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 授课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 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 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 案。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 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 畎亩 举 版筑 举于土 (2)故任于是也苦劳饿空乏拂乱动 心忍性曾益 (3)恒过困于心衡于虑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法家拂士出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两章 授课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 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 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 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 畎亩 举 版筑 举于士 市 (2)故 任 于 是 也 苦 劳 饿 空乏 拂 乱 动 心忍性 曾益 (3)恒过 困于心 衡于虑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入 法家拂士 出 敌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 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2、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口口囗囗和口口口口。(用课 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 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 (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 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 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2、翻译句子: (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 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 、 孟 子 在 选 文 第 ① 段 中 以 六 位 历 史 人 物 的 经 历 告 诉 人 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 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 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 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 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 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 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 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 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竞被煮死了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 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 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 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 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 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 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 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一一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 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 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 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 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 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 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 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 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 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 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 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 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 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 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 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 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一一分承一一阐述一一结 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 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 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 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 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 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 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答案: 、《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 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4)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 番出色的事业。 、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 之成理均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 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 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 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 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 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 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 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 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 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4)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 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 之成理均可
《孟子》两章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 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孟子》两章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 ……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 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 )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 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口口囗口和口囗囗口。(用课文词 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 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 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死于安乐 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 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 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 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 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轲战国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 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仁政道义 固:巩固固执,顽固 池:池塘护城河 国:国防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表转折2、发语词3、这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 限制凭借7、震慑8、少“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増,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6、B 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 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 之成理均可
一、 1、轲 战国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 仁政 道义 固:巩固 固执,顽固 池:池塘 护城河 国:国防 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 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 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 凭借 7、震慑 8、少 “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 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 之成理均可
21.曹刿论战 授课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借助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题目是后加的。 传说是春秋时期所作,是根据鲁 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 料。 2、了解历史背景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 1、重点字注音: 谋间_帛辙竭靡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重点词解释 (1)师肉食者 间鄙 何以战安弗专 牺牲加信孚 狱虽 察情忠之属也 可以 (2)公与之乘鼓败绩 驰辙登轼 (3)既克故 鼓作气 再 彼竭我盈故克 之 测伏 靡 2、重点句子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研读课文 1段研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21.曹刿论战 授课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借助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 ,题目是后加的。 传说是春秋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 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 料。 2、了解历史背景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 1、重点字注音: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三、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重点词解释: (1)师 肉食者 间 鄙 何以战 安 弗 专 徧 牺牲 加 信 孚 福 狱 虽 察 情 忠之属也 可以 (2)公与之乘 鼓 败绩 驰 辙 登轼 (3)既克 故 一鼓作气 再 彼竭我盈 故克 之 测 伏 靡 2、重点句子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研读课文 1、1 段 研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3、第3段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 ②一“未可”为何?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③二“未可”为何? ④后为何又“可矣” ⑤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⑥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四、点拨 五、检测 1、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 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 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层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 2 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3、第 3 段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②一“未可”为何?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③二“未可”为何? ④后为何又“可矣”? ⑤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⑥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四、点拨 五、检测 1、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 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 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后反思: 总结复习课 重点句式及词语 、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古今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 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 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 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 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 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 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 战斗过程一一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 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 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 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 “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 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 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 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后反思: 总结复习课 一、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 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 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 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 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 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 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 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 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 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 “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 “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 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 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 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