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 是唐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该诗好就在有感而发、清丽自然, 昔时“人面”虽美,却未眩惑、沉溺其中;今日佳人难再得,也不至于“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怅惘,可谓“哀而不伤”。兴起兴尽、抚今 追昔之间,隐含了中国诗学中一个颇为精妙的传统一一感兴 “感”,“动人心也”;“兴”是“起情”,“有感之辞”“托事于物”。但凡 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皆是“感兴” “感兴”的道理并不艰深古奥。说它精妙,是因为感兴的诗学是对生活中点滴兴 会、感动的记录,并不期待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多么宏大、深刻的诠释,没 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也不 追求文辞的雕缛和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 术魅力,引人反复咀嚼、悉心品味。就像这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惹得千载而 下的读者为之怦然心动。“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所以不忍 释卷,只能陪他一起怅然若失。说到底,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过于执着,未免 心为物役、堕入悲苦;看得太透,则又会寡淡枯寂、了无生趣。真正的趣味,只 在于洞明世态、练达人情,在痴迷其中与冷眼旁观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度” 面对这个“度”,语言虽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直接描述它的 刻度,却可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 一动,心领神会。因而,在感性的诗学、感性的作品里,题材只是题材、抓手, 通常不具备“主题”的宏大意味和“思想”的完整性、一贯性,如果非得给它冠 以一个明确的主题,恐怕只能用“生活”这样一个意义繁复丰饶的概念了。 就古代而言,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诗学之正源,法度 之准则”。于近现代而言,因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激烈动荡,加之西 方诗学理论、文学观念的融入,凡此种种宏大历史命题统摄下的诗学主流,莫不 汲汲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的反思与重塑,其间人性、审美等超 越庸常日用的抽象观念也成为权衡文学、艺术的重要尺度。感兴的诗学传统虽不 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现代”品质的国 家、社会和个体生活局面初具规模,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一种 “生活现代性”崛起的历史形态中,感兴的诗学才重见天日,于是我们看到了 “前生代”作家创作的转变,也感受到“新生代”“晚生代”创作不同以往、扑 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明确呈现出一种拥抱生活、体味 生活、吟咏生活的创作动向。这些作品有赞美、有质疑、有拥抱,也有反抗,但 都在“我始终跑不出自己的生活”之大前提下,或是在商品的包围中“灵魂再度 受洗”,或是感喟“缓慢的打工生活”。 或许新世纪诗歌所根植的现代性生活形态较之传统而言已然翻天覆地,但其在生 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试图以审美的方式理解和诠释生活本身的诗学意图,却是 以贯之的。甚至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之为“感 兴的诗学”之复兴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0日)
江西省宜春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 是唐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该诗好就在有感而发、清丽自然, 昔时“人面”虽美,却未眩惑、沉溺其中;今日佳人难再得,也不至于“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怅惘,可谓“哀而不伤”。兴起兴尽、抚今 追昔之间,隐含了中国诗学中一个颇为精妙的传统——感兴。 “感”,“动人心也”;“兴”是“起情”,“有感之辞”“托事于物”。但凡 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皆是“感兴”。 “感兴”的道理并不艰深古奥。说它精妙,是因为感兴的诗学是对生活中点滴兴 会、感动的记录,并不期待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多么宏大、深刻的诠释,没 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也不 追求文辞的雕缛和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 术魅力,引人反复咀嚼、悉心品味。就像这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惹得千载而 下的读者为之怦然心动。“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所以不忍 释卷,只能陪他一起怅然若失。说到底,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过于执着,未免 心为物役、堕入悲苦;看得太透,则又会寡淡枯寂、了无生趣。真正的趣味,只 在于洞明世态、练达人情,在痴迷其中与冷眼旁观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度”。 面对这个“度”,语言虽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直接描述它的 刻度,却可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 一动,心领神会。因而,在感性的诗学、感性的作品里,题材只是题材、抓手, 通常不具备“主题”的宏大意味和“思想”的完整性、一贯性,如果非得给它冠 以一个明确的主题,恐怕只能用“生活”这样一个意义繁复丰饶的概念了。 就古代而言,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诗学之正源,法度 之准则”。于近现代而言,因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激烈动荡,加之西 方诗学理论、文学观念的融入,凡此种种宏大历史命题统摄下的诗学主流,莫不 汲汲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的反思与重塑,其间人性、审美等超 越庸常日用的抽象观念也成为权衡文学、艺术的重要尺度。感兴的诗学传统虽不 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现代”品质的国 家、社会和个体生活局面初具规模,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一种 “生活现代性”崛起的历史形态中,感兴的诗学才重见天日,于是我们看到了 “前生代”作家创作的转变,也感受到“新生代”“晚生代”创作不同以往、扑 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明确呈现出一种拥抱生活、体味 生活、吟咏生活的创作动向。这些作品有赞美、有质疑、有拥抱,也有反抗,但 都在“我始终跑不出自己的生活”之大前提下,或是在商品的包围中“灵魂再度 受洗”,或是感喟“缓慢的打工生活”。 或许新世纪诗歌所根植的现代性生活形态较之传统而言已然翻天覆地,但其在生 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试图以审美的方式理解和诠释生活本身的诗学意图,却是 一以贯之的。甚至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之为“感 兴的诗学”之复兴。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 年 10 月 10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性的诗学作品是对生活中点滴兴会、感动的记录,虽不追求文辞的雕缛和 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 B.感性的诗学作品不要求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宏大、深刻的诠释,因而作 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 C.感兴的诗学作品“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既不为物欲、 堕入悲苦,又不寡淡枯寂、了无生趣,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D.感兴的诗学作品突破语言自身的拘谨,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 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一动,心领神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崔护的一首绝妙好诗,点出了本文的论证话题一一感性的诗学 传统。 B.文章第二自然段通过分析论证,重点阐释了感性的诗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 要特点 C.文章第三自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出了感性的诗学传统的发展脉络。 D.文章最后结合新世纪的中国诗学现状强调了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 的主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兴的诗学在选材、主题、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没有追求,只要对自然、社 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即可。 B.在古代,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有人称之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 而在近现代,它处于“虽不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的境地 C.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这为感兴的诗学 重见天日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使得诗歌创作面貌一新。 D.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这一时期的诗歌 在生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质疑、拥抱或反抗。 【答案】1.B2.D3.A 【解析】1.B(理解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 思想内容”错,这些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 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2.D(最后所强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 兴。“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 这种传统虽没完全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 如近现代的诗学主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3.A(“没有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 表述来看,不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理解 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错,这些 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 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没有 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表述来看,不 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性的诗学作品是对生活中点滴兴会、感动的记录,虽不追求文辞的雕缛和 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 B. 感性的诗学作品不要求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宏大、深刻的诠释,因而作 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 C. 感兴的诗学作品“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既不为物欲、 堕入悲苦,又不寡淡枯寂、了无生趣,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D. 感兴的诗学作品突破语言自身的拘谨,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 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一动,心领神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崔护的一首绝妙好诗,点出了本文的论证话题——感性的诗学 传统。 B. 文章第二自然段通过分析论证,重点阐释了感性的诗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 要特点。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出了感性的诗学传统的发展脉络。 D. 文章最后结合新世纪的中国诗学现状强调了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 的主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兴的诗学在选材、主题、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没有追求,只要对自然、社 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即可。 B. 在古代,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有人称之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 而在近现代,它处于“虽不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的境地。 C.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这为感兴的诗学 重见天日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使得诗歌创作面貌一新。 D. 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这一时期的诗歌 在生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质疑、拥抱或反抗。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1. B(理解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 思想内容”错,这些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 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2. D(最后所强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 兴。“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 这种传统虽没完全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 如近现代的诗学主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3.A(“没有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 表述来看,不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理解 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错,这些 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 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没有 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表述来看,不 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 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 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 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 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 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 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 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 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 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 来,迳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 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 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 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 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 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 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 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那里会是美术家,你不看见他裤子上的 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 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 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 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 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 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 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 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 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 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 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 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 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 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 来,迳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 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 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 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 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 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 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 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那里会是美术家,你不看见他裤子上的 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 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 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 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 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 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 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 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 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 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 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 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 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 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 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 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 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比,从而更加有力地凸显主题。 B.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 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 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了他的演讲稿。 D.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 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5.小说中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请结合文本情境, 分别说说表现了知事先生怎样的心情 6.有人说:本文标题虽是“知事下乡”,但实则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主题的小说。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C5.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第 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第三次,融入自然,身 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 6.①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 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 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知事由气闷心 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滤去尘俗、受到启 迪,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和灵魂在中接受 洗礼。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 ④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髙级物种,人类更应热爱、保护、敬畏自然, 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 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解析】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 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 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 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 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 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 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 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 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 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 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 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 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比,从而更加有力地凸显主题。 B. 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 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 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 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了他的演讲稿。 D. 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 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5. 小说中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请结合文本情境, 分别说说表现了知事先生怎样的心情。 6. 有人说:本文标题虽是“知事下乡”,但实则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主题的小说。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第 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第三次,融入自然,身 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 6. ①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 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 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知事由气闷心 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滤去尘俗、受到启 迪,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和灵魂在中接受 洗礼。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 ④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高级物种,人类更应热爱、保护、敬畏自然, 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 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解析】
4!.试题分析:人和动植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借助拟 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 5.试题分析:注意用文中的词语“气闷烦躁“愠怒气恼”轻松自和”概括不同时 段的心情。 6.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文章阐释了哪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自然对人类 是善意包容的“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 和灵魂在中接受洗礼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点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 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 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 在中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这种模式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价格和 便利性。使用者只需先下载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然后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就 可以随时骑车出行。使用完毕后还是通过应用软件支付租金,每半小时仅需 元人民币。共享单车也无需存入车库,因为下一位使用者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 找到这辆车。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共享单车很快成为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交 通工具之一。如今在很多欧洲国家,共享单车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因为这是 种环保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自行车诞生200周年,如 今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并一往无前地驶向未来 (摘编自8月15日参考消息网报道) 材料 在平台企业的努力和背后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暴发式推开。对于 这一由私人提供、具有准公共性质、按商业化规则运行的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 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如有占道经营之嫌、停放秩序如何规范、投放数量是否科 学合理等。 笔者认为,若共享单车能遵规骑行、规范停放,占道经营就不成其为问题;乱停 放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需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从全产业 链、全生命周期来看,共享单车有助于降低资源闲置。建议城市规划和管理适应 “自行车回归”趋势,在自行车道和停车位上分配相应空间;践行城市正义理念 归还非机动车路权。区分行为人与物权人的责任,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手段、城市 规划和提升公民素质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 (摘编自2017年8月12日新浪财经项安波《共享单车的“公”与“私”》 材料三 共享单车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唱响了绿色出行的理念,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然而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成了靓丽风景线上一抹不文明的色彩 8月11日上午,蓬江区群众社区党支部、计生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共享单车 共享文明”“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在辖区小公园、洋边新村等共享单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看到不 少单车随意停放在慢行道上,或是人行道里的非停车区域。看到这种状况,志愿 者们随即将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扶正,摆放整齐。同时,他们倡导居民群众在使 用共享单车出行的同时,要文明使用交通工具,遵守规则,文明停放。过往的行 人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志愿活动唤醒广大居民
4. 试题分析:人和动植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借助拟 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 5. 试题分析:注意用文中的词语“气闷烦躁”“愠怒气恼”“轻松自和”概括不同时 段的心情。 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文章阐释了哪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自然对人类 是善意包容的”“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 和灵魂在中接受洗礼”“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点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 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 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这种模式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价格和 便利性。使用者只需先下载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然后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就 可以随时骑车出行。使用完毕后还是通过应用软件支付租金,每半小时仅需 1 元人民币。共享单车也无需存入车库,因为下一位使用者可以通过 GPS 定位系统 找到这辆车。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共享单车很快成为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交 通工具之一。如今在很多欧洲国家,共享单车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因为这是一 种环保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自行车诞生 200 周年,如 今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并一往无前地驶向未来。 (摘编自 8 月 15 日参考消息网报道) 材料二: 在平台企业的努力和背后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暴发式推开。对于 这一由私人提供、具有准公共性质、按商业化规则运行的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 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如有占道经营之嫌、停放秩序如何规范、投放数量是否科 学合理等。 笔者认为,若共享单车能遵规骑行、规范停放,占道经营就不成其为问题;乱停 放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需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从全产业 链、全生命周期来看,共享单车有助于降低资源闲置。建议城市规划和管理适应 “自行车回归”趋势,在自行车道和停车位上分配相应空间;践行城市正义理念, 归还非机动车路权。区分行为人与物权人的责任,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手段、城市 规划和提升公民素质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 (摘编自 2017 年 8 月 12 日新浪财经项安波《共享单车的“公”与“私”》) 材料三: 共享单车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唱响了绿色出行的理念,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然而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成了靓丽风景线上一抹不文明的色彩。 8 月 11 日上午,蓬江区群众社区党支部、计生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共享单车 共享文明”“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在辖区小公园、洋边新村等共享单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看到不 少单车随意停放在慢行道上,或是人行道里的非停车区域。看到这种状况,志愿 者们随即将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扶正,摆放整齐。同时,他们倡导居民群众在使 用共享单车出行的同时,要文明使用交通工具,遵守规则,文明停放。过往的行 人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志愿活动唤醒广大居民
群众的文明意识,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让共享单车在传播低碳、环保理 念的同时,也把文明之风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播到大家骑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江门日报》) 材料四: 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 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即使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共享电动单车的 身影,但也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 其实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 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而且相对于依靠人力踩踏的共 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是电力驱动,还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 它的出现却没有像当初共享单车一样,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 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呢? 这倒不是政府和公众厚此薄彼,其原因还是在于共享电动单车的安全性和合法 性。共享单车虽然依靠人力驱动,但车体重量轻、骑行速度慢,即便真的发生交 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往往比较轻。但是电动单车却不同,车身重、速 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容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绝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相 关的技术标准,无法上牌,所以也就无法取得正式合法的电动单车牌照。 (摘编自2017年8月9日《法制日报》) 7.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共享单车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已经出现在一些城 市,但却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了 B.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兴的经济业 态,二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C.省时省力、更具优势的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 质疑,并且面临最终被叫停的命运。 D.共享电动单车的前景堪优,不仅因为其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 害和损失,更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共享单车成为流行趋势持肯定态度,具有200年历史的自行车已经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单车出行前景比较乐观 B.材料二针对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有 建设性的具体详细的解决方案。 C.材料三中志愿者开展了“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只要我们在使用共享单车 时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共享单车的前景就会很好 D.材料四比较了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的异同,分析了更为省力的共享电动 单车在中国出师不利的原因 E.这四则材料都关注了当前的共享单车热,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 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共享单车在中国运行的利弊。 【答案】7.A8.AD 9.利:①价格低廉。②使用便利。③可以降低资源闲置。④环保而现代(传播 低碳、环保理念)。弊:①使用者乱停乱放。②群众随意毁坏。③公民素质有待 提高(文明意识有待增强)
群众的文明意识,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让共享单车在传播低碳、环保理 念的同时,也把文明之风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播到大家骑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 2017 年 8 月 15 日《江门日报》) 材料四: 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 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即使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共享电动单车的 身影,但也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 其实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 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而且相对于依靠人力踩踏的共 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是电力驱动,还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 它的出现却没有像当初共享单车一样,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 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呢? 这倒不是政府和公众厚此薄彼,其原因还是在于共享电动单车的安全性和合法 性。共享单车虽然依靠人力驱动,但车体重量轻、骑行速度慢,即便真的发生交 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往往比较轻。但是电动单车却不同,车身重、速 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容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绝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相 关的技术标准,无法上牌,所以也就无法取得正式合法的电动单车牌照。 (摘编自 2017 年 8 月 9 日《法制日报》) 7. 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共享单车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已经出现在一些城 市,但却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了。 B. 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兴的经济业 态,二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C. 省时省力、更具优势的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 质疑,并且面临最终被叫停的命运。 D. 共享电动单车的前景堪优,不仅因为其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 害和损失,更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对共享单车成为流行趋势持肯定态度,具有 200 年历史的自行车已经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单车出行前景比较乐观。 B. 材料二针对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有 建设性的具体详细的解决方案。 C. 材料三中志愿者开展了“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只要我们在使用共享单车 时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共享单车的前景就会很好。 D. 材料四比较了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的异同,分析了更为省力的共享电动 单车在中国出师不利的原因。 E. 这四则材料都关注了当前的共享单车热,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 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共享单车在中国运行的利弊。 【答案】7. A 8. AD 9. 利:①价格低廉。②使用便利。③可以降低资源闲置。④环保而现代(传播 低碳、环保理念)。弊:①使用者乱停乱放。②群众随意毁坏。③公民素质有待 提高(文明意识有待增强)
【解析】试题分析: 7.试题分析:B项以偏盖全,二者只是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C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中说的是“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并不是必然被叫停。 D项因果推理不准确,并不是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而是因为企业投放了劣质 的电动车。如果改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不存在其合法性难以取得的问题 8.试题分析:B项“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错,原文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 府三方,“具体详细”的说法也不准确。C项“只要……就……”的判断绝对化。 E项中四则材料“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错,材料一和材料四 没有指出。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 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 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 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归纳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 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 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 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 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 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 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儉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 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 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眚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 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 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 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 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 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谥 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C.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D.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解析】试题分析: 7. 试题分析:B 项以偏盖全,二者只是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C 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中说的是“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并不是必然被叫停。 D 项因果推理不准确,并不是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而是因为企业投放了劣质 的电动车。如果改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不存在其合法性难以取得的问题。 8. 试题分析:B 项“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错,原文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 府三方,“具体详细”的说法也不准确。C 项“只要……就……”的判断绝对化。 E 项中四则材料“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错,材料一和材料四 没有指出。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 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 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 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归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 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 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 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 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 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 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 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 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 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 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 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 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 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谥 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 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C. 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D. 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 特指五等爵制。 B.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 “谥”是官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 D.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 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 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 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C.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 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 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 【答案】10.C11.D12.B (1)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 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 (2)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 并罢免了窦雄 【解析】 10.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 件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通过找名词与动词 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本句中容易断开的句子: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 廉介类如此;宿民家;镫炷尽排除其它几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项中"炀帝”是皇帝的谥号,不是庙号 12.试题分析:文中B项“追省再三的意思为“追回来再三检查”,“省”是“省 查,检査”的意思,而非“叮嘱”之意。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准确地把握题干所 提的要求,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 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B项中考查对“省”的理解。 13.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识别 并重点译好得分点,本题中关键得分点:横恣,专横放肆;“巡抚,动词,巡视 抚慰;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可译为承受诏命。按,审察;无状,没 有证据。 参考译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 特指五等爵制。 B.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 “谥”是官谥。 C. 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 一。 D. 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 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 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 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 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C. 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 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 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 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 着符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 (2)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温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 并罢免了窦雄。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 件,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通过找名词与动词 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本句中容易断开的句子: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 廉介类如此;宿民家;镫炷尽排除其它几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 项中"炀帝”是皇帝的谥号,不是庙号。 12. 试题分析:文中 B 项“追省再三的意思为“追回来再三检査”,“省”是“省 查,检査”的意思,而非“叮嘱”之意。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准确地把握题干所 提的要求,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 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B 项中考查对“省”的理解。 1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识别 并重点译好得分点,本题中关键得分点:横恣,专横放肆;“巡抚,动词,巡视 抚慰;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可译为承受诏命。按,审察;无状,没 有证据。 参考译文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 谅起兵谋反,逼迫皇甫诞而(皇甫诞)不从命,被杀害。当时五等爵制已经废除, 炀帝赞扬皇甫诞的忠心,追赠皇甫诞为柱国、私义郡公。 皇甫无逸历任淯阳太守,政绩为天下优等,两次升任后为右武卫将军。炀帝巡视 江都,下诏命他居守洛阳。炀帝被杀后,他就同段达、元文都一起拥立越王杨侗。 等到王世充篡位,皇甫无逸放下老母和妻子,杀出关门独自归顺国家。追他的骑 兵赶了上来,皇甫无逸回头时他们说:“我宁愿死,始终不会同你一起谋反的。” 他解下金带丢在地上,说:“把这送给你们,不要再阻拦我了。”骑兵争着下马 夺金带,因此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功臣,待他非常尊敬,授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 公。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 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到了以后,罢黜贪暴,任用廉洁良吏, 法令严明,蜀民得以安宁 皇甫希仁,是个阴险的小人,诬告皇甫无逸为了母亲暗中句结王世充。皇上判明 其中的伪诈,斩杀了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乘快马告诉皇甫无逸。又有人 告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勾结。当时皇甫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合,因此上表为自 己陈述,并奏明窦璡的罪过。髙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沮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 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璡。等皇甫无逸返回,皇帝慰劳他说:“以前 有许多人低毁诬告你,只因你正直而被奸佞小人僧恨罢了。”皇甫无逸叩头谢恩, 皇上说:您没有辜负我,为什么要谢恩?” 授任为民部尚书,外任同州制史。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身边的人都不 敢随便出入,所需物品都从辖境以外买来。皇甫无逸曾经巡视境内,留宿民家 灯芯燃尽,主人想要续上,皇甫无逸抽出佩刀斩断带子作为灯芯。他的廉洁正直 多像这样。但自己过于小心谨慎,每次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经 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三检查才派送。他的毋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人从驿道兼 程前去召他返回看望,他忧郁不安吃不下饭,路上得病逝世。皇上追赠他为礼部 尚书,谥号为孝。王珪驳斥说:“皇甫无逸入蜀,却未能带母亲一同前往,留下 母亲一人而母亲死在京城,为子之道不足以称颂,不能叫作孝。”于是改谥号为 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中吕】朝天子卞和①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 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注】①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 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结果又被砍掉右足;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 石在荆山下痛哭,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支曲子上片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点明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在荆山 下痛哭。 B.“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 战不休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亲皇甫诞,是隋朝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杨 谅起兵谋反,逼迫皇甫诞而(皇甫诞)不从命,被杀害。当时五等爵制已经废除, 炀帝赞扬皇甫诞的忠心,追赠皇甫诞为柱国、私义郡公。 皇甫无逸历任淯阳太守,政绩为天下优等,两次升任后为右武卫将军。炀帝巡视 江都,下诏命他居守洛阳。炀帝被杀后,他就同段达、元文都一起拥立越王杨侗。 等到王世充篡位,皇甫无逸放下老母和妻子,杀出关门独自归顺国家。追他的骑 兵赶了上来,皇甫无逸回头时他们说:“我宁愿死,始终不会同你一起谋反的。” 他解下金带丢在地上,说:“把这送给你们,不要再阻拦我了。”骑兵争着下马 夺金带,因此幸免于难。 唐高祖因皇甫无逸是隋朝的旧功臣,待他非常尊敬,授他为刑部尚书,封为滑国 公。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官吏大都放肆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下诏让无逸拿着符 节前去巡视抚慰,可以承受诏命授任官吏。到了以后,罢黜贪暴,任用廉洁良吏, 法令严明,蜀民得以安宁。 皇甫希仁,是个阴险的小人,诬告皇甫无逸为了母亲暗中句结王世充。皇上判明 其中的伪诈,斩杀了皇甫希仁,派遣给事中李公昌乘快马告诉皇甫无逸。又有人 告皇甫无逸暗中与萧铣勾结。当时皇甫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合,因此上表为自 己陈述,并奏明窦璡的罪过。高祖就下诏让刘世龙、沮彦博审察这件事,没有证 据。于是斩杀诬告的人并罢免了窦璡。等皇甫无逸返回,皇帝慰劳他说:“以前 有许多人低毁诬告你,只因你正直而被奸佞小人僧恨罢了。”皇甫无逸叩头谢恩, 皇上说:.您没有辜负我,为什么要谢恩?” 授任为民部尚书,外任同州制史。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身边的人都不 敢随便出入,所需物品都从辖境以外买来。皇甫无逸曾经巡视境内,留宿民家, 灯芯燃尽,主人想要续上,皇甫无逸抽出佩刀斩断带子作为灯芯。他的廉洁正直 多像这样。但自己过于小心谨慎,每次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经 上路了,还要追回来再三检查才派送。他的毋亲在长安病重,太宗让人从驿道兼 程前去召他返回看望,他忧郁不安吃不下饭,路上得病逝世。皇上追赠他为礼部 尚书,谥号为孝。王珪驳斥说:“皇甫无逸入蜀,却未能带母亲一同前往,留下 母亲一人而母亲死在京城,为子之道不足以称颂,不能叫作孝。”于是改谥号为 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中吕】朝天子 卞和①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 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注】①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 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结果又被砍掉右足;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 石在荆山下痛哭,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14.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支曲子上片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点明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在荆山 下痛哭。 B. “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 战不休
C.“行货”,真的东西:“伤身行货”,是随此璧虽是真的,但使卞和伤身 是不祥之物。 D.结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词:与其让他们拿着璞玉去切磋琢磨,还不如偷偷地将 它敲碎。 E.这首元曲先是介绍事件,然后揭示事件的惨痛教训,最后直抒胸臆,表达自 己看法 15.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 支曲子却有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E15.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 指责的对象。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白讨苦吃, 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 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 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解析】 14.试题分析:C.“真的东西”错,“行货”可理解为行贿。“伤身行货” 是说献玉目的不纯,结果使白己遭祸。E.“直抒胸臆”不当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査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 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 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 本,本题可以作答为,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 指责的对象。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白讨苦吃, 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 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 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 中 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2)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环境后,用“, 来描写自己和客人在这清风明月下的惬意行为。 【答案】(1)尔卜尔筮(2)体无咎言(3)举酒属客(4)诵明月之 诗(5)歌窈窕之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 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尔”“筮”“咎”“诵”“窈窕”,其中“属”是通假字,不要写成“嘱”。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姝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部决赛中一举夺冠, 她的一夜走红在观众中引发了诗词热。 ②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 动者,若干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C. “行货”,真的东西;“伤身行货”,是随此璧虽是真的,但使卞和伤身, 是不祥之物。 D. 结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词:与其让他们拿着璞玉去切磋琢磨,还不如偷偷地将 它敲碎。 E. 这首元曲先是介绍事件,然后揭示事件的惨痛教训,最后直抒胸臆,表达自 己看法。 15. 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 支曲子却有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E 15. 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 指责的对象。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白讨苦吃, 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 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 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解析】 14. 试题分析:C.“真的东西”错,“行货”可理解为行贿。“伤身行货”, 是说献玉目的不纯,结果使白己遭祸。E.“直抒胸臆”不当。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 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 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 本,本题可以作答为,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 指责的对象。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货谋私,白讨苦吃, 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 心家为此争战不休。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 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 中“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2)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环境后,用“____, ___,_____。”来描写自己和客人在这清风明月下的惬意行为。 【答案】 (1). 尔卜尔筮 (2). 体无咎言 (3). 举酒属客 (4). 诵明月之 诗 (5). 歌窈窕之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 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尔”“筮”“咎”“诵”“窈窕”,其中“属”是通假字,不要写成“嘱”。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复旦附中 16 岁女生武亦姝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部决赛中一举夺冠, 她的一夜走红在观众中引发了诗词热。 ②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 动者,若干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