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作物栽培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eiple To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ZH1110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8、实验课学时6) 学分:3 适用对掾:农艺教育、农学、种子、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 前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士壤肥料学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原理》课程含盖了《栽培学概论》的全部内容和《耕作学》的部分内容,是我校农 学专业、农艺教有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该门课程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有、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采取各种耕作措施和栽培技术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该门课程 对于农学类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性专业基础课同时,《作物栽培原理》的后续课程为 《作物栽培技术》(即作物裁培学各论)。《作物栽培原理》和《作物栽培技术》并存,《作物栽 培原理》是基础,是铺垫,学好了该门课程,再学习《作物栽培技术》,可以收到举一反三、逐类 旁通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作物栽培原理》是主要向学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环节、各个作物栽培的 共性的东西,为学习作物栽培技术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确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 和学习方法,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建国后作物生产的主要成就:明确当前作物生产 的任务: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物群体结构与调节、产量与品质的形成、作 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技术环节、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原理及栽培模式等,使学生掌握作物 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栽培技术措施(如耕作、播种、施肥和灌溉等),为学习作物各论打 下知识基础。 二、学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音 绪论 作物的生长发有 品质的形成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
《作物栽培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作物栽培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To Crop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ZH1110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8、实验课学时6) 学 分:3 适用对象:农艺教育、农学、种子、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 前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原理》课程含盖了《栽培学概论》的全部内容和《耕作学》的部分内容,是我校农 学专业、农艺教育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该门课程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采取各种耕作措施和栽培技术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该门课程 对于农学类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性专业基础课同时,《作物栽培原理》的后续课程为 《作物栽培技术》(即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栽培原理》和《作物栽培技术》并存,《作物栽 培原理》是基础,是铺垫,学好了该门课程,再学习《作物栽培技术》,可以收到举一反三、逐类 旁通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作物栽培原理》是主要向学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环节、各个作物栽培的 共性的东西,为学习作物栽培技术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确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 和学习方法,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建国后作物生产的主要成就;明确当前作物生产 的任务;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物群体结构与调节、产量与品质的形成、作 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技术环节、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原理及栽培模式等,使学生掌握作物 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栽培技术措施(如耕作、播种、施肥和灌溉等),为学习作物各论打 下知识基础。 二、学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8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6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8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10
第五章作物栽培措能和技术 16 合计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8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作物分类 教学难点: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作物分类 教学要求:通过数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 区划,可持续农业与作物栽培科技进步: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作物的起源和起 源地,作物的分类。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2学时) .作物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学时) 1.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3.我国作物的米源。 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2学时) 1.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2.作物的别化和创造: 3.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4.作物的分类。 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学时) 1.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天人合一”: 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 一一精耕细作 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区划(1学时)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 2.我国的种植业区划。 第六节可持续农业与作物栽培科技进步(1学时) 1粮合安全和资源保护: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 -6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器官建成、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 教学难点: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发有、生有期、生有时期、发有特性的概念,掌握作物 的主要发有阶段,作物器官建成,营养生长和生长及相互关系,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第一节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2学时) 1.作物生长与发有的概念: 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6 6 合计 48 6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8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作物分类 教学难点: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作物分类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 区划,可持续农业与作物栽培科技进步;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作物的起源和起 源地,作物的分类。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2学时) 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学时) 1.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3.我国作物的来源。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2学时) 1.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2.作物的驯化和创造; 3.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4.作物的分类。 第四节 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学时) 1. 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 2. 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第五节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区划(1学时)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 2.我国的种植业区划。 第六节 可持续农业与作物栽培科技进步(1学时) 1.粮食安全和资源保护;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6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器官建成、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 教学难点: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发育特性的概念,掌握作物 的主要发育阶段,作物器官建成,营养生长和生长及相互关系,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2学时) 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3.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作物的器宫建成(1学时) 1.种子萌发: 2.根的生长 3.茎的生长: 4.叶的生长: 5.花的发有 6.种子和果实发有 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2学时) 1.作物的感温性: 2.作物的感光性: 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4.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5.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1学时) 1.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3.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4.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一8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作物产量的潜力、作物品质的改良。 教学难点:作物的“源、流、库”理论、作物品质及形成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 掌握作物产量的潜力,作物品质及形成,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学时) 1.作物产量: 2.产量构成因素: 3.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1学时) 1.源: 2.流: 3.库 4.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2学时) 1光、温、水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 2.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 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1学时) 1.作物品质的概念: 2.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3.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1学时) 1.种子萌发; 2.根的生长; 3.茎的生长; 4.叶的生长; 5.花的发育; 6.种子和果实发育。 第三节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2学时) 1.作物的感温性; 2.作物的感光性; 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4.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5.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节 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1学时) 1.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3.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4.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作物产量的潜力、作物品质的改良。 教学难点:作物的“源、流、库”理论、作物品质及形成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 掌握作物产量的潜力,作物品质及形成,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学时) 1.作物产量; 2.产量构成因素; 3.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1学时) 1.源; 2.流; 3.库; 4.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潜力(2学时) 1.光、温、水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 2.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 第四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1学时) 1.作物品质的概念; 2.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改良(2学时) 1.优质品种的选用: 2.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3.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一10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生产对温、光、水、气、土的需要及调节 教学难点:作物生产对温、光、水、气、土的需要及调节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物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掌握环境因素 变化对作物生长发有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环境因素调节 措施。 第一节作物的环境(2学时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 3.环境因素的生态分析。 第二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1学时) 1.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生态适应: 2.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的关系(2学时) 1.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极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3.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2学时 1.水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2.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3.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1学时) 1.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的关系(2学时) 1.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土壤污染与作物。 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6学时 教学重点:营养调节、水分调节技术。 教学难点:化学调控技术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栽培制度:掌握土壤培肥及营养调节技术,水分调节技 术,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 第一节作物越培削度(4学时) 1.作物及其品种布局:2.作物的轮作和连作:3.作物的间混套复种: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改良(2学时) 1.优质品种的选用; 2.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3.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10学时 教学重点:作物生产对温、光、水、气、土的需要及调节 教学难点:作物生产对温、光、水、气、土的需要及调节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物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掌握环境因素 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环境因素调节 措施。 第一节 作物的环境(2学时)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 3.环境因素的生态分析。 第二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1学时) 1.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生态适应; 2.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的关系(2学时) 1.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3.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第四节 作物与水的关系(2学时) 1.水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2.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3.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的关系(1学时) 1.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的关系(2学时) 1.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2.土壤污染与作物。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16学时 教学重点:营养调节、水分调节技术。 教学难点:化学调控技术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物栽培制度;掌握土壤培肥及营养调节技术,水分调节技 术,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 第一节 作物栽培制度(4学时) 1.作物及其品种布局;2.作物的轮作和连作;3.作物的间混套复种;
第二节士壤培肥及整地技术(1学时) 1.土壤培肥技术:2.整地技术」 第三节播种与有苗技术(2学时) 1.播种期的确定:2.播种技术:3.有苗与移栽技术 第四节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1学时) 1.种植密度:2.植株配置方式 第五节营养调节技术(2学时) 1.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2.施肥技术: 3.施肥方法。 第六节水分调节技术(2学时) 1.水分吸收规律: 2.水分吸收规律: 3.排水技术。 第七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1学时) 1.杂草防除技术: 2.病虫鼠防治技术: 3.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4.人工控旺技术 第八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学时) 1.地膜覆盖的作用:2.膜的选择:3.覆膜及管理技术:4.残膜的回收利用 第九节收获技术(1学时) 1.收获时期的确定;2.收获方法:3.产后处理和种子贮藏。 第十节 灾后应变栽培技术(1学时) 1,霜冻后的应变技术:2.雹灾后的应变技术:3.涝灾后的应变技术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通过上述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主要作物的生产 现状,理解各种作物生长发有规律、产量形成、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熟悉并且能够运用作物栽培基 本理论和技术措施来指导生产。本课程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主要概 念的记忆和掌握的程度,对本课程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理解、掌握程度,包括学 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占20%,闭卷考试占80%:或者平时占40%,开卷考试占60%。学生成绩评 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的成绩以及平时上课的时候的 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填空 题、判断题、简答题和问答题,年级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实际,年级间题型的分值有所变化。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董钻沈秀瑛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刘子凡黄洁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第二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1学时) 1.土壤培肥技术;2.整地技术。 第三节 播种与育苗技术(2学时) 1.播种期的确定;2.播种技术;3.育苗与移栽技术 第四节 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1学时) 1.种植密度;2.植株配置方式 第五节营养调节技术(2学时) 1.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2.施肥技术; 3.施肥方法。 第六节水分调节技术(2学时) 1.水分吸收规律; 2.水分吸收规律; 3.排水技术。 第七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1学时) 1.杂草防除技术; 2.病虫鼠防治技术; 3.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4.人工控旺技术。 第八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学时) 1.地膜覆盖的作用;2.膜的选择;3.覆膜及管理技术;4.残膜的回收利用。 第九节收获技术(1学时) 1.收获时期的确定;2.收获方法;3.产后处理和种子贮藏。 第十节 灾后应变栽培技术(1学时) 1.霜冻后的应变技术;2.雹灾后的应变技术;3.涝灾后的应变技术。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通过上述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主要作物的生产 现状,理解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熟悉并且能够运用作物栽培基 本理论和技术措施来指导生产。本课程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主要概 念的记忆和掌握的程度,对本课程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理解、掌握程度,包括学 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占20%,闭卷考试占80%;或者平时占40%,开卷考试占60%。学生成绩评 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的成绩以及平时上课的时候的 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填空 题、判断题、简答题和问答题,年级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实际,年级间题型的分值有所变化。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董钻沈秀瑛主编.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 刘子凡 黄洁主编.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版.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曹卫星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 黄义德、姚维传主编.作物栽培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山东农业大学编著.作物栽培技术.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马凤鸣等主编.作物栽培技术.第一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曹卫星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 黄义德、姚维传主编.作物栽培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山东农业大学编著.作物栽培技术.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马凤鸣等主编.作物栽培技术.第一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