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篇宋词。本专题的话题是透视历史 的烟云,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咀嚼历史佳作和,领略感人情怀,采撷前人智慧,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 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是 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 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的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 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 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 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同时又要注意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鉴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教 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来鉴赏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味,在探讨中感悟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该词的豪迈气势,并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所以我将解读 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探析周郎的形象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旷达乐观的情怀。因此我将理解词人“人生如梦” 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一)诵读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 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 目的 (二)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 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旅差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 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 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 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篇宋词。本专题的话题是透视历史 的烟云,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咀嚼历史佳作和,领略感人情怀,采撷前人智慧,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 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是 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 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的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 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 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 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同时又要注意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鉴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教 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来鉴赏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味,在探讨中感悟。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该词的豪迈气势,并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所以我将解读 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探析周郎的形象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旷达乐观的情怀。因此我将理解词人“人生如梦” 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一)诵读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 。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 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 目的。 (二)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 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旅差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 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 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 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 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 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 景和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 以引导) 问: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 写历史长河浩荡。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 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齐i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 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 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 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 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 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 景和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 以引导) 问: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 写历史长河浩荡。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 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齐读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 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 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 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亳不掩饰的艳羨,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而 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务 东 吴 都 督 团练 副使 遇 功 成 名 就 功业未 就 外貌 高大英俊 (雄姿英 发) 早生华发 姻 美 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这里是 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 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 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 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 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 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 朗读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 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 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艳羡,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而 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建功年 龄 24 47 职 务 东 吴 都 督 团 练 副使 际 遇 功 成 名 就 功业未 就 外 貌 高大英俊 ( 雄姿英 发) 早生华发 婚 姻 幸 福 美 满 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 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这里是 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 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 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 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 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 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 朗读。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 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 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江山如画 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 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 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估等七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 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介绍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 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 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 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以下: 1、知识:体味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2、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典故分析法”赏析这首词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 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47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 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估等七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 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介绍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 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 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 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以下: 1、知识:体味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2、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典故分析法”赏析这首词
3、情感: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一讨论一鉴赏 为主线,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来进行。(一)导入,(二)诵读感知,(三)找典故,(四)分析典故, (五)总结,(六)作业 (一)、导入(3分钟 首先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说导语,引出今要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导语 面对赤壁的惊涛骇浪,苏轼怀念古人,引起无限遐想。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 被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 书)。 分析:这样安排,即复习检查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因这两首词同为豪放词,同为怀古词,利于学迁移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特地设计了 “诵读”这一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分以下几步进行的: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i误读为f)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5、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 亭怀古”才是题目,从题目中可得知,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那么,他都怀念了哪些古人,用了哪些典故 呢? (三)、找典故。(8分钟) 1、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①、写到几个人? 色、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⑥、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我把学生分成六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之间组织 抢答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快,最完整,最简洁。 3、然后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由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杰)(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分钟)
3、情感: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 为主线,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来进行。(一)导入,(二)诵读感知,(三)找典故,(四)分析典故, (五)总结,(六)、作业。 (一)、导入(3 分钟) 首先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说导语,引出今要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导语 面对赤壁的惊涛骇浪,苏轼怀念古人,引起无限遐想。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 被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 书)。 分析:这样安排,即复习检查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因这两首词同为豪放词,同为怀古词,利于学迁移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特地设计了 “诵读”这一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分以下几步进行的: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 分钟)(完成教学目标 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 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5、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 亭怀古”才是题目,从题目中可得知,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那么,他都怀念了哪些古人,用了哪些典故 呢? (三)、找典故。(8 分钟) 1、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 、写到几个人? ○2 、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 、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我把学生分成六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之间组织 抢答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快,最完整,最简洁。 3、然后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 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 在自已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 场呢?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分析典故的含义” 这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更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每个典故涉及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小问题,采用层层剥离法 渐渐拂去每个典故表面的迷雾,让学生自已发现作者的用意。 如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再做总结 师: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 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 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 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流露出什么感情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 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倇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是大败而归。作者主张北伐啊,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 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 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 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 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 场呢?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分析典故的含义”。 这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更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每个典故涉及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小问题,采用层层剥离法, 渐渐拂去每个典故表面的迷雾,让学生自已发现作者的用意。 如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再做总结。 师: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 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 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 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流露出什么感情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 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结果是大败而归。作者主张北伐啊,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 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 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 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凭谁问,一?”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 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 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 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的。下面让学生齐背 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然后让学生回忆上节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 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分析:这个作业其实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 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 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一—怀古 伤今——悲愤 这样设计,突出用典的特点,突出了怀古的主题,突出了伤今的目的 七、效果预估: 这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突破难点时,每个典故又设计了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渐进式思 考,所设问题师生互动性强,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 间组织抢答比赛,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参与,求知欲强,应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国论》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六国论》。 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 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 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 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 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 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 好范例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已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 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 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 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 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的。下面让学生齐背 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然后让学生回忆上节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 赤 壁怀古》。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 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 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分析:这个作业其实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鉴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鉴赏活动,对作品的内容,写作意图背景等进 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或高下,从而提高鉴赏评价的能力。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 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怀古--- -----伤今-------悲愤 这样设计,突出用典的特点,突出了怀古的主题,突出了伤今的目的。 七、效果预估: 这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突破难点时,每个典故又设计了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渐进式思 考,所设问题师生互动性强,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 间组织抢答比赛,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参与,求知欲强,应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六国论》说课稿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六国论》。 一、 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 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 30 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 18 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 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 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 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 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 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 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 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出示战国征战图片以及六国、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4组硏 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式,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 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析也是很必要的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重要实词、虚词 的含义: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 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 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 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 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 (二)苏洵简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 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 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2、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 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出示战国征战图片以及六国、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 4 组研 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式,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 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析也是很必要的。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重要实词、虚词 的含义;合作探究分为 4 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 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 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 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 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 (二)苏洵简介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苏洵,(1009—10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 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 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 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 中的第8篇 (三)时代背景(略) 出示战国地图,北宋地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介绍战国风云及北宋国情,教师补充 1、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 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败多 胜少,致使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大量纳银、纳绢。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 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 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2、请4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中心论点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散文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1、重点实词虚词释义;2、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3、翻译课文;4、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 中点拨、讲解。) (六)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探究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探究2、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国赵国为什么灭亡? 齐与赢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洎牧以谗诛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 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 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 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 中的第 8 篇。 (三)时代背景(略) 出示战国地图,北宋地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介绍战国风云及北宋国情,教师补充。 1、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 290 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 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 275 年魏割温予秦 。 前 273 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 230 年灭韩 前 225 年灭魏 前 223 年灭楚 前 222 年灭赵、灭燕 前 221 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 269 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 257 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 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 年 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 232 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败多 胜少,致使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大量纳银、纳绢。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 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 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 2、请 4 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散文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1、重点实词虚词释义;2、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3、翻译课文;4、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 中点拨、讲解。) (六)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探究 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探究 2、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国赵国为什么灭亡?.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探究3、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7)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说板书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六国破灭 (1)赂秦而力亏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写作意图一 一借古讽今 (突出中心论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解决难点。板书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 道。文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 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 3、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六、说板书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总 --------------------分 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突出中心论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突出教学重点。 强调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解决难点。板书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 道。文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 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 “日”“月”,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