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该训练〔三) 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 七、祝福·于德北 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 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 出于一种忌 F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 今年上了小学。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貼,这反映了人与人之 阀门厂的工 间关系的和 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 动几下 高的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 富的内心世界。 过来了。 14.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分) 硬背了两支歌 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3 15.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ˉ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魔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伴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请,有力地钟出四个手指美是他没有钱,同事就伴装左解他有 八 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 棍儿汉的 前,空气中弥浸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 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教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发出的声音,沉 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上我的心感到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 我都感到没有资樁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的恐惧。那时候我 不去上学,就也扎了 :精 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理里。 建抄人格尊严的情果,如为了得 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 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 在等待 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 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年2期) 尊严,这是人 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第1页共3页
第 1 页 共 3 页 《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训练(三) 七、祝福 ●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 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 阀门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放假,她就摆摊炸果子。一张桌,几把椅子,一张案板,十斤面。她 和面很有规律,一天十斤面。用刀把面划开,用啤酒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条 一拉一捏,放进油锅里用大筷子翻动几下,眼见着果子就黄黄地酥酥地膨起来。 “浆子、果子、豆腐脑儿哎——” 她喊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 她知道,她喊过一声之后,她的第一个顾客就该到了。 果然,朦胧中那个终年一身蓝衣裤的哑男人拖着扫帚走过来了。 哑男人是市保洁大队红卫中队的工人,负责扫这条街。他四十几岁的年纪,没家没业,白 天扫街,晚上回中队打更,无烟酒嗜好,爱吹口琴,却不识谱,死记硬背了两支歌,一支《洪 湖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琴 和他形影不离。 他到女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腐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女人说:“你很会生活。” 他抬头笑笑,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他是一个干净人,一条毛巾截成两半,两半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他自己洗衣服,那套不下身的衣服已经由蓝变白 ,领口袖头 都起了毛边。 同事都逗他:“搞套西服穿上,攒那些钱干啥?” 他把六个衣袋都从里往外翻出来,意思是说他没有钱。同事就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 他竖竖眼睛,有力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四大碰不得,东北有四大碰不得,其中之一就有光 棍儿汉的行李。 见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散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 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一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 他的嘴上并不亏。 大家说:“给哑巴介绍个对象。” 他听了,就嘿嘿地笑。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 金铃是他的知音。 周日的早上,金铃不去上学,就也扎了个小围裙来帮妈妈经营。她人小脑子却快,一般的 账难不倒她。她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红衣红裤梳短头,精神着呢。她早早地起来,还有点 儿犯困,到底是孩子。可一见了哑巴她的神儿就提起来。哑巴一吃完早点,她就缠过去,一定 要听个曲儿。听个什么曲呢?当然是《洪湖赤卫队》。 这一早,都市小街的口琴和着远处广场上扭秧歌的锣鼓唢呐成了一种特殊的奏鸣。 金铃说:“咱要住一块儿就好了,天天晚上能听你吹口琴。” 孩子一句无遮挡的话,惊了两个大人。哑巴执了口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女人也是,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那里。 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 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 有的时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 之家的日子不错嘛。” 这句话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 在等待。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 年 2 期)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 能坦然面对生活。 B.哑男人在“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 出于一种忌讳。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和谐。 D.“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 高的艺术素养。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 富的内心世界。 14.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 分) 15.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八、母 亲 ● 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 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 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 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 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 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 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 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 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 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 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 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 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 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 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 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 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 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 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 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 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 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 不令你心烦 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删改 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分析文章从那些方面作了描写?(5分) 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 一种巨大的恐惧。”在行文上有何作用?(6分) 火里 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 3.木文题目为“母案”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野生:上着银的月光马信然安闲地着 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 故事情节完成填空。(2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我”见到周瑜→ 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2.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尊敬 第二段“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 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体现了母 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的坚毅品质,让我敬佩 3.结合文末划线的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3分) C.本文教育人们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 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 D.作者认为许多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 4.试分 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文章写了爷爷、父亲都“严厉地批评了我”,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在那 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晩,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 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只顾用自己的勤劳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我 人的三 周瑜。 九、与周瑜相過●迟子建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看二片户见到了周瑜,那个级马把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 水打湿 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5.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 )(3分 我打若哆”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合 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买写。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 D.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i 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 第2页共3页
第 2 页 共 3 页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 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 删改)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分析文章从那些方面作了描写?(5 分) 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 一种巨大的恐惧。”在行文上有何作用?(6 分)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 排的原因?(6 分) 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 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尊敬。 B.文章第二段“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体现了母 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的坚毅品质,让我敬佩。 C.本文教育人们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 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 D.作者认为许多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 本保障。 E.文章写了爷爷、父亲都“严厉地批评了我”,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在那 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只顾用自己的勤劳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我。 九、与周瑜相遇 ●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 人的三国时的周瑜。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 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 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 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我 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 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 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 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 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 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 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 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 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 “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 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 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 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 “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 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 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 “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 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 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 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 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 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 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 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 我的泪水打湿。 1.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2 分,每空不超过 10 个字) “我”见到周瑜→ → 2.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3 分)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3.结合文末划线的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3 分) 4.试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 分) 开头: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 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 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 水打湿。 5.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颤抖不已”“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 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 实写。 D.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小说阒该训练(三)·参考答案 七、于北·《祝福》 13.(5分AD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 记硬背了两支 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意思答对即可) 15.(6分)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 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 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 可以期待的。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八、母 亲·莫言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 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1)结构上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2) 内容上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 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 树立了光辉的榜样。(3)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4.CE(C“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错。E“目的是为 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暇顾及我”错。) 九、与周瑜相通●迟子建 1.(2分)“我”和周瑜交谈:“我”离开周瑜(每处1分,意近即可,超字数不给分) 2(3分)运用比喻(1分),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微微泛白的光泽(1分),渲染了柔和安详的气 氛(1分),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1分)。(答出3点,意近即可) 3.(3分)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1分)、颇为自负(1分)(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1分)的英雄。(意近即可) 4.(4分)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1分),突出了夜晚的平常和生活的平凡(1分),表明“我” 是在梦中见到周瑜(1分)(强化了“我”对周瑜的傾心与不舍)。首尾呼应(1分)(开头总领 全文,结尾总结全文)。(意近即可) 5.(3分)C 第3页共3页
第 3 页 共 3 页 小说阅读训练(三) · 参考答案 七、于德北 ●《祝福》 13.(5 分)AD(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D.“死记硬背了两支 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答对一项得 3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14.(4 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意思答对即可) 15.(6 分)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 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 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 可以期待的。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八、母 亲 ● 莫 言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 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1)结构上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2) 内容上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3.(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 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 树立了光辉的榜样。(3)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4.CE(C“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错。E“目的是为 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无暇顾及我”错。) 九、与周瑜相遇 ● 迟子建 1.(2 分)“我”和周瑜交谈;“我”离开周瑜(每处 1 分,意近即可,超字数不给分) 2(3 分)运用比喻(1 分),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微微泛白的光泽(1 分),渲染了柔和安详的气 氛(1 分),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1 分)。(答出 3 点,意近即可) 3.(3 分)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1 分)、颇为自负(1 分)(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1 分)的英雄。(意近即可) 4.(4 分)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1 分),突出了夜晚的平常和生活的平凡(1 分),表明“我” 是在梦中见到周瑜(1 分)(强化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首尾呼应(1 分)(开头总领 全文,结尾总结全文)。(意近即可) 5.(3 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