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1949~1997) 概况 、当代文学的 特 ALAMO 1、流变性 2、开放性 3、整体性与局部性
下编(1949~1997) 概况 一、当代文学的 特征 1、流变性 2、开放性 3、整体性与局部性
二、分期及发展概况 (一)分期 1、三分法 第一种: (1)建国十七年1949~1966 (2)文革十年1966~1976 (3)新时期 1976~1997
二、分期及发展概况 (一)分期 1、三分法 第一种: • (1)建国十七年 1949~1966 (2)文革十年 1966~1976 (3)新时期 1976~1997
第二种: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1949~1978 (2)1978~1989 (3)90年代 2、四分法华中师大《中国当代文学》 (1)1949~1956开拓时期 (2)1957~1965曲折发展期 (3)1966~1976荒芜萧条期 (4)1976~1989复兴繁荣期
第二种: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1949~1978 (2)1978~1989 (3)90年代 2、四分法 华中师大《中国当代文学》 (1)1949~1956 开拓时期 (2)1957~1965 曲折发展期 (3)1966~1976 荒芜萧条期 (4)1976~1989 复兴繁荣期
3、两分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 (二)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1949~1978 奠基与开拓时期 尊群体而斥个性,重功利而轻审美,扬 理念而抑性情
3、两分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 下编 80年代以来的文学 (二)发展概况 • 第一阶段:1949~1978 • 奠基与开拓时期 • 尊群体而斥个性,重功利而轻审美,扬 理念而抑性情
第二阶段1978~1989 过渡与转换时期 观念解放和艺术革新 伤痕文学一反思一改革—寻根一先锋 新写实 第三阶段:90年代 多元共存众声喧哗
第二阶段1978~1989 • 过渡与转换时期 • 观念解放和艺术革新 •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寻根—先锋— 新写实 第三阶段:90年代 • 多元共存 众声喧哗
三、文学与实绩与存在问题 (一)、实绩 1、题材与体裁的新开拓 2、主题与思想的新境界 3、人物形象的新典型 4、风格与形式的新发展 5、创作队伍的新面貌 hoto 6、受众广泛的新环境
三、文学与实绩与存在问题 (一)、实绩 1、题材与体裁的新开拓 2、主题与思想的新境界 3、人物形象的新典型 4、风格与形式的新发展 5、创作队伍的新面貌 6、受众广泛的新环境
主办上峰市宣传鼻 7、民族文学的新生机 8、理论批判的新突破 cnsphoto (二)、问题 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巨制? 1、文学的外部生存环境 2、缺少独立的精神 3、缺少产生伟大作家的土壤
7、民族文学的新生机 8、理论批判的新突破 (二)、问题 • 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巨制? 1、文学的外部生存环境 2、缺少独立的精神 3、缺少产生伟大作家的土壤
四、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古与今 2、东与西 3、灵与肉 4、此岸与彼岸
四、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古与今 2、东与西 3、灵与肉 4、此岸与彼岸
参考文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思考题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现 代文学的渊源关系
参考文献 •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思考题 •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现 代文学的渊源关系
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 第一节:建国十七年的文学运动 关于历史系统的把握 文学主题—表现工农兵,歌颂工农兵。 感情特征—充满自豪感,主人公感 艺术追求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 二、第一次文代会(1949.7.2 1949.7.19) 1、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2、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 第一节:建国十七年的文学运动 一、关于历史系统的把握 • 文学主题——表现工农兵,歌颂工农兵。 • 感情特征——充满自豪感,主人公感。 • 艺术追求——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 二、第一次文代会(1949.7.2— 1949.7.19) 1、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2、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