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1221)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 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 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 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 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 “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 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 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 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 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 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 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 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 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 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 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 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 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 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 “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 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 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 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都是太初历 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 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
语文试卷(12.21)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 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 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 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 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 “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 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 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 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 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 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 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 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 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 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 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 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 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 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 “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 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 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 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都是太初历, 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 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
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 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 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 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 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 建卯之月。 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 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 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作者据此 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 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 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爕烧处理做得更妤,可起到减量、减 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电 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其中,餐厨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 40%-6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垃圾后期处理 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 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 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 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 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 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材料二:图表1:2009-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
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 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 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 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 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 建卯之月。 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 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 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作者据此 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 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 更好地无害化处理。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 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电 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其中,餐厨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 40%-60%。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垃圾后期处理 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 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 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 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 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 25 万,每年的营业额达 500 亿 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 1.5%。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 材料二: 图表 1:2009-2017 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
679889 621351 76894 1200 492300 003 38760740519 4462E3 300 35630 2003201201120122013201420152016z017 生活垃埙元害化姓觔力(吨旧) 元害化处理厂的量《) 图表2: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 12% 10.39% 20194.4 0000 1850.5 151488 15000 正确 2015 生活垃圾产生量(万吨)一同比增长(%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 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 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 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 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 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 日) 材料四: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
图表 2:2014-2017 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 材料三: 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4 个环节中后 3 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 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 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 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 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 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 年 7 月 12 日) 材料四: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
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 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 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 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 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年10月9日) 4.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 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2013-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 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达到了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年生活垃圾产 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 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废电池、废旧 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 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C.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会 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D.要让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意识,持续加强相关主题教育宣传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途径。 6.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而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鸟窝 刘黎莹 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婚后,晶天天 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干完活 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出一声惊叫!原来 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 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 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进了工 具箱。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 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变了? 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当时,我的确是顺手把戒指 放在窗台上的。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 枫说:“是啊。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当时
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 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 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 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 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 年 10 月 9 日) 4.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 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2013-2017 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 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2015 年达到了 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 年生活垃圾产 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 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废电池、废旧 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 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C.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会 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D.要让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意识,持续加强相关主题教育宣传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途径。 6.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而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鸟窝 刘黎莹 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婚后,晶天天 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干完活 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出一声惊叫!原来, 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 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 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进了工 具箱。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 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变了?” 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当时,我的确是顺手把戒指 放在窗台上的。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 枫说:“是啊。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当时
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家后就 把戒指藏起来了。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枫只好听从妻子的话, 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晩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木头工 具箱给砸了。这一砸,奇迹岀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工具箱的缝隙中, 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 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虽然琛的话有些 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一眨眼,10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10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莫非 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枫这 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着那枚丢失了10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 子…上树上掏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一一 两只戒指一模一样! 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 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到了鸟窝里!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好的, 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一一我表妹就在他买戒指 的那家金店上班。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妹悄悄在远处看过琛一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表 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琛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 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 就和他分手了 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 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枫不想让好同学在 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 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枫用力握住琛的手。渐渐地,枫感 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岀自己的想法;琛忍辱负 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才确认朋友不 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是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晶重新发现戒指,第三次是 枫听到全部真相,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的消失与戒 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8.请分析小说结尾“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这句话的含意 (6分) 9.短篇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请指出这篇小说的叙事特 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
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家后就 把戒指藏起来了。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枫只好听从妻子的话, 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一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晚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木头工 具箱给砸了。这一砸,奇迹出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工具箱的缝隙中, 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 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虽然琛的话有些 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一眨眼,10 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10 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莫非 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枫这 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着那枚丢失了 10 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 子……上树上掏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 两只戒指一模一样! 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 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到了鸟窝里!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好的, 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我表妹就在他买戒指 的那家金店上班。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妹悄悄在远处看过琛一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表 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琛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 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 就和他分手了…… 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 5 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枫不想让好同学在 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 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枫用力握住琛的手。渐渐地,枫感 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琛忍辱负 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才确认朋友不 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是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晶重新发现戒指,第三次是 枫听到全部真相,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的消失与戒 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8.请分析小说结尾“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这句话的含意。 (6 分) 9.短篇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请指出这篇小说的叙事特 点,并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通判毫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 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 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 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 使得自辨。”未人热史志湊亦以侍读学大知徐州颺寔資羑遺使谕特为脚设窺尽酧迢 良念臾经簑忠煮视为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 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除吏部侍郎左选。参劾其借官曲作酒, 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朝士纷然谓溱有死罪。帝 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 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 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 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 中替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遺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 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 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称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有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日/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日/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 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 文中指显贵子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 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书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后因擅借 官曲酿酒、私自派人做买卖及违规接受财物,被贬为和州知州。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 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豪强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 ....。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 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 ...。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 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 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 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 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 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除吏部侍郎左选。参劾其借官曲作酒, 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朝士纷然谓溱有死罪。帝 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 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 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 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 中替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 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 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称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有改 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日/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日/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 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 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C.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 荣宠。 D.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 文中指显贵子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 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书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后因擅借 官曲酿酒、私自派人做买卖及违规接受财物,被贬为和州知州。 C.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 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豪强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 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替十余年,人无言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孙吴事:指孙武、 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 大败秦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 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 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 “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 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15、全诗最后一联写到了“惆怅”,那么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 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从《氓》中最后一章的 ”来看 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3)在《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第Ⅱ卷语言运用与写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 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铅与火”的平 面媒体时代;()。而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 方式、接收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 与网”的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各类新型的信息聚合平台 于在今天对
D.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 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替十余年,人无言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孙吴事:指孙武、 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 大败秦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 “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 边塞图画。 “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 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 “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 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15、全诗最后一联写到了“惆怅”,那么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 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 , ”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从《氓》中最后一章的 “ , ”来看, 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3)在《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第Ⅱ卷 语言运用与写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 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 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铅与火”的平 面媒体时代;( )。而进入 21 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 方式、接收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 与网”的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各类新型的信息聚合平台 , 于在今天对
“什么是媒体”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义的时候:技术从媒体的保障要素变成了引 领要素,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质变:精准投放等手段再造了广告产业,传统 媒体的经营模式 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 还将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发布者。毋庸置疑,无论你居于何等的认识水平,看得见还是看 不见,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全媒体时代成为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引领风生水起以致首当其冲B.引导风起云涌以至岌岌可危 C.引领风起云涌以至首当其冲D.引导风生水起以致岌岌可危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 关系建构者 未来的媒体,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还将是服务提供 者、关系建构者 C.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发布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 关系建构者 D.未来的媒体,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还将是新闻发布 者、信息传播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动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正是电讯技术的发展 B.而传媒领域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正是源于电讯技术的发展 C.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 D.正是电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柿子中的有机酸和 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② ,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 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排泄。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除了醒酒, 柿子本身口味甘甜、营养丰富,但是,③ 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 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 2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请根据下面的框架图,给“跨 媒介阅读与交流”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正确云(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作为“汉语盘点2019”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12月2日公 布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这十大流行语分别是:“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指 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千万条,Ⅹ×第一条”“柠檬精”“996”“我 太南(难)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这些流行语犹如一面镜子,不
“什么是媒体”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定义的时候:技术从媒体的保障要素变成了引 领要素,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质变;精准投放等手段再造了广告产业,传统 媒体的经营模式 ;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 还将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发布者。 毋庸置疑,无论你居于何等的认识水平,看得见还是看 不见,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全媒体时代成为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引领 风生水起 以致 首当其冲 B.引导 风起云涌 以至 岌岌可危 C.引领 风起云涌 以至 首当其冲 D.引导 风生水起 以致 岌岌可危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 关系建构者 B.未来的媒体,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还将是服务提供 者、关系建构者 C.未来媒体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发布者,还将是服务提供者、 关系建构者 D.未来的媒体,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关系建构者,还将是新闻发布 者、信息传播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推动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正是电讯技术的发展 B.而传媒领域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正是源于电讯技术的发展 C.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 D.正是电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① ,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柿子中的有机酸和 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② ,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 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排泄。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除了醒酒, 柿子本身口味甘甜、营养丰富,但是,③ ,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 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 2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请根据下面的框架图,给“跨 媒介阅读与交流”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作为“汉语盘点 2019”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12 月 2 日公 布了 2019 年度十大流行语。 这十大流行语分别是:“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指 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 太南(难)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这些流行语犹如一面镜子,不
仅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变化轨迹,也刻画民生,描摹世事民情,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经历、了解的2019年。要求选好流 行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800字
仅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变化轨迹,也刻画民生,描摹世事民情,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经历、了解的 2019 年。要求选好流 行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不正 确。由原文“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可知,商朝是12月,周朝是11 月。B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 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D项,“最早提及“除夕 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不正确。《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 夕”的活动,但并没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故选C项。) 2.B(B项,“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不正确。引用《诗 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故选B项。) 3.D(D项,不是作者据此推出的观点,而是黄生推出的观点。) 4.C(“2016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错误,应是增长百分比下降。) 5.A(废电池是有毒有害垃圾,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6.①科技方面,促进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提高;②经济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③就业 方面:增加就业机会,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④社会生活方面: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 方式和生活理念:⑤国民素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甚至自然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公 民环保理念。(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 7.A(根据小说结尾部分的内容来看,在重症监护室,琛“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是枫不 让他说。故选项中“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的说法错误。) 8.①指琛的生命逐渐逝去、身体逐渐发凉的过程。②也指琛因为无法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的 痛苦与悲凉。③此处是枫回忆时的感觉,也表达了执此时懊悔、痛苦与自责的情感。(要求 从表面意、深层意两个方面作答,而深层意又必须从琛和枫两个方面回答。每点2分,3点 6分,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9.①叙述方式上,在前面顺序的基础上,结尾以补叙的方式揭示真相,使情节形成反转,跌 宕起伏,给读者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感。②线索安排上,采用了明暗双线的方 式。枫与晶的故事明写,琛的故事暗写,这样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 面貌。③情节设置上,通过鸟啄走戒指、儿子掏鸟窝发现戒指这些巧合来构成误会,设置悬 念,揭示真相,构思巧妙。(每点2分,3点6分,指出特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由前文可知,“执中”即陈执中,“溱”为吕溱,根 据语境可以推测,“执中去”即陈执中被罢免,而“以侍读学士知徐州”的应是“溱”,故排 除A、C两项。“赐宴资善堂”即在资善堂赐宴,语意完整,其与“遣使谕曰”是皇帝的两个 行为,二者中间应断开,故排除D项。综上确定答案为B 11.D解析:本题考査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中指显贵子弟”错。文 中的“舍人”应为古代官名。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文中“溱乃未尝受”可知, 吕溱未受贿。 13.答案:(1)用言语议论他人,这是暗地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使他 能够为自己辩白。(得分点:“口舌”“阴”“中”“示”“使得自辨”省略宾语) (2)吕溱在朝为官最孤高,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不趋附权贵,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没 有替他说好话的人(或“没有人替他说好话”)。(得分点:“立朝”“孤”“绝迹”“替”“人无 言者”定语后置句) 文言翻译有一定难度,但都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来,且绝大部分得分点出自教材如“而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阴知奷党名姓”(《张衡传》)“璧有瑕,请 指示王”(《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謇朝谇而夕替”(《离骚》)等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A 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不正 确。由原文“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可知,商朝是 12 月,周朝是 11 月。B 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 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D 项,“最早提及‘除夕’ 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不正确。《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除 夕”的活动,但并没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故选 C 项。) 2.B (B 项,“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不正确。引用《诗 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故选 B 项。) 3.D (D 项,不是作者据此推出的观点,而是黄生推出的观点。) 4.C(“2016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错误,应是增长百分比下降。) 5.A(废电池是有毒有害垃圾,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6.①科技方面,促进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提高;②经济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③就业 方面:增加就业机会,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④社会生活方面: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 方式和生活理念;⑤国民素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甚至自然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公 民环保理念。(答出三点得 4 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 7.A (根据小说结尾部分的内容来看,在重症监护室,琛“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是枫不 让他说。故选项中“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的说法错误。) 8.①指琛的生命逐渐逝去、身体逐渐发凉的过程。②也指琛因为无法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的 痛苦与悲凉。③此处是枫回忆时的感觉,也表达了执此时懊悔、痛苦与自责的情感。(要求 从表面意、深层意两个方面作答,而深层意又必须从琛和枫两个方面回答。每点 2 分,3 点 6 分,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9.①叙述方式上,在前面顺序的基础上,结尾以补叙的方式揭示真相,使情节形成反转,跌 宕起伏,给读者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感。②线索安排上,采用了明暗双线的方 式。枫与晶的故事明写,琛的故事暗写,这样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 面貌。③情节设置上,通过鸟啄走戒指、儿子掏鸟窝发现戒指这些巧合来构成误会,设置悬 念,揭示真相,构思巧妙。(每点 2 分,3 点 6 分,指出特点 1 分,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其他角度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由前文可知,“执中”即陈执中,“溱”为吕溱,根 据语境可以推测,“执中去”即陈执中被罢免,而“以侍读学士知徐州”的应是“溱”,故排 除 A、C 两项。“赐宴资善堂”即在资善堂赐宴,语意完整,其与“遣使谕曰”是皇帝的两个 行为,二者中间应断开,故排除 D 项。综上确定答案为 B。 11.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中指显贵子弟”错。文 中的“舍人”应为古代官名。 12.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文中“溱乃未尝受”可知, 吕溱未受贿。 13.答案:(1)用言语议论他人,这是暗地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使他 能够为自己辩白。(得分点:“口舌”“阴”“中”“示”“使得自辨”省略宾语) (2)吕溱在朝为官最孤高,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不趋附权贵,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没 有替他说好话的人(或“没有人替他说好话”)。(得分点:“立朝”“孤”“绝迹”“替”“人无 言者”定语后置句) 文言翻译有一定难度,但都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来,且绝大部分得分点出自教材如“而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阴.知奸党名姓”(《张衡传》)“璧有瑕,请 指示.王”(《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謇朝谇而夕替.”(《离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