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鲁第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①。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 ,男女别涂,路无抬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②,因 陵为坟,不封、不树。 军,而齿方之诸侯则 定公⑨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日:“虽天 可乎,何但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 性④;而物得其历生之宣,成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子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G,谓季桓子曰 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 所以掩 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蔻⑥,设法而不用,羌好民。 【注释】 ①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一邑长官 ②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③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④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坟衍指肥沃 平旷的土地。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⑤沟:挖沟。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⑥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 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 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 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桕。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 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 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仼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 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 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 愤),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平子的儿 子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 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 的奸民。 【原文】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日:“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 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舌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 马②。”定公从 毕 所;为坛位,士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酯既 人 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 为不祥,于德为愆 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魔而避 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⑤。孔子趋进,历阶而上 不尽二等,目;匹夫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于是 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 此盟。孔子使兹无还⑥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
相鲁第一 【原文】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①。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 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②,因 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③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 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 性④,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⑤。谓季桓子曰: “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⑥,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 ①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一邑长官。 ②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③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④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坟衍指肥沃 平旷的土地。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⑤沟:挖沟。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⑥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 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 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 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 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 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 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 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 愤),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平子的儿 子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 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 的奸民。 【原文】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①,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 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 马②。”定公从之。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③既 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④而进,以公退,曰:“士, 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 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⑤。孔子趋进,历阶而上, 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 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 此盟。”孔子使兹无还⑥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
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谓丘据旦室鲁之故,吾包不何? 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勒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既具,是 者其不具,是用秕裨也。用秕裨2君辱 恶。子盍图 以昭德 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 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通及汶阳之田 【注释】 ①齐侯:齐国国君。夹谷:即今山东莱芜境内的夹谷山 ②左右:正副。司马:掌管军事的官。 ③献酢:主客互相揖让敬酒。 ④历阶:一步一级地快步登阶。 ⑤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人。侏儒:身体矮小的杂技艺人。 ⑥兹无还:人名。旧注:“鲁大夫 ⑦享礼:宴会礼仪。 ⑧牺象:牛形和象形的酒器。门:这里指宫门。 ⑨四邑:旧注:“郓、罐、龟、阴也。”一说龟阴为一邑之名。 【译文】 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孔子代理司仪,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举 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而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古代的诸 侯离开自己的疆域,必须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您带上正副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 的建议 到举行盟会的地方,筑起盟会的高台,土台设立三个台阶。双方以简略的会遇之礼相见 相互行礼谦让着登上高台。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后,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逼鲁定 公。孔子快步登上台阶,保护鲁定公退避,说:“鲁国士兵,你们去攻击莱人。我们两国国 君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远方夷狄的俘虏竟敢拿着武器行暴,这绝不是齐君和天下诸侯友好 邦交之道。远方异国不得谋我华夏,夷狄不得扰乱中国,俘虏不可扰乱会盟,武力不能逼迫 友好。否则,这不但是对神明的不敬,从道德上讲是不义,从为人上讲是失礼。齐侯必然不 会这么做吧?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内心感到愧疚,挥手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方面演奏宫廷乐舞,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国君面前表演歌舞杂技、 调笑嬉戏。孔子快步登上台阶,站在第二阶上说:“卑贱的人敢戏弄诸侯国君,罪当斩。请 右司马迅速对他们用刑。″于是斩杀了侏儒小丑,砍断手足。齐侯心中恐慌,脸上露出惭愧 的神色 正当齐、鲁两国就要歃血为盟时,齐国在盟书上加了一段话说:“将来齐国发兵远征时, 鲁国假如不派三百辆兵车从征,就要按照本盟约规定加以制裁。〃孔子让鲁大夫兹无还针锋 相对地回应道:“你齐国不归还我汶河以北的属地,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齐国也要按 本盟约的条文接受处罚 齐侯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的传统礼节,阁下难 道没听说过吗?会盟既然已经完成,贵国国君却要设宴款待我国国君,这岂不是徒然烦扰贵 国群臣?何况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按规矩不能拿出宫门,而雅乐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 席上配备了这些酒器,就是背弃礼仪;假如宴席间一切都很简陋,就如同舍弃五谷而用秕稗 简陋的宴席有伤贵国国君的脸面,背弃礼法贵国就会恶名昭彰,希望您慎重考虑。宴客是为 了发扬君主的威德,假如宴会不能发扬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罢更好。〃于是齐国就取消了这 次宴会 齐国国君回到都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 偏偏用偏僻蛮荒的少数部族的行为方式误导我,招来这些羞辱。〃于是,齐国归还了以前侵 占鲁国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 【原文】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①,邑无百雉之城②,古之制也。今
如之。” 齐侯将设享礼⑦,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 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⑧,嘉乐不野合。享 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 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 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⑨及汶阳之田。 【注释】 ①齐侯:齐国国君。夹谷:即今山东莱芜境内的夹谷山。 ②左右:正副。司马:掌管军事的官。 ③献酢:主客互相揖让敬酒。 ④历阶:一步一级地快步登阶。 ⑤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人。侏儒:身体矮小的杂技艺人。 ⑥兹无还:人名。旧注:“鲁大夫。” ⑦享礼:宴会礼仪。 ⑧牺象:牛形和象形的酒器。门:这里指宫门。 ⑨四邑:旧注:“郓、讙、龟、阴也。”一说龟阴为一邑之名。 【译文】 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孔子代理司仪,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举 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而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古代的诸 侯离开自己的疆域,必须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您带上正副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 的建议。 到举行盟会的地方,筑起盟会的高台,土台设立三个台阶。双方以简略的会遇之礼相见, 相互行礼谦让着登上高台。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后,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逼鲁定 公。孔子快步登上台阶,保护鲁定公退避,说:“鲁国士兵,你们去攻击莱人。我们两国国 君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远方夷狄的俘虏竟敢拿着武器行暴,这绝不是齐君和天下诸侯友好 邦交之道。远方异国不得谋我华夏,夷狄不得扰乱中国,俘虏不可扰乱会盟,武力不能逼迫 友好。否则,这不但是对神明的不敬,从道德上讲是不义,从为人上讲是失礼。齐侯必然不 会这么做吧?”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内心感到愧疚,挥手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方面演奏宫廷乐舞,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国君面前表演歌舞杂技、 调笑嬉戏。孔子快步登上台阶,站在第二阶上说:“卑贱的人敢戏弄诸侯国君,罪当斩。请 右司马迅速对他们用刑。”于是斩杀了侏儒小丑,砍断手足。齐侯心中恐慌,脸上露出惭愧 的神色。 正当齐、鲁两国就要歃血为盟时,齐国在盟书上加了一段话说:“将来齐国发兵远征时, 鲁国假如不派三百辆兵车从征,就要按照本盟约规定加以制裁。”孔子让鲁大夫兹无还针锋 相对地回应道:“你齐国不归还我汶河以北的属地,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齐国也要按 本盟约的条文接受处罚。” 齐侯准备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的传统礼节,阁下难 道没听说过吗?会盟既然已经完成,贵国国君却要设宴款待我国国君,这岂不是徒然烦扰贵 国群臣?何况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按规矩不能拿出宫门,而雅乐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 席上配备了这些酒器,就是背弃礼仪;假如宴席间一切都很简陋,就如同舍弃五谷而用秕稗。 简陋的宴席有伤贵国国君的脸面,背弃礼法贵国就会恶名昭彰,希望您慎重考虑。宴客是为 了发扬君主的威德,假如宴会不能发扬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罢更好。”于是齐国就取消了这 次宴会。 齐国国君回到都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 偏偏用偏僻蛮荒的少数部族的行为方式误导我,招来这些羞辱。”于是,齐国归还了以前侵 占鲁国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 【原文】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①,邑无百雉之城②,古之制也。今
民因费率公山弗扰率费大以袭音○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 孟孙入子费氏之宫⑦,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 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回,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 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注释】 ①家:指卿大夫。甲:旧注:“甲,铠也。”即武装 ②邑:卿大夫所居城邑。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旧注: 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 家:指当时鲁国势力很大的权臣季孙、叔孙、孟孙三家。 ④宰:卿大夫家臣或采邑长官。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隳:毁坏。三都:指费、郈、成 三地,分别为季孙、叔孙、孟孙的都城 ⑤叔孙辄:叔孙氏庶子。不得意于季氏:“季氏”当作“叔孙氏”,《春秋左传注定公十二年》 杜注:“辄不得志于叔孙氏。“即得不到叔孙氏重用。《家语》旧注:“不得志于叔孙氏 ⑥费宰:费城长官。公山弗扰:人名,费城长官。 ⑦费氏之宫:费氏住宅。《左传》定公十二年作“入于季氏之宫”。译文从《左传》 ⑧武子之台:旧说台在季氏宅内。⑨申句须、乐颀:鲁大夫。 【译文】 孔子对鲁定公说:“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 城,这是古代的礼制。当前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礼制,请您削 减他们的势力。"于是派季氏家臣仲由拆除三家大夫的城池一一季孙氏的都城费、叔孙氏的 都城郈、孟孙氏的都城成。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得不到叔孙氏的器重,联合费城的长官公山 弗扰率领费人进攻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保护着鲁定公,和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夫躲 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台。费人进攻武子台,攻到台的一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 大夫统领士卒前去抵挡,费人败退。这样,终于削减了三座都邑的城池。这一行动使鲁国国 君的权力得到加强,大夫的势力被削减,国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 执行 【评析】 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的 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 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 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 物,这说明我们先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 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奸 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 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这是华夷之辨 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 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 始诛第二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①,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 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②,戮之于 两观之 于朝三日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 者为失乎?孔子:“居④,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 盗不与。一日心逆而险,二日行僻而坚⑤,三曰音伪而辩,四日记 丑而博⑥,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 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Q,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
三家③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④。叔孙辄不得意 于季氏⑤,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⑥。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 孟孙入于费氏之宫⑦,登武子之台⑧。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 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⑨,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 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注释】 ①家:指卿大夫。甲:旧注:“甲,铠也。”即武装。 ②邑:卿大夫所居城邑。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旧注: “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 ③三家:指当时鲁国势力很大的权臣季孙、叔孙、孟孙三家。 ④宰:卿大夫家臣或采邑长官。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隳:毁坏。三都:指费、郈、成 三地,分别为季孙、叔孙、孟孙的都城。 ⑤叔孙辄:叔孙氏庶子。不得意于季氏:“季氏”当作“叔孙氏”,《春秋左传注·定公十二年》 杜注:“辄不得志于叔孙氏。”即得不到叔孙氏重用。《家语》旧注:“不得志于叔孙氏。” ⑥费宰:费城长官。公山弗扰:人名,费城长官。 ⑦费氏之宫:费氏住宅。《左传》定公十二年作“入于季氏之宫”。译文从《左传》。 ⑧武子之台:旧说台在季氏宅内。⑨申句须、乐颀:鲁大夫。 【译文】 孔子对鲁定公说:“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 城,这是古代的礼制。当前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礼制,请您削 减他们的势力。”于是派季氏家臣仲由拆除三家大夫的城池——季孙氏的都城费、叔孙氏的 都城郈、孟孙氏的都城成。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得不到叔孙氏的器重,联合费城的长官公山 弗扰率领费人进攻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保护着鲁定公,和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夫躲 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台。费人进攻武子台,攻到台的一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 大夫统领士卒前去抵挡,费人败退。这样,终于削减了三座都邑的城池。这一行动使鲁国国 君的权力得到加强,大夫的势力被削减,国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 执行。 【评析】 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的 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 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 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 物,这说明我们先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 使鲁昭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奸 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 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这是华夷之辨。 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 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 始诛第二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①,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 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②,戮之于 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③。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 者为失乎?”孔子曰:“居④,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 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⑤,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 丑而博⑥,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 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⑦,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
潘是深播音商处个泰(类操x以香降诛E汤挚 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 ①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②朝政:执政。少正卯:鲁大夫。和孔子同时讲学。 ③尸于朝三日:陈列尸首三天。 ④居:坐下 ⑤行僻而坚:行为邪辟而意志坚定 ⑥记丑而博:《荀子》杨惊注:“丑,谓怪异之事。”旧注:“丑谓非义。译文采用杨说 ⑦撮徒成党:旧注:“撮,聚。”《荀子》作“聚徒成群 ⑧强御足以反是独立:强暴有势力足以反对正道而独立成家。 ⑨文王”句:文王名姬昌,周武王父,居岐山之下,周朝开始强大,号西伯。“潘正″《荀子·宥 坐》作“潘止”,《说苑·指武》作“潘趾”。事迹不详。 ⑩“太公”句:太公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周文王师。帮助武王灭殷,封于齐。华士: 旧注:“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韩非子》说他“耕而后食,凿井而饮”,大概是个隐士 子产”句: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著名政治家。史何:《荀子·宥坐》作“邓析、史付”,《说 苑指武》作“邓析”。 忧心悄悄:忧心忡忡 【译文】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职务,表现出高兴的神色。弟子仲由问他:“我 听说君子祸患来临不恐惧,幸运降临也不表现出欢喜。现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欢喜的神色, 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对,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有显贵了而仍以谦恭待人为 乐事'的说法吗?”就这样,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外 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他,还在朝廷暴尸三日 孔子弟子子贡向孔子进言:“这个少正卯,是鲁国知名的人,现在老师您执掌朝政首先 就杀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回答说:“坐下来,我告诉你杀他的缘由。天下称得上大 恶的有五种,连盗窃的行为也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 坚定固执,三是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辩,四是对怪异的事知道得过多,五是言论错误还要为 之润色。这五种大恶,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恶,就免不了受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五种恶 行样样都有。他身居一定的权位就足以聚集起自己的势力结党营私,他的言论也足以迷惑众 人伪饰自己而得到声望,他积蓄的强大力量足以叛逆礼制成为异端。这就是人中的奸雄 不可不及早除掉。历史上,殷汤杀掉尹谐,文王杀掉潘正,周公杀掉管叔、蔡叔,姜太公杀 掉华士,管仲杀掉付乙,子产杀掉史何,这七个人生于不同时代但都被杀了头,原因是七个 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具有的恶行是一样的,所以对他们不能放过。《诗经》中所说的 忧亡心如焚,被群小所憎恶。'如果小人成群,那就足以令人担忧了。”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①,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 父请止,夫子赦 季孙②闻之不说,日:呵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 余今戮 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③以告孔子,子喟然叹目:吗鸣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 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 斩也。狱猁④ 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 也。“《书》(云《刑义杀,勿庸以即心,惟自未看事。言 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 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
强御足以反是独立⑧,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 谐,文王诛潘正⑨,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⑩,管仲诛付乙,子产 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 ①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②朝政:执政。少正卯:鲁大夫。和孔子同时讲学。 ③尸于朝三日:陈列尸首三天。 ④居:坐下。 ⑤行僻而坚:行为邪辟而意志坚定。 ⑥记丑而博:《荀子》杨惊注:“丑,谓怪异之事。”旧注:“丑谓非义。”译文采用杨说。 ⑦撮徒成党:旧注:“撮,聚。”《荀子》作“聚徒成群”。 ⑧强御足以反是独立:强暴有势力足以反对正道而独立成家。 ⑨“文王”句:文王名姬昌,周武王父,居岐山之下,周朝开始强大,号西伯。“潘正”《荀子·宥 坐》作“潘止”,《说苑·指武》作“潘阯”。事迹不详。 ⑩“太公”句:太公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周文王师。帮助武王灭殷,封于齐。华士: 旧注:“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韩非子》说他“耕而后食,凿井而饮”,大概是个隐士。 “子产”句: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著名政治家。史何:《荀子·宥坐》作“邓析、史付”,《说 苑·指武》作“邓析”。 忧心悄悄:忧心忡忡。 【译文】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职务,表现出高兴的神色。弟子仲由问他:“我 听说君子祸患来临不恐惧,幸运降临也不表现出欢喜。现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欢喜的神色, 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对,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有‘显贵了而仍以谦恭待人为 乐事’的说法吗?”就这样,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外 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他,还在朝廷暴尸三日。 孔子弟子子贡向孔子进言:“这个少正卯,是鲁国知名的人,现在老师您执掌朝政首先 就杀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回答说:“坐下来,我告诉你杀他的缘由。天下称得上大 恶的有五种,连盗窃的行为也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 坚定固执,三是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辩,四是对怪异的事知道得过多,五是言论错误还要为 之润色。这五种大恶,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恶,就免不了受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五种恶 行样样都有。他身居一定的权位就足以聚集起自己的势力结党营私,他的言论也足以迷惑众 人伪饰自己而得到声望,他积蓄的强大力量足以叛逆礼制成为异端。这就是人中的奸雄啊! 不可不及早除掉。历史上,殷汤杀掉尹谐,文王杀掉潘正,周公杀掉管叔、蔡叔,姜太公杀 掉华士,管仲杀掉付乙,子产杀掉史何,这七个人生于不同时代但都被杀了头,原因是七个 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具有的恶行是一样的,所以对他们不能放过。《诗经》中所说的: ‘忧亡心如焚,被群小所憎恶。’如果小人成群,那就足以令人担忧了。”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①,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 父请止,夫子赦之焉。 季孙②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 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③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 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④ 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 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 也。《书》⑤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⑥,惟日未有慎事。’言 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 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
俾良不速是以版厉而不试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其教 繁其刑,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 之陵故不能u题费装勿能勿线,何 【注释】 ①大司寇:鲁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孙兼职。司空下有小司寇,孔子似乎是小司寇,《苟 子宥坐》作“孔子为鲁司寇”。 ②季孙:鲁桓公子季友后裔,又称季孙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自鲁文公后,季孙行父、 季孙宿等都是鲁国实权人物 ③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氏家臣。 ④狱犴:这里指刑狱。 ⑤《书》:这里指《尚书康诰》,文字有出入。 ⑥勿庸以即汝心:旧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即 不要只求符合你的心意 ⑦《诗》:这里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⑧俾民不迷:旧注:“俾,使也。”迷:迷失。 ⑨错:放置。 ⑩限:《荀子·宥坐》作“岸”,这里指险阻 【译文】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有父子二人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里,过了三个月 也不判决。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司寇欺骗我,从前他曾对我说过:‘治理国家一定 要以提倡孝道为先。'现在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导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吗?司寇 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孙氏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滥杀百姓 这违背常理。不用孝道来教化民众而随意判决官司,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是不能 用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为什么呢?统 治者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百姓一方。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杀害百姓的行径; 随意横征暴敛,是凶恶残酷的暴政;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残暴的行为。施政 中没有这三种弊害,然后才可以使用刑罚。《尚书》说:‘刑杀要符合正义,不能要求都符合 自己的心意,断案不是那么顺当的事。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 服。如果还不行,就应该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鼓励他们: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 行,才可以用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做三年,而后百姓就会走上正道。其中有些不从教化的顽 劣之徒,对他们就可以用刑罚。这样一来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诗经》说:‘辅佐天子, 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当今之世却不是这 样,教化紊乱,刑法繁多,使民众迷惑而随时会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来控制约束 所以刑罚越繁盗贼越多。三尺高的门槛,即使空车也不能越过,为什么呢?是因为门槛高的 缘故。一座百仞高的山,负载极重的车子也能登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山是由低到高缓缓升 上去的,车就会慢慢登上去。当前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苛法,百姓能不 违犯吗? 【评析 这篇第一段记载了孔子诛少正卯的事 第二段讲法制与教化关系,真是深刻。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如果不教而诛,是暴虐行为。国 家首先要进行道德教育,然后要树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导,如果不从,才能加以刑威。 王言解第 【原文】 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目:“参乎,今之君子,唯与大去
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⑦云:‘天子是毗, 俾民不迷⑧。’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⑨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 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 尺之限⑩,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 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注释】 ①大司寇:鲁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孙兼职。司空下有小司寇,孔子似乎是小司寇,《苟 子·宥坐》作“孔子为鲁司寇”。 ②季孙:鲁桓公子季友后裔,又称季孙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自鲁文公后,季孙行父、 季孙宿等都是鲁国实权人物。 ③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氏家臣。 ④狱犴:这里指刑狱。 ⑤《书》:这里指《尚书·康诰》,文字有出入。 ⑥勿庸以即汝心:旧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即 不要只求符合你的心意。 ⑦《诗》:这里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⑧俾民不迷:旧注:“俾,使也。”迷:迷失。 ⑨错:放置。 ⑩限:《荀子·宥坐》作“岸”,这里指险阻。 【译文】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有父子二人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里,过了三个月 也不判决。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司寇欺骗我,从前他曾对我说过:‘治理国家一定 要以提倡孝道为先。’现在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导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吗?司寇 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孙氏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滥杀百姓, 这违背常理。不用孝道来教化民众而随意判决官司,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是不能 用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为什么呢?统 治者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百姓一方。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杀害百姓的行径; 随意横征暴敛,是凶恶残酷的暴政;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残暴的行为。施政 中没有这三种弊害,然后才可以使用刑罚。《尚书》说:‘刑杀要符合正义,不能要求都符合 自己的心意,断案不是那么顺当的事。’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 服。如果还不行,就应该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鼓励他们;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 行,才可以用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做三年,而后百姓就会走上正道。其中有些不从教化的顽 劣之徒,对他们就可以用刑罚。这样一来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诗经》说:‘辅佐天子, 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当今之世却不是这 样,教化紊乱,刑法繁多,使民众迷惑而随时会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来控制约束, 所以刑罚越繁盗贼越多。三尺高的门槛,即使空车也不能越过,为什么呢?是因为门槛高的 缘故。一座百仞高的山,负载极重的车子也能登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山是由低到高缓缓升 上去的,车就会慢慢登上去。当前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苛法,百姓能不 违犯吗?” 【评析】 这篇第一段记载了孔子诛少正卯的事。 第二段讲法制与教化关系,真是深刻。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如果不教而诛,是暴虐行为。国 家首先要进行道德教育,然后要树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导,如果不从,才能加以刑威。 王言解第三 【原文】 孔子闲居,曾参侍①。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 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
牖②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 。曾子曰 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O衣 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 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參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 「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是以非镳道不尊 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 所以尊道也 道德不明。虽 傻; 道服乘G之 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 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 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 里之外;其征也, 则必 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 明王之道也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 税,角民之力,岁入过 不行,臣之罪也。若乃 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⑧市酆皆 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曰:“敢问何谓七教? 日:“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 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 此之谓七教 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 民之表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天忠 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曰:参以为姑止乎? 看翥无斋获 民也,法必裂 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 使有司日省 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 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 政之致也。夫布扌 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 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 西看国人为袖积金软行融有柔新肃莨界点在难 靠设 以盈管室也:征效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恒以补不足, 礼节以损 渴而民高信如寒错有紧验:故视远萑湙韭道漆些:明德 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乳子目: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 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 可得而号天下之民可得而用n”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 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
牖②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 “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③衣 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 “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④之, 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 昔者明王内修七教⑤,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 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⑥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 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 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⑦,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 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 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⑧市酆皆 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 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 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 民之表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 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⑩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 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 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 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 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 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 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 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 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 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 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 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 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 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 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 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 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 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 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 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
治因天之以高天下之士出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万之士悦。如 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 此三者咸 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寞天子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 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 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 衎,必道之所疼者也2是诛基君恧改其政,其民而不夺基财故 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注释】 ①曾参:春秋鲁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侍:《大戴礼记》作“得”,意为等到 ②户牖:门窗。 ③抠:用手挖。此作提讲 ④服乘:使用,指驾车或骑乘 ⑤七教:指后文所说的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教化 ⑥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击退敌人 ⑦皋陶:也称咎繇。传说为舜的大臣,掌刑狱之事 ⑧关讥:在关口设立界卡检查行旅 表:表率 ⑩悫:诚实、谨慎。 寻:度量单位,两臂伸开为一寻 福积资求:积累生活资料。一本“求”作“裘”,《大戴礼记·主言》作“畜积衣裘 蛮夷:代指四方少数民族。诸夏:周王室分封的诸国。指中原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 族的贬称。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罩:捕鱼或鸟的竹器。弋:以绳系箭而射。旧注:“罩,鱼笼,掩网。弋,缴射也。 礼节:以礼来节制。 衽席之上:旧注:“言安安而无忧也。”衽席:坐席。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 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 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户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坐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 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 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 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 之道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 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 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 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 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 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 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 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 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 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道。” 曾参问道:“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古代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坐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 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责。如 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
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 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 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 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 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 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 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 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 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注释】 ①曾参:春秋鲁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侍:《大戴礼记》作“得”,意为等到。 ②户牖:门窗。 ③抠:用手挖。此作提讲。 ④服乘:使用,指驾车或骑乘。 ⑤七教:指后文所说的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教化。 ⑥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击退敌人。 ⑦皋陶:也称咎繇。传说为舜的大臣,掌刑狱之事。 ⑧关讥:在关口设立界卡检查行旅。 ⑨表:表率。 ⑩悫:诚实、谨慎。 寻:度量单位,两臂伸开为一寻。 福积资求:积累生活资料。一本“求”作“裘”,《大戴礼记·主言》作“畜积衣裘”。 蛮夷:代指四方少数民族。诸夏:周王室分封的诸国。指中原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 族的贬称。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罩:捕鱼或鸟的竹器。弋:以绳系箭而射。旧注:“罩,鱼笼,掩网。弋,缴射也。” 礼节:以礼来节制。 衽席之上:旧注:“言安安而无忧也。”衽席:坐席。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 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 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户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坐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 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 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 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 之道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 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 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 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 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 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 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 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 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 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道。” 曾参问道:“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古代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坐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 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责。如 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
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这些都是生财之路,而圣明的君主节制田税和使用民 力,怎么还会浪费财力呢?” 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回答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敬比自己 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 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 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 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 则确定了,那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还有什 么不正的呢?因此国君首先能做到仁,然后大夫也就会做到忠于国君,而士也就能做到讲信 义,民心敦厚民风淳朴,男人诚实谨慎女子忠贞不二。这六个方面,是教化导致的结果。这 样的教化散布天下四方而不会产生怨恨情绪,用来治理普通家庭而不会遭到拒绝。用礼来区 分人的等级尊卑,以道义立身处世,遵照礼法来行事,那么百姓放弃恶行就如同用热水浇灌 积雪一样了 曾参又说:“这样的治国方法确实是最好的了,只是我不足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它。” 孔子说:“你以为这些就够了吗?还有呢!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按照法规,一定要把 土地分封下去,分别派官吏来治理。这样,贤良的人不会被埋没,顽劣的暴民也无处隐藏。 派主管官员经常视察定时考核,进用贤良的人,罢免贬斥才能品德差的官员。这样一来,贤 良的人就会愉快,而才能品德差的官员就会害怕。怜悯无妻或丧妻的老年男子和无夫或丧夫 的老年妇女,抚养幼年失父的孤儿和老年无子的人,同情穷苦贫困的人,诱导百姓孝敬父母 尊重兄长,选拔有才能的人。一个国家做到这七个方面,那么四海之内就没有犯罪的人了。 身居上位的人爱护百姓,如同手足爱护腹心;那么百姓爱戴居上位者,也如同幼儿对待慈母。 上下能如此相亲,上面的命令百姓就会听从,措施也得以推行,民众会感怀他的德政,身边 的人会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会来归附,这真是政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伸开手指可以知道寸 的长短,伸开手可以知道尺的长短,展开肘臂可以知道寻有多长,这是近在身边的准则。周 代的制度以三百步为一里,一千步见方为一井,三井合为一埒,三埒成为一矩,五十里的疆 域可以建大城市,分封百里的土地可以建国都,这是为了积蓄生活所需的物品,让安居的人 帮助居无定所的人。因此,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虽然服装不同,言语不通,没有不归附的。 所以说,没有市场交易百姓也不缺乏生活用品,没有严刑峻法社会秩序也不会混乱。捕猎野 兽鱼鳖不是为了充盈宫室,征敛赋税也不是为了充实国库,这样精心地准备是为了补救灾年 的不足,用礼节来防范淫逸奢靡。多一些诚信少一些文饰,礼法就会得到遵守,国君的话百 姓就会听信,国君的行为就会成为百姓的表率。国君和百姓的关系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 喝水一样:百姓信任国君就像相信寒来暑往的规律一样。国君离百姓虽远,可觉得就像在身 边一样,这不是距离近,而是四海之内都可看到圣明的德政。所以不动用武力就有威慑之力 不必赏赐财物臣民自然亲附,天下百姓都感受国君的恩惠。这就是所说的圣明国君守御国家 的方法,也是能打败千里之外敌人的原因。” 曾参又问:“敢问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 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 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 所用 曾参问:“敢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国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 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然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给他 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用天下的禄位使天下的士 人得到富贵,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如此,天下的人就会 重视名誉,这就是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所以说,天下最仁慈的人,能亲和 天下至亲的人;天下最明智的人,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任用天 下最贤良的人。这三方面都做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者莫过于爱护人民,有
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这些都是生财之路,而圣明的君主节制田税和使用民 力,怎么还会浪费财力呢?” 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回答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敬比自己 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 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 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 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 则确定了,那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还有什 么不正的呢?因此国君首先能做到仁,然后大夫也就会做到忠于国君,而士也就能做到讲信 义,民心敦厚民风淳朴,男人诚实谨慎女子忠贞不二。这六个方面,是教化导致的结果。这 样的教化散布天下四方而不会产生怨恨情绪,用来治理普通家庭而不会遭到拒绝。用礼来区 分人的等级尊卑,以道义立身处世,遵照礼法来行事,那么百姓放弃恶行就如同用热水浇灌 积雪一样了。” 曾参又说:“这样的治国方法确实是最好的了,只是我不足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它。” 孔子说:“你以为这些就够了吗?还有呢!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百姓,按照法规,一定要把 土地分封下去,分别派官吏来治理。这样,贤良的人不会被埋没,顽劣的暴民也无处隐藏。 派主管官员经常视察定时考核,进用贤良的人,罢免贬斥才能品德差的官员。这样一来,贤 良的人就会愉快,而才能品德差的官员就会害怕。怜悯无妻或丧妻的老年男子和无夫或丧夫 的老年妇女,抚养幼年失父的孤儿和老年无子的人,同情穷苦贫困的人,诱导百姓孝敬父母 尊重兄长,选拔有才能的人。一个国家做到这七个方面,那么四海之内就没有犯罪的人了。 身居上位的人爱护百姓,如同手足爱护腹心;那么百姓爱戴居上位者,也如同幼儿对待慈母。 上下能如此相亲,上面的命令百姓就会听从,措施也得以推行,民众会感怀他的德政,身边 的人会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会来归附,这真是政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伸开手指可以知道寸 的长短,伸开手可以知道尺的长短,展开肘臂可以知道寻有多长,这是近在身边的准则。周 代的制度以三百步为一里,一千步见方为一井,三井合为一埒,三埒成为一矩,五十里的疆 域可以建大城市,分封百里的土地可以建国都,这是为了积蓄生活所需的物品,让安居的人 帮助居无定所的人。因此,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虽然服装不同,言语不通,没有不归附的。 所以说,没有市场交易百姓也不缺乏生活用品,没有严刑峻法社会秩序也不会混乱。捕猎野 兽鱼鳖不是为了充盈宫室,征敛赋税也不是为了充实国库,这样精心地准备是为了补救灾年 的不足,用礼节来防范淫逸奢靡。多一些诚信少一些文饰,礼法就会得到遵守,国君的话百 姓就会听信,国君的行为就会成为百姓的表率。国君和百姓的关系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 喝水一样;百姓信任国君就像相信寒来暑往的规律一样。国君离百姓虽远,可觉得就像在身 边一样,这不是距离近,而是四海之内都可看到圣明的德政。所以不动用武力就有威慑之力, 不必赏赐财物臣民自然亲附,天下百姓都感受国君的恩惠。这就是所说的圣明国君守御国家 的方法,也是能打败千里之外敌人的原因。” 曾参又问:“敢问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 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 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 所用。” 曾参问:“敢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国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 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然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给他 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用天下的禄位使天下的士 人得到富贵,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如此,天下的人就会 重视名誉,这就是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所以说,天下最仁慈的人,能亲和 天下至亲的人;天下最明智的人,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任用天 下最贤良的人。这三方面都做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者莫过于爱护人民,有
智者莫过于知道贤人,善于执政的君主莫过于选拔贤能的官吏。拥有疆土的国君能做到这 点,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国家,必定是礼法废弛的国 家。所以要杀掉他们的国君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 物。因此圣明君主的政治就像及时雨,降下百姓就欢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围越广博 得到亲附的民众越多,这就是军队出征能得胜还朝的原因。” 【评析】 这是孔子与弟子曾参一篇完整的对话。这篇对话又见于《大戴礼记·主言》。清人王聘珍认 为:“王肃私定《孔子家语》,盗窃此篇,改为《王言》,俗儒反据肃书,改窜本经,亦作《王 言》,非是。"他认为本篇当作《主言》。仔细对照两篇,觉得《大戴礼》本篇多有脱漏,不 及《家语》完整。本篇主要说明作为统领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其宗旨是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大婚解第四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①,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②: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 无辞而对:犬道政为大。关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①。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 对 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 敬之也。是故君子兵敬为亲,舍敏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 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 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 公目:寡人实固④,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 请少进 孔子目: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则足以兴之。故为政先 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 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字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 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 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 者,百姓之象G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着以修此 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公旦:“敢问何谓敬身? 子对曰: 言⑦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 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成 其亲矣。” 公曰:“何谓成其亲? 孔子对曰: 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 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慈言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 成箕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 能乐天,则不能成身。” 公曰:“敢问何能成身?
智者莫过于知道贤人,善于执政的君主莫过于选拔贤能的官吏。拥有疆土的国君能做到这三 点,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国家,必定是礼法废弛的国 家。所以要杀掉他们的国君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 物。因此圣明君主的政治就像及时雨,降下百姓就欢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围越广博, 得到亲附的民众越多,这就是军队出征能得胜还朝的原因。” 【评析】 这是孔子与弟子曾参一篇完整的对话。这篇对话又见于《大戴礼记·主言》。清人王聘珍认 为:“王肃私定《孔子家语》,盗窃此篇,改为《王言》,俗儒反据肃书,改窜本经,亦作《王 言》,非是。”他认为本篇当作《主言》。仔细对照两篇,觉得《大戴礼》本篇多有脱漏,不 及《家语》完整。本篇主要说明作为统领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其宗旨是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大婚解第四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①,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②:“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 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③。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 孔子对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 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冕而亲迎。亲迎者, 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 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 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 公曰:“寡人实固④,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 请少进。” 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⑤;出以治直言之 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则足以兴之。故为政先 乎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 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 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 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 三者,百姓之象⑥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 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 孔子对曰:“君子过言⑦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 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成 其亲矣。” 公曰:“何谓成其亲?” 孔子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 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孔子遂言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 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 能乐天,则不能成身。” 公曰:“敢问何能成身?
孔子对曰:“夫其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物,合天道 也 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 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 道也 里寒人且愚冥,幸烦 跃森乎物电李子不过 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采,此谓子亲。是故, 公旦:“寡人既闻如此言也,无如后罪何8?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注释】 ①哀公:鲁定公之子,名将。 ②愀然:忧惧貌。作色:变了脸色 ③君臣信:《札记哀公问》作“君臣严”。《大戴礼哀公问于孔子》作“君臣义”。 ④固:鄙陋。这是哀公自谦之词 ⑤足以配天地之神:此指宗庙是仅次于天地的神,即能和天地之神相配 ⑥百姓之象:此指百姓会按照国君的做法去做。象:形貌,样子。旧注:“言百姓之所法而 ⑦过言:言辞错误。 ⑧无如后罪何:将来出了过错怎么办呢?旧注:“言寡过之难也。 【译文】 孔子陪鲁哀公坐着说话,哀公问道:“请问治理民众的措施中,什么最重要? 孔子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回答道:“您能谈到这个问题,真是百姓的幸运了,所以为臣敢 不加推辞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治理民众的措施中,政事最重要。所谓政,就是正。国君做得 正,那么百姓也就跟着做得正了。国君的所作所为,百姓是要跟着学的。国君做得不正,百 姓跟他学什么呢? 哀公问:“请问如何治理政事呢?” 孔子回答说:“夫妇要有别,男女要相亲,君臣要讲信义。这三件事做好了,那么其他的事 就可以做好了 哀公说:“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还是希望知道实行这三件事的方法,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孔子回答说:“古人治理政事,爱人最为重要:要做到爱人,施行礼仪最重要;要施行礼仪, 恭敬最为重要;最恭敬的事,以天子诸侯的婚姻最为重要。结婚的时候,天子诸侯要穿上冕 服亲自去迎接。亲自迎接,是表示敬慕的感情。所以君子要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亲相爱。如 果没有敬意,就是遗弃了相爱的感情。不亲不敬,双方就不能互相尊重。爱与敬,大概是治 国的根本吧! 哀公说:“我还想问问您,天子诸侯穿冕服亲自去迎亲,不是太隆重了吗? 孔子脸色更加严肃地回答说:“婚姻是两个不同姓氏的和好,以延续祖宗的后嗣,使之成为 天地、宗庙、社稷祭祀的主人。您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 哀公说:“我这个人很浅陋,不浅陋,怎能听到您这番话呢?我想问,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 请慢慢给我讲一讲吧。” 孔子说:“天地阴阳不交合,万物就不会生长。天子诸侯的婚姻,是诞生使社稷延续万代的 后嗣的大事,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又说:“夫妇对内主持宗庙祭祀的礼仪,足以 与天地之神相配:对外掌管发布政教号令,能够确立君臣上下之间的恭敬之礼。事情不合礼 可以改变,国家有丧乱可以振兴。所以治理政事先要有礼,礼不就是执政的根本吗?”孔子 继续说:“从前夏商周三代圣明的君主治理政事,必定敬重他们的妻子,这是有道理的。妻 子是祭祀宗祧的主体,儿子是传宗接代的人,能不敬重吗?所以君子对妻儿没有不敬重的 敬这件事,敬重自身最为重要。自身,是亲人的后代,能够不敬重吗?不敬重自身,就是伤 害了亲人:伤害了亲人,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支属就要随之灭绝。自身、妻子
孔子对曰:“夫其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物,合天道 也。” 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 道也。” 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烦子志之于心也。” 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 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如此言也,无如后罪何⑧?”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注释】 ①哀公:鲁定公之子,名将。 ②愀然:忧惧貌。作色:变了脸色。 ③君臣信:《札记·哀公问》作“君臣严”。《大戴礼·哀公问于孔子》作“君臣义”。 ④固:鄙陋。这是哀公自谦之词。 ⑤足以配天地之神:此指宗庙是仅次于天地的神,即能和天地之神相配。 ⑥百姓之象:此指百姓会按照国君的做法去做。象:形貌,样子。旧注:“言百姓之所法而 行。” ⑦过言:言辞错误。 ⑧无如后罪何:将来出了过错怎么办呢?旧注:“言寡过之难也。” 【译文】 孔子陪鲁哀公坐着说话,哀公问道:“请问治理民众的措施中,什么最重要?” 孔子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回答道:“您能谈到这个问题,真是百姓的幸运了,所以为臣敢 不加推辞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治理民众的措施中,政事最重要。所谓政,就是正。国君做得 正,那么百姓也就跟着做得正了。国君的所作所为,百姓是要跟着学的。国君做得不正,百 姓跟他学什么呢?” 哀公问:“请问如何治理政事呢?” 孔子回答说:“夫妇要有别,男女要相亲,君臣要讲信义。这三件事做好了,那么其他的事 就可以做好了。” 哀公说:“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还是希望知道实行这三件事的方法,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孔子回答说:“古人治理政事,爱人最为重要;要做到爱人,施行礼仪最重要;要施行礼仪, 恭敬最为重要;最恭敬的事,以天子诸侯的婚姻最为重要。结婚的时候,天子诸侯要穿上冕 服亲自去迎接。亲自迎接,是表示敬慕的感情。所以君子要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亲相爱。如 果没有敬意,就是遗弃了相爱的感情。不亲不敬,双方就不能互相尊重。爱与敬,大概是治 国的根本吧!” 哀公说:“我还想问问您,天子诸侯穿冕服亲自去迎亲,不是太隆重了吗?” 孔子脸色更加严肃地回答说:“婚姻是两个不同姓氏的和好,以延续祖宗的后嗣,使之成为 天地、宗庙、社稷祭祀的主人。您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 哀公说:“我这个人很浅陋,不浅陋,怎能听到您这番话呢?我想问,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 请慢慢给我讲一讲吧。” 孔子说:“天地阴阳不交合,万物就不会生长。天子诸侯的婚姻,是诞生使社稷延续万代的 后嗣的大事,怎么能说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又说:“夫妇对内主持宗庙祭祀的礼仪,足以 与天地之神相配;对外掌管发布政教号令,能够确立君臣上下之间的恭敬之礼。事情不合礼 可以改变,国家有丧乱可以振兴。所以治理政事先要有礼,礼不就是执政的根本吗?”孔子 继续说:“从前夏商周三代圣明的君主治理政事,必定敬重他们的妻子,这是有道理的。妻 子是祭祀宗祧的主体,儿子是传宗接代的人,能不敬重吗?所以君子对妻儿没有不敬重的。 敬这件事,敬重自身最为重要。自身,是亲人的后代,能够不敬重吗?不敬重自身,就是伤 害了亲人;伤害了亲人,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支属就要随之灭绝。自身、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