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七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 作物布局 第二节种植方式 第三节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 第四节多熟种植复合群体 第五节播种前的土壤耕作 第六节播种与育苗移栽 第七节施肥与灌溉 第八节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 第九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第十节特殊栽培技术
第七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 作物布局 第二节 种植方式 第三节 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 第四节 多熟种植复合群体 第五节 播种前的土壤耕作 第六节 播种与育苗移栽 第七节 施肥与灌溉 第八节 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 第九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第十节 特殊栽培技术
第一节作物布局 作物栽培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各种作物在农田上的组合与配置 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制订合理的作物栽培制度的意义 1、合理的栽培制度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2、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3、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 产 4、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 5、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 作物布局 作物栽培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各种作物在农田上的组合与配置 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制订合理的作物栽培制度的意义 1、合理的栽培制度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合理的栽培制度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2、有利于保护资源 、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3、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 ,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 产; 4、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 、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 、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 5、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作物布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 置。。 2、意义 合理的作物布局就是将各种作物安排在相对说来最适合的生态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下,以及充分发挥农作物的生产潜力,亦即在一定的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设计最佳作物种类和品种结构,以期生产出较多的优质 产品,提高产量和产值,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 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作物布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 置。 。 2、意义 合理的作物布局就是将各种作物安排在相对说来最适合的生态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下,以及充分发挥农作物的生产潜力 ,以及充分发挥农作物的生产潜力,亦即在一定的自然条件 ,亦即在一定的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设计最佳作物种类和品种结构 ,设计最佳作物种类和品种结构,以期生产出较多的优质 ,以期生产出较多的优质 产品,提高产量和产值 ,提高产量和产值,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 (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对积温的要求 合理的作物布局,一是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和全年≥0℃,≥10℃ 以上的积温状况,二是要了解各种作物和品种对平均温度和积温的要求。 各种作物所要求的积温有很大差异,就10℃以上活动积温来说,一般 分为:喜凉作物(要求1000一2000℃,如油菜、小麦) 中温作物(要求2000一3000℃,如玉米、高梁、大豆) 喜温作物(要求3000℃以上,如棉花、水稻、花生等)
(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对积温的要求 、作物对积温的要求 合理的作物布局,一是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和全年 ,一是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和全年≧0℃,≧10℃ 以上的积温状况,二是要了解各种作物和品种对平均温度和积温的要求 ,二是要了解各种作物和品种对平均温度和积温的要求。 各种作物所要求的积温有很大差异,就10℃以上活动积温来说 ℃以上活动积温来说,一般 分为:喜凉作物(要求1000-2000℃,如油菜、小麦) 中温作物(要求2000-3000℃,如玉米、高梁、大豆) 喜温作物(要求3000℃以上,如棉花、水稻、花生等)。 二、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 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
2、作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寒温带:生长期不足100天一年一熟地区 春小麦、马铃薯 ●中温带:生长期约100一160天一年一熟地区大豆、玉米以及早熟水稻等。 ●暖温带:生长期约160一220天二年三熟及一年二熟地区冬小麦和水稻、棉 花及果树等。 ●北亚热带:生长期约为220一240天一年二熟偏南地区可种双季稻加冬作 ●中亚热带:生长期约240一300天一年二熟到三熟 典型亚热带木本经济作 物的盛产区。 ●南亚热带:生长期300一360天一年三熟 可冬作甘蔗、玉米。 ●热带:生长期350一360天水稻一年三熟 一年四季可种植甘蔗。 ●赤道带:只限于南沙群岛,适宜种各种热带作物
2、作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作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寒温带:生长期不足100天 一年一熟地区 天 一年一熟地区 春小麦、马铃薯 中温带:生长期约100-160天 一年一熟地区 天 一年一熟地区 大豆、玉米以及早熟水稻等 、玉米以及早熟水稻等。 暖温带:生长期约160-220天 二年三熟及一年二熟地区 天 二年三熟及一年二熟地区 冬小麦和水稻、棉 花及果树等。 北亚热带:生长期约为220-240天 一年二熟 偏南地区可种双季稻加冬作 中亚热带:生长期约240-300天 一年二熟到三熟 天 一年二熟到三熟 典型亚热带木本经济作 物的盛产区。 南亚热带:生长期300-360天 一年三熟 可冬作甘蔗、玉米。 热带:生长期350-360天 水稻一年三熟 天 水稻一年三熟 一年四季可种植甘蔗。 赤道带:只限于南沙群岛,适宜种各种热带作物 ,适宜种各种热带作物
3、作物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湿润区:降雨量>800mm,干燥度<1.0,旱作物一般不需灌水,水 稻要灌溉。 √半湿润区:降雨量在400-800mm,干燥度1.0-1.5,降水总量能满 足旱作需要,但季节分布不均匀,不适宜,即春旱、夏涝。 √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在200-400mm,干燥度为1.5-2.0,属草原 地带,如无灌溉作物产量低且不稳产。 √干旱地区:降雨量<200mm,干燥度在2.0以上,属于半荒漠及荒漠 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全年除水不能满足作物需要
3、作物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作物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湿润区:降雨量>800mm,干燥度<1.0,旱作物一般不需灌水 ,旱作物一般不需灌水,水 稻要灌溉。 半湿润区:降雨量在400-800mm,干燥度1.0-1.5,降水总量能满 ,降水总量能满 足旱作需要,但季节分布不均匀 ,但季节分布不均匀,不适宜,即春旱、夏涝。 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在200-400mm,干燥度为1.5-2.0 ,属草原 地带,如无灌溉作物产量低且不稳产 ,如无灌溉作物产量低且不稳产。 干旱地区:降雨量<200mm,干燥度在2.0以上,属于半荒漠及荒漠 ,属于半荒漠及荒漠 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全年除水不能满足作物需要 ,绝大部分地区全年除水不能满足作物需要。
●●● ●●●● ●●●● ●●●● 0100 p-1150-0.56L 490 得年峰林特 .4地米 300 240020001600120030000 L距离km)
4、地势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气温随海拔上升 100m,气温下降0.65℃,但年降水反而增加。由于海拔高低,导致 雨、热条件的地带性变化。 5、地形对作物种植的影响 因地形不同而引起土壤类型、光、热、水、气及土壤肥力等因 素各异,使作物与品种分布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
4、地势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地势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气温随海拔上升 。气温随海拔上升 100m,气温下降0.65℃,但年降水反而增加 但年降水反而增加。由于海拔高低 。由于海拔高低,导致 雨、热条件的地带性变化 热条件的地带性变化。 5、地形对作物种植的影响 、地形对作物种植的影响 因地形不同而引起土壤类型、光、热、水、气及土壤肥力等因 气及土壤肥力等因 素各异,使作物与品种分布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 ,使作物与品种分布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
(二)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自给性的需求,即生产者本身对粮食、饲料、燃料、肥源、种 子等的需要; >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定购的粮食及各种 经济作物产品、农民自主出售的商品粮及其他农产品。 (三)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二)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自给性的需求,即生产者本身对粮食 ,即生产者本身对粮食、饲料、燃料、肥源、种 子等的需要; 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定购的粮食及各种 ,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定购的粮食及各种 经济作物产品、农民自主出售的商品粮及其他农产品 、农民自主出售的商品粮及其他农产品。 (三)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科技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