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程序和方法 1.总则 1.1熟悉EIA工作程序 EIA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EP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EIA 文件类型。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 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CP的EIA因素,筛选主要的EIA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 EP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 方案。(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 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I预测与评价、各专题I分析与评价,并开展 公众意见调查。(3)EIA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 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 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E工报告书(表)的编制。 1.2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 以下原侧开展EIA工作:(1)依法评价原则。EIA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EP相关 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CP与EP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 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 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2)早期介入原则。EIA 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 环境可行性。(3)完整性原则。根据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 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EIA重点。(4)广泛参与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程序和方法 1.总则 1.1 熟悉 EIA 工作程序 EIA 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⑴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 EP 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 EIA 文件类型。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 及公众意见调查。识别 CP 的 EIA 因素,筛选主要的 EIA 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 EP 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 方案。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 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 EI 预测与评价、各专题 EI 分析与评价,并开展 公众意见调查。⑶EIA 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 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 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 EI 报告书(表)的编制。 1.2 掌握EI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 以下原则开展 EIA 工作:⑴依法评价原则。EIA 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 EP 相关 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 CP 与 EP 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 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 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⑵早期介入原则。EIA 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 环境可行性。⑶完整性原则。根据 CP 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 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 EIA 重点。⑷广泛参与原则
EIA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EP管理部门的 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 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 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CP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需根据CP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 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 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CP 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掌握EI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 (①)EI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 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 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 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 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 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 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 法、地理信息系统(G1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2)评价因子筛选。依据I因素识
EIA 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 EP 管理部门的 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CP所在 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 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CP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需根据CP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 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 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 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CP 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 掌握EI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 ⑴EI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 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 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 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 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 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 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对CP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 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 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⑵评价因子筛选。依据EI因素识
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 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 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 (1)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 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I进 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 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 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2)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 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 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 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 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 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相关 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 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 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1.7熟悉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按各专项EI八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
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 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EI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 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 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 ⑴EIA工作等级的划分。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 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EI进 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 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 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⑵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 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 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 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 的性质和程度等。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 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③相关 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⑶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 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 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 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1.7 熟悉EIA范围的确定原则 按各专项EIA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
专项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可能影响范围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 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8熟悉EIA标准的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 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1.9了解EIA方法的选取要求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 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 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CP特 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主要方法: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 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 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 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2)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 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 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 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
专项EIA技术导则的,根据CP可能影响范围确定EIA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 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8 熟悉EIA标准的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 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1.9 了解EIA方法的选取要求 EIA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 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 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CP特 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主要方法:单项评价法和多项评价法。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 值)时,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采用多项评价方法时,不一定包括该项目已预测 环境影响的所有质量参数。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 (1)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各类型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 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2)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 可信。对CP的规划、可研和初设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 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EIA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 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3)结合CP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
CPI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 EP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利用、环境技术、节约用水要 求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侧等政 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 基础上进行。 2.2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 考资料分析法。特点:()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 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 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2)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 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3)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 键的污染参数。(④)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 性。不适用于所有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 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EP措施。(⑤)查阅参考资料分 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CP。 2.3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全部组成,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总 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 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 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 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
CPEI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此外,(4)还要贯彻执行我国 EP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能源、土地利用、环境技术、节约用水要 求及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则等政 策)。(5)应在对CP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 基础上进行。 2.2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 考资料分析法。特点:⑴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 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 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⑵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 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⑶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 键的污染参数。⑷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 性。不适用于所有 CP。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 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 EP 措施。⑸查阅参考资料分 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 CP。 2.3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全部组成,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总 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⑴工程基本数据。CP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 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 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 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 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
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及总投资等。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 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 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 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 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CP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 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EP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2)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 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 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CP存在的具有致癌、 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 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 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3)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CP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 特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CP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 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 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 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④)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CP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 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 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⑤)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CP的施工和运 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及总投资等。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 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 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 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 提 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CP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 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 EP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⑵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 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 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CP存在的具有致癌、 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 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 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⑶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CP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 特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CP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 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 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 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⑷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CP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 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 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⑸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CP的施工和运 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EI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6)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 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非正常工况分析。对CP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 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 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8EP措施和设施。按EI要素分别说明工程方案已采取的EP措施和设施给出 EP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9)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对CP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 放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对 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 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 总量。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 3.1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1)根据CP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 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2)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 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3)对与CP有密切关系的环 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适当增删。 3.2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 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⑹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 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⑺非正常工况分析。对CP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 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 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⑻EP措施和设施。按EI要素分别说明工程方案已采取的EP措施和设施,给出 EP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⑼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对CP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 放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对 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 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 总量。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 3.1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⑴根据CP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 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⑵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 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⑶对与CP有密切关系的环 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适当增删。 3.2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 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3.3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 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调查内容。根据专 项评价的设置情况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①地理位置。CP所处的经、纬 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区域平面图。②地质环境。一般情况,只需根 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如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 (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 探明或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若CP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 不叙述。评价生态影响类CP(如矿山以及其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CP)的EI 时,对与CP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 质构造,要进行较详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须加以说明, 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根据评价要求做一定的现 场调查。③地形地貌。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CP所在地区海 拔高度,地形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 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崩塌、滑坡、泥石 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CP时,可概要说明其发 展情况。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当地形地貌与CP密切相关 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CP周围地区的地形图, 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CP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④气候与气象。一般情况下,应根 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大气环境状况,如CP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 速和主导风向,风玫瑰图,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平均气
3.3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⑴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 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调查内容。根据专 项评价的设置情况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①地理位置。CP 所处的经、纬 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区域平面图。②地质环境。一般情况,只需根 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如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 (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 探明或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若 CP 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 不叙述。评价生态影响类 CP(如矿山以及其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 CP)的 EI 时,对与 CP 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 质构造,要进行较详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须加以说明, 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根据评价要求做一定的现 场调查。③地形地貌。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 CP 所在地区海 拔高度,地形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 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崩塌、滑坡、泥石 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 CP 时,可概要说明其发 展情况。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当地形地貌与 CP 密切相关 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 CP 周围地区的地形图, 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CP 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④气候与气象。一般情况下,应根 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大气环境状况,如 CP 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 速和主导风向,风玫瑰图,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平均气
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灾害 性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风、飓风等)。如需进行CP的大气EIA,除 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需要,增加对大气EIA区的大 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等污染气象特征进行调查与必要的实际观测。⑤土壤与水土 流失。当CP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EIA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的 简述下列内容:CP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社母质,土壤层厚度、 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CP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 现状及原因等。当需要进行土壤EIA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 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 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和水土流 失现状图。 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背景调查与评价的要求 参照各环境要素EIA技术导则。 (2)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人口(少数民族)、工业、农业、能源、土 地利用、交通运输等现状及相关发展规划、EP规划的调查。当CP拟排放的污 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人群健康调查,并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CP将排 放污染物的特性选定调查指标。①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 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 述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就业及人 均收入等;CP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生产总产值及能源的供 给与消耗方式等;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
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灾害 性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风、飓风等)。如需进行 CP 的大气 EIA,除 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需要,增加对大气 EIA 区的大 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等污染气象特征进行调查与必要的实际观测。⑤土壤与水土 流失。当 CP 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 EIA 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的 简述下列内容:CP 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层厚度、 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CP 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 现状及原因等。当需要进行土壤 EIA 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 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 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和水土流 失现状图。 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背景调查与评价的要求 参照各环境要素 EIA 技术导则。 ⑵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人口(少数民族)、工业、农业、能源、土 地利用、交通运输等现状及相关发展规 划、EP 规划的调查。当 CP 拟排放的污 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人群健康调查, 并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 CP 将排 放污染物的特性选定调查指标。①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 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 述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就业及人 均收入等;CP 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生产总产值及能源的供 给与消耗方式等;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
及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人均土地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若 CP需进行土壤与生态EIA,则应附土地利用图。公路、铁路或水路、航空方面 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CP之间的关系。②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 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CP周围有哪些重要遗迹与“珍贵”景观;重要遗迹 或“珍贵”景观对于CP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 保护政策和规定等。如CP需进行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影响评 价,则除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 进一步叙述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这些内容 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 其原因,主要的污染或其它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 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价值,包 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有无保护规划及 保护级别,目前管理水平等。③人群健康状况。当CP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 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 CP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生态影响类CP如水电水利工程,需要进 行人群健康调查及影响评价。 (3)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①根据CP特点、可能产生的 I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查与评价。②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 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 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 状监测点位。③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橡。选择CP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 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CP的特殊污染因子作
及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人均土地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若 CP 需进行土壤与生态 EIA,则应附土地利用图。公路、铁路或水路、航空方面 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 CP 之间的关系。②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 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 CP 周围有哪些重要遗迹与“珍贵”景观;重要遗迹 或“珍贵”景观对于 CP 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 保护政策和规定等。如 CP 需进行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影响评 价,则除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 进一步叙述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这些内容 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 其原因,主要的污染或其它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 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人文遗迹、自然遗迹或“珍贵”景观的价值,包 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有无保护规划及 保护级别,目前管理水平等。③人群健康状况。当 CP 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 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 CP 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生态影响类 CP 如水电水利工程,需要进 行人群健康调查及影响评价。 ⑶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①根据 CP 特点、可能产生的 EI 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环境要素进行调查与评价。②调查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 能区划和主要的环境敏感区,收集评价范围内各例行监测点、断面或站位的近期 环境监测资料或背景值调查资料,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 状监测点位。③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选择 CP 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 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 CP 的特殊污染因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