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愤悱诱思活水来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张清 【摘要】情为文之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 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激情 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要相机诱导,引“舌”出动,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渲染情感,真情再现,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激情互动相机诱导愤启悱发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篇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 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 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情为文之根,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丿 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为此,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 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 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渲染的助手,让学生在情感 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激情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 情感的真正参与。”①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注重 提炼文本中隐性的情感触发点,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 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精选背景 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 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 一不可采用。其次备学生,了解学情,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转化、生成,把学生已有的知 识积累、人文积累、情感体验的成果通过备课时的综合考虑糅入导学信息。备学生是落实备 教材环节的立足点,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情感互动中生成的。第三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 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 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平等参与者。语文课是 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舞台,师生、生生交流对语言、文学、文化品味和赏析的体验成果, 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课堂是一个情意场,分享每个个 体的情感,包括经验、知识、快乐、兴奋、痛苦甚至尴尬是其终极目标。 、相机诱导,引“舌”出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言为心声,发乎情,形于言。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 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让学生蠢蠢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是语文课堂 的最高境界,学生有意见要发表说明他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 生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涌于舌尖,有表达的欲望,情感体验的过程就在其中得 到了完美的实现。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一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击节称赏
问渠那得清如许,愤悱诱思活水来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张 清 【摘要】情为文之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 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激情 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要相机诱导,引“舌”出动,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渲染情感,真情再现,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激情互动 相机诱导 愤启悱发 渲染情感 真情再现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篇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 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 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情为文之根,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 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为此,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 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 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渲染的助手,让学生在情感 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激情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 情感的真正参与。”①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注重 提炼文本中隐性的情感触发点,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 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精选背景 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 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 一不可采用。其次备学生,了解学情,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转化、生成,把学生已有的知 识积累、人文积累、情感体验的成果通过备课时的综合考虑糅入导学信息。备学生是落实备 教材环节的立足点,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情感互动中生成的。第三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 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 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平等参与者。语文课是 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舞台,师生、生生交流对语言、文学、文化品味和赏析的体验成果, 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课堂是一个情意场,分享每个个 体的情感,包括经验、知识、快乐、兴奋、痛苦甚至尴尬是其终极目标。 二、相机诱导,引“舌”出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言为心声,发乎情,形于言。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 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让学生蠢蠢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是语文课堂 的最高境界,学生有意见要发表说明他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 生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涌于舌尖,有表达的欲望,情感体验的过程就在其中得 到了完美的实现。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一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击节称赏
拍案叫绝。该文的一般分析认为是悲剧,教授该文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甲:主张“悲剧论”,他认为一部作品只要主体是悲剧就是悲剧。作者在故事结尾时 让主人公成名“入邑庠”成子精神复旧”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曒各千计 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这样的结尾纯属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 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量。这是中国读者喜欢“大团圆”的审美要求的产物,同时有宣扬因 果报应,好人有好报,人生荣辱,受命运和机遇左右的腐朽思想。 学生乙:主张“喜剧论”,她认为只要故事的结局主人公未遭厄运就是喜剧,成名一家的 命运几经反复波折,但最终成名成为裘马世家,并评论说:“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 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学生丙:主张“正剧论”,他认为故事的构思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一介玩物,一只小 虫,能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能使“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尾正是 对那畸形社会的莫大讥讽,和血泪控诉。因此,本文看似是喜剧,读者还是饱噙泪水来读完 它的,这样的构思,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模式,成名托一虫之福,最终 飞黄腾达 三、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愤悱情景的创设以情感为契机,诱思探究教学论“思维为主攻 体验为红线”的理念也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生乐于思考的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教师 在课堂中要善于发问,但不是满堂问,问点就是情感触发点,问题设置太难,学生把握不了 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设置问题要恰如 其分的把握问题难度,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考中带着情感、情绪体验的乐趣学习,只有这 样的学习才是尊重的、平等的、快乐的学习。“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 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 三、披情入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的编选者精心编选、提炼、筛选,浓缩了 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 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 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以情感性为其灵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深情”,《孔雀东南飞》 芝和仲卿爱情的缱绻缠绵,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壮豪放,李清照《声声慢》的 凄恻哀婉……披情入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 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 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 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四、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文章不是无情物”,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 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 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 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
拍案叫绝。该文的一般分析认为是悲剧,教授该文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甲:主张“悲剧论”,他认为一部作品只要主体是悲剧就是悲剧。作者在故事结尾时 让主人公成名“入邑庠”“成子精神复旧”“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一 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这样的结尾纯属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 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量。这是中国读者喜欢“大团圆”的审美要求的产物,同时有宣扬因 果报应,好人有好报,人生荣辱,受命运和机遇左右的腐朽思想。 学生乙:主张“喜剧论”,她认为只要故事的结局主人公未遭厄运就是喜剧,成名一家的 命运几经反复波折,但最终成名成为裘马世家,并评论说:“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 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学生丙:主张“正剧论”,他认为故事的构思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一介玩物,一只小 虫,能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能使“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尾正是 对那畸形社会的莫大讥讽,和血泪控诉。因此,本文看似是喜剧,读者还是饱噙泪水来读完 它的,这样的构思,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模式,成名托一虫之福,最终 飞黄腾达。 三、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愤悱情景的创设以情感为契机,诱思探究教学论“思维为主攻, 体验为红线”的理念也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生乐于思考的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教师 在课堂中要善于发问,但不是满堂问,问点就是情感触发点,问题设置太难,学生把握不了, 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设置问题要恰如 其分的把握问题难度,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考中带着情感、情绪体验的乐趣学习,只有这 样的学习才是尊重的、平等的、快乐的学习。“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 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 三、披情入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的编选者精心编选、提炼、筛选,浓缩了 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 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 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以情感性为其灵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深情”,《孔雀东南飞》 兰芝和仲卿爱情的缱绻缠绵,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壮豪放,李清照《声声慢》的 凄恻哀婉……披情入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 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 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 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四、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文章不是无情物”,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 “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 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 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 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
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② 作家的作品是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一定的情感。有些教材写作年代较远,但有现实 的教学意义,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就课文分析课文,就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教 师有目的地把时代生活与教材内容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直接作用于教 学的过程和质量。“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 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③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对封 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先拓宽知识,讲到古代“七出”之条:无子、 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让学生比较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又 延伸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通过鉴赏两首《钗头凤》词,体会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 境。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刘兰芝勤劳、能干、孝敬公婆:唐婉出身名门,美貌多才,他 们两人为什么得不到婆婆的包容,被婆婆逼迫儿子“休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带着浓厚的 兴趣思考分辨。再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精心设置导语,先播放《红楼梦》序曲, 然后呈现“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花谢花飞霜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三句诗词。播放枉凝眉:一个是 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个枉自磋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感悟出作者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与教材 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把作品 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赏 读热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①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 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2[ ②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5.12(1)。 ③李镇西著:《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语文民主教育”漫谈》,中学语文杂志社,2004(6)
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② 作家的作品是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一定的情感。有些教材写作年代较远,但有现实 的教学意义,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就课文分析课文,就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教 师有目的地把时代生活与教材内容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直接作用于教 学的过程和质量。“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 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③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对封 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先拓宽知识,讲到古代“七出”之条:无子、 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让学生比较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又 延伸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通过鉴赏两首《钗头凤》词,体会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 境。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刘兰芝勤劳、能干、孝敬公婆;唐婉出身名门,美貌多才,他 们两人为什么得不到婆婆的包容,被婆婆逼迫儿子“休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带着浓厚的 兴趣思考分辨。再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精心设置导语,先播放《红楼梦》序曲, 然后呈现“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花谢花飞霜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三句诗词。播放枉凝眉:一个是 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感悟出作者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与教材 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把作品 “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赏 读热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①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 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2 ②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5.12(1)。 ③李镇西著:《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语文民主教育”漫谈》,中学语文杂志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