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七、李世民 目标定向: 1.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成就 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 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由玄武门之变引入新课。 二、介绍唐太宗的早年。 唐太宗于599年出生于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 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 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 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 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 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 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 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 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 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 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 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 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 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一一王世 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
传统文化:七、李世民 目标定向: 1.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成就。 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 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由玄武门之变引入新课。 二、介绍唐太宗的早年。 唐太宗于 599 年出生于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 614 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 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 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 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 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 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 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 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 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 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 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 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 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 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
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 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陝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 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三、了解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 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 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起因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 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 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 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 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 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经过 与唐高祖逐鹿的群雄纷纷败于战阵,朝廷上也已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宁静的 气氛,这时以太子建成及支持他的幼弟李元吉为一方,以建成之弟李世民为另 方的早在战争时期即已潜滋暗长的仇恨终于表面化了,并且发展为你死我活的权 力斗争。 建成和元吉两人在正史上都被说得无甚是处。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元吉酷 嗜射猎,在战阵上反复无常,又是个好色之徒和一个虐待狂;太子建成则冥顽不 灵,桀骜难驯,沉湎酒色。这些贬词至少是传统史料中这一时期的记载对他们故 意歪曲的部分结果。例如,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就深 知当时的实录对建成和元吉有偏颇不实之语。 到了公元621年,李世民由于战胜了窦建德和王世充而声誉骤隆,太子建成 则因大部分时间在北方边疆防御突厥人,未能树立同样的声望。也就在这一年 唐高祖把李世民的地位提高到全国其余一切贵族之上,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 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命他开府洛阳。李世民立即组成一个听命于他的约有文武官 员50人的强大的随从人员集团,其中许多人来自东北部平原原来已被他消灭的 敌人营垒;他开始向太子建成的高于他人的地位挑战了。 李世民很可能也从其他方面威胁建成。公元621年他设立了自己的文学馆 其中有十八学士当他的国事顾问。文学馆的创办很可能提醒太子建成,世民有继 登大宝的野心。 从这时起,建成想方设法挖李世民的墙脚,把后者班子中的几个人调往别的 岗位上去。与此同时,他招募两千多名少壮人员来增强他在长安的力量,这支力
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 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 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三、了解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 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 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起因 617 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 年,隋 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 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 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 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 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经过 与唐高祖逐鹿的群雄纷纷败于战阵,朝廷上也已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宁静的 气氛,这时以太子建成及支持他的幼弟李元吉为一方,以建成之弟李世民为另一 方的早在战争时期即已潜滋暗长的仇恨终于表面化了,并且发展为你死我活的权 力斗争。 建成和元吉两人在正史上都被说得无甚是处。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元吉酷 嗜射猎,在战阵上反复无常,又是个好色之徒和一个虐待狂;太子建成则冥顽不 灵,桀骜难驯,沉湎酒色。这些贬词至少是传统史料中这一时期的记载对他们故 意歪曲的部分结果。例如,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公元 1019—1086 年)就深 知当时的实录对建成和元吉有偏颇不实之语。 到了公元 621 年,李世民由于战胜了窦建德和王世充而声誉骤隆,太子建成 则因大部分时间在北方边疆防御突厥人,未能树立同样的声望。也就在这一年, 唐高祖把李世民的地位提高到全国其余一切贵族之上,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 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命他开府洛阳。李世民立即组成一个听命于他的约有文武官 员 50 人的强大的随从人员集团,其中许多人来自东北部平原原来已被他消灭的 敌人营垒;他开始向太子建成的高于他人的地位挑战了。 李世民很可能也从其他方面威胁建成。公元 621 年他设立了自己的文学馆, 其中有十八学士当他的国事顾问。文学馆的创办很可能提醒太子建成,世民有继 登大宝的野心。 从这时起,建成想方设法挖李世民的墙脚,把后者班子中的几个人调往别的 岗位上去。与此同时,他招募两千多名少壮人员来增强他在长安的力量,这支力
量称长林兵,因为他们驻扎在太子住地东宫内的长林门附近。建成与他的反李世 民的同盟者元吉还获得髙祖后宫中许多妃嫔的支持,他们在不间断的宫廷阴谋中 在皇帝面前给他们说好话。另一方面,李世民因有军务经常不在首都,他在长安 城内和宫廷内部没能成功地得到支援。但他却在洛阳的军政官员中建立了支援的 基础,以此来与太子建成在长安的优势相抗衡 最初,太子建成的策略进行得很得手。可是公元624年阴历六月,原任太子 东宫侍卫的庆州总管杨文干谋反。据说,有人曾劝杨文干应为太子建成起兵并拥 立太子为帝;是时太子正留守京城,唐髙祖则住在离宫。阴谋被揭露,太子建成 和杨文干分别从长安和戍地被召赴行在。当高祖的使者到达时,太子建成拒绝了 一位部属劝他夺取帝位的进言,反而前往行宫请求皇帝宽恕。可是,杨文干却举 兵反叛。按照史书上的某些记载,唐高祖答允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派李世民和另 外几位将领率兵去讨伐杨文干;官军一到,杨文干即为其部下所杀 与此同时,太子的支持者李元吉、后宫的妃嫔们和宰相封德彝(封伦)等人 成功地掩饰了整个事情的真象:而且尽管太子的几名顾问和李世民的至少一位随 从都被放逐,李建成仍被遣回长安当太子。有些历史学家很怀疑李建成是否真正 与闻这次事件,而且至少有一位现代学者相信,指控李建成的罪名是李世民及其 同党罗织起来的 参见《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 元吉淫乱后宫,……髙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 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 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 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唐高祖曾想法缓和诸子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试图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 直接接触,并且曾作过某些微弱而不成功的努力以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但是 他陷入了宫廷内和朝堂上精心策划的尔虞我诈的交叉火网之中而不能自拔,每 方都设法诋毁对方,而唐高祖本人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又极端摇摆不定,对 他们的态度看来取决于他们各自成功地利用他的程度。同时,局势也急转直下 直到最后以兵戎相见。 到了公元626年,李世民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耍弄花招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惊 恐不安,因为后二人意在使皇帝反对他,并且想挖空他的一帮人马。杨文干事件 后不久,唐高祖得知李世民的觊觎之心日渐增强,他便召李世民进宫并明白地告 诉他,他不可能从高祖本人那里得到什么帮助。李世民的两个最重要的谋士房玄 龄和杜如晦,己因建成和元吉玩弄阴谋而被开革。他的将军尉迟敬德被建成和元 吉雇人行刺,几乎丧生,而当他后来被他们在朝中诋毁时又是经李世民说情才免 于一死的。当突厥人于公元626年初入侵边境时,经建成提议,元吉被派往抗御 突厥人;他随身带走了李世民手下最优秀的将军们和精锐士兵。建成和元吉并且 厚赂李世民手下的关键人物,希望他们倒戈相向。唐高祖似乎并不反对他们搞这 些名堂。最后,据说李建成想毒死李世民,虽然对行事的时间一一甚至对这个事 件本身一一都一直有人争论不休
量称长林兵,因为他们驻扎在太子住地东宫内的长林门附近。建成与他的反李世 民的同盟者元吉还获得高祖后宫中许多妃嫔的支持,他们在不间断的宫廷阴谋中 在皇帝面前给他们说好话。另一方面,李世民因有军务经常不在首都,他在长安 城内和宫廷内部没能成功地得到支援。但他却在洛阳的军政官员中建立了支援的 基础,以此来与太子建成在长安的优势相抗衡。 最初,太子建成的策略进行得很得手。可是公元 624 年阴历六月,原任太子 东宫侍卫的庆州总管杨文干谋反。据说,有人曾劝杨文干应为太子建成起兵并拥 立太子为帝;是时太子正留守京城,唐高祖则住在离宫。阴谋被揭露,太子建成 和杨文干分别从长安和戍地被召赴行在。当高祖的使者到达时,太子建成拒绝了 一位部属劝他夺取帝位的进言,反而前往行宫请求皇帝宽恕。可是,杨文干却举 兵反叛。按照史书上的某些记载,唐高祖答允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派李世民和另 外几位将领率兵去讨伐杨文干;官军一到,杨文干即为其部下所杀。 与此同时,太子的支持者李元吉、后宫的妃嫔们和宰相封德彝(封伦)等人 成功地掩饰了整个事情的真象;而且尽管太子的几名顾问和李世民的至少一位随 从都被放逐,李建成仍被遣回长安当太子。有些历史学家很怀疑李建成是否真正 与闻这次事件,而且至少有一位现代学者相信,指控李建成的罪名是李世民及其 同党罗织起来的。 参见《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 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 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 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 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唐高祖曾想法缓和诸子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试图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 直接接触,并且曾作过某些微弱而不成功的努力以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但是, 他陷入了宫廷内和朝堂上精心策划的尔虞我诈的交叉火网之中而不能自拔,每一 方都设法诋毁对方,而唐高祖本人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又极端摇摆不定,对 他们的态度看来取决于他们各自成功地利用他的程度。同时,局势也急转直下, 直到最后以兵戎相见。 到了公元 626 年,李世民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耍弄花招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惊 恐不安,因为后二人意在使皇帝反对他,并且想挖空他的一帮人马。杨文干事件 后不久,唐高祖得知李世民的觊觎之心日渐增强,他便召李世民进宫并明白地告 诉他,他不可能从高祖本人那里得到什么帮助。李世民的两个最重要的谋士房玄 龄和杜如晦,己因建成和元吉玩弄阴谋而被开革。他的将军尉迟敬德被建成和元 吉雇人行刺,几乎丧生,而当他后来被他们在朝中诋毁时又是经李世民说情才免 于一死的。当突厥人于公元 626 年初入侵边境时,经建成提议,元吉被派往抗御 突厥人;他随身带走了李世民手下最优秀的将军们和精锐士兵。建成和元吉并且 厚赂李世民手下的关键人物,希望他们倒戈相向。唐高祖似乎并不反对他们搞这 些名堂。最后,据说李建成想毒死李世民,虽然对行事的时间——甚至对这个事 件本身——都一直有人争论不休
一个时期以来,李世民的最有影响的官员们曾敦促他对他的两个兄弟采取强 硬的立场。但是,他在制订进攻性策略时行动是缓慢的。可是,他谦恭下士,慷 慨大方地笼络了洛阳地区的地方军事精英人物(豪杰),而且用自己的一干人马 警卫着这个城市。可能他是在想,如果一旦被迫逃出京城的话,他可利用洛阳做 避风港,或者用它作为反对建成和元吉的基地。 最后,刺激李世民采取行动来反对他的兄弟们的事件终于出现:据他的探子 报告,他们计划在李世民送元吉出征突厥人之际将他杀害。这时,他秘密地把扮 成道士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召进他的营地以协助他制定计划,同时,他又贿买玄武 门禁军将领常何,使之听命于己。玄武门位于长安北面城垣之中心,是出入禁城 的要道。由于它地处冲要,所以禁军都驻扎在它的左近,以负责防止任何敢于政 变的尝试。 阴历六月初三,李世民谎奏说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唐高祖即对此事进行按 验。次日早,高祖的一个妃嫔把李世民对他们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他们便决 定不去朝廷而径自去见皇帝求情,因此打马直奔皇宫,想为自己辩护 可是正在这时,李世民领12名心腹部署在他此时已控制的玄武门阵地。当 建成、元吉到达宫门入口处玄武门时,他们被伏兵袭击。建成被李世民射死;元 吉则被李世民的军官尉迟敬德所杀。建成和元吉的随从于是对玄武门发动攻击 但当两位被杀主子的头被拿来晓示众人时,他们的攻门努力便即刻瓦解了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不久,唐高祖表现了颇不利于李世民的态度:他曾允许把 李世民的几个要员调走,同时他也默默地看着建成在京城发展部队,使它的人数 明显地多于李世民的部队。紧接着玄武门的事变,李世民派了他的可靠的将军尉 迟敬德(即唐高祖前不久要处死的人)去向皇帝报告政变的结果。据说,在玄武 门事件发生时,髙祖正在宫内的湖面上划船。这时,尉迟敬德身穿全副甲胄荷戈 而至(这一行动通常罪当处死),把高祖两个儿子的死讯告诉了他。李世民用了 这一戏剧性的手法告诉他的父亲:唐廷内的潮流变了,他现在完全控制了局势。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 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可能是由于被胁迫而放弃了皇位,李世民便 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与此同时,唐高祖 被尊为太上皇。 唐高祖逊位之后,无论在事实上或名义上都变成了退隐皇帝,只偶尔出席宫 廷礼仪。关于公元626年以后的年代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我们知道的 很少,但是,最近事变所引起的创伤似未治愈。公元632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 诉陈:年迈的高祖住在宫城西部狭窄的大安宫内;虽然它去太宗之宫咫尺,但太 宗已经好久没有去省视他了。马周还进一步指责说,当太宗要去夏宫避暑时,高 祖却被留在长安受热天的煎熬。可是,后来太宗也要邀请高祖和他一起去避暑时, 高祖谢绝了。太宗于是在宫城的东北面建造大明宫作为他父亲的避暑离宫,但高 祖在施工期间却一病不起,而于公元635年阴历五月死去,没来得及住进他的离 宫。另外一件事情也一定很重要,即唐太宗给他父亲建造的陵寝明显地小于他为 他妻子所建造的宏伟的陵墓,他也打算把那里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这一举措的 含义肯定对唐太宗的一位官员有所触动,他讥讽太宗为不孝
一个时期以来,李世民的最有影响的官员们曾敦促他对他的两个兄弟采取强 硬的立场。但是,他在制订进攻性策略时行动是缓慢的。可是,他谦恭下士,慷 慨大方地笼络了洛阳地区的地方军事精英人物(豪杰),而且用自己的一干人马 警卫着这个城市。可能他是在想,如果一旦被迫逃出京城的话,他可利用洛阳做 避风港,或者用它作为反对建成和元吉的基地。 最后,刺激李世民采取行动来反对他的兄弟们的事件终于出现:据他的探子 报告,他们计划在李世民送元吉出征突厥人之际将他杀害。这时,他秘密地把扮 成道士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召进他的营地以协助他制定计划,同时,他又贿买玄武 门禁军将领常何,使之听命于己。玄武门位于长安北面城垣之中心,是出入禁城 的要道。由于它地处冲要,所以禁军都驻扎在它的左近,以负责防止任何敢于政 变的尝试。 阴历六月初三,李世民谎奏说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唐高祖即对此事进行按 验。次日早,高祖的一个妃嫔把李世民对他们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他们便决 定不去朝廷而径自去见皇帝求情,因此打马直奔皇宫,想为自己辩护。 可是正在这时,李世民领 12 名心腹部署在他此时已控制的玄武门阵地。当 建成、元吉到达宫门入口处玄武门时,他们被伏兵袭击。建成被李世民射死;元 吉则被李世民的军官尉迟敬德所杀。建成和元吉的随从于是对玄武门发动攻击, 但当两位被杀主子的头被拿来晓示众人时,他们的攻门努力便即刻瓦解了。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不久,唐高祖表现了颇不利于李世民的态度:他曾允许把 李世民的几个要员调走,同时他也默默地看着建成在京城发展部队,使它的人数 明显地多于李世民的部队。紧接着玄武门的事变,李世民派了他的可靠的将军尉 迟敬德(即唐高祖前不久要处死的人)去向皇帝报告政变的结果。据说,在玄武 门事件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湖面上划船。这时,尉迟敬德身穿全副甲胄荷戈 而至(这一行动通常罪当处死),把高祖两个儿子的死讯告诉了他。李世民用了 这一戏剧性的手法告诉他的父亲:唐廷内的潮流变了,他现在完全控制了局势。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 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可能是由于被胁迫而放弃了皇位,李世民便 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与此同时,唐高祖 被尊为太上皇。 唐高祖逊位之后,无论在事实上或名义上都变成了退隐皇帝,只偶尔出席宫 廷礼仪。关于公元 626 年以后的年代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我们知道的 很少,但是,最近事变所引起的创伤似未治愈。公元 632 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 诉陈:年迈的高祖住在宫城西部狭窄的大安宫内;虽然它去太宗之宫咫尺,但太 宗已经好久没有去省视他了。马周还进一步指责说,当太宗要去夏宫避暑时,高 祖却被留在长安受热天的煎熬。可是,后来太宗也要邀请高祖和他一起去避暑时, 高祖谢绝了。太宗于是在宫城的东北面建造大明宫作为他父亲的避暑离宫,但高 祖在施工期间却一病不起,而于公元 635 年阴历五月死去,没来得及住进他的离 宫。另外一件事情也一定很重要,即唐太宗给他父亲建造的陵寝明显地小于他为 他妻子所建造的宏伟的陵墓,他也打算把那里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这一举措的 含义肯定对唐太宗的一位官员有所触动,他讥讽太宗为不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 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 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 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 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 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 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 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 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 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 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 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 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事后封玄武门九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 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 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 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 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 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髙昌氏,于其地置 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 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 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后来,太宗发动的与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 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 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 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 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四、对教材选文内容的了解。 l、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遍。 2、结合注释会翻译课文。 学生提出质疑,大家一起解答 五、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综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 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 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 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 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 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 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 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 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 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 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 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 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事后封玄武门九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 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 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 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 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 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 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 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 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后来,太宗发动的与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 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 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 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 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四、对教材选文内容的了解。 1、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遍。 2、结合注释会翻译课文。 3、学生提出质疑,大家一起解答。 五、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综合
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 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 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 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 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 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 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 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 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 肩而立 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 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 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 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 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 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 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 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 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 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 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 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 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 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 年,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641 年嫁文成公主给吐 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 649 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 649 年 7 月病死于长 安含风殿。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 50 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 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 200 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 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 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 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 观”(627 年--649 年),史称“贞观之治”。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并 肩而立。 太宗李世民在位 23 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 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 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 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 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 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 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 20 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 30 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 200 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 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 5 次颁布求 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 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 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 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 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 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 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 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 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 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 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 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 界的最前列。 贞观盛世的历史因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 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 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促进了唐时的南北贸易发展。由此看来,开创大运 河,弊在当时,功在后世。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 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 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 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 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 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 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 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 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五、对他晚年的了解 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 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出无名之师,单此一战,性 质比秦皇汉武还要嗜武,而且最后还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多少步了隋炀帝的后尘, 走向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唐太宗也因连征失败而积郁成疾,因为要大量造船,劳 民伤财,结果引部分地区的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 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 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 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 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 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 29 人,几乎 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 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 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 界的最前列。 贞观盛世的历史因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 2000 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 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 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促进了唐时的南北贸易发展。由此看来,开创大运 河,弊在当时,功在后世。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 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 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 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 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 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 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 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 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五、对他晚年的了解。 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 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出无名之师,单此一战,性 质比秦皇汉武还要嗜武,而且最后还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多少步了隋炀帝的后尘, 走向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唐太宗也因连征失败而积郁成疾,因为要大量造船,劳 民伤财,结果引部分地区的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 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 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大大削弱了国库 财力。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 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 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 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 而他看起居注也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这也是被宋 朝史官司马光严重批评的一件坏事。 不过,系数一生,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过度奢侈糜 烂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 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 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 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 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 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而且更甚。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 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由于长期服食“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不断 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成为 个服食丹药暴毙的君王,享年仅五十二岁。 六、总结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 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 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大大削弱了国库 财力。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 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 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 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 而他看起居注也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这也是被宋 朝史官司马光严重批评的一件坏事。 不过,系数一生,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过度奢侈糜 烂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 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 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 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 636 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 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 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而且更甚。到 647 年(贞观二十一年), 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 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由于长期服食“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不断 恶化。649 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成为一 个服食丹药暴毙的君王,享年仅五十二岁。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