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12顺流而 东也 苏轼 13况吾与 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4侣鱼虾而 友麋鹿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15举匏樽以 相属。 2举酒属 1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纵 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17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4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 18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 5击 空明兮溯 流光 19则 天地曾不能以 6倚 歌而和之 20虽一毫而莫取 7.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21.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8苏子愀然 正襟危 22客喜而 笑 9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23不知东方之 既白 10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1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川相缪,郁乎苍苍 世之雄也 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侣鱼虾而友麇鹿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4寄 _蜉蝣于天地,渺_沧海之一粟2.月明星稀,乌鹊南 挟 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 3.西 望夏口,东 望武昌 16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7.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 5.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18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 6.侣鱼虾而友 麋鹿, 19是造物者之无尽减_也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20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2.徘徊于斗牛之间 22相与枕藉乎舟中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何为其然也 1苏子与 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6.而今安在哉 3纵一苇之 所如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_登仙 9.相与枕藉乎舟中 6.扣舷而 歌之/倚歌而」 和之。 七.默写。 7其_声呜呜然 1.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诵明月 8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之诗, 9何为其然也 2.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此非孟德之 困于 周郎者乎 ,水光接天
1 赤壁赋 苏轼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举酒属. 客 3.纵. 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 5.击. 空明兮溯. 流光 6.倚. 歌而和之 7.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8.苏子愀然.. ,正襟危. 坐 9.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10.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 11.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 12.固. 一世之雄也 13.侣. 鱼虾而友. 麋鹿 14.寄. 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 15.挟. 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 16.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17.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 18.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 1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20.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1.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 22.相与枕藉.. 乎舟中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苏子与. 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2.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3.纵一苇之. 所如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6.扣舷而. 歌之/倚歌而. 和之。 7.其. 声呜呜然 8.正襟危坐,而. 问客曰 9.何为. 其然也 11.此非孟德之. 困于. 周郎者乎 12.顺流而. 东也 13.况吾与. 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4.侣鱼虾而. 友麋鹿 15.举匏樽以. 相属。 16.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 长终 17.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 18.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 19.则. 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 20.虽. 一毫而莫取 21.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2.客喜而. 笑 23.不知东方之. 既白。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四.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 3.西. 望夏口,东. 望武昌 4.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 5.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6.侣. 鱼虾而友. 麋鹿,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何为其然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今安在哉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9.相与枕藉乎舟中 七.默写。 1.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10.火尚足以明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l.则或咎_其欲出者 12.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4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13.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不绝如缕 14.又以悲 夫古书之不存 5.舞幽壑之潜蛟 15.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 6.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16.何可胜 道也哉 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 卒葬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羡长江之无穷 4有泉侧出,而_记游者甚众 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由山以 上五六里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6问其_深,则_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又何羡乎! 7余与四人拥火以 10.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8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 9不出,火且 尽 知不可乎骤 10.来而 记之者已少 得 11.既其 出,则或咎其_欲出者 1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1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取之无 13.于是余有叹焉 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以 其求思之 深而 无不在也 16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17有志与 力,而又不随以怠 王安石 l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9.于 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 1.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20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 2.而卒 葬之 21.其 孰能讥之乎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22.又以 悲夫古书之 不存 4.其文漫灭 23.后世之 谬其传而_莫能名者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24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有穴窈然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_也 长乐王回深父 8.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 9.有怠 而欲出者 义
2 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4.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 诉。 ,不绝如缕。 5.舞幽壑之潜蛟, 。 6.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 也, !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8. , 。 ,羡长江之无穷。 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而又何羡乎! 10.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 有, 。 11. , 。知不可乎骤 得, 。 1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 ,取之无 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2.而卒. 葬之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 4.其文漫灭..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6.有穴窈然..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8.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 9.有怠. 而欲出者 10.火尚足以明. 也 11.则或咎. 其欲出者 12.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13.至于幽暗昏惑 .... 而无物以相. 之 14. 又以悲. 夫古书之不存 15.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 16.何可胜. 道也哉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其址,而. 卒葬之 2.以.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所谓华山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有泉侧出,而. 记游者甚众 5.由山以. 上五六里 6.问其. 深,则.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7.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 8.其进愈难,而. 其见愈奇 9.不出,火且. 尽 10.来而. 记之者已少 11.既其. 出,则或咎其. 欲出者 12.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于.是余有叹焉. 14.古人之. 观于. 天地、山川…… 15.以. 其求思之. 深而. 无不在也 16.夫夷以. 近,则 游者众 17.有志与. 力,而. 又不随以怠 18.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9.于. 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 20.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 21.其. 孰能讥之乎 22.又以. 悲夫古书之. 不存 23.后世之. 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 24.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长乐王回深父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 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2.于是余有叹焉 18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0.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衡乃拟班固《两都》……因以讽谏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5.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火尚足以明也 6.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6.而世之奇伟……常在于险远 7.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以精铜铸成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9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0.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1.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2.有碑仆道 1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13.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张衡传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6.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衡少善属文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2游于三辅 1.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3因入京师,观太学 4而无骄尚之情 2.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3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5举孝廉不行 6连辟公府不就 4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 8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义 9公车特征拜郎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10.妙尽璇玑之正 11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2公车特征拜郎中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2衡不慕当世 4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13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1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1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6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3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于是余有叹焉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5.火尚足以明.也 6.而世之奇伟……常在于险远.. 7.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有碑仆道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张衡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衡少善属文.. 2.游.于三辅 3.因入京师,观.太学 4.而无骄尚..之情 5.举.孝廉不行. 6.连辟.公府不就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8.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9.公车特.征拜郎中 10.妙尽璇玑之正. 11.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12.衡不慕当世 ... 13.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1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6.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18.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1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20.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4.衡乃.拟班固《两都》……因以..讽谏 5.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6.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7.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 8.以.精铜铸成 9.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0.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11.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1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13.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1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6.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1.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3.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4.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 义。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2.公车特征拜郎中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3.铁骑突出刀枪鸣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4.曲终收拨当心画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5.整顿衣裳起敛容 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暮去朝来颜色故 2.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8.老大嫁作商人妇 3.衡乃拟班固《两都》……因以讽谏 9.夜深忽梦少年事 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七.默写。 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醉不成欢惨将别 6.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犹抱琵琶半遮面 7.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幽咽泉流冰下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 8.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5东船西舫悄无言 6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8今夜闻君琵琶语,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满座重闻皆掩泣 2.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10座中泣下谁最多? 3.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4.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鸿门宴 5.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6.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1.沛公军霸上 7.弦弦掩抑声声思 2.沛公欲王关中 8低眉信手续续弹 3.旦日飨士卒 9.间关莺语花底滑 4妇女无所幸 10.整顿衣裳起敛容 5.素善留侯张良 11.暮去朝来颜色故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梦啼妆泪红阑干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13.如听仙乐耳暂明 8.距关,毋内诸侯 14.却坐促弦弦转急 9秦地可尽王也 15.江州司马青衫湿 10.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11.君安与项伯有故 1.钿头银篦击节碎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 1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今漂沦憔悴 15.张良出,要项伯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2.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3.衡乃拟班固《两都》……因以讽谏 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6.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7.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8.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琵琶行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4.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5.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6.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7.弦弦掩抑..声声思. 8 低眉信.手续续弹 9.间关莺语花底滑 10.整顿..衣裳起敛容 11.暮去朝来颜色故. 12.梦啼妆泪红阑干.. 13.如听仙乐耳暂.明 14.却.坐促弦弦转急 15.江州司马青衫 ....湿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 义。 1.今漂沦憔悴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铁骑突出刀枪鸣 4.曲终收拨当心画 5.整顿衣裳起敛容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暮去朝来颜色故 8.老大嫁作商人妇 9.夜深忽梦少年事 七.默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 。 2.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幽咽泉流冰下难。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东船西舫悄无言, 。 6.夜深忽梦少年事, 。 7. ,相逢何必曾相识! 8.今夜闻君琵琶语, 。 9. ,满座重闻皆掩泣。 10.座中泣下谁最多? 。 鸿门宴 一.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旦日飨.士卒 4.妇女无所幸.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8.距.关,毋内.诸侯 9.秦地可尽王.也 10.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1.君安与项伯有故. 1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5.张良出,要.项伯
1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3.今人有大功而 击之,不义也。不如 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善遇之 1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臣与将军戮力而 攻秦 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5.今者 有小人之言 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6不然,籍何以 至此 2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 示之者三 2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8.请以剑舞,因 击沛公于坐 23.令将军与臣有郤 19.樊哙侧其盾以 撞 24.范增数目项王 20.项王按剑而 跽曰 25.君王为人不忍 2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拔剑切而 啖之 26.若属皆且为所虏 22.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27.常以身翼蔽沛公 2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8.臣请入,与之同命 24.还军霸上,以 待大王来 2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5.未有封侯之赏,而 听细说 3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26.沛公起如厕,因 招樊哙出 3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7.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3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8.于是遂去。乃 令张良留谢 33.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9.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3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0.吾属今为_之虏矣 35.沛公则置车骑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3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37.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2.张良出,要项伯 38.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 项羽曰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2.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 财货 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4.项伯乃 夜驰之 沛公军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5.私见张良,具告以 1.沛公军 霸上 6.欲呼张良与 俱去 2.沛公欲王关 中,使子婴为相 7.谁为 大王为 此计者3.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留侯张良 8.固 不如也。且 为之奈何4.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9.良曰:“长于 5.距关,毋内 诸侯 10.籍吏民,封府库,而 待将军 6.君安与项伯有故 1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项伯杀人,臣活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 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5 1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3.令将军与臣有郤. 24.范增数目.项王 25.君王为人不忍. 26.若属.皆且为所虏 27.常以身翼蔽..沛公 28.臣请入,与之同命.. 2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3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2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3.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3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5.沛公则置.车骑 3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7.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8.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 项羽曰 2.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 财货 4.项伯乃. 夜驰之. 沛公军 5.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 6.欲呼张良与. 俱去 7.谁为. 大王为. 此计者 8.固. 不如也。且. 为之奈何 9.良曰:“长于. 臣。” 10.籍吏民,封府库,而. 待将军 11.备他盗之. 出入与非常也 1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 13.今人有大功而. 击之,不义也。不如 因. 善遇之 14.臣与将军戮力而. 攻秦 15.今者. 有小人之言 16 不然,籍何以. 至此 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 示之者三 18.请以剑舞,因. 击沛公于坐 19.樊哙侧其盾以. 撞 20.项王按剑而. 跽曰 2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拔剑切而. 啖之 22.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2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4.还军霸上,以. 待大王来 25.未有封侯之赏,而. 听细说 26.沛公起如厕,因. 招樊哙出 27.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28.于是遂去。乃. 令张良留谢 29.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30.吾属今为. 之虏矣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后的字。 1.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沛公军. 霸上 2.沛公欲王关. 中,使子婴为相 3.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留侯张良 4.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5.距关,毋内. 诸侯 6.君安与项伯有故. 7.项伯杀人,臣活. 之 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10.范增数目 项王 11.常以身翼 蔽沛公 12.头发上 指,目眦尽裂 1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4.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此天子气也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良曰:“长于臣。”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不然,籍何以至此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9.大王来何操 10.吾属今为之虏矣 七.默写。 1.《鸿门宴》中,张良见刘邦情势危急,出帐对樊哙 说 ”这句话后来多指言行表面上有 好听的名目,暗地里则别有用心。 2.刘邦面对前来告密的项伯说:“所以遣将守关 者 3.樊哙对欲向项羽辞别的刘邦说:“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何辞为?
6 9.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10.范增数目. 项王 11.常以身翼. 蔽沛公 12.头发上. 指,目眦尽裂 1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14.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此天子气也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不然,籍何以至此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9.大王来何操 10.吾属今为之虏矣 七.默写。 1.《鸿门宴》中,张良见刘邦情势危急,出帐对樊哙 说:“ , 。”这句话后来多指言行表面上有 好听的名目,暗地里则别有用心。 2.刘邦面对前来告密的项伯说:“所以遣将守关 者, 。” 3.樊哙对欲向项羽辞别的刘邦说:“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 ,何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