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37.1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1.总则 1.1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 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CP)的环境风险评价。(②)国家EP总局颁布的 《CPEP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 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 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按规定都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1.2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CP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CP 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 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1和损害程度,提出合 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CP事故率、损失和I达到可接受水平。 (2)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重点是①预测和评价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② 环境质量的恶化及③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④提出防范、减少、消除对 人群和EI措施。 1.3熟悉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①)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 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级。(2)经过对CP的初步工程 分析,选择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中涉及的1~3个主要化学品,进行 物质危险性判定。(③)敏感区系指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 区。具体敏感区应根据CP和危险物质涉及的环境确定。(④根据CP初步工程分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1. 总则 1.1 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 ⑴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 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 CP)的环境风险评价。⑵国家 EP 总局颁布的 《CPEP 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 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 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按规定都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1.2 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⑴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 CP 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CP 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 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 EI 和损害程度,提出合 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 CP 事故率、损失和 EI 达到可接受水平。 ⑵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重点是①预测和评价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② 环境质量的恶化及③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④提出防范、减少、消除对 人群和 EI 措施。 1.3 熟悉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⑴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 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级。⑵经过对 CP 的初步工程 分析,选择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中涉及的 1~3 个主要化学品,进行 物质危险性判定。⑶敏感区系指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 区。具体敏感区应根据 CP 和危险物质涉及的环境确定。⑷根据 CP 初步工程分

析,划分功能单元。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 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⑤)评价工作级别,按 表1划分。 表1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级) 剧毒危险性 一般毒性危险 可燃、易燃危险性 爆炸危险性 物质 物质 物质 物质 重大危险 源 非重大危 险源 环境敏感 地区 (6)一级评价必须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 缓和应急措施。()二级评价需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 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评价范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确定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伤害阈和敏感区域位 置。大气I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5km;二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3km范 围。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EIA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 1.4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 ()风险识别。目的是确定风险类型(火灾、爆炸和泄漏)。内容:①资料收集 和准备主要收集CP工程资料、环境资料和事故资料。②物质风险识别。③生产 设施风险识别。(2)源项分析包括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概率和估算危险化学品的 泄漏量。(可以采用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方法或类比法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概率) (③)后果计算是在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基础上,针对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或健康) 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确定影响范围和程度。(④风险计算和评价。风

析,划分功能单元。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 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⑸评价工作级别,按 表 1 划分。 表 1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级) 剧毒危险性 物质 一般毒性危险 物质 可燃、易燃危险性 物质 爆 炸 危 险 性 物质 重大危险 源 一 二 一 一 非重大危 险源 二 二 二 二 环境敏感 地区 一 一 一 一 ⑹一级评价必须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 缓和应急措施。⑺二级评价需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 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评价范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的确定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伤害阈和敏感区域位 置。大气 EI 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5km;二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3km 范 围。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EIA 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 1.4 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 ⑴风险识别。目的是确定风险类型(火灾、爆炸和泄漏)。内容:①资料收集 和准备主要收集 CP 工程资料、环境资料和事故资料。②物质风险识别。③生产 设施风险识别。⑵源项分析包括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概率和估算危险化学品的 泄漏量。(可以采用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方法或类比法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概率) ⑶后果计算是在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基础上,针对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或健康) 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确定影响范围和程度。⑷风险计算和评价。风

险计算是CP环境风险评价的核心工作。综合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受害 点距源项(释放点)的最大距离以及危害程度,包括造成厂外环境损坏程度、人员 死亡和损伤及经济损失。(⑤)风险管理。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值达不到可接受 水平时,为减轻和消除对环境的危害,应采取减缓措旋和应急预案。 2.风险识别熟悉风险识别的范围、类型和内容 (1)风险识别范围:①物质风险识别范围:分析判定所使用的主辅材料、燃料、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副产品及产生的污染物是否属于剧毒、有毒、易燃和爆炸 性物质。②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涉及危险性物质的生产装置、储运、公用和 辅助工程、工程EP设施等。 (2)风险识别工作内容:①资料收集和准备。②对所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 风险识别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③计算各功能单元中环境风险评价因子贮(积) 存量,对各功能单元进行风险识别,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④分析 潜在事故的类型、可能的危害及向环境转移的途径。 3.风险计算和评价 3.1熟悉风险值的定义 风险值周》=概热)×危者程度(每墨最) 将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Rmax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比较;Rmax≤R, 则认为本项目的风险水平可以接受。Rmax>R则项目应进一步采取减少事故的 安全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CP不可接受。 3.2了解风险评价的原则(导则内容) ()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 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

险计算是 CP 环境风险评价的核心工作。综合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受害 点距源项(释放点)的最大距离以及危害程度,包括造成厂外环境损坏程度、人员 死亡和损伤及经济损失。⑸风险管理。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值达不到可接受 水平时,为减轻和消除对环境的危害,应采取减缓措旋和应急预案。 2.风险识别 熟悉风险识别的范围、类型和内容 ⑴风险识别范围:①物质风险识别范围:分析判定所使用的主辅材料、燃料、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副产品及产生的污染物是否属于剧毒、有毒、易燃和爆炸 性物质。②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涉及危险性物质的生产装置、储运、公用和 辅助工程、工程 EP 设施等。 ⑵风险识别工作内容:①资料收集和准备。②对所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 风险识别,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③计算各功能单元中环境风险评价因子贮(积) 存量,对各功能单元进行风险识别,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④分析 潜在事故的类型、可能的危害及向环境转移的途径。 3.风险计算和评价 3.1 熟悉风险值的定义 将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 Rmax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 RL比较;Rmax≤RL 则认为本项目的风险水平可以接受。Rmax>RL则项目应进一步采取减少事故的 安全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 CP 不可接受。 3.2 了解风险评价的原则(导则内容) ⑴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 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 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

的人口分布。(②)水环境风险评价,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包括面积及污染物 质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进行分折,浓度分布以对水生生态损害阈作比较。(③)对以 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按损害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给出损害范围和损害值。(④鉴于目前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局限性,风险值计算对急 性死亡、非急性死亡的致伤、致残、致畸、致癌等慢性损害后果目前尚不计入。 4.风险管理 4.1熟悉风险防范措施(导则内容) ()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厂址及周围居民区、EP目标设置 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设置安全防护距离 和防火间距。厂区总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 应急疏散及避难所。(②)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对贮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 成危险源的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EP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的距 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③)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 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 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④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有可燃气体、有 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设计方案。(⑤)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爆炸危险区域、腐蚀区域划分及防爆、防腐方案。(6)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紧 急数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4.2了解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表9应急预案内容 序 项 目 内 容 及 要 求 号 1 应急计划区 危险目标:装置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工厂、地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的人口分布。⑵水环境风险评价,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包括面积及污染物 质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进行分折,浓度分布以对水生生态损害阈作比较。⑶对以 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按损害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给出损害范围和损害值。⑷鉴于目前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局限性,风险值计算对急 性死亡、非急性死亡的致伤、致残、致畸、致癌等慢性损害后果目前尚不计入。 4. 风险管理 4.1 熟悉风险防范措施(导则内容) ⑴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厂址及周围居民区、EP 目标设置 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设置安全防护距离 和防火间距。厂区总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 应急疏散及避难所。⑵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对贮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 成危险源的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 EP 目标和生态敏感目标的距 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⑶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 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 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⑷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有可燃气体、有 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设计方案。 ⑸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爆炸危险区域、腐蚀区域划分及防爆、防腐方案。⑹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⑺紧 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4.2 了解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表 9 应急预案内容 序 号 项 目 内 容 及 要 求 1 应急计划区 危险目标:装置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2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工厂、地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3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 4 应急救援保障 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 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管制 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 6 援及控制措施 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应急检测、防护措施、清 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 除泄世漏措施和器材 措施及相应设备 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事故现场、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 8 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 划 救护与公众健康 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 9 恢复措施 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0 应急培训计划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11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3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 4 应急救援保障 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 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 管制 6 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 援及控制措施 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 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7 应急检测、防护措施、清 除泄漏措施和器材 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 措施及相应设备 8 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 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 划 事故现场、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 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 救护与公众健康 9 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 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 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0 应急培训计划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11 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