 传统村落保护纳 人到 民 方政府官员 在传统村落改造的 过程 中 , 假借弘扬 民 族地区 城市 治理结构之 中 [ 6 ] 。 国 家拟 在 “ 十 三 五规 族文化之名 , 以捞取金钱和 政绩为 目 的 ; 或 者为 了满 划 ” 建设期 间 , 着力 打造 一 批属 于各 民族共有 、 多 民 足少数游客的 猎奇心理 , 不顾 当 地少数 民族群众 的 族文化共存 , 具有浓郁民 族风情和 鲜 明 地域 特色 的 感情 , 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 的 庸俗包装 , 尤其 是将 一 新型 民族城镇。 以 国 家发展规划 的方式强化民 族城 些莫须有的 历史传说 、 低级下流的 神话故事等 , 移花 镇建设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 既 可 以 使濒临 灭绝 的 接木地嫁接到传统村落 的 人文景 点之 中 , 致 使不少 民 间传统文化获得有效的 抢 救 , 又能够从文 化基 因 传统村落和 民族村寨在市 场经济利益 的驱使下 , 出 上保障 民族传统文 化的传承与 发展 。 笔者 坚信 “ 以 现民居整 齐有余 、 特色浓郁不足 , 流失或者偏 离本民 文治镇 、 以 文化城 ” 的 新理念 , 必将成 为 “ 十 三 五规 族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特质的情况。 划 ” 建设期 间 , 民 族地区 新 型 城镇化 阶段城镇治理 吴江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 实践探索具有 典型 的 的 新模式 。 示范意义。 建于宋代 已 有 1 200 年历史 的 江 苏省吴 城 镇经济 增长 应当 与 传 统村落文 化保护 相适 江市同 里镇 , 是第一 批被列 人 “ 中 国 历史文化保护 应。 民族地 区城镇化是在国 家发展规划和法制 保障 名 单” 的城镇。 早在民 国 时期 吴江的乡 村就 呈现出 的 前提下 , 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的必经阶段 , 是一 个人 城镇化 的态 势 , 无论城镇数量 还 是城镇人 口 均达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了一定的规模,水路和丝绸就是它的特色所在。据依水而居,整个村寨的房屋、道路布局错落有致,无 权威统计资料显示,吴江现有暂住的少数民族37个一不是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完好地体现了天人合 (约5275人),属于典型的多民族混杂居的小城以及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在这些传统村落里面 镇7。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泰斗费孝通先生的早的民居建筑,对于城里的旅游观光者来说它确实承 期著作《江村经济》,率先从文化整体论的独特视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充满故事情节的神秘感;但 角,揭示了传统村落文化对江村经济生活的影响,如对于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来说,他们当下 对居民职业分工、亲属关系、资金与贸易、桑蚕业与最关心的要数这些建筑如何能够更好的采光、通风、 养殖业的影响等。也就是说,历史底藴深厚、多民族排污和修缮的问题。在这里笔者不妨以多次赴贵州 杂居的小城镇经济发展,一定要与传统村落的保护调研的民族村寨为例展开论证。譬如,贵州黔南州 与利用相适应,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建设与当地民的原始民居和道路设施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石 族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1982年费孝通先生再次头的村、石头的桥、石头的道路、石板房。其建筑材 对家乡吴江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之后,写作并发料多为就地取材,如石板房就是以本地的泥土、石料 表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论文,引发了国内外专家为主。即使著名的苗侗“干栏式”吊脚楼,也是依坡 学者对小城镇的高度关注。在其后发表的《小城镇而建、以石头做地基、以石头砌墙,对当地生态环境 再探讨》论文当中,他又把吴江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几乎不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然而在2012年进行的 苏南模式”。吴江不负众望,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农村危房改造中,那些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几乎全 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古村古镇的保护,着力提升部被拆除,原住民也以拆迁并点的方式集中起来,富 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使乡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苗族、侗族民居特色的“吊脚楼”“美人靠”,现已 得到良性发展。譬如,在延续历史文脉方面吴江的荡然无存9。由于人们的思维观念受到来自各种 三大历史文化名镇同里、黎里和震泽,在修复古镇的不正确思维方式的左右,往往一说到传统村落民居 过程中就避免了通常出现的大拆大建,整体完好地建筑的民族符号元素,大多都把目光聚焦到这些建 保留了旧宅民居的历史风貌。不仅城镇化率达到筑的屋顶披檐、阳台、门脸、墙面和色彩等具有地方 64%,而且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均超过全国平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即使对旧式民居建筑实施具体 均水平,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富农惠改造,也多把侧重点放在对那些裸露的表征性特征 农”的吴江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吴江的新型城的复归和粉饰上;那些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要么遭 镇化建设实践表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遇历史性的老化,要么遭遇破坏性的开发。当下民 况下搞城镇化,都不能以农村荒芜和空心化为代价,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要坚持“城乡一体 尤其要把原生态的村庄与现代文明对接,切实做到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即 风貌古朴、功能现代、生态拯救和文化复归。 包括公共文化资源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 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维护传统村落和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决 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丢弃传统村落本身固有的小桥流水和古朴古 笔者在对民族地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香,人为地套用城市小区模式对它进行扭曲性的改 究,对已有相关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造;尤其不能人为地毁掉优美的田园风光、割断乡村 发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依法维护传统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使浓郁的“乡情”蜕变成为大众 落方面,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的“乡愁”。一旦传统村落的特色民居建筑消失了 题 它所涵盖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就随之流逝;广大乡村 第一,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结构的非科学性改的复兴和发展,才是整个社会实现公平与和谐发展 造。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结构“陈的关键。所以,对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建筑的保护,不 旧”,多是指这些村落中特色民居建筑存在的时间只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能够实施人为毁损的问题, 跨度之长、空间之固定;这里的“陈旧”所代表的恰也不只是对传统建筑风格与形态表面修复与还原的 恰是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原生态的空间结构形态,是问题,而需要突出对传统文化从空间意义上进行协 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的原生态文化载体。无论这些同化治理,即找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生 古旧建筑的式样还是建筑风格,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成的契合点,以保护整体村寨的形式对传统村落民 世代历史的沉淀而极具地方特色。笔者经过具体考居建筑的文化空间予以完整地保护。民族地区的新 察之后发现,这些传统村落要么多依山而建、要么多型城镇化建设,除了要满足农民现代化的物质生活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66 湖 北 民族学 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33 卷 了一 定的 规模 , 水路和 丝绸 就是它 的 特色所在。 据 依水而居 , 整个村寨 的房屋 、 道路布 局错落有 致 , 无 权威统计资 料显示 , 吴江现有暂住的少数民 族 3 7 个 一 不是点缀在青 山 绿水之 中 , 完 好地 体现 了 天人合 ( 约 5 275 人 ) , 属 于 典 型 的 多 民 族 混杂 居 的 小 城 一 以 及人与环境的 自 然和谐。 在这些 传统村落里面 镇 [ 7 ] 。 中 国 民 族学 与 人类 学泰 斗 费 孝通 先生 的早 的 民 居建筑 , 对于城里 的旅游观光者来说 , 它确 实承 期著作《 江村 经济》 , 率先 从 文 化整体 论 的 独 特 视 载着厚重 的历史文化和充 满故事 情节 的神秘感 ; 但 角 , 揭示 了传统村落文化对江村经济生活 的 影响 , 如 对于祖祖辈辈居住 在这里 的 原住 民 来说 , 他们 当下 对居 民职业分工、 亲 属 关系 、 资金与 贸易 、 桑蚕业 与 最关心的要数这些建筑如何能够更好的采光、 通风、 养殖业的影响等。 也就是说 , 历史底藴深厚 、 多 民 族 排污和修缮的 问题 。 在这里笔者不妨以 多次赴贵州 杂居 的小城镇经济发展 , 一 定要与传统村落 的 保护 调研的 民族村寨为 例 展开论证。 譬如 , 贵州 黔南州 与利 用相适应 , 尤其要 重视传统村 落建设 与 当 地 民 的原始民 居和道路设施等 , 一 个突 出 的 特色就是石 族文化发展 的密 切关 系 。 1 98 2 年费孝通 先生再次 头 的村、 石头 的桥 、 石头的道路 、 石 板房。 其建筑材 对家乡 吴江做深入 细致地调 查研究之后 , 写作并发 料多 为就地取材 , 如石板房就是以 本地的 泥土、 石料 表 了 《 小城镇 , 大 问 题》 的 论文, 引 发 了 国 内 外专家 为主 。 即使著名 的苗侗 “ 干栏式 ” 吊 脚楼 , 也是依坡 学者对小城镇的 高度 关注 。 在其后发表的 《 小城镇 而建 、 以石头做地基、 以 石头 砌墙 , 对 当地生 态环境 再探讨》 论 文 当 中 , 他又把 吴江的 发展模 式称之为 几乎不造成破坏性 的 影响 。 然而 在 2 0 1 2 年 进行的 “ 苏南模式 ” 。 吴江不负 众望 , 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 农村危房改造 中 , 那些特色鲜 明 的 民 居建筑几 乎全 设的过程 中 , 高度重视对古村古镇 的 保护 , 着力提升 部被拆除 , 原住 民 也以拆迁并 点的 方式集 中起来 , 富 乡 村生态环境质量 , 促使 乡 村 在新 型城镇化进程 中 有 苗族 、 侗族民 居特色的 “ 吊 脚 楼” “ 美人靠 ” , 现已 得到 良性发展。 譬如 , 在延续历史文 脉方面 , 吴江 的 荡然无存 [ 9] 。 由 于 人们 的 思 维观念受 到来 自 各 种 三大历史文化名 镇 同 里 、 黎里和震泽 , 在修复古镇 的 不正确 思维方式的左右 , 往往一 说到 传统村 落民 居 过程 中就避免 了通 常 出 现 的 大拆大建 , 整体完好地 建筑的 民族符号元素 , 大多都把 目 光 聚焦到 这些建 保 留 了 旧 宅 民 居 的 历史风 貌。 不仅城 镇化 率达到 筑的 屋顶 、 披檐、 阳 台 、 门 脸 、 墙面和 色彩等具有地方 64 % , 而且生态环境 和居 民 生 活质量 均超过全 国 平 特色的 建筑风格上 ; 即 使对 旧 式 民居 建筑实施具体 均水平 , 成 功 地探索 出 了 一 条 “ 以 人 为 本 , 富农 惠 改造 , 也多把侧重点放在对那些裸露 的 表征性特征 农” 的吴江新型 城镇化发展之路[ 8 ] 。 吴江 的 新型城 的 复归 和粉饰上 ; 那些古色 古香 的传统村落要 么遭 镇化建设实践表 明 , 在任何 时候 、 任何 地方 、 任何情 遇 历史性 的 老化 , 要 么 遭遇破 坏性 的 开发 。 当 下 民 况下搞城镇化 , 都不能以 农村荒芜和 空心 化为代价 , 族地 区的 新型城 镇化建设 , 强 调要坚持 “ 城乡 一体 尤其要把原生态的 村庄与 现代文明 对 接 , 切实 做到 化” 发展 , 城乡 一 体化的 核心 是社会的公平公正 , 即 风貌古朴、 功能现代 、 生态拯救和 文化复归 。 包括公共文化资源在 内 的整个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 二 、 民 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 建设在 维护 传统村落 和共 同发展。 “ 城 乡 一 体化 ” 并非“ 城 乡 一样化” , 决 方 面存在的主要 问 题 不能丢弃传 统村落本身 固 有 的 小桥 流水 和 古朴古 笔者在 对 民 族地 区进行 了 比 较系 统 的 调 查研 香 , 人为地套用城市小 区模式对它进行扭 曲 性 的 改 究 , 对已 有 相关科研成果进行 了 系 统分析的 基础上 造 ; 尤其不能人为地毁掉优美 的 田 园风光 、 割断乡 村 发现 , 民 族地区新 型 城镇化建设在 依法维 护 传统村 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 使浓郁的 “ 乡 情 ” 蜕变成为大众 落方面 , 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如 下三个方面的 突 出 问 的 “ 乡 愁” 。 一 旦传统村落 的 特色 民 居建筑消 失 了 , 题 : 它所涵盖的 民族传统文化也就随 之流逝 ; 广大乡 村 第 一 , 对传统村落 民居 建筑结构 的 非科学性改 的复兴和 发展 , 才是整个社会 实现 公平与 和谐发展 造 。 我 们通 常 所说 的 传 统村 落 民 居 建筑结 构 “ 陈 的关键 。 所以 , 对传统村落特色 民居建筑的保护 , 不 旧 ” , 多是指 这 些村落 中 特色 民 居建 筑存在 的 时间 只是在城镇化建设 中 不能够实 施人为毁损 的 问题 , 跨度之长、 空 间 之 固 定 ; 这里 的 “ 陈 旧 ” 所 代表 的 恰 也不 只是对传统建筑风格与形态表面修复与还原的 恰是少数 民 族传统 民 居原 生态 的 空 间结构形态 , 是 问 题 , 而需要 突 出 对传统文化从空 间 意义上 进行协 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 的原生态文化载体 。 无论这些 同 化治理 , 即找 出 传统村 落 民居建筑与 民 俗文化生 古旧 建筑的 式样还 是建筑 风格 , 无一 例外地 经历 了 成 的契合点 , 以 保护 整体村寨 的 形 式对传统村落 民 世代历史的 沉淀而极具地方特色。 笔者经过具体考 居建筑 的 文化空 间 予以 完整 地保护。 民 族地区 的新 察之后发现 , 这些传统村落要么多依 山 而建 、 要么多 型 城镇化建设 , 除 了要满 足农 民 现代 化 的物质生活
第5期 宋才发: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的法治思考 需求,如居住需求、生产生活环境以及便于政府有效 第三,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忽略导致乡土文 管理之外,还应当考虑如何能够更有利于留住乡村化空心化。民族地区正在依法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 的优美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设,不仅是人们居住环境等物质层面破旧立新的过 等。 程,而且是传统乡土文化价值得以凝练和弘扬的过 第二,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文化景观的不合理程,更是民族文化基因得以传承、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利用。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古城镇对于现代社会的过程。然而有些地方的实际效果却令人揪心挠 来说,毫无疑问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目前在肺。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和待色村寨大 我国230多万个农村村寨里,仍然残存着具有传统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其贫困人口比例高 民居和民俗特点的古村落3000座10,它们是祖辈出全国平均水平的7个百分点。由于青壮年劳动力 留给现代人和后代子孙的一笔价值连城的巨额财大多外出打工,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应有的人气和 富。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遗产来说,它们不仅是属灵气,传统文化习俗也随之陷人断裂和被遗忘的状 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我们必须像珍爱眼珠态之中。那些基本没有人居住、缺少基本人气的传 子一样珍惜这笔历史遗产。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即使把它们精心地圈起来予以 历史景观进行必要的开发利用,只要所采用的方式保护,也无非只是一个个没有生机的“博物馆”而 和方法得当,既有利于向旅游观光者展和传播传已,最终难逃人去楼空的衰败厄运;如果那些传统村 统村落的人文历史,又有利于增强当地政府和居民落和特色村寨总是疲于与推土机赛跑,最终也必将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还能够增加居民的经济收沦为荒芜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伴随着有文化的 入、改善村落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些民年轻人大量地涌向大城市,农村传统文化中的重情 族地方的政府官员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缺乏基本的义、重家庭、重乡土归属的品质在逐渐淡化;伴随着 自信,他们宁可推倒重来、拆旧建新或制造假古董,农村人地分离后出现的住宅空心化,乡土文化的传 也不愿意把古老陈旧的老街区和民居古宅原封不动承与发展,也随之呈现出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新 的对外展示。还有相当多的民族地方对传统村落的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千万不能让那些尚 开发利用不合理,如把着眼点聚焦在纯粹的经济收存的传统村落继续衰落下去、空心化下去;迫切需要 益上,对有限的传统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和滥用,致使各级地方政府在关注民生的同时,高度重视公共文 不少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历史景观商业气太重,甚化服务资源的均等化和大众化问题,依法赋予民族 至在一年时间内接连发生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地区新型城镇的文化内涵。传统村落大多经历了上 城、贵州报京侗寨、云南丽江束河古镇、贵州剑河久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延续发展,它不仅是一种民族文 吉苗寨、云南巍山古城拱辰楼等多起重大火灾事化血脉相连的生命机体,而且是一种异常丰富的生 故1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当中,确有不态系统。各级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的目的 少建筑本身就是典型的历史文化景观建筑。这些民是为了人,对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目的也是为了人。 居建筑多数已经与周边建筑彼此之间发生了文化映因而笔者认为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迫 衬的关系,在它们被融入城镇化建设之中的时候,这切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指导,运用记载口述历史、修 些首先是“景观”其次才是“建筑”的古旧民居,便成缮家谱和族谱的方式留住传统村落的记忆,藉以形 为在少数民族现代化生活方式中保留与凝结民族文成乡土文化传承的内外合力、构建外部供给与内部 化特质的建筑载体,使它们在当下富有民族特色的承接的协调关系,增强传统村落原住民的文化认同 村寨旅游活动中先声夺人,具有特色鲜明的公共建感和自豪感,增强传统村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设属性和旅游经营属性。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折射出 三、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保护传统 来的血与火的生存经历,代表和反映的是人类对自村落的主要对策 然环境的原始支配能力,通过旅游观光的方式回味 必须把文化治镇作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新理 和再现这种能力,正是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历史景观念。传统村落大多建立在农耕经济天人合一的基础 保护与利用的目的所在。因此,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之上,它突出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共生的 历史景观的再生利用途径,既是将其与具体的历史关系,这些村落通常都凝聚着一个群体宗教和民族 事件、文化事物相联系,由此引发旅游者的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以及智慧结晶。正因为如此,2013年12 认同过程,又是激发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青春活力、赋月举行的中央城镇工作会议,就突出强调新型城镇 予崭新历史使命的过程。 化建设必须注重“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5 期 宋 才发 : 民 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中 传统村落保护的 法治思考 67 需求 , 如居住需求、 生产生活 环境以 及便于政府有效 第三 , 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 忽略导致 乡 土 文 管理之外 , 还应 当考 虑如何能够更有利 于 留 住乡 村 化空心 化。 民 族地区 正在依法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 的优美 自 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多 姿多彩 的 民 俗文化 设 , 不仅是人们居住环境等物质 层面破 旧 立新 的 过 等 。 程 , 而且是传统乡 土文化价值得 以 凝练 和弘 扬 的过 第二 , 对传统村落 民 居建筑文化景观的 不合理 程 , 更是民 族文化基因 得以 传承、 文化记忆得以 延续 利用 。 传统村落、 特色村寨和 古城镇对于现代社会 的 过程。 然 而有 些地方 的 实 际效 果却 令人揪心 挠 来说 , 毫无疑问 都是不可再生 的 宝贵资 源。 目 前在 肺。 据调查数据显示 , 我 国 传统村 落和 特色村寨 大 我 国 23 0 多 万个农村村寨里 , 仍然残存着具有传统 多数分布 在少数 民 族贫 困地 区 , 其 贫 困 人 口 比 例高 民 居和 民俗 特点 的 古村落 3 000 座[ 1 °] , 它 们是祖辈 出全国 平均水平 的 7 个 百分点 。 由 于青壮年劳 动力 留 给现代人和 后代子孙 的 一 笔 价值 连 城 的 巨 额财 大多外出 打工 , 传统村落和 特色村寨 应 有 的 人气和 富。 作为 一 种珍贵 的 民 族遗产来说 , 它 们不仅是属 灵气 , 传统文化 习 俗也随 之陷 人断裂和 被遗忘的 状 于中 国 的 , 而且是属 于世界的 , 我们必须像珍爱眼珠 态之中 。 那些基本没有 人居住 、 缺 少基本人气的 传 子一 样珍惜这笔历史遗产 。 对传统村落民 居建筑的 统村落和 特色村寨 , 即 使把它们精 心地圈 起来予 以 历史景观进行必要 的开发利 用 , 只 要所采用 的方式 保护 , 也无非 只 是一 个个 没 有生 机 的 “ 博 物馆 ” 而 和 方法得当 , 既有利 于向 旅游观光者展示和 传播 传 已 , 最终难逃人去楼空 的衰败厄运 ; 如 果那些传统村 统村落的人文历史 , 又有利 于增强 当 地政府和 居 民 落和 特色村寨总是疲于与推土机赛跑 , 最终也必将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 还能够增 加居 民 的 经济 收 沦为 荒芜的 农村和记忆 中的故园 。 伴随着有文化的 入 、 改善村落 的人居 环境和生 产生活 条件。 有些 民 年轻人大量地涌 向 大城 市 , 农村传统文化 中 的 重情 族地方的 政府官员 对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缺乏基本的 义 、 重家庭 、 重乡 土 归 属 的 品 质在 逐渐淡化 ; 伴随着 自 信, 他们 宁可推倒 重来 、 拆 旧 建新或制 造假古董 , 农村人地分离后 出 现的 住宅空 心 化 , 乡 土 文化的 传 也不愿意把古老陈 旧 的 老街区 和 民 居古宅原封不动 承与 发展 , 也随之呈现 出 后继 乏 人 的尴尬 局面 。 新 的 对外展示。 还有 相 当 多的 民族地方对传统村落 的 型城镇化的 核心是人的 城镇化 , 千万不 能 让那些 尚 开发利用不合理 , 如把着眼 点 聚焦 在纯粹的 经济 收 存 的传统村落继续衰落下 去 、 空 心化下去 ; 迫切 需要 益上 , 对有 限的传统文化资源 过度开发和滥用 , 致使 各级地方政府在关注 民 生 的 同 时 , 高度 重视公共文 不少传统村落 民居 建筑的 历 史景 观商业气太重 , 甚 化服务资 源的 均等 化和 大众化 问 题 , 依法赋予 民 族 至在 一 年时 间 内 接连发生 云南 香格 里拉独 克宗 古 地区新型 城镇的 文化内 涵 。 传统村落大 多经历了 上 城 、 贵州 报京侗寨 、 云 南丽江 束河古镇 、 贵州 剑河久 百年乃至上千年 的延续发展 , 它不仅是 一 种 民 族文 吉 苗寨 、 云 南巍 山 古 城拱辰 楼等 多 起 重 大 火 灾 事 化血脉相连的 生命机体 , 而且是一 种异常 丰富 的生 故 [ 1 1 ] 。 在民 族地区传统村落民居 建筑 当 中 , 确有不 态系 统。 各级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的 目 的 少建筑本身就是典型 的历史文化景观建筑。 这些 民 是为 了 人 , 对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 目 的也是为 了 人 。 居建筑多数 已 经与周边建筑彼此之间发生了 文化映 因 而笔者认为在 民族地 区城镇化建 设的 进程 中 , 迫 衬的 关系 , 在它们被融入城镇化建设之中 的 时候 , 这 切需要通过政府引 导和指 导 , 运用记载 口 述历史 、 修 些首先是 “ 景观” 其次才是“ 建筑 ” 的 古 旧 民 居 , 便成 缮家谱和族谱 的 方式 留 住传统村落的 记忆 , 藉 以 形 为在少数 民族现代化生 活方式 中保留 与 凝结 民族文 成乡 土文化传承的 内外 合力 、 构建外部供 给与 内 部 化特质 的 建筑载体 , 使它们 在 当下 富有 民 族特 色 的 承接的 协调关系 , 增 强 传统村落原住 民 的 文化认 同 村寨旅游活动 中 先声夺人 , 具有 特色鲜 明 的公共建 感和 自 豪感 , 增 强传统村落 的 向 心力 和 凝聚力 。 设属性和旅游经营属性 。 传统村落 民居 建筑折射 出 三 、 民 族地区 新型 城镇 化建 设进程 中 保护传统 来 的血与火的 生存经历 , 代表和 反 映 的是人类对 自 村落的 主要对策 然环境 的 原始支配 能力 , 通过旅游观光 的 方式 回 味 必须把文化治镇作为保护 传统村落文化 的 新理 和再现这 种能力 , 正是传统村落民 居 建筑历史景 观 念 。 传统村落大多建立在农耕经济天人合 一 的基础 保护与利 用的 目 的 所在 。 因 此 , 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 之上 , 它 突出 强调 人与 自 然 以 及人与 人和谐共生 的 历史景 观的再生利用 途径 , 既是将其与具体的历 史 关系 , 这些村落通常都凝聚 着 一 个群体、 宗教和 民族 事 件、 文 化事物相联系 , 由此引 发旅游者的 民族文化 的集体记忆以 及智 慧结 晶 。 正因 为如 此 , 20 1 3 年 1 2 认同 过程 , 又是激发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青 春活力 、 赋 月 举行的 中 央城镇工作 会议 , 就突 出 强调 新型 城镇 予崭新历史使命的 过程。 化建设必须注重 “ 传承文化 , 发展有历史 记忆 、 地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2。与农村自然生态 必须把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责任回归到村民的 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生态,是以乡土记忆、文化传统和身上。在新型城镇综合治理的结构中政府是洽理结 农民的认同为内涵的社会关系结构,它本能地决定构的核心,社区、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是治理结构的 着农民对故地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调动和鼓励 传统村落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寄托着人们社区、村落和村寨居民参与城镇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的牵挂和乡愁,是特定民族群众的文化之脉、历史之传统村落的原住民与所居住的村落是一个不可分割 源、自然之体和生态之基;传统文化和民风习俗只有的整体,他们既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 被它的拥有者所珍惜、所热爱,才谈得上保护它、传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最好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因而他 承它。一旦缺失乡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乡愁”,无们最有资格传承这些村寨特有的信仰、民俗、技艺和 异于被剥去外衣任人嘲笑和戏弄的婢女,或者蜕变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他们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成为向都市人献媚的矫情表演。人们通常所说的也最有建议权和发言权,必须把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留住乡愁”,说到底就是要留住乡村过往曾经有过的重大责任,由各级政府机构、委托管理单位回归到 的辉煌和美丽。所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村民的身上。政府在指引和开展乡村原生态环境建 2020年)》提出“文化治镇”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充设的时候,必须以乡村的村民为主体、以传统村落的 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注重对地方乡土文化原住民为主体,留住了原住民就等于留住了传统村 的认同、接纳、利用和创新,通过治理结构创新、机制落传承发展之根。如果不能留住人或者没有人来打 创新和模式创新,来达到和实现对民族地区城镇各理这些传统村落,那么,传统村落原来所拥有的村 方面事务的有效治理。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文化规、民俗、礼仪乃至历史记忆等,统统将会随之消失 治镇”在形象空间层面,实现城镇的物理空间以及人们所说的“乡愁”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人居住 城市景观达到宜人的标准确保新型城镇的形象空的传统村落,无论它的历史多么悠久,也无论它多么 间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应有尊重;在产业空间层面,具有民族特色,终究只能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砖头 实现新型城市规模适度、交通畅达、空气清新,逐渐瓦砾而已。也就是说,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必 形成分工合理的新型产业形态;在意象空间层面,实须是“活态”的,只有留住原住民在这些建筑物里面 现富有归属感的社区和村落设计,使新型城镇确实生活,才能够保持它们的生机与活力。对传统村落 能够传承乡土文化,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每一个举措,都要切实尊重村民的 特点。在这个方面我国著名侨乡、客家族和台湾省主体地位,尊重原住民的意愿,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 高山族的发源地福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譬如,福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和“一刀切”的做法。对传 建省三明市于2015年6月率先出台《三明市市级历统村落的原生态保护工作,如果离开了传统村落原 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管理暂行办住民主体,人为地把乡村变成为城里人休闲娱乐的 法》,以维护村落传统风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保合法场地势必会损害乃至破坏乡村原生态的完整 护范围内禁止开山、采石、开矿和占用园林绿化等。性和农民纯厚的乡土情感。我国的传统村落是世界 《办法》还规定历史文化名村实施整体保护,即要保上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宏大的文化遗产类型,其保护 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与发展也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宏大的文化 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周边环境。对于在历史文化名行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 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活动,必须符化传承队伍的建设工作,依法依规形成共同维护传 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力量,因地制宜的建 造成破坏性影响。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起能够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定要做到人口聚集与公共服务提供相统一,任何与此同时,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及时跟进,实现 超越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人口快速聚集的城镇化,其城乡互动互进,依法构建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就业 后果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而且将必然地带来社保、教育、文化等保障制度,改善传统村落偏僻落 严峻的乡村病。总之,“文化治镇”的基本目标是构后的交通设施状况,使城乡居民同等享受最优化的 建“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城镇,方向是不仅要保山、基本公共服务。凡属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的传统村 保水、保自然,而且要保建筑、保人文、保历史,凸显落和特色村赛,政府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原住民 新型城镇规划的“利人原则”,体现人对优美自然环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房屋修缮费,保证他们在不 境的渴求 离开乡土的情况下,也能够过上较为舒适的现代生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68 湖北 民 族学院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3 3 卷 特色 、 民 族特点 的 美丽城镇 ” [ 1 2] 。 与农村 自 然生态 必须把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责任 回归 到村 民 的 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生态 , 是以 乡 土记忆 、 文化传统和 身上。 在新型城镇综合治理的 结构 中 政府是治 理结 农民 的认 同 为 内涵 的 社会关系 结构 , 它本能地决定 构的 核心 , 社 区 、 传 统村落 、 特色村寨是治理结构 的 着农民对故地居住环境的 认同 感 、 幸福感和 归属感 。 重要组成部分 , 各级地方政府应 当 充分调 动和 鼓励 传统村落藴含着厚重 的 历史文化信息 , 寄托着人们 社区 、 村落和 村寨居 民 参与城镇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 的牵 挂和乡 愁 , 是特定民 族群众的文化之脉 、 历史之 传统村落的 原住 民 与所居住 的村落是 一 个不可分割 源 、 自 然之体和生态之基 ; 传统文化和 民 风习俗 只 有 的整体 , 他们既是传统村落文化的 创造者和所有者 , 被它 的拥有者所珍惜 、 所 热爱 , 才谈得上保 护 它、 传 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最好 的保护 者和传承者 , 因 而他 承它 。 一 旦缺失 乡 土记忆 和文化认 同 的 “ 乡 愁” , 无 们最有资格传承这些村寨特有 的信仰 、 民俗、 技艺和 异于 被剥 去外衣任人嘲笑 和戏弄 的 婢女 , 或者 蜕变 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 。 他们对传统村落文化的 保护 成为 向 都市人献媚 的 矫情表演 。 人们通 常 所说 的 也最有建议权和发言权 , 必须把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 留住乡 愁” , 说到底就是要 留住 乡 村过往 曾 经有 过 的重大责任 , 由 各级政府机构 、 委托管理单位 回归 到 的辉煌 和美丽 。 所 以 , 《 国 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 20 1 4 村民 的身上。 政府在指 引 和 开展乡 村原生态环境建 - 2020 年 ) 》 提出 “ 文化洽镇 ” 的核心要义 , 就是要充 设的时候 , 必须以 乡 村的村民 为主体 、 以传统村落的 分发挥文化 的社会治 理功 能 , 注重对地方乡 土 文化 原住 民 为主体 , 留 住 了 原住 民 就等于 留 住了 传统村 的 认同 、 接纳 、 利 用和创新 , 通过治理结构 创新 、 机制 落传承发展之根。 如 果不能留 住人或者没有人来打 创新和模式创新 , 来达到 和 实现对 民 族地 区城镇各 理这些传统村落 , 那 么 , 传统村 落原来 所拥有 的村 方面 事务 的有效 治理。 具体地说 , 就是要求 “ 文 化 规、 民俗 、 礼仪乃至历史记忆等, 统统将会随之消失 , 治镇 ” 在形象 空 间层 面 , 实现城镇 的 物理空 间 以 及 人们所说 的 “ 乡 愁 ” 也就不复存在 了 。 没有人居住 城市景观达到 宜人的 标准 , 确保新型 城镇的 形象 空 的 传统村落 , 无论它 的 历史多 么悠久 , 也无论它 多么 间 对人 的生理及心理 的应有尊重 ; 在产业空间 层面 , 具有 民族特色 , 终究 只 能是一堆没有 生命力 的 砖头 实现新型城市规模适度 、 交通畅 达 、 空 气清新 , 逐渐 瓦砾而已 。 也就是说 , 对传统村落的 保护 和 利用必 形成分工合理的 新型产业形态 ; 在意象空 间 层面 , 实 须是“ 活态 ” 的 , 只有留 住原住民 在这些建筑物里 面 现富有归属 感的 社 区 和村 落设计 , 使新型 城镇 确实 生活 , 才能 够保持它 们 的生机与 活 力 。 对传 统村落 能够传承乡 土文化 , 具有历史记忆、 地域特色和 民族 文化传承保护的 每一 个举措 , 都要切 实尊重村 民 的 特点 。 在这个方面我 国著名 侨乡 、 客家族和 台 湾 省 主体地位, 尊重原住民 的意愿 , 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 高山 族 的发源地福建走在了 全国 的 前列 。 譬如 , 福 变过去那种 “ 自 上而下 ” 和 “ 一 刀 切 ” 的 做法 。 对传 建省 三明市于 20 1 5 年 6 月 率先出 台 《 三明 市市级历 统村落的原生态保护 工作 , 如果离开 了 传统村落原 史文化名 村 ( 传统村落 、 红色文化村落 ) 管理暂行办 住 民 主体 , 人为地把乡 村变成 为城里人休 闲娱乐 的 法》 , 以 维护村落 传统风貌, 继承历史文化遗 产, 保 合法场地 , 势必会损 害乃 至破坏乡 村原生 态 的 完整 护 范 围 内禁止开 山 、 采石 、 开矿和 占用 园 林绿化等 。 性和农 民纯厚 的 乡 土情感。 我国 的 传统村落是世界 《 办法》 还规定历史文化名 村实施整 体保护 , 即 要 保 上 涉及面最广、 规模最宏大的 文化遗产类型 , 其保护 持传统格局 、 历史风貌和空 间 尺 度 , 不得改 变与 其相 与发展也是世界上涉及面 最广 、 规模最宏 大 的 文化 互依存 的 自 然景 观和 周边环境。 对于在历史文化名 行动 , 民族地 区各级政府必须 高度 重视传统村落文 村保护范 围 内从事建设和 开发利用 的 活动 , 必须符 化传承队伍的建设工作 , 依法依规形成共同 维 护传 合保护规划 的 要求 , 不得对其传统格局 和历史风 貌 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 和 传承的 力 量 , 因 地制宜的 建 造成破坏性影响 [ 1 3 ] 。 民族地区 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 立起能够发挥村民 主观能 动性 的 保 护和 传承机制 。 一 定要做到 人 口 聚集 与公共服务提供相 统 一 , 任 何 与 此同 时 , 政府 的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及时跟进 , 实现 超越实际情况、 片 面追求人 口 快速聚集的 城镇化 , 其 城乡 互动互进 , 依法构建适应城乡 协调发 展的 就业 、 后果不仅会造成严重 的 城市病 , 而且将必然地带来 社保 、 教育 、 文化等保障制 度 , 改善传统村落偏僻 落 严峻的乡 村病 。 总之 文化治 镇 ” 的基本 目 标是构 后 的交通设施状况 , 使城乡 居 民 同 等享受最 优化 的 建 “ 记得住 乡 愁” 的 文化城镇 , 方 向 是不 仅要 保山 、 基本公共服务。 凡属 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的传统村 保水 、 保 自 然 , 而且要保建筑、 保人文 、 保历史 , 凸 显 落和特色村寨 , 政府都应 当 根据实 际情况对 原住 民 新型城镇规划 的 “ 利人原则 ” , 体现人对优美 自 然 环 给予一 定的 生活补 贴和 房屋修缮费 , 保证他 们在不 境的 渴求。 离开乡 土的 情况下 , 也能够过上较 为舒适 的 现代生
第5期 宋才发: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的法治思考 传统古建筑被偷盗、拆解贩卖等违法行为发出“追 必须尽快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缉令”。《通知》强调凡已认定的传统建筑必须实施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原地、原址保护,不得以任何借口实施异地拆迁;任 展的同时,也推动和提升了民族地区建筑风格、民风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已经认定的传统建筑, 习俗、信仰道德、法律规范等广义文化内容的更新。否则将撤销传统建筑所在村落的“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作为民族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必须指出该《通知》对于遏制和打 资源,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譬如,击偷盗、拆解贩卖古建筑构件的违法犯罪行为,确实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起了填补规范性文件空白的作用;但是它毕竟不具 知》,提出要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备法律的威慑性、强制性效应,建议立法机关在此基 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础上进一步推进传统建筑保护的立法工作,制定出 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台传统建筑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我国所 见》,突出强调要保护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剩不多的历史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 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2008年参考文献 国务院又通过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1]周民良集约紧凑平等融合一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方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保护传统村落,建议国家立法 向N]中国民族报,2014-04-04(6) 机关尽快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依[2张冬梅民族地区如何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N中国民族报, 2014-12-21(6) 法明确对传统村落认定、评估以及保护的原则依法(3]青觉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N]中国 划定传统村落保护的红线,依法规范传统村落保护 民族报,2014-11-14(6) 的实施机构和责任主体,依法界定传统村落保护应[4]宋才发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个流 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 的哨兵[N]中国民族报,2011-03-04(5) 的当下,当代人有责任在保护好固态文物和传统建 [5]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 筑物的同时努力原汁原味地保护好包含民族文化1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 DN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树木的高度终究是由 扎入泥土深度的根决定的。为了规范在传统村落的[7]刘逸俞佳佳吴江现有暂住少数民族37个[N]吴江日报 修缮中,运用科学手段改善和提高古旧民居的住居 2012-06-06(2) 环境,2015年7月3日北京市颁发了《北京市传统 [8]温波,何斌华,叶勇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苏州市吴江区新 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14-11-18(11) 村落修缮技术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该《意见》适用 [9]陈秀云少数民族旧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利用研究[J]贵州民 于国家和北京市已经认定的历史风貌保存完整的、 族研究,2014(12):57-60. 但尚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范畴的所有传统村[10]张贺“古”与“土”与“不自信”[N]人民日报,2015-01-15 落以及民居院落;保护的对象包括传统村落中的传 (18) 统民居建筑、集中休闲场所和传统街道格局等。[1郑海鸡传统村落,如何与我们共守乡愁N]人民日报,2015 《意见》禁止在传统村落的修缮过程中随意修建仿 01-15(18) [12]陈娴颖创新城镇治理理念和方式[N].光明日报,2014-08 古建筑,譬如,在古井上面加建井亭、在古碑边上加 建碑亭、在著名路口边上修建牌坊、在传统院落门外「13齐培松.福建三明:历史文化名村将整体保护[N].中国国土 修建影壁等,尤其禁止以保护和利用古旧建筑的名 资源报,2015-06-13(4) 义将原住民迁移出去。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141陈斯传统村随意“仿古”"?不可以N]法制晚报2015 土资源部和公安部2015年7月3日也联合下发了 04(A3) [15]新华社三部门首次联打古建盗卖[N]北京晨报,2015-07 《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 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并且向近年来屡见不鲜的 责任编辑:王飞霞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5 期 宋 才发 :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中传统村落保护 的法治思考 69 活 。 传统古建筑 被偷盗 、 拆 解贩卖等违法行为 发出 “ 追 必须尽 快制定 出 台 传统村落保护 与发展条例 。 缉令 ” 。 《 通知 》 强调凡已 认定的传统建筑必须实施 民 族地区 的城镇化在推动 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 原地、 原址保护 , 不得 以 任何借 口 实施异地拆迁 ; 任 展的 同 时 , 也推动和提升了 民族地区 建筑风格 、 民风 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 自 拆 除 已 经认 定的 传统建筑 , 习 俗 、 信仰道德 、 法律 规范等广义文 化 内 容 的更新 。 否则将撤销 传统建筑所在村落的 “ 中 国 传 统村落 ” 传统村落和 特色村寨作为 民族地区重要的 文化遗产 等荣誉称号 [ 1 5 ] 。 必须指 出 该《 通知 》 对于遏制 和打 资源 , 已 经 引 起 了 国 家 的 高度 关注 和重 视 。 譬如 , 击偷盗 、 拆解贩卖古建筑构件 的违法犯罪行为 , 确实 2005 年国务 院发布 《 关 于 加强文 化遗产保护 的通 起了 填补规范性文件空 白 的 作用 ; 但 是它毕竟 不具 知 》 , 提出 要把保 护优 秀 的 乡 土建筑 等文 化遗产作 备法律的威慑性、 强 制性效应 , 建议立法机关在此基 为城镇化建设 的 重要 内容。 20 06 年 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础上进一 步推进传统建筑保护 的立法工作 , 制定 出 院发布 《 关于 推进 社会 主 义新农 村建 设 的 若 干意 台传统建筑保护 的专 门 法律法规 , 依 法保护 我 国 所 见》 , 突 出 强调要保护 有地方特色 的 优秀传统文化 , 剩不多 的历史传统建筑、 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 。 保护有历史文化 价值 的古 村 落和古 民 宅。 2008 年 参考文 献: 国 务院 又 通过 了 《 历史 文 化名 镇 名 村 保护 条例》 。 [ 1 ] 周 民 良 . 集约 紧凑 , 平等融 合— 民 族地 区 新型 城镇 化建设方 为了 更加有针对性地保护 传统村落 , 建议国 家立法 机关尽快制定出 台《 传统村落保护 与发展条例》 , 依 法明 确对传统村落认定、 评估 以 及保护的原则 , 依法 [ 3 ] 青觉. 民 族地 区新 麵镇化 必须处理 好的 几 个关 系 [ N ] . 中 国 划 定传统村落保护 的 红线 , 依法规范传统村落保护 民族报 , 20 1 4 - 1 1 - 1 4 ( 6 ) . 的 实施机构和责任 主体 , 依法界定传统村落保护 应 [ 4] 宋才发. 每座毡房就是一 个 固定 的 哨 所 , 每个 牧 民就 是一 个流 当 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消亡 动 的 哨兵 [ N ] . 中 国 民族报 , 2 〇1 1 - 〇3 - 04 ( 5 ) . 的 当 下 , 当代人有责 任在保护好 固 态文物 和传_ [ 5] 20 1 5 年 〉 [ J ] ? 民族论坛 , 20 1 3 ( 1 ) : 65 . 筑物的 同时 , 努力原汁 原味地保护 好包含 民 族文化 [ 6] 国家新型 麵化 删( 201 4 - 2020 年 ) [ N ] . 人民 日 报 , 20 1 4 - 03 DNA 的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 因 为树木的 高度 终究是 由 _ m 扎人泥土深度的 根决定 的 。 为了 规范在传统村落的 [ 7 ] 刘逸 , 俞佳 佳. 吴江 现有 暂住 少数 民 族 3 7 个 [ N ] . 吴 江 曰 报 , 修缮 中 , 运用科学手段改善和提高 古 旧 民 居 的住居 2〇 1 2 _ 〇6 - 06 ( 2 ) - 环境 , 20 1 5 年 7 月 3 日 北京市颁发 了 《 北京 市传统 [ 8 ] 謙’ 何斌华 ’ 叶 勇 . 小城镇依然是 大问题— 苏州 市吴 江区 新 a * n XX ^ +n ^ v- // ^ n I Z m 型城镇化的 探索 与 实践 [ N ] . 光明 日 报 , 20 1 4 - 1 卜 1 8 ( 1 1 ) . 村落修_技术指导意JL 》 , 月 确 规定 该《 意X 》 适用 [ 9] 陈秀云 . 少数 民族 旧建筑的 保护 、 改造与 利 騰究 [ J ] . 贵 州 民 于 国 家和北M市 已 经认定 的 历史风 貌保存 完整 的 、 族研究 , 20 1 4 ( 1 2 ) : 5 7 」 60. 但 尚 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 范畴的所有传统村 [ 1 〇 ] 张贺 古 ” 与 “ 土” 与 “ 不 自 信 ” [ N ] . 人 民 曰 报 , 2〇 1 5 - 01 - 1 5 落 以 及民居院落 ; 保护 的对象包括传统村落 中 的 传 ( 1 8 ) - 统 民 居 建筑 、 集 中 休 闲 场所 和 传 统街 道 格 局 等 。 m 《 意见 》 禁止 在 传统村落 的 修缮 中 随 意 修建仿 [ 1 2 ] 陈姻颖. 创新城镇 治理 理念和 方式 [ N ] . 光明 日 报 , 2〇 14 _ 〇 8 _ 古建筑, 譬如 , 在古井 上面加建井亭 、 在古碑边上加 1 1 ( 1 1 ) . 建碑亭、 在著名 路口 边上修建牌坊 、 在传统院落门 外 [ 1 3 ] 齐培松. 福建三明 : 历史 文化名 村 将整 体保护 [ N ] . 中 国 国 土 修建影壁等 , 尤其禁止 以保护 和利 用古 旧建筑 的 名 资源报, 2〇 1 5 - 〇6 - 1 3 ( 4 ) . 义将原住 民 迁移 出 去 [ 1 4] 。 国 家住房城 乡 建设部、 国 [ ⑷ 麵. 传 统村随意 “ 仿 古 ” ? 不可 以 法制 晚报 ’ 薦- 〇7 _ 土资源部 和公安部 2〇 1 5 年 7 月 3 日 也联合下发了 [ 1 5 ] 新华社. 三部 门 首次联 打古建 盗 卖 [ N ] . 北 京 亂2〇 15 _ 〇7 _ 《 关于坚决制 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 打击盗卖 〇4 U2 ) . 构件行为 的 紧 急 通 知》 , 并且 向 近 年来屡见不鲜的 责任编 辑 : 王 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