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师范大学:《近代国际关系史》绪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1,文件大小:176.5KB,团购合买
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 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 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 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近代国际关系史教案 绪论 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 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 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 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国际关系的产生。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近 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 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 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 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 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 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 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 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 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互 相渗透。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 界近代史作为载体。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 富、深化与扩展。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 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而近 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 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 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为国际 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 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 关系史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关系,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际经济关系 的运作把各国的经济活动变成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并构成国家间关 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文化关系。国际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 了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充当了加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 和科学联系的媒介,对国际关系史的演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战 争与和平的关系。其使命在于,建立国际体系中的有效调节机制,研

近代国际关系史教案 绪论 1.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 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 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 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 国际关系的产生。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近 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 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 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 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 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 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 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 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 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 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互 相渗透。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 界近代史作为载体。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 富、深化与扩展。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 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而近 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 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 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为国际 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 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 关系史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关系,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际经济关系 的运作把各国的经济活动变成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并构成国家间关 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文化关系。国际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 了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充当了加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 和科学联系的媒介,对国际关系史的演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战 争与和平的关系。其使命在于,建立国际体系中的有效调节机制,研

究国际战争的生成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国际战争的生成 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争取和平的途径与手段;均势外交 与遏制强权的关系。均势外交是国际关系史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外交 制衡机制,目的是抵消、分解、抑制过于强盛的大国和军事集团的力 量,防止世界战争的发生、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过深远影响。 5.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应体现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坚持实 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溢美,不隐恶;②普遍联系的原则 要全面地看问题,通观全局,注意观察客观事务的不同侧面,分清 主流和支流。二要系统地看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关系史 中的各个事件和现象的普遍联系大为加强,因而对国际关系史必须做 系统分析。三要区别不同国际事件、现象的联结点,不能用一个标准、 种尺度来看待事物的普遍联系。四要历史地看问题,弄清问题所发 生的具体时间和特定空间,不能用当代的要求去苛求前事前人;③运 动发展的原则,坚持运动发展的原则一要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联系起来,二要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 1.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际关系的肇始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1.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 运动。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 西班牙两个封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 东方的海上通道。西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 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 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 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 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 2.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美洲大西洋市场是在16世纪中后期通过持续的生产和商品交换 而逐步建立的。主要体现在:大量开采贵金属。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 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 起。第二,建立种植园。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纳 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第三,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把非洲 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 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确立, 3.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L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和

究国际战争的生成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国际战争的生成 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争取和平的途径与手段;均势外交 与遏制强权的关系。均势外交是国际关系史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外交 制衡机制,目的是抵消、分解、抑制过于强盛的大国和军事集团的力 量,防止世界战争的发生、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过深远影响。 5.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应体现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坚持实 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溢美,不隐恶;②普遍联系的原则, 一要全面地看问题,通观全局,注意观察客观事务的不同侧面,分清 主流和支流。二要系统地看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关系史 中的各个事件和现象的普遍联系大为加强,因而对国际关系史必须做 系统分析。三要区别不同国际事件、现象的联结点,不能用一个标准、 一种尺度来看待事物的普遍联系。四要历史地看问题,弄清问题所发 生的具体时间和特定空间,不能用当代的要求去苛求前事前人;③运 动发展的原则,坚持运动发展的原则一要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联系起来,二要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 1. 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际关系的肇始 1.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1.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 运动。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 西班牙两个封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 东方的海上通道。西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 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 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 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 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 2.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美洲大西洋市场是在 16 世纪中后期通过持续的生产和商品交换 而逐步建立的。主要体现在:大量开采贵金属。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 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 起。第二,建立种植园。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纳 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第三,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把非洲 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 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确立。 3.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16 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和

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美洲通过菲 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主要 是运用暴力控制印度洋,把东方的大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往欧洲。葡 萄牙人还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方的物品运回西 方。16世纪东方市场发育的另一方面是西班牙人在美洲与菲律宾之 间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 4.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 了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 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地理 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 亚洲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欧洲早期的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1.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东 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葡、 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历 史事件。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治 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世纪 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英、 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位 2西班牙的衰落及其后果 衰落的原因。16世纪上半期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任何松动离 析的趋向。16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荷、英、法悄然崛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 的表现。荷、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的历史局面,在西 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班牙商船或骚 扰其殖民地港口。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 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区夺取殖民地。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几近覆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断 权丧失。农业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债高筑,财政破 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被后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 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

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美洲通过菲 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主要 是运用暴力控制印度洋,把东方的大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往欧洲。葡 萄牙人还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方的物品运回西 方。16 世纪东方市场发育的另一方面是西班牙人在美洲与菲律宾之 间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 4.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 了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 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地理 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 亚洲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 欧洲早期的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1. 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 16 世纪上半期,经 17 世纪到 18 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 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东 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葡、 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 16 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历 史事件。 特别是西班牙于 1580 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治 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世纪 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英、 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位。 2. 西班牙的衰落及其后果 衰落的原因。16 世纪上半期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任何松动离 析的趋向。16 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荷、英、法悄然崛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 的表现。荷、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的历史局面,在西 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班牙商船或骚 扰其殖民地港口。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 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区夺取殖民地。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几近覆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断 权丧失。农业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债高筑,财政破 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被后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 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

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3.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1.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 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 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 争。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 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 尤其是新教诸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 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 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 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 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 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 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动 2.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年5月2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 制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由于外国势力的卷入,战争规模迅即扩大,从德意志内 战演变成全欧性战争。战争以德意志新教诸侯、法国、瑞典、丹麦为 方,以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奥地利为 另一方。战争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 年),捷克起义被镇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战争的第二阶 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 双方交战激烈,互有胜负。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 方展开拉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国为首 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20多年,消耗巨大,都无力最终取胜 表示愿意举行和谈。经协商和谈在威斯特伐利亚省的闵斯特和奥斯纳 布鲁克两个相邻的城镇同时展开。谈判期间,双方的军事行动仍未停 止,和谈延续了5年之久,直到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了和约, 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欧洲领土的 局部分割。②宗教关系的定位。③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首先它开 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 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第三,和约除了以罗

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3.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1.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 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 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 争。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 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 尤其是新教诸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 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 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 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 1609 年 7 月 10 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 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 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 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动。 2.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 年 5 月 23 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 制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由于外国势力的卷入,战争规模迅即扩大,从德意志内 战演变成全欧性战争。战争以德意志新教诸侯、法国、瑞典、丹麦为 一方,以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奥地利为 另一方。战争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 年),捷克起义被镇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战争的第二阶 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 双方交战激烈,互有胜负。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 方展开拉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国为首 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 20 多年,消耗巨大,都无力最终取胜, 表示愿意举行和谈。经协商和谈在威斯特伐利亚省的闵斯特和奥斯纳 布鲁克两个相邻的城镇同时展开。谈判期间,双方的军事行动仍未停 止,和谈延续了 5 年之久,直到 1648 年 10 月 24 日才签订了和约, 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欧洲领土的 局部分割。②宗教关系的定位。③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首先它开 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 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第三,和约除了以罗

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 M。 3.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三十年战争打乱了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社会秩序,神权政治 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 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由于战争改变了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当时 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的霸主,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 的,各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 期。 法国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实力,为其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瑞典 成为北欧的强国。德意志在战争中创巨痛深,国土继续保持分裂,惟 普鲁士逐步走向兴盛。奥地利也成为与普鲁士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 量。西班牙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国势剧衰,在欧洲成为配角。意 大利尚处于奥、法分割之下,但意大利在地中海中部地位稳固。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 命后的英国力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干预欧洲大陆 事务。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 极参与混争。它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关系孕育着 新的动荡和演变。 2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关系的运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反响 1640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之后的又一次 资产阶级革命,强烈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法国、西班牙、德意 志诸邦以及荷兰等国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映。但是,当时正值欧洲 十年战争的末期,所以欧洲各强国都无力干涉英国革命。 2.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阵营 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议会采取谨慎 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3.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外交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 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 方面,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争。 4.复辟时期的英国对外关系 这一时期,英、荷矛盾更加尖锐,并最终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英 荷战争。在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同时,英国也同欧洲其它强国进行

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 立。 3.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三十年战争打乱了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社会秩序,神权政治 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 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由于战争改变了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当时 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的霸主,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 的,各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 期。 法国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实力,为其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瑞典 成为北欧的强国。德意志在战争中创巨痛深,国土继续保持分裂,惟 普鲁士逐步走向兴盛。奥地利也成为与普鲁士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 量。西班牙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国势剧衰,在欧洲成为配角。意 大利尚处于奥、法分割之下,但意大利在地中海中部地位稳固。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 命后的英国力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干预欧洲大陆 事务。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 极参与混争。它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关系孕育着 新的动荡和演变。 2. 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关系的运行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影响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反响 1640 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之后的又一次 资产阶级革命,强烈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法国、西班牙、德意 志诸邦以及荷兰等国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映。但是,当时正值欧洲三 十年战争的末期,所以欧洲各强国都无力干涉英国革命。 2.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阵营。 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议会采取谨慎 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3. 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外交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 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 方面,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争。 4. 复辟时期的英国对外关系 这一时期,英、荷矛盾更加尖锐,并最终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英 荷战争。在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同时,英国也同欧洲其它强国进行

了角逐。 2.18世纪欧洲列强争霸活动的加剧 法国在欧陆霸权地位的确立 17世纪下半期,法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第一次是“遗 战争”(1667-1668年)。第二次是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9)。第 三次是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1697)。结果,法国确立 了在欧陆的霸权地位。 2.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从17世纪末起,英、法矛盾日趋尖锐,并贯穿于整个18世纪。 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国成 为欧洲的霸主。 3.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 对外扩张中日渐强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4.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 中欧。1700年,俄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随后,俄 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五、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国,到18世纪衰落下来。18世纪的最后30 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理 形势。 3.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1.18世纪中期的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 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 战争期间,美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进行孤立英国的外交斗争。 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对英作战,俄国发起成立了武装中立同盟。 美国独立后与法、英关系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避免与法、英等国的正 面冲突。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和渗透,确保了 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冲击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 战争后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横扫欧洲,引 起了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欧洲列强围绕法国大革命展开了一

了角逐。 2. 18 世纪欧洲列强争霸活动的加剧 1. 法国在欧陆霸权地位的确立 17 世纪下半期,法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第一次是“遗产 战争”(1667—1668 年)。第二次是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9)。第 三次是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8—1697)。结果,法国确立 了在欧陆的霸权地位。 2. 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从 17 世纪末起,英、法矛盾日趋尖锐,并贯穿于整个 18 世纪。 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国成 为欧洲的霸主。 3. 普鲁士的兴起 18 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 对外扩张中日渐强盛,并于 1701 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4.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 中欧。1700 年,俄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随后,俄 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五、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 17 世纪的强国,到 18 世纪衰落下来。18 世纪的最后 30 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理 形势。 3.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1. 18 世纪中期的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 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775 年 4 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2.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 战争期间,美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进行孤立英国的外交斗争。 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对英作战,俄国发起成立了武装中立同盟。 3. 美国独立后与法、英关系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避免与法、英等国的正 面冲突。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和渗透,确保了 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 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冲击 1.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 战争后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横扫欧洲,引 起了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欧洲列强围绕法国大革命展开了一

系列的外交活动,法国迅速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欧洲国际关系 的内容从此转入了由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与法 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宣 布“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面对欧洲封 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法国基本上执行了打退武装干涉者以保卫革命 的反干涉主义原则。但在雅各宾派执政末期特别是在督政府时期和拿 破仑执政以后,法国便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 对法国革命的敌视。1791年8月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年4月,法、奥战争爆发,7月,普 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遂 告失败。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法国与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 恶化。1793年春,欧洲诸强组织起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军节节败退 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执政,并迅速扭转了战场形势,1794年法国 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并再次占领了比利时。 4.督政府的对外征服活动 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了热月转变。1795年11月,成立了 督政府。热月党人和督政府时期,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防止王党 复辟;对外反对反法冋盟的干涉,甚至以对外掠夺财富和扩张领土来 充盈国库,扩大国内市场,因此法国的对外政策已具有争霸和对外扩 张的性质,且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1796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年3月法军进入奥地利,10 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 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年5月,拿破仑率军 远征埃及。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并于次年 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第三章拿破仑帝国与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的称霸与欧洲的失衡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和外交政策 督政府末期已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状态,法国需 要的是稳定与和平。远在埃及的拿破仑洞悉了这一形势,于1799年 回到法国并于1799年11月9日(共和8年雾月18日)发动了“雾

系列的外交活动,法国迅速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欧洲国际关系 的内容从此转入了由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与法 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 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宣 布“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面对欧洲封 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法国基本上执行了打退武装干涉者以保卫革命 的反干涉主义原则。但在雅各宾派执政末期特别是在督政府时期和拿 破仑执政以后,法国便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 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 对法国革命的敌视。1791 年 8 月 27 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 年 4 月,法、奥战争爆发,7 月,普 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遂 告失败。 1793 年 1 月,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法国与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 恶化。1793 年春,欧洲诸强组织起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军节节败退。 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执政,并迅速扭转了战场形势,1794 年法国 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并再次占领了比利时。 4. 督政府的对外征服活动 1794 年 7 月 27 日,法国发生了热月转变。1795 年 11 月,成立了 督政府。热月党人和督政府时期,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防止王党 复辟;对外反对反法同盟的干涉,甚至以对外掠夺财富和扩张领土来 充盈国库,扩大国内市场,因此法国的对外政策已具有争霸和对外扩 张的性质,且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1796 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 年 3 月法军进入奥地利,10 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 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 年 5 月,拿破仑率军 远征埃及。 1798 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并于次年 3 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第三章 拿破仑帝国与维也纳体系 1. 拿破仑帝国的称霸与欧洲的失衡 1.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和外交政策 督政府末期已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状态,法国需 要的是稳定与和平。远在埃及的拿破仑洞悉了这一形势,于 1799 年 回到法国并于 1799 年 11 月 9 日(共和 8 年雾月 18 日)发动了 “雾

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了执政府,这昭示了法国开始从民 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的转变 执政府面对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一方面扯起和平攻势 的外交大旗,一方面诉诸于严厉的军事打击,并于1801年2月迫使 奥地利与法国订立了《吕内维尔和约》,这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 解的开始。随后又通过与俄国订立和约使之退出反法同盟。1802年3 月,孤立的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总的来看,法国的 外交任务是扼止波旁王朝的复辟,荡涤一切来自欧洲对法国的武装干 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实现“自然疆界”的 目标;二是在法国周边建立防御欧洲武装干涉的防御地带;三是以英 国为主要打击目标,彻底战胜它并夺取其海外殖民地。纵观拿破仑时 期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如下特征。首先,外交政策的内容前后变化 大,由反干涉主义逐渐向霸权主义转变,这种转变又与军事扩张紧密 相关;其次,拿破仑外交政策具有双重性;最后,拿破仑外交政策是 其外交思想和军事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 2.欧洲的失衡与复杂频繁的对外战争 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是欧洲大国自中世纪结束以来就追求的 国际关系格局。在18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体系相当稳定,但 拿破仑的军事、外交显然已使欧洲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英法矛盾的不可调和终于使英法之间在1803年5月重启战端。法 国对英国宣战的报复行动、昂吉安公爵事件以及法俄关系的破裂等等 都促成了1805年9月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最终形成。10月21日,特 拉法加海战使法国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在欧洲大陆上法军在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1805年12月,战败的奥地利被 迫与法国签订《普莱斯堡和约》。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806年7月,拿破仑为加强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了莱茵同盟,并于8 月宣布该同盟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中退出。8月6日,弗兰茨取消 德意志皇帝称号,这标志着古老的德意志帝国的寿终正寝。 1806年9月,普鲁士的开战使第四次反法同盟再次建立。10月 普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被法军击溃。1807年6月,俄国也被迫求 和。7月,法国与俄、普两国在提尔西特分别签订和约。《提尔西特 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冋盟的崩溃,法国的势力达到颠峰, 并对欧洲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1809年春,英、奥等再次组织了第 五次反法同盟,这是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政策和法国陷入半岛战争的 结束。法军依靠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和惨重伤亡赢来了最后的胜利。 1809年,法、奥签订《中布隆和约》,拿破仑帝国在表面上达到了极

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了执政府,这昭示了法国开始从民 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的转变。 执政府面对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一方面扯起和平攻势 的外交大旗,一方面诉诸于严厉的军事打击,并于 1801 年 2 月迫使 奥地利与法国订立了《吕内维尔和约》,这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 解的开始。随后又通过与俄国订立和约使之退出反法同盟。1802 年 3 月,孤立的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 平。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总的来看,法国的 外交任务是扼止波旁王朝的复辟,荡涤一切来自欧洲对法国的武装干 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实现“自然疆界”的 目标;二是在法国周边建立防御欧洲武装干涉的防御地带;三是以英 国为主要打击目标,彻底战胜它并夺取其海外殖民地。纵观拿破仑时 期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如下特征。首先,外交政策的内容前后变化 大,由反干涉主义逐渐向霸权主义转变,这种转变又与军事扩张紧密 相关;其次,拿破仑外交政策具有双重性;最后,拿破仑外交政策是 其外交思想和军事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 2. 欧洲的失衡与复杂频繁的对外战争 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是欧洲大国自中世纪结束以来就追求的 国际关系格局。在 18 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体系相当稳定,但 拿破仑的军事、外交显然已使欧洲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英法矛盾的不可调和终于使英法之间在 1803 年 5 月重启战端。法 国对英国宣战的报复行动、昂吉安公爵事件以及法俄关系的破裂等等 都促成了 1805 年 9 月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最终形成。10 月 21 日,特 拉法加海战使法国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在欧洲大陆上法军在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1805 年 12 月,战败的奥地利被 迫与法国签订《普莱斯堡和约》。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806 年 7 月,拿破仑为加强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了莱茵同盟,并于 8 月宣布该同盟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中退出。8 月 6 日,弗兰茨取消 德意志皇帝称号,这标志着古老的德意志帝国的寿终正寝。 1806 年 9 月,普鲁士的开战使第四次反法同盟再次建立。10 月, 普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被法军击溃。1807 年 6 月,俄国也被迫求 和。7 月,法国与俄、普两国在提尔西特分别签订和约。《提尔西特 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崩溃,法国的势力达到颠峰, 并对欧洲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1809 年春,英、奥等再次组织了第 五次反法同盟,这是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政策和法国陷入半岛战争的 结束。法军依靠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和惨重伤亡赢来了最后的胜利。 1809 年,法、奥签订《中布隆和约》,拿破仑帝国在表面上达到了极

盛,但帝国的倾覆已为期不远了。 拿破仑帝国的倾覆 大陆封锁体系的得失与国内外矛盾的困扰 大陆体系构筑始末。由于进攻英国本土希望的破灭和法国建立大 陆封锁体系的国际环境的有利化,加上拿破仑的个人设想,1806年 l1月,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这标志着大陆封锁的开始,随后大 陆封锁又扩大升级直至波旁王朝复辟,大陆封锁才完全废止。 大陆体系的得失。大陆体系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灾难, 并导致了法国国内外矛盾的空前激化,成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最为重 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对欧洲经济和帝国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大陆封锁政策从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违背了世 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抵挡其冲击,相反, 由于欧洲诸国的离心倾向则无法保证大陆封锁政策的全面实施 2.灾难性的1812年 由于法俄两国争夺欧洲霸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双方在大 陆封锁问题上的争执,法俄同盟终于破裂。1812年6月,法国开始 发动了侵俄战争,并进入了莫斯科。俄军在库图佐夫等人指挥下成功 地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1812年10月,法军从莫斯科撤退,沿途 遭到了俄军的伏击,主力损失殆尽,侵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侵俄战 争是法兰西帝国对外战争的转折点,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3.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拿破仑大军1812年从俄国灾难性的撤退,加速了欧洲结盟关系的 逆转。1813年夏,俄、英、普、瑞典等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 年10月,同盟国在法国上马恩省首府肖蒙达成《肖蒙条约》。3月31 日,联军占领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至厄尔 巴岛。随即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宣告复辟。1814年5月, 法国与盟军签订和约,史称《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5年3月,拿破仑成功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并在巴黎复辟拿破 仑政权,从此时到6月法军滑铁卢会战惨败于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后 拿破仑再次退位,这一段历史史称“百日王朝”或“百日政变”。11 月,盟军与法国签订了比以前苛刻得多的《第二次巴黎和约》。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标志着其霸权政策的破灭和欧洲势力均衡的即 将恢复。破坏欧洲势力均衡和扼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拿破仑政权覆 灭的根本原因。而大陆封锁政策、半岛战争、1812年侵俄战争、用 人不善等等因素也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3.维也纳体系 1.维也纳会议与大国的如意算盘 L为了处置战败的法国,重建欧洲的政治秩序,1814年10月至1815

盛,但帝国的倾覆已为期不远了。 2. 拿破仑帝国的倾覆 1. 大陆封锁体系的得失与国内外矛盾的困扰 大陆体系构筑始末。由于进攻英国本土希望的破灭和法国建立大 陆封锁体系的国际环境的有利化,加上拿破仑的个人设想,1806 年 11 月,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这标志着大陆封锁的开始,随后大 陆封锁又扩大升级直至波旁王朝复辟,大陆封锁才完全废止。 大陆体系的得失。大陆体系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灾难, 并导致了法国国内外矛盾的空前激化,成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最为重 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对欧洲经济和帝国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大陆封锁政策从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违背了世 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抵挡其冲击,相反, 由于欧洲诸国的离心倾向则无法保证大陆封锁政策的全面实施。 2. 灾难性的 1812 年 由于法俄两国争夺欧洲霸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双方在大 陆封锁问题上的争执,法俄同盟终于破裂。1812 年 6 月,法国开始 发动了侵俄战争,并进入了莫斯科。俄军在库图佐夫等人指挥下成功 地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1812 年 10 月,法军从莫斯科撤退,沿途 遭到了俄军的伏击,主力损失殆尽,侵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侵俄战 争是法兰西帝国对外战争的转折点,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3. 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拿破仑大军 1812 年从俄国灾难性的撤退,加速了欧洲结盟关系的 逆转。1813 年夏,俄、英、普、瑞典等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 年 10 月,同盟国在法国上马恩省首府肖蒙达成《肖蒙条约》。3 月 31 日,联军占领巴黎。4 月 6 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至厄尔 巴岛。随即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宣告复辟。1814 年 5 月, 法国与盟军签订和约,史称《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5 年 3 月,拿破仑成功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并在巴黎复辟拿破 仑政权,从此时到 6 月法军滑铁卢会战惨败于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后 拿破仑再次退位,这一段历史史称“百日王朝”或“百日政变”。11 月,盟军与法国签订了比以前苛刻得多的《第二次巴黎和约》。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标志着其霸权政策的破灭和欧洲势力均衡的即 将恢复。破坏欧洲势力均衡和扼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拿破仑政权覆 灭的根本原因。而大陆封锁政策、半岛战争、1812 年侵俄战争、用 人不善等等因素也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3. 维也纳体系 1. 维也纳会议与大国的如意算盘 为了处置战败的法国,重建欧洲的政治秩序,1814 年 10 月至 1815

年6月,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216名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了近代国际关 系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英、俄、普、奥各怀如意算盘操纵着会议。 俄国力图建立欧洲霸权,企图夺取波兰。英国以调停者姿态出现,在 东欧抑制俄国势力的膨胀,维护自身在德意志的优势。 2.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代史上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 家。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法国利益,在维也纳会议上他提出了“正统主 义”原则,其主要内容主要是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各国 恢复到1792年疆界。正统主义原则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 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与补偿原则。为了平息列强对俄、普两国对波 兰、萨克森领土要求问题上的剧烈矛盾,会议采取了“补偿原则”, 用领土补偿的方式重新确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3.维也纳会议的结局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6月与会代表签署了《最后 议定书》,其主体内容就是关于政治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 会议还在附件中就禁止贩卖黑奴、外交等级等问题达成协议。 新的均势的形成——维也纳体系。它是指在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 平衡欧洲各大国政治及领土关系的封建政治体系。其建立具有重要意 义,同时,它亦存在重大缺陷,迟早会受到冲击乃至瓦解。 4.神圣同盟与欧洲协调 1.神圣同盟的形成与扩大 神圣同盟。由俄皇倡议为维护维也纳体系于18315年9月建立的具 有宗教色彩的非军事同盟。沙俄经常利用之镇压革命运动。 四国同盟。1815年11月,英、俄、普、奥四国建立的针对法国 的具有一定军事性质的同盟 2.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1818~1822年,按四国同盟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召 开了四次会议,即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1821 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年的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称之为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3.神圣同盟染指拉美的企图与门罗主义 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影响下,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20年代,拉 美掀起了独立运动。俄国和奥地利等主张以神圣同盟名义干涉拉美革 命。英国从18322年始,则改变其外交政策,反对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扶植拉美新兴国家,并企图寻求美国支持。美国为表明自己孤立主义 外交原则立场,于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其实质就是“门罗主 义”,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年 6 月,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 216 名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了近代国际关 系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英、俄、普、奥各怀如意算盘操纵着会议。 俄国力图建立欧洲霸权,企图夺取波兰。英国以调停者姿态出现,在 东欧抑制俄国势力的膨胀,维护自身在德意志的优势。 2. 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代史上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 家。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法国利益,在维也纳会议上他提出了“正统主 义”原则,其主要内容主要是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各国 恢复到 1792 年疆界。正统主义原则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 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波兰—萨克森问题与补偿原则。为了平息列强对俄、普两国对波 兰、萨克森领土要求问题上的剧烈矛盾,会议采取了“补偿原则”, 用领土补偿的方式重新确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3. 维也纳会议的结局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 年 6 月与会代表签署了《最后 议定书》,其主体内容就是关于政治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 会议还在附件中就禁止贩卖黑奴、外交等级等问题达成协议。 新的均势的形成——维也纳体系。它是指在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 平衡欧洲各大国政治及领土关系的封建政治体系。其建立具有重要意 义,同时,它亦存在重大缺陷,迟早会受到冲击乃至瓦解。 4. 神圣同盟与欧洲协调 1. 神圣同盟的形成与扩大 神圣同盟。由俄皇倡议为维护维也纳体系于 1815 年 9 月建立的具 有宗教色彩的非军事同盟。沙俄经常利用之镇压革命运动。 四国同盟。1815 年 11 月,英、俄、普、奥四国建立的针对法国 的具有一定军事性质的同盟。 2.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 1818~1822 年,按四国同盟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召 开了四次会议,即 1818 年 亚琛会议、1820 年的特洛波会议、1821 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 年的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称之为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3. 神圣同盟染指拉美的企图与门罗主义 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影响下,自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20 年代,拉 美掀起了独立运动。俄国和奥地利等主张以神圣同盟名义干涉拉美革 命。英国从 1822 年始,则改变其外交政策,反对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扶植拉美新兴国家,并企图寻求美国支持。美国为表明自己孤立主义 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 年抛出了“门罗宣言”,其实质就是“门罗主 义”,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1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