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预防系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2002级 讲课题目:环境质量评价 授课时间:2005。12。22、27 讲课时数:4学时 授课人:张华教授 课程分类:考试 教学地点:53教室 教材名称:环境卫生学(五版)起止章节:第九章,268~293 目的要求: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作用、种类、内容及方法。掌握现状评价方法。 本章节重点、难点: 【重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难点】 目前没有机会参与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实习。通过实习指导中的课题练习帮助学生了 解、掌握常用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 教学方式及进程 大课讲授4学时 2.实习课题练习。 使用教具:使用多媒体(电脑幻灯)辅助 参考资料: 1.教材有关章节(p268~293) 2.《环境卫生学教学参考资料》 作业:环境质量评价实习(《实习指导》p96-98) 讲课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1节课(50) 、基本概念 1环境质量 (5’) 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 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评价指对环境要素优劣的定量描述。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 自然环境质量:物理、化学、生物环境质量。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水、土和生物环 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美学质量。 当前,我国环境科学研究中所讲述环境质量,通常指因工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污染所 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即污染环境质量
贵阳医学院预防系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 2002 级 讲课题目:环境质量评价 授课时间:2005。12。22、27 讲课时数:4 学时 授 课 人:张华 教授 课程分类:考试 教学地点:53 教室 教材名称:环境卫生学(五版) 起止章节:第九章,268~293 目的要求: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作用、种类、内容及方法。掌握现状评价方法。 本章节重点、难点: 【重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难点】 目前没有机会参与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实习。通过实习指导中的课题练习帮助学生了 解、掌握常用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 教学方式及进程: 1. 大课讲授 4 学时 2. 实习课题练习。 使用教具:使用多媒体(电脑幻灯)辅助。 参考资料: 1.教材有关章节(p268~293) 2.《环境卫生学教学参考资料》 作业:环境质量评价实习(《实习指导》p96-98) 讲课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 1 节课(50’) 一、基本概念 1.环境质量 (5’) 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 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评价指对环境要素优劣的定量描述。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 自然环境质量:物理、化学、生物环境质量。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水、土和生物环 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美学质量。 当前,我国环境科学研究中所讲述环境质量,通常指因工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污染所 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即污染环境质量
2.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5’) ●了解所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状况 ●污染源调査、分析、评价; 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 分析环境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提出对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趋势的意见,改善环境质 量的措施和建议。 3.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作用 (5”) 通过评价,弄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实 施区域环境质量管理和区域环境规划,达到区域环境质量目标 ●根本目的就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能源政策,确定大型工程项目及 区域规划提供环境保护的依据,为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规划、实施环境管理服务。 4.评价分类 (5,) ●按时间 回顾评价一一回顾发展变化过程 现状评价—一近期资料、当前状况、污染程度、范围 影响评价一一大型活动、工程、项目引起变化的预测,环境质量未来状况,人群健康影 响,生态环境影响,防治对策 按环境要素: 单要素评价一一大气、水、土、噪声等 联合评价一一包含对两个以上单要素的评价 综合评价一一单要素评价基础上,对整体环境质量评价。 按地域范围分: 局地、区域、全国、全球环境,陆地、海洋、山地环境等。 按职能 城市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交通环境等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程序 (5 1.准备:结合本地条件,明确评价任务,确定评价范围和方法,掌握环境评价的深度和精 度,制定评价工作计划,掌握已有的背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状况,即相对清洁区 不同于本底,后者指项目实施前的状况)和监测资料,初步拟订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污染的环境条件。 2.环境监测:合理设置采样点,监测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3.分析研究与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计算和质量分级,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 量,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严重污染现象发生的条件,污染程度对人群、生态环境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程度。 4.防治对策研究: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5.环境质量报告书。 ●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环境概况; 环境背景值研究 ●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环境污染的影响和效应;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预测;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2. 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5’) ⚫ 了解所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状况; ⚫ 污染源调查、分析、评价; ⚫ 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 ⚫ 分析环境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 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提出对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趋势的意见,改善环境质 量的措施和建议。 3.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作用 (5’) ⚫ 通过评价,弄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实 施区域环境质量管理和区域环境规划,达到区域环境质量目标。 ⚫ 根本目的就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能源政策,确定大型工程项目及 区域规划提供环境保护的依据,为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规划、实施环境管理服务。 4.评价分类 (5’) ⚫ 按时间: 回顾评价——回顾发展变化过程 现状评价——近期资料、当前状况、污染程度、范围 影响评价——大型活动、工程、项目引起变化的预测,环境质量未来状况,人群健康影 响,生态环境影响,防治对策。 ⚫ 按环境要素: 单要素评价——大气、水、土、噪声等; 联合评价——包含对两个以上单要素的评价; 综合评价——单要素评价基础上,对整体环境质量评价。 ⚫ 按地域范围分: 局地、区域、全国、全球环境,陆地、海洋、山地环境等。 ⚫ 按职能: 城市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交通环境等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程序 (5’) 1. 准备:结合本地条件,明确评价任务,确定评价范围和方法,掌握环境评价的深度和精 度,制定评价工作计划,掌握已有的背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状况,即相对清洁区; 不同于本底,后者指项目实施前的状况)和监测资料,初步拟订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污染的环境条件。 2. 环境监测:合理设置采样点,监测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3. 分析研究与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计算和质量分级,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 量,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严重污染现象发生的条件,污染程度对人群、生态环境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程度。 4. 防治对策研究: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5. 环境质量报告书。 ⚫ 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环境概况; ⚫ 环境背景值研究; ⚫ 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 环境污染的影响和效应; ⚫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环境质量预测; ⚫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二)方法 (25’) 1.环境背景调查:主要包括气象、水文资料;地质、地貌资料:土壤及生物背景资料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等 1.污染源调查: 内容主要包括 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概况:生产工艺、能源及材料、水源、生产布局和生产管理; ●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污染物产生、排放、治理情况: ●污染危害及事故:危害对象、程度、原因、损失、赔偿,职工及居民职业病、常见病、 多发病情况及自觉症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以及与污染的相关分析, 生物材料、代谢物中毒物成分、浓度的分析,重大事故发生时间、原因、危害程度、 处理情况等。 ●生产发展计划:生产发展方向、规模、布局、指标,污染治理计划,预期效果等 方法主要有:査阅资料、文献,参观、采样、实测、计算等。 污染源评价 ●等标负荷法:累积负荷>80%为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 排毒系数法:考虑污染物毒性 等标排放量法:污染物排入环境的绝对量与评价标准的比值。 潜在污染能力指数法 ●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3.质量现状评价 (1)常用评价因子 大气:SOh2、NO2、TSP、IP、其他; 水体:pH、悬浮物、溶解氧、COD、BOD、酚、氰、汞、铬、砷、总大肠菌群、粪大 肠菌群等 土壤:重金属、无机毒物、有机毒物、酸碱度、总氮、总磷等。 (2)质量指数:分指数,综合指数(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加权平均。 第2节课(50’)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1.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5)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 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 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岀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 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 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环境 影响评价的结论 2.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5”)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 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 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二)方法 (25’) 1.环境背景调查:主要包括气象、水文资料;地质、地貌资料;土壤及生物背景资料;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等。 1. 污染源调查: 内容 主要包括 ⚫ 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概况:生产工艺、能源及材料、水源、生产布局和生产管理; ⚫ 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污染物产生、排放、治理情况; ⚫ 污染危害及事故:危害对象、程度、原因、损失、赔偿,职工及居民职业病、常见病、 多发病情况及自觉症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以及与污染的相关分析, 生物材料、代谢物中毒物成分、浓度的分析,重大事故发生时间、原因、危害程度、 处理情况等。 ⚫ 生产发展计划:生产发展方向、规模、布局、指标,污染治理计划,预期效果等。 方法 主要有:查阅资料、文献,参观、采样、实测、计算等。 2. 污染源评价: ⚫ 等标负荷法:累积负荷>80%为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 ⚫ 排毒系数法:考虑污染物毒性。 ⚫ 等标排放量法:污染物排入环境的绝对量与评价标准的比值。 ⚫ 潜在污染能力指数法 ⚫ 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3. 质量现状评价 (1)常用评价因子 ⚫ 大气:SO2、NO2、TSP、IP、其他; ⚫ 水体:pH、悬浮物、溶解氧、COD、BOD、酚、氰、汞、铬、砷、总大肠菌群、粪大 肠菌群等; ⚫ 土壤:重金属、无机毒物、有机毒物、酸碱度、总氮、总磷等。 (2)质量指数:分指数,综合指数(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加权平均。 第 2 节课(50’)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 1.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5’)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 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 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 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 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3)环境 影响评价的结论。 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5’)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 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 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 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 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η)环境影响 评价的结论。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四、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10,) 1项目选址:避开自然疫源地、地方病病区、逆温多发区以及其他环境性疾病(如肿瘤、 放射病、有害元素危害等)的高发区。 2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预测评价:根据上述有关问题,选择指标、方法。 第3节课(50’) 五、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L明确评价仼务:收集资料,确定评价内容、指标、方法、标准,编制评价大纲。 评价大纲内容:概况(项目来源、编制依据、采用标准和方法、评价指标),健康影 响状况数据,环境质量数据,评价内容及步骤,工作预期目标,组织安排与进展计划,经 费概算。 2现场调査:确定现场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源、污染物,暴露人群是否出现健康损害及其原 因、经过、影响程度、性质、危害范围等 3因果关系分析:健康损害与可疑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因果关系,提出防治对策及措施。 有统计学关联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关联的强度:RR表示,大于3-4为强联系; ●关联稳定性:多个独立研究中得出类似阳性结果; ●关联时序性:因前、果后 ●分布符合性:污染因子与发病的“三间”分布一致; ●科学合理性:与现有医学、生物学理论或解释符合; 剂量一反应:有害健康反应率与污染量变化相伴随,现实生物学梯度 同时符合以上6条,则污染暴露与人群健康损害间因果关系可以判定。不完全符合时, 不轻易否定,可选择急性或慢性毒理学实验进一步确证。 4定量评价:若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作此项工作。又称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 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包括 危害鉴定:判断有害因子能否在人群中产生不良健康效应。通过流调、毒理实验等资料 暴露评价:判断现场有害因素,人群暴露剂量(或浓度),暴露途径与持续时间,暴露 人群的组成、大小及特征等; 剂量—一反应评价:确定某环境污染物暴露量与人群健康害效应的定量关系: 危险度特征分析:综合上述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推导在特定条件下,预期人群出现有害 效应的反应概率(终生危险度或超额危险度),对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4节课(50) 练习讲解 1.大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及作图 (15’) 2.大气污染超标指数的计算。 (15’) 、作业 1.绘制大气质量玫瑰图。 (10) 2.评价各监测点大气质量 (5’) 课堂总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意义及方法思路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 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5)建设项 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 评价的结论。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四、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10’) 1.项目选址:避开自然疫源地、地方病病区、逆温多发区以及其他环境性疾病(如肿瘤、 放射病、有害元素危害等)的高发区。 2.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预测评价:根据上述有关问题,选择指标、方法。 第 3 节课(50’) 五、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1.明确评价任务:收集资料,确定评价内容、指标、方法、标准,编制评价大纲。 评价大纲内容:概况(项目来源、编制依据、采用标准和方法、 评价指标),健康影 响状况数据,环境质量数据,评价内容及步骤,工作预期目标,组织安排与进展计划,经 费概算。 2.现场调查:确定现场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源、污染物,暴露人群是否出现健康损害及其原 因、经过、影响程度、性质、危害范围等; 3.因果关系分析:健康损害与可疑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因果关系,提出防治对策及措施。 有统计学关联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关联的强度:RR 表示,大于 3—4 为强联系; ●关联稳定性:多个独立研究中得出类似阳性结果; ●关联时序性:因前、果后; ●分布符合性:污染因子与发病的“三间”分布一致; ●科学合理性:与现有医学、生物学理论或解释符合; ●剂量—反应:有害健康反应率与污染量变化相伴随,现实生物学梯度。 同时符合以上 6 条,则污染暴露与人群健康损害间因果关系可以判定。不完全符合时, 不轻易否定,可选择急性或慢性毒理学实验进一步确证。 4.定量评价:若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作此项工作。又称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包括: ⚫ 危害鉴定:判断有害因子能否在人群中产生不良健康效应。通过流调、毒理实验等资料; ⚫ 暴露评价:判断现场有害因素,人群暴露剂量(或浓度),暴露途径与持续时间,暴露 人群的组成、大小及特征等; ⚫ 剂量——反应评价:确定某环境污染物暴露量与人群健康害效应的定量关系; ⚫ 危险度特征分析:综合上述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推导在特定条件下,预期人群出现有害 效应的反应概率(终生危险度或超额危险度),对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 4 节课(50’) 一、练习讲解 1.大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及作图。 (15’) 2.大气污染超标指数的计算。 (15’) 二、作业 1.绘制大气质量玫瑰图。 (10’) 2.评价各监测点大气质量。 (5’) 课堂总结: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意义及方法思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