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 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 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 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 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 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 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 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 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 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 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 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 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 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 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 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 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 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 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 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 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 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 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 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 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 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 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 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江西省崇义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 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 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 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 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 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 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 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 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 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 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 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 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 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 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 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 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 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 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 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 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 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 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 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 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一、 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 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 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 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 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 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 中见实 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 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 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 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 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其人系兵马司,橐館°不继,莫必其生」 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 书,就改户部。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 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 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鏰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 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 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 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 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羧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 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 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 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 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 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 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 中见实, 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 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 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 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 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 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 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 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 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 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 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 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 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 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 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 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 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 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①中:宫中。②橐館:饭食。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④峙:储备 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拱憾之,四岁不迁憾:怪罪 B.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寻:不久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羡:羡慕 D.孟男率同列谏,不报报:回复 5.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①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②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③莫必其生,亏损圣德④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⑤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⑥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A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③④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 公事 「以 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 因而 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C.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 允许;辞 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 皇上 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5 分) 译文 (2)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8-9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漂游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①中:宫中。 ②橐饘:饭食。 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 ④峙:储备。 4.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拱憾之,四岁不迁 憾:怪罪 B.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寻:不久 C.发公羡二千金助之 羡:羡慕 D.孟男率同列谏,不报 报:回复 5.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 分) ①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 ②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③莫必其生,亏损圣德 ④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⑤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 ⑥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A.②③⑤ B. 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 公事以 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怪罪。 B.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 因而 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C.张孟男能 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最初不 允许;辞 职很久之后,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 皇上 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5 分) 译文: (2)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 8—9 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 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 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漂游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 分) 答: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 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 人 (3)《关雎》中用“ ”的诗句来描写男主人公的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入眠的情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 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 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 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 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 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 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 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 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 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 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 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 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 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 人“ , ”。 (3)《关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描写男主人公的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入眠的情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明月寺 叶 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 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 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 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 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 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 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 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 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 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 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 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 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 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 罗师傅一一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 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 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 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 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 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嫮红的上面一一天 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二天的结束,天窄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 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 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 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 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 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 及 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 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 观察 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 明月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 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 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 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 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 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 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 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 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 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 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 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 傅到孤郎岛 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 及 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 “喜 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 观察 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 明月
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 受着 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 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 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 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 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 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 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 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一一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 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 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 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 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 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 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 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 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 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 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 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 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 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 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 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 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一一你不知道你
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 受着 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 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 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 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 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 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 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 年,他的“精 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 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 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 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 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 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 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 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 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 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 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 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 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 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 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 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 年至 1972 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 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 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 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 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 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
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 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 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一一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 的地方一一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 水漂,并传授诀窍一一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 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 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 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 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 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 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 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 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 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 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 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 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 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 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 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 钟 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 新婚 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晩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 无成”, 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 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 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话中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 还传
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 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 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 活状态外 ,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 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 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 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 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 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 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 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 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 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 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 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 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 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 年第 3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 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 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 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 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 钟 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 新婚 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 无成”, 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 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 二十 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话中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 还传
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 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 风潮的原因。(6分) 答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 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了 ③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 A.荡然无存化为乌有付之东流B.付之东流化为乌有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荡然无存付之东流D.荡然无存付之东流化为乌有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 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创作。 B.武汉铁路局介绍,按照“火车票实名制”的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 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进站上车。 C.早在2002年,我国就明令禁止不允许“瘦肉精”使用于养殖业,然而这个餐 桌上的“毒瘤”多年来未被根除,频繁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令人们再添食品 安全之忧。 D.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 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社会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_,_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在现实 农村变革面前,是被动的,软弱的。它把握不住农村的深层脉动和走向,看不清 中国农村的未来生路和光明。 ①城市的膨胀式扩张与乡村的急剧衰落 ②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强势崛起 ③对中国社会来说,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解体 ④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兴盛和乡村文学的式微 ⑤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 ⑥乡村文学既努力跟踪和反映,又深感迷茫和乏力 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④③②⑤⑥C.③②⑤⑥①④D.③④①②⑤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
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 分) 答: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 去谱 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 风潮的原因。(6 分) 答: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 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_____;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_____了。 ③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_____。 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 3D 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 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创作。 B.武汉铁路局介绍,按 照“火车票实名制”的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 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进站上车。 C.早在 2002 年,我国就明令禁止不允许“瘦肉精”使用于养殖业,然而这个餐 桌上的“毒瘤”多年来未被根除,频繁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令人们再添食品 安全之忧。 D.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 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1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社会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 。 , 。 ,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在现实 农村变革面前,是被动的,软弱的。它把握不住农村的深层脉动和走向,看不清 中国农村的未来生路和光明。 ①城市的膨胀式扩张与乡村的急剧衰落 ②—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强势崛起 ③对中国社会来说,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解体 ④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兴盛和乡村文学的式微 ⑤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 ⑥乡村文学既努力跟踪和反映,又深感迷茫和乏力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④①②⑤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 很大程 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 菜 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 五颜六 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 如将 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等 17.“一起来,更精彩!”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口号,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则 是这一口号的形象展现。下面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请从该标志中除文字 拼音、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不超过65个字(含标点)。(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 得 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其实,这是让他惜纸逼迫自己 写好字 记得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 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使自己尽 力发挥。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草稿还有很多很多。其 实 属于我们的草稿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怎样在有限的纸上写 出最好 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崇义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2014/12/2 组卷:黄晓生审卷:杨顺仪审核:朱伦春满分:150卷面分:-10时长:150 分钟 1.C(“李白诗歌万景皆虚,杜甫诗歌万景皆实”不是严羽认为的,文中说的是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也不合文意, 原文是说“固然未必十分确切”。) 2.D(“实处用力”有误,文中说“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3.B(“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属无中生有。) 4.C(羡:盈余,剩余)
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6 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 ① ,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 很大程 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 菜 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 五颜六 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③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 如将 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等。 17.“一起来,更精彩!”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口号,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则 是这一口号的形象展现。下面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请从该标志中除文字、 拼音、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不超过 65 个字(含标点)。(5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 得 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其实,这是让他惜纸逼迫自己 写好字。 记得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 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使自己尽 力发挥。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草稿还有很多很多。其 实, 属于我们的草稿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怎样在有限的纸上写 出最好 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崇义中学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2014/12/2 组卷:黄晓生 审卷:杨顺仪 审核:朱伦春 满分:150 卷面分:–10 时长:150 分钟 1.C(“李白诗歌万景皆虚,杜甫诗歌万景皆实”不是严羽认为的,文中说的是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也不合文意, 原文是说“固然未必十分确切”。) 2.D(“实处用力”有误,文中说“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3.B(“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属无中生有。) 4.C(羡:盈余,剩余)
5.A(①表现他为人忠厚;④表现他对国事负责,但不能表现他直谏;⑥是张孟 男表明自己直言进谏的心情和目的。) 6.B(因果关系分析不当。张孟男失去张居正的信任,不是张孟男不支持张居正 改革,而是因为他一心奉公,不趋附张居正的权势 7.(1)当时的留都储备消耗枯竭,张孟男接任时,粮食只(能够)支付两年, (张孟男到任)不到两年,(留都)就拥有足够使用七年的(粮食)储蓄 (2)(张孟男)五次上奏章请求回乡,(皇帝)不答应。当时矿税的祸患一天 天加剧,张孟男起草了几千字的遗疏,极力陈述它的危害。 8.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1分) 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也可以答反衬。如果答拟 人的,整题最多给2分。) 9.诗人的“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秋景凄凉;②离人相别 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10.(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1.(1)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选B、D不得分。(A“离奇身 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D“暗示……”不对。) 2)薄师傅是一位身体清瘦、有一定知识涵养、内心情感丰富、情感之路较为 坎坷的老妇人。①身体单薄,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 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 可看出)。③有思想,有知识,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求签一事可看 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剪春罗”一事可出)有着难以言明的悲 伤过去。⑤在特殊的时代因为痛苦的遭遇而逃遁,远离城市。(每点2分,任意 3点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②突岀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 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③“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 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 (每点2分) (4)①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②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无 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③表达“我”的遗憾、怅惘和伤 感。④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罗、薄这对夫妻“七零年春天”来到明月寺,“以 前可能是教师”等信息文字闪烁,一个逝去,一个离开,让一切成了无可言说的 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言已尽而意无穷。(答出1点2分,2点5分,3点8 分) 12.(1)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B.“内心 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E.“对女儿 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事情、时间错位。) (2)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 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 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 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 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每点 2分,答对3点得6分)
5.A(①表现他为人忠厚;④表现他对国事负责,但不能表现他直谏;⑥是张孟 男表明自己直言进谏的心情和目的。) 6.B(因果关系分析不当。张孟男失去张居正的信任,不是张孟男不支持张居正 改革,而是因为他一心奉公,不趋附张居正的权势。) 7.(1)当时的留都储备消耗枯竭,张孟男接任时,粮食只(能够)支付两年, (张孟男到任)不到两年,(留都)就拥有足够使用七年的(粮食)储蓄。 (2)(张孟男)五次上奏章请求回乡,(皇帝)不答应。当时矿税的祸患一天 天加剧,张孟男起草了几千字的遗疏,极力陈述它的危害。 8.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2 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1 分) 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 分)(也可以答反衬。如果答拟 人的,整题最多给 2 分。) 9.诗人的“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秋景凄凉;②离人相别; 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10.(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3)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11.(1)选 C 得 3 分,选 E 得 2 分,选 A 得 1 分,选 B、D 不得分。(A“离奇身 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D“暗示……”不对。) (2)薄师傅是一位身体清瘦、有一定知识涵养、内心情感丰富、情感之路较为 坎坷的老妇人。①身体单薄,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 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 可看出)。③有思想,有知识,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求签一事可看 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剪春罗”一事可出)有着难以言明的悲 伤过去。⑤在特殊的时代因为痛苦的遭遇而逃遁,远离城市。(每点 2 分,任意 3 点得 6 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②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 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③“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 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 (每点 2 分) (4)①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②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无 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③表达“我”的遗憾、怅惘和伤 感。④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罗、薄这对夫妻“七零年春天”来到明月寺,“以 前可能是教师”等信息文字闪烁,一个逝去,一个离开,让一切成了无可言说的 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言已尽而意无穷。(答出 1 点 2 分,2 点 5 分,3 点 8 分) 12.(1)选 A 得 3 分,选 D 得 2 分,选 B 得 1 分,选 C、E 不得分。(B.“内心 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E.“对女儿 的深切怀念 ”分析不当,事情、时间错位。) (2)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 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 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 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 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