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认识自我适应社会(4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分析大学新生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我功能。有 健康的感情并能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能适应社会,良好发展 重点 1.认识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认识自我 难点: 1.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功能 2.怎样改善人际关系。 3.如何处理感情并合适表达。 4.学会适应社会,健康发展 内容 1.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1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温馨如三月的春风,绚丽如夏日的花朵。新入学的大学生刚刚脱离温暖的 家庭怀抱和高考前紧张的中学生活,带着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步入大学的校门。从中学到大学,生活 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应认识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活动的规律, 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产物。追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四书》中的《大学》指出”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能以显明,在于使天下 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美好的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确立了科举制度后就设立了具有高等 教育和研究色彩的"翰林院″。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是以科学文化为主的教育 内容。如1638年英国的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的哈雷大学。 Unive rsity一词既普遍、无所不包、广博 之意。从历史和现实看”大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使人追求理想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以说中学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大学教育则是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为 此,中学教育以严格著称,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自由。中学教育包办一切,而大学教育则放开手脚,给学生 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体现在教育活动及相关的各个方面 1.1.1自主的学习 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管理,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学习 权。在大学里,各个专业虽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但这只是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 知识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进程。每个大学生须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知识结构、能力体系,选修不同的其他课程。课堂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学生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再有简单的答案,若要 完成它,需学会自己去思考、判断、寻找资料、运用知识进行论证、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留心 本专业、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动态与前沿问题。大学生要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依赖教师、遵 循课本、”躺着″接受现成结论性知识的习惯,积极构建"知识迁移″的能力,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 1.1.2独立面对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之前,交往在于友谊的扩展,即交往的双方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作取舍。进入大学后,大学生 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大学生们将独立面对各种人际 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独自处理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师生之间的接触一 般仅限于一个学期课堂上的讲授、探讨,课下有限的交流,很难形成中学时期师生间的那种紧密关系。即 使是班主任、辅导员也仅是大学一年级时接触较多。同学之间大多因忙于各自的学习,多在课堂和宿舍相 见,缺乏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
第二讲:认识自我 适应社会(4 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分析大学新生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我功能。有 健康的感情并能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能适应社会,良好发展。 重点: 1.认识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认识自我。 3.人际交往 难点: 1.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功能。 2.怎样改善人际关系。 3.如何处理感情并合适表达。 4.学会适应社会,健康发展。 内容: 1.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1 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温馨如三月的春风,绚丽如夏日的花朵。新入学的大学生刚刚脱离温暖的 家庭怀抱和高考前紧张的中学生活,带着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步入大学的校门。从中学到大学,生活 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应认识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活动的规律, 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产物。追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四书》中的《大学》指出“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能以显明,在于使天下 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美好的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确立了科举制度后就设立了具有高等 教育和研究色彩的“翰林院”。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是以科学文化为主的教育 内容。如 1638 年英国的伦敦大学和 1694 年德国的哈雷大学。University 一词既普遍、无所不包、广博 之意。从历史和现实看“大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使人追求理想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以说中学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大学教育则是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为 此,中学教育以严格著称,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自由。中学教育包办一切,而大学教育则放开手脚,给学生 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体现在教育活动及相关的各个方面。 1.1.1 自主的学习 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管理,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自 主权。在大学里,各个专业虽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但这只是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专业 知识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进程。每个大学生须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知识结构、能力体系,选修不同的其他课程。课堂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学生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再有简单的答案,若要 完成它,需学会自己去思考、判断、寻找资料、运用知识进行论证、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留心 本专业、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动态与前沿问题。大学生要努力改变“应试教育”所“训练”出来的依赖教师、遵 循课本、“躺着”接受现成结论性知识的习惯,积极构建“知识迁移”的能力,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 1.1.2 独立面对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之前,交往在于友谊的扩展,即交往的双方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作取舍。进入大学后,大学生 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共处。大学生们将独立面对各种人际 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独自处理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师生之间的接触一 般仅限于一个学期课堂上的讲授、探讨,课下有限的交流,很难形成中学时期师生间的那种紧密关系。即 使是班主任、辅导员也仅是大学一年级时接触较多。同学之间大多因忙于各自的学习,多在课堂和宿舍相 见,缺乏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不能再以个人的标准要求其他人,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平
共处。同学间因在一个宿舍生活产生的摩擦、矛盾,也只能靠自己去调适解决 1.1.3变化颇大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虽然同处一片校园,但各自受到的影响迥异。课堂、食堂、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构成了 大学生活的基本框架,但每个人对此的感受不同。一些同学满足于这种几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有些同学则 感到单调乏味:一些同学常参加各种活动,加入多个社团,而有些同学却奔波于各种讲座之间,有的甚至 走出校园,参加社会上的许多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同样是大学生,但大家的行为却表现得很不相同。正 因为如此,大学生入校后,虽然社会角色起了变化,但心理和知识水平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新环境 中的许多方面会感到不适应,在感受大学生活自由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当家作主时需作出判断、选择,甚 至承担其后果的代价 对于突然间的放松和环境的改变,新生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着自我认识与发展等课题,需 要适应的新东西不少: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生活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比 如大学该学什么、怎么学:个人生活物品、钱、时间和情绪怎样保管、利用、调整:面对校园众多的活动 组织,各种海报、消息、招聘广告、如何选择。在他们身上,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 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希望与失望相伴,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呈现矛盾状态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面临许多压力。如观念变革、经济负担、学业成就、择 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的压力。它需要学生能够自觉、自主、自理、自律。大学生应主动面对环境的变化 积极适应大学新生活 1.2科学确立新的目标 许多学生在高中时都把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一旦目标达到了,如果没有新的目标,就会显得无所适 从,产生茫然、空虛、失落等消极心理。许多大学生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暂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尽管同学们对未来抱有美好的理想,但其理想是比较模糊的,虚幻的色彩较浓,且在不断变化中。这 想缺乏具体目标的支撑,与现实缺乏联系。因此,大学生应尽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在确立新目标时, 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人的奋斗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要求。善于抓住时势,才能把握机遇,为个人寻求更 大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第二,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不能盲目地跟随、追逐潮流。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个 人的兴趣、爱好相符,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或相关,与自己的能力、特长相符, 奋斗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是一个由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组合而成的目标体系。即时目标、阶段目标、长 远目标、终生目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抽象又具体,其相互结合就具有了明确性和可实现性, 自己的行为就具有了较强的指导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动荡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这就决定了其对人 生目标认识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因对环境、自我、专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短期内确定 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也不太现实。为此,大学新生对奋斗目标可边寻求边确立,在寻求中学习应学习的课 程、了解应完成的任务,学会确立短期的目标。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在竞争中保持良 好的心态,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1.3逐步树立新的形象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同学对新生活都会有不适应感。一方面有生活习惯、生活方 式改变的因素,另一方面有评价标准变化的因素。一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自尊心很强, 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比较范围扩大了,同时优秀生云集,学习成绩下降客观存在,多数人不再是被关注的 中心。由于环境、社会角色的改变,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同于对中学生,随之评价人的标准也发生了 变化。由过去单一靠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人。转变为由人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 表达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评价人。这样就对过去埋头只读”圣贤书〃而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 形成了挑战,甚至会使一些同学陷入深深的自卑,进而造成自我认识的混乱
共处。同学间因在一个宿舍生活产生的摩擦、矛盾,也只能靠自己去调适解决。 1.1.3 变化颇大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虽然同处一片校园,但各自受到的影响迥异。课堂、食堂、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构成了 大学生活的基本框架,但每个人对此的感受不同。一些同学满足于这种几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有些同学则 感到单调乏味;一些同学常参加各种活动,加入多个社团,而有些同学却奔波于各种讲座之间,有的甚至 走出校园,参加社会上的许多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同样是大学生,但大家的行为却表现得很不相同。正 因为如此,大学生入校后,虽然社会角色起了变化,但心理和知识水平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新环境 中的许多方面会感到不适应,在感受大学生活自由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当家作主时需作出判断、选择,甚 至承担其后果的代价。 对于突然间的放松和环境的改变,新生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着自我认识与发展等课题,需 要适应的新东西不少: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生活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比 如大学该学什么、怎么学;个人生活物品、钱、时间和情绪怎样保管、利用、调整;面对校园众多的活动 组织,各种海报、消息、招聘广告、如何选择。在他们身上,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 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希望与失望相伴,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呈现矛盾状态。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面临许多压力。如观念变革、经济负担、学业成就、择 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的压力。它需要学生能够自觉、自主、自理、自律。大学生应主动面对环境的变化, 积极适应大学新生活。 1.2 科学确立新的目标 许多学生在高中时都把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一旦目标达到了,如果没有新的目标,就会显得无所适 从,产生茫然、空虚、失落等消极心理。许多大学生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暂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尽管同学们对未来抱有美好的理想,但其理想是比较模糊的,虚幻的色彩较浓,且在不断变化中。这一理 想缺乏具体目标的支撑,与现实缺乏联系。因此,大学生应尽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在确立新目标时,大 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人的奋斗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要求。善于抓住时势,才能把握机遇,为个人寻求更 大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第二,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不能盲目地跟随、追逐潮流。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个 人的兴趣、爱好相符,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或相关,与自己的能力、特长相符, 奋斗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是一个由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组合而成的目标体系。即时目标、阶段目标、长 远目标、终生目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抽象又具体,其相互结合就具有了明确性和可实现性,对 自己的行为就具有了较强的指导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动荡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这就决定了其对人 生目标认识的不确定性。而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因对环境、自我、专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短期内确定 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也不太现实。为此,大学新生对奋斗目标可边寻求边确立,在寻求中学习应学习的课 程、了解应完成的任务,学会确立短期的目标。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在竞争中保持良 好的心态,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1.3 逐步树立新的形象。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同学对新生活都会有不适应感。一方面有生活习惯、生活方 式改变的因素,另一方面有评价标准变化的因素。一些同学在高中学习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自尊心很强, 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比较范围扩大了,同时优秀生云集,学习成绩下降客观存在,多数人不再是被关注的 中心。由于环境、社会角色的改变,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同于对中学生,随之评价人的标准也发生了 变化。由过去单一靠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人。转变为由人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 表达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评价人。这样就对过去埋头只读“圣贤书”而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 形成了挑战,甚至会使一些同学陷入深深的自卑,进而造成自我认识的混乱
大学生应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的形象。这里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思 想道德素质:第二是文化素质:第三是业务素质:第四是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要自觉地利用大学的新环 境、新氛围,在多方面自觉地学习。文科的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学生则需要强化对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把握: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与培养,注重对现代社会发 展的必要工具的掌握,还要提高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坚忍 不拔:面对现实,检验理智 其次,大学生要从方法论人手,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既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又能发现自 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并进而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家庭、环境、地域、遗传造成的,还是由于 自己的性格、努力程度造成的?自己的哪些缺点和劣势是可以通过努力弥补的,哪些是暂时不易改变的?应 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通过比较与分析,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心平气和 地悦纳自己、接纳他人,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就是在这种对自我认识的全面客观评价中,不断来调适自己,适应环境、融人环境,并取得进步的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2.1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2.1.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 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 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 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 各国人民的富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恳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 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 时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解 决这两大问题的进程仍然坎坷曲折 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有打起来, 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却时有发生。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 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200万。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使成千上 万的无辜平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M新干涉主 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力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 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从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出发,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以人权、民族、宗教等 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成为世界一些热点地区动荡和冲突的主要根源。此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 主义也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世界局部地区、热点地区的战争、冲突不断。911事件后,国 际恐怖主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上升,成为国际公害。此外,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 因素与军备竞赛等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对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形成新的威胁。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和稳 定的任务仍然艰巨。 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 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据联合国2001
大学生应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的形象。这里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思 想道德素质;第二是文化素质;第三是业务素质;第四是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要自觉地利用大学的新环 境、新氛围,在多方面自觉地学习。文科的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学生则需要强化对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把握;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与培养,注重对现代社会发 展的必要工具的掌握,还要提高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坚忍 不拔;面对现实,检验理智。 其次,大学生要从方法论人手,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既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又能发现自 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并进而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家庭、环境、地域、遗传造成的,还是由于 自己的性格、努力程度造成的?自己的哪些缺点和劣势是可以通过努力弥补的,哪些是暂时不易改变的?应 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通过比较与分析,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心平气和 地悦纳自己、接纳他人,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就是在这种对自我认识的全面客观评价中,不断来调适自己,适应环境、融人环境,并取得进步的。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2.1 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2.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 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 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 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 各国人民的富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 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 时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解 决这两大问题的进程仍然坎坷曲折。 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有打起来, 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却时有发生。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发生过 120 多次 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 1200 万。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使成千上 万的无辜平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 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力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 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从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出发,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以人权、民族、宗教等 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成为世界一些热点地区动荡和冲突的主要根源。此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 主义也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世界局部地区、热点地区的战争、冲突不断。9 11 事件后,国 际恐怖主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上升,成为国际公害。此外,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 因素与军备竞赛等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对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形成新的威胁。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和稳 定的任务仍然艰巨。 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 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据联合国 2001
年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 亿增加到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 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这些极端悬殊的差别,既暴露了极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又成为各 国共同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构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以后,世界经历了许多深刻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但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 潮流。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完结,各 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所谓多极化,就是指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相对两极世界而言,多极 化的格局增加了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的制约和平衡,更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进入21世纪,虽然美国 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经济、科技、军事的绝对优势,但是它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 到其它国家或组织的的挑战。经济上,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日本虽然连续10 年经济低迷,但是并未动摇其实体经济基础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速 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其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俄罗斯经济己经走出低谷,一旦完成经济体制 的转轨,很有可能走上较快发展的道路。 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目前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依 仗其各方面实力,对外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不顾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单方撕毁《反弹道导弹条约》 《京都议定书》等,强行推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把一些主权国家称为”无赖国家”。"9、11″事件后,美 国出于反恐需要,其单边主义一度有所收敛。随着它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得手,其单极意识又重新抬头。因 ,多极化趋势是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也 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5月10日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25届年会上 的讲话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有利于亚洲各国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开发国际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 确定性和遭遇外部风险可能性。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继续拉大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如数字鸿沟″: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发挥后发有优势,实 现跨越式发展 2.1.3基本国情 有史以来,劳动人民就为解决温饱问题和克服贫穷而奋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始 终未能根本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解决从几亿人口到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以及 穿衣、住房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不到二十年 的时间内就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每逢灾荒年月饿尸遍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凭票证供应生活必需 品和排队抢购的年月一去不复返了,不少城镇居民三代同堂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具有 最高层次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发展进程。 十几亿中国人民进入小康社会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口不到9亿人 如果从工业革命算起,大约花了200多年时间才达到了今天的发达水平: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 大约为不到6亿人,如果从20世纪初算起,大约花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才达到了今天的中等发达水平 这两类国家的人口加起约14.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5%。而中国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2050年 只花了1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人类另一个15~16亿人口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开创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 过去的十三年,中国还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9.3%。 二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进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第27位提高到现在的第6位。三是外汇储备增
年统计,在过去 30 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 25 个增加到 49 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 5 年前的 10 亿增加到 12 亿;工业化国家与 30 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 70 倍;世界上 3 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 超过 60 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这些极端悬殊的差别,既暴露了极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又成为各 国共同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构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以后,世界经历了许多深刻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但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 潮流。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2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完结,各 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所谓多极化,就是指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相对两极世界而言,多极 化的格局增加了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的制约和平衡,更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进入 21 世纪,虽然美国 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经济、科技、军事的绝对优势,但是它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 到其它国家或组织的的挑战。经济上,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日本虽然连续 10 年经济低迷,但是并未动摇其实体经济基础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增长速 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其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俄罗斯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一旦完成经济体制 的转轨,很有可能走上较快发展的道路。 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目前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依 仗其各方面实力,对外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不顾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单方撕毁《反弹道导弹条约》、 《京都议定书》等,强行推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把一些主权国家称为“无赖国家”。“9、11”事件后,美 国出于反恐需要,其单边主义一度有所收敛。随着它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得手,其单极意识又重新抬头。因 此,多极化趋势是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也 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在 2002 年 5 月 10 日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 25 届年会上 的讲话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有利于亚洲各国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开发国际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 确定性和遭遇外部风险可能性。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继续拉大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如“数字鸿沟”;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发挥后发有优势,实 现跨越式发展。 2.1.3 基本国情 有史以来,劳动人民就为解决温饱问题和克服贫穷而奋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始 终未能根本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解决从几亿人口到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以及 穿衣、住房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不到二十年 的时间内就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每逢灾荒年月饿尸遍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凭票证供应生活必需 品和排队抢购的年月一去不复返了,不少城镇居民三代同堂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中华民族史上具有 最高层次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发展进程。 十几亿中国人民进入小康社会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口不到9亿人, 如果从工业革命算起,大约花了200多年时间才达到了今天的发达水平;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 大约为不到6亿人,如果从20世纪初算起,大约花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才达到了今天的中等发达水平; 这两类国家的人口加起约14.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5%。而中国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2050年 只花了1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人类另一个 15~16 亿人口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开创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 迹”。 过去的十三年,中国还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 9.3%。 二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进出口贸易额从 1978 年的第 27 位提高到现在的第 6 位。三是外汇储备增
长速度最快,1978年只有1.67亿美元,1989年约有55亿美元,2003年达到3000亿美元。四是发 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平均每天吸引一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达5000多亿美元。 该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头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万美元 等发达国家是2万美元,一般发达国家是1万美元,我国是870美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 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整个 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 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 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是由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 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下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 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 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 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2.2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2.2.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 点那都是无所谓的。"①这里,确定的,现实的人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就指的是人生责任。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人生责任,而人生的社会责任是人生责任的核心和灵魂。在社会中,个人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 责任。一个缺乏责任感或责任感不强的人,是在思想政治品质上有缺陷的人。这种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做 人的责任,也就不可能在责任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必然造成人格上的缺乏,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的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人生的社会责任就具有明显的时代 特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几代炎黄儿女的梦想。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以勤劳、勇敢、聪明、善良著称于世,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只是到近代才逐渐落后,倍受凌辱。孙中山先生第 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揭开了几代中华民族 优秀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 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 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正确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 伟大构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描绘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当人类
长速度最快,1978 年只有 1.67 亿美元,1989 年约有 55 亿美元,2003 年达到 3000 亿美元。四是发 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平均每天吸引一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达 5000 多亿美元。 应该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头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3 万美元,二 等发达国家是 2 万美元,一般发达国家是 1 万美元,我国是 870 美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 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整个 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 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 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是由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 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下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 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 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 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2.2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2.2.1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 点那都是无所谓的。”①这里,确定的,现实的人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就指的是人生责任。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人生责任,而人生的社会责任是人生责任的核心和灵魂。在社会中,个人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 责任。一个缺乏责任感或责任感不强的人,是在思想政治品质上有缺陷的人。这种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做 人的责任,也就不可能在责任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必然造成人格上的缺乏,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 人。 社会的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人生的社会责任就具有明显的时代 特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几代炎黄儿女的梦想。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以勤劳、勇敢、聪明、善良著称于世,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只是到近代才逐渐落后,倍受凌辱。孙中山先生第 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揭开了几代中华民族 优秀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 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 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正确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 伟大构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描绘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当人类
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 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 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伟大的进展,将它最终实现,则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 责任。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目标中,人生 的价值才能更完美地体现出来 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科学教育事业的 发展,需要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 却较少,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2000年我国10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为500人,毛入学率为8% 左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专 业知识和良好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的世纪,我国面临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要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民主进程等任务, 就必须培养大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而大学生恰恰是这方面的潜在人才。面 对社会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会加入大学生的行列,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使潜 在人才成长为真正的对社会有意义的创新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 当代大学生所希望的那样,"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 么样的能力,对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关系重大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实质,最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 产、贸易、金融和信息等方面的全球化,其意义在于,各国可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实行本国资源的最优 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效果: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 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毫无希望的。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理智选择,或者说是惟 的选择。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又是扩大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 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多边贸易的体系中,在遵循共同的贸易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条约的基础上, 中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会更强:简言之,当今世界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 底是人才的竞争:新科技革命是人才引发的革命,经济全球化是人才的全球化,综合国力的基础在于人才 个国家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我国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不仅对大 学生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的文化及思想意志品质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2.2.2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古今中外不同的社会和统治阶级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将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概括 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 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肯定毛泽东这一表述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将之概括为教育全国人民做 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始终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的 要求。从历史的高度看,历史使命不是主观的,而是历史活动本质特征决定的。它是历史的,继往开来的。 中国百年来历史主题是:独立、统一、富强、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的今天:只有新 代的努力,才能有中国的未来。江泽民指出:"鸦片战争以来,救中国,救人民,实现国家的独立、统 民主、富强,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理想。"为此,作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然要肩负 起这一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这个主题还得靠人类的聪明和智慧,靠正 义的斗争和公平的竞争才能实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
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 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从 20 世纪中叶到 21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 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已经奋斗了 50 年,取得了伟大的进展,将它最终实现,则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 责任。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目标中,人生 的价值才能更完美地体现出来。 到 21 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科学教育事业的 发展,需要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 却较少,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2000 年我国 10 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为 500 人,毛入学率为 8% 左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专 业知识和良好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的世纪,我国面临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要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提高全民素质、推进民主进程等任务, 就必须培养大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而大学生恰恰是这方面的潜在人才。面 对社会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会加入大学生的行列,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使潜 在人才成长为真正的对社会有意义的创新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 当代大学生所希望的那样,“从 20 世纪进入 21 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 么样的能力,对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关系重大”。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实质,最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 产、贸易、金融和信息等方面的全球化,其意义在于,各国可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实行本国资源的最优 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效果: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 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毫无希望的。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理智选择,或者说是惟一 的选择。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又是扩大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 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多边贸易的体系中,在遵循共同的贸易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条约的基础上, 中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会更强;简言之,当今世界,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 底是人才的竞争:新科技革命是人才引发的革命,经济全球化是人才的全球化,综合国力的基础在于人才。 一个国家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必须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我国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不仅对大 学生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的文化及思想意志品质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2.2.2 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古今中外不同的社会和统治阶级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将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概括 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 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肯定毛泽东这一表述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将之概括为“教育全国人民做 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始终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的 要求。从历史的高度看,历史使命不是主观的,而是历史活动本质特征决定的。它是历史的,继往开来的。 中国百年来历史主题是:独立、统一、富强、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的今天;只有新 一代的努力,才能有中国的未来。江泽民指出:“鸦片战争以来,救中国,救人民,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 民主、富强,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理想。”为此,作为 21 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然要肩负 起这一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这个主题还得靠人类的聪明和智慧,靠正 义的斗争和公平的竞争才能实现。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
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己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人们 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国家利民族的生存利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一种可能性是由于科 技缺乏竞争力进而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种可能性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快 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知识经济己见端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 的世界潮流。这就决定了科技和教育越来越成为在经济竞争中致胜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可以 预见,各国之间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21世纪 的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将全面展开。面临这样的时代,如何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是作为新时代的 大学生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不能不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世界的大势、中国的大势,我们才能更 加准确地为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定位,也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进而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民族复 兴的历史征程并进,创造灿烂的人生。 23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并提出了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早在1983年10月,邓小平 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坚 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大批掌握 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使教育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走向世界、参与21世纪 国际竞争的新型人。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同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 育目标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 使命中才能健康成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 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始终与时代发展同 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具有自身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时期 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唤起民众,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投身革命 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改变我 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国要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树立什 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大学生应该树立 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努力掌握科学文化 知识,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 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民族复兴大业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广大青年学生应自觉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奋发努力,开拓进取, 矢志不渝地向着新世纪,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当今的时代,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千年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负面的刺 激,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增强自己的 心理健康,这不仅是个人的安危,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1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3.1.1定义 心理健康是20世纪中叶以来,由科技、文化和社会所决定的一种全新、多元的视角看待健康的产物。过 去传统的健康观认为人的躯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忽视了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我国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人们 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国家利民族的生存利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一种可能性是由于科 技缺乏竞争力进而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种可能性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快 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 的世界潮流。这就决定了科技和教育越来越成为在经济竞争中致胜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可以 预见,各国之间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 21 世纪 的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将全面展开。面临这样的时代,如何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是作为新时代的 大学生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不能不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世界的大势、中国的大势,我们才能更 加准确地为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定位,也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进而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民族复 兴的历史征程并进,创造灿烂的人生。 2.3 为完成历史重任立志成才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并提出了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早在 1983 年 10 月,邓小平 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坚 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大批掌握 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使教育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走向世界、参与 21 世纪 国际竞争的新型人。199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同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 育目标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 使命中才能健康成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 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始终与时代发展同 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具有自身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时期, 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唤起民众,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投身革命, 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的历史使命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改变我 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国要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树立什 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大学生应该树立 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努力掌握科学文化 知识,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 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民族复兴大业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广大青年学生应自觉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奋发努力,开拓进取, 矢志不渝地向着新世纪,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当今的时代,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千年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负面的刺 激,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增强自己的 心理健康,这不仅是个人的安危,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3.1.1 定义 心理健康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由科技、文化和社会所决定的一种全新、多元的视角看待健康的产物。过 去传统的健康观认为人的躯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忽视了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我国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
由著名教育家吴南轩发起研究心理卫生,经过了50年,直到1985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对心理健康的 研究和普及工作越来越重视,使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日益普及和提高,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咨 询专业委员会也于1990年成立 关于心理健康,其定义众说纷纭,难以界定。直到目前为此,国内外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心理卫 生联合会早在1946年对心理健康有个说法:"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 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 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①为此,我们 可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 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②。应该说: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 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3.1.2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模式。1946年世界卫生联合 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 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心理 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的 状态。其具体标准为: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 际关系良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指一种高效而己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 为五个方面:1、健全而统一的个性:2、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及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力:3、正常的人 际交往能力:4、现实地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的社会适应及目标追求:5、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3.1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 心理健康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更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作为人才 预备队的大学生必须要做到心理健康,这不仅关系自己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 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心理健康就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首先,心理健康是大 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希望能够把握住自 己的社会历史责任,在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同时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理想和成才目标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和学有所成的根本保证,更是顺利完成学业 取得成就,塑造高尚品格,开发大学生潜能,帮助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 刂这些成才目标和实现人 生理想,心理健康是必要前提。因此,时代呼唤心理健康,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层面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特点。其心理健康的 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学习能保持较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智力正常。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应该是智力正常,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精力旺盛, 好学上进,孜孜不倦,朝气蓬勃,不畏艰难,在学习中能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成绩优 良而稳定 第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客观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是人格的核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了解 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学习、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使理 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达到一致。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个性。 第三,能调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由著名教育家吴南轩发起研究心理卫生,经过了 50 年,直到 1985 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对心理健康的 研究和普及工作越来越重视,使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日益普及和提高,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咨 询专业委员会也于 1990 年成立。 关于心理健康,其定义众说纷纭,难以界定。直到目前为此,国内外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心理卫 生联合会早在 1946 年对心理健康有个说法:“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 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新 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①为此,我们 可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 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②。应该说:21 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 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3.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模式。1946 年世界卫生联合 会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 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写到:心理 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的 状态。其具体标准为: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 际关系良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指一种高效而已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 为五个方面:1、健全而统一的个性;2、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及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力;3、正常的人 际交往能力;4、现实地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的社会适应及目标追求;5、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① 3.1.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 心理健康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更是 21 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作为人才 预备队的大学生必须要做到心理健康,这不仅关系自己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 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心理健康就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首先,心理健康是大 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希望能够把握住自 己的社会历史责任,在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同时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理想和成才目标,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和学有所成的根本保证,更是顺利完成学业、 取得成就,塑造高尚品格,开发大学生潜能,帮助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要达到这些成才目标和实现人 生理想,心理健康是必要前提。因此,时代呼唤心理健康,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层面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特点。其心理健康的 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学习能保持较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智力正常。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应该是智力正常,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精力旺盛, 好学上进,孜孜不倦,朝气蓬勃,不畏艰难,在学习中能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成绩优 良而稳定。 第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客观。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是人格的核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了解 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学习、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使理 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达到一致。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个性。 第三,能调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豁达、自信 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对于喜怒哀乐等消极情绪,能主动调节,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 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能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 第四,具有完整统一、平衡和谐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的人格在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是积极的、 健康的、向上的,发展是平衡的,在言行上的表现是一致的。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满足和目标、行为 统一起来。其具体体现心胸开阔、真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面对困难,发 挥自己的潜能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有耐挫能力 第五,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是最能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和他人交往,与人处事比较得体,能尊重 信任、宽容、理解别人,与集体关系较好,能与他人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团对精神,有知心朋友。 第六,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俗话说:态度是决定一切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 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既不怨天尤人 又能尽快适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 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第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 都符合所处的年龄段,其表现是精力充沛、独立处事,勤学好问、思维敏捷,学习刻苦、好学上进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学生注意的是:首先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特点时,要准确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 一时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区别,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乱下结论。其 次是大学生的心理正常和异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要从大学生行为前后的变化中去把握。此外,心理健康的 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变化着的,更是多层次的,大学生应追求心理健康发展的更高层次,更大 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3.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3.3.1大学生的”心理感冒” 近年来,有一种轻度的心理障碍称为”心理感冒”,他如同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病,每一个普通人,哪怕 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不排除他会心理感冒”,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更是这样。其表现:有 的大学生脸上虽然在笑,但是内心却总被阴影笼罩着:有的大学生虽然白天平静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着 但是一到晚上却受着失眠的折磨;有的大学生泪没有流在脸上,却暗暗地流在心上:有的大学生面对老师 领导感到恐惧,不敢交往,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都属于”心理感冒”的症状。虽然”心理感冒”也是心理障 碍,但是,他和心理疾病不一样,是轻度的心理障碍,依赖自己的心理调节,经过自然的病程是能够达到 完全康复的,也不会带来后遗症。因此,大学生中虽然患"心理感冒”的为数不少,但是对待"心理感冒既 不要紧张,也不要有羞耻感,更不要误认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病”,要相信依靠自己的心理力量是能够治愈 的 33.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人的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处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直接 密切的关系,如不及时调适,长期积压在心中,不但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且会产生心理障 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学习、经济、自我发展、情感和网络适应等六个方 第一,环境适应问题 大学生经常会体验到紧张、压力、挫折、矛盾的冲突和孤寂等心理现象,这就是环境适应方面产生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发展与适应是人生的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整个生命的历程。社会的每一次变化,人的每 次发展与成长,都需要个体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也是个体的成长历程,适应与成长是相
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豁达、自信、 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对于喜怒哀乐等消极情绪,能主动调节,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 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能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 第四,具有完整统一、平衡和谐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的人格在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方面都是积极的、 健康的、向上的,发展是平衡的,在言行上的表现是一致的。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满足和目标、行为 统一起来。其具体体现心胸开阔、真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面对困难,发 挥自己的潜能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有耐挫能力。 第五,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是最能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和他人交往,与人处事比较得体,能尊重、 信任、宽容、理解别人,与集体关系较好,能与他人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团对精神,有知心朋友。 第六,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俗话说:态度是决定一切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 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既不怨天尤人, 又能尽快适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 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第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 都符合所处的年龄段,其表现是精力充沛、独立处事,勤学好问、思维敏捷,学习刻苦、好学上进。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学生注意的是:首先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特点时,要准确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 一时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区别,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乱下结论。其 次是大学生的心理正常和异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要从大学生行为前后的变化中去把握。此外,心理健康的 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变化着的,更是多层次的,大学生应追求心理健康发展的更高层次,更大 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3.3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3.3.1 大学生的“心理感冒” 近年来,有一种轻度的心理障碍称为“心理感冒”,他如同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病,每一个普通人,哪怕 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不排除他会“心理感冒”,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更是这样。其表现;有 的大学生脸上虽然在笑,但是内心却总被阴影笼罩着;有的大学生虽然白天平静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着, 但是一到晚上却受着失眠的折磨;有的大学生泪没有流在脸上,却暗暗地流在心上;有的大学生面对老师、 领导感到恐惧,不敢交往,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都属于“心理感冒”的症状。虽然“心理感冒”也是心理障 碍,但是,他和心理疾病不一样,是轻度的心理障碍,依赖自己的心理调节,经过自然的病程是能够达到 完全康复的,也不会带来后遗症。因此,大学生中虽然患“心理感冒”的为数不少,但是对待“心理感冒”既 不要紧张,也不要有羞耻感,更不要误认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病”,要相信依靠自己的心理力量是能够治愈 的。 3.3.2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人的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处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直接 密切的关系,如不及时调适,长期积压在心中,不但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且会产生心理障 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学习、经济、自我发展、情感和网络适应等六个方 面。 第一,环境适应问题 大学生经常会体验到紧张、压力、挫折、矛盾的冲突和孤寂等心理现象,这就是环境适应方面产生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发展与适应是人生的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整个生命的历程。社会的每一次变化,人的每一 次发展与成长,都需要个体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也是个体的成长历程,适应与成长是相
辅相成的。人的社会适应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二是个人对他人的适应:三是个体对 自身的适应。这种适应主要是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接纳自己?如何发展 自我?使现实我与理想我达到同一?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尤为常见,特别是来自于外地和家住 农村的学生,往往会表现为独立性差、从众心理强,行为懒散、我行我素,心胸狭窄、不拘小节等,甚至 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较长。 第二,学业问题 大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竞争激烈、考试作弊等方面。在学习上,不 少学生进入大学后迷失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学习不求上进,不求甚解,自觉性差:不少学 生仍然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上,对全面学分制条件下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不能很好把握,有意 无意地放纵自己,得过且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处于悬浮飘荡状态,一旦放松便难以收敛:不 少学生追求享乐性刺激,甚至荒废堕落。一旦成绩落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屡屡出现不及格。由此承受了 难以跟上大学学业的巨大压力,造成了不少心理问题。在激烈竞争上,总有一些学生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 地位,造成一种挫折感,怀疑自己是否变笨了,产生强烈的自卑。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自 己的学习能力不强,方法不当,产生了一些现实上的差距,造成自我加压过大而产生焦虑、神经衰弱等。 在考试方面,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为了考试通过,有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成绩,他们都会不惜一切心存侥 幸、妒嫉、从众等心理设法作弊,但当被抓住受到处理时又无法面对和难以接受现实而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经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差异较大,给贫困地区来的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 压力。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贫困爱好面子往往远离人群,独来独往,害怕被人看见节俭,由此 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有学生由于虚荣心,向家里要钱或向别人借钱用于社交,一时无法偿 还而产生自责,造成心态失衡和扭曲:也有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问题,但由于学习的压力难以 做到两全,由此产生矛盾:更有的学生家长管教很严,学生为了交际 产生了漏洞,最后难以面对 现实而产生困惑。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 第四,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是人际交往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颇为突出。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 子女,渴望和别人进行交往,而且大学生活比较枯燥,自由安排时间较多,因此,不少学生为了慰籍自己 的感情,特别向往和异性交往,交往越多,越容易发生感情纠葛。在人际关系上,有的学生个人角色定位 不准,有的性格内向,胆怯,害怕和陌生人特别是教师打交道:也有学生对异性爱慕和吸引,失恋、单相 思、暗恋、求爱被拒绝等。在性问题上,有时会因性无知而对性的误解产生心情焦躁,自我否定的评价 有时因想象或疏远异性造成性压抑、而产生内心的自责、焦虑、紧张、矛盾、困惑:由于性冲动和法制 道德的规范约束矛盾而导致心理冲突和苦闷:因有性幻想、性梦和手淫容易造成惶恐不安、羞耻、自卑 自罪等心理不健康现象,这一些单位都容易引发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心理素质差 的学生心理问题会更严重 第五,自我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的越来 越关注。围绕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个性完善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和就业择业问 题等方面。有的学生性格上存在问题,如何使自己从内向变成外向?有的学生过多忙于应付考试,忽视了 参加社会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也有的学生进校后就十分关注就业和择业,有针 对性的进行选课和实践,通过”考证”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不敢去应聘 这些问题都给学生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容易由此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六,网络适应不良问题。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诱惑力。学习、运用、掌 握网络已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校又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首当其冲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生,特别是黄毒、暴力犯罪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使大学生的道德
辅相成的。人的社会适应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二是个人对他人的适应;三是个体对 自身的适应。这种适应主要是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接纳自己?如何发展 自我?使现实我与理想我达到同一?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尤为常见,特别是来自于外地和家住 农村的学生,往往会表现为独立性差、从众心理强,行为懒散、我行我素,心胸狭窄、不拘小节等,甚至 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较长。 第二,学业问题 大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竞争激烈、考试作弊等方面。在学习上,不 少学生进入大学后迷失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学习不求上进,不求甚解,自觉性差;不少学 生仍然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上,对全面学分制条件下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不能很好把握,有意 无意地放纵自己,得过且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处于悬浮飘荡状态,一旦放松便难以收敛;不 少学生追求享乐性刺激,甚至荒废堕落。一旦成绩落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屡屡出现不及格。由此承受了 难以跟上大学学业的巨大压力,造成了不少心理问题。在激烈竞争上,总有一些学生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 地位,造成一种挫折感,怀疑自己是否变笨了,产生强烈的自卑。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自 己的学习能力不强,方法不当,产生了一些现实上的差距,造成自我加压过大而产生焦虑、神经衰弱等。 在考试方面,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为了考试通过,有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成绩,他们都会不惜一切心存侥 幸、妒嫉、从众等心理设法作弊,但当被抓住受到处理时又无法面对和难以接受现实而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经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差异较大,给贫困地区来的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 压力。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贫困爱好面子往往远离人群,独来独往,害怕被人看见节俭,由此 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有学生由于虚荣心,向家里要钱或向别人借钱用于社交,一时无法偿 还而产生自责,造成心态失衡和扭曲;也有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问题,但由于学习的压力难以 做到两全,由此产生矛盾;更有的学生家长管教很严,学生为了交际用钱较多产生了漏洞,最后难以面对 现实而产生困惑。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 第四,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是人际交往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颇为突出。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 子女,渴望和别人进行交往,而且大学生活比较枯燥,自由安排时间较多,因此,不少学生为了慰籍自己 的感情,特别向往和异性交往,交往越多,越容易发生感情纠葛。在人际关系上,有的学生个人角色定位 不准,有的性格内向,胆怯,害怕和陌生人特别是教师打交道;也有学生对异性爱慕和吸引,失恋、单相 思、暗恋、求爱被拒绝等。在性问题上,有时会因性无知而对性的误解产生心情焦躁,自我否定的评价; 有时因想象或疏远异性造成性压抑、而产生内心的自责、焦虑、紧张、矛盾、困惑;由于性冲动和法制、 道德的规范约束矛盾而导致心理冲突和苦闷;因有性幻想、性梦和手淫容易造成惶恐不安、羞耻、自卑、 自罪等心理不健康现象,这一些单位都容易引发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心理素质差 的学生心理问题会更严重。 第五,自我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的越来 越关注。围绕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个性完善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和就业择业问 题等方面。有的学生性格上存在问题,如何使自己从内向变成外向?有的学生过多忙于应付考试,忽视了 参加社会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也有的学生进校后就十分关注就业和择业,有针 对性的进行选课和实践,通过“考证”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也有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不敢去应聘。 这些问题都给学生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容易由此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六,网络适应不良问题。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诱惑力。学习、运用、掌 握网络已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校又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首当其冲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生,特别是黄毒、暴力犯罪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使大学生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