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 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新课 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 减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 的感受。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 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 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 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 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四、初读诗歌,品讲诗句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看诗中哪些句子写 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 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 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 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朗诵全诗,思考:这首诗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 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 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 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 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3、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1 《有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 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导入新课 1936 年 10 月 22 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 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 的感受。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 30 年代初相继出版 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 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 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 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而作,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四、初读诗歌,品讲诗句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 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 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 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 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朗诵全诗,思考:这首诗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 1 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 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 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 2~4 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 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 5~7 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 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3、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解说和深入开掘 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 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 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 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4、请一位同学带着你对诗歌的理解朗读一下,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 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5、朗读第2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明确: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 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对于 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 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 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 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 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 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一节在朗 读时哪些字该重读?为什么? 明确:“不能活”“更好的活”应该重读,从而突出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6、(1)“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诗句中 的“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 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 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又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 的地方/到处是育青的野草”?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 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 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 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 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 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3)“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一节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写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鞭挞,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歌颂之情。 让我们更深的理解再次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 五、朗诵诗歌,分析构思,推敲写法
2 解说和深入开掘。 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 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 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 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4、请一位同学带着你对诗歌的理解朗读一下,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 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5、朗读第 2 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明确: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 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 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 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2)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 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 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 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 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一节在朗 读时哪些字该重读?为什么? 明确:“不能活”“更好的活”应该重读,从而突出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6、(1)“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诗句中 的“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 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 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又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 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 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 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 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 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 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3)“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一节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写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鞭挞,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歌颂之情。 让我们更深的理解再次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 五、朗诵诗歌,分析构思,推敲写法
,1、请学生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 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 “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 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 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 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 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麦现了广大人民群 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 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第1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 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 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 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 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躬 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 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 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 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 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 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拓展作业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 进行反复咏叹。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理解为你想明天想悼念的某位烈士
3 ,1、请学生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 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 l 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 “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 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 2~4 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 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 5~7 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 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 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 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 3 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 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第 1 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 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 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 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 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躬 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 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 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 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 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 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拓展作业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 进行反复咏叹。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理解为你想明天想悼念的某位烈士
或者先人写一首诗,题目也叫《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我上的一堂公开课,在精心准备了之余,上完这节课依然有些感想要说。 首先,诗歌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 “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 “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 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 出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一—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 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 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 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 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 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 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 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 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 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 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 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 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 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 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 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另外在朗读方面以后要加强指导
4 或者先人写一首诗,题目也叫《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我上的一堂公开课,在精心准备了之余,上完这节课依然有些感想要说。 首先,诗歌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 “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 “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 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 出。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 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 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 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 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 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 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 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 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 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 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 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 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 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 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 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另外在朗读方面以后要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