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II( Connective tissue) 四、骨组织与骨 骨的组成:骨组织+骨膜+骨髓 功 :支持、保护 血细胞发生部位 机体钙磷的贮存库 (一)骨组织的结构 细胞+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1.骨基质(骨质) 有机质+无机质+极少的水 有机成分:大量胶原纤维一占90%,为Ⅰ型胶原蛋白(嗜酸) 少量基质一凝胶状,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 无机成分:骨盐一占干骨重量的65% 以钙磷元素为主,类骨质钙化即为骨质 骨板:纤维、钙盐和基质结合紧密,共同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层内纤维相互平行,层间纤维相互垂直使骨质十分坚硬 骨陷窝、骨小管 2.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位于骨内、外膜的近骨处,为干细胞 形态:细胞小,梭形,弱嗜碱 功能:骨组织生长、改建,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骨组织表面,成年前较多,一层 形态:LM—胞体大、柱状或椭圆形 , 胞质强嗜碱 核圆、多位于细胞的游离端 EM一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 成骨细胞 类骨质 骨质(成骨细胞→骨细胞 骨细胞: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形态:胞体一小、扁椭圆,位于骨陷窝(内含组织液) 突起一细长,位于骨小管(彼此相通,缝隙连接) 功能:定的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结缔组织 II(Connective tissue II) 四、骨组织与骨 骨的组成:骨组织+骨膜+骨髓 功 能:支持、保护 血细胞发生部位 机体钙磷的贮存库 (一)骨组织的结构 细胞+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1.骨基质(骨质) 有机质+无机质+极少的水 有机成分:大量胶原纤维—占 90%,为 I 型胶原蛋白(嗜酸) 少量基质—凝胶状,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 无机成分:骨盐—占干骨重量的 65% 以钙磷元素为主,类骨质钙化即为骨质 骨板:纤维、钙盐和基质结合紧密,共同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层内纤维相互平行,层间纤维相互垂直使骨质十分坚硬 骨陷窝、骨小管 2.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 位于骨内、外膜的近骨处,为干细胞 形态:细胞小,梭形,弱嗜碱 功能:骨组织生长、改建,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组织表面,成年前较多,一层 形态: LM— 胞体大、柱状或椭圆形 胞质强嗜碱 核圆、多位于细胞的游离端 EM—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 成骨细胞 类骨质 骨质(成骨细胞→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形态: 胞体—小、扁椭圆,位于骨陷窝(内含组织液) 突起—细长,位于骨小管(彼此相通,缝隙连接) 功能: 定的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破骨细胞:位骨组织表面,来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多个融合而成 形态:LM一体大,胞质多嗜酸性,核多 EM—一贴骨质侧有皱褶缘(微绒毛) 胞质中有溶酶体 功能:溶解、吸收骨质 (二)长骨的结构 骨干+骨骺:表面一骨膜、关节软骨 内部一骨髓腔 1.骨干:主要由骨密质组成 排列方式 (1)环骨板:外环骨板一长骨外周,厚,整齐 内环骨板一骨髓腔表面,薄,不齐 (2)骨单位:中轴一哈佛管,血管、神经通路 周围一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 (3)间骨板:骨单位间不规则的平行骨板 为残留的旧的骨单位 2.骨骺:由松质骨构成 表面一薄层密质骨 关节面一关节软骨 小腔隙一通骨干中央腔 3.骨膜 结构:骨外膜:较厚 外层一致密结缔组织 内层一疏松结缔组织,含骨原细胞等 骨内膜:薄层结缔组织+单层扁平上皮 骨髓腔面、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表面 功能:营养,修复(提供成骨、成软骨细胞),骨膜移植 (三)骨的发生 由间充质发生,历时约20年以上,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分解、吸收。 1.膜内成骨 (1)人体的顶骨、额骨、锁骨 (2)包括一间充质→胚性结缔组织膜→膜内成骨 (3)过程将要成骨部位→血管增生,营养及氧供丰富 间充质细胞密集,分裂分化→骨原细胞一→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包埋其中 →骨细胞→骨基质→骨组织
破骨细胞: 位骨组织表面,来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多个融合而成 形态: LM—体大,胞质多嗜酸性,核多 EM—贴骨质侧有皱褶缘(微绒毛) 胞质中有溶酶体 功能:溶解、吸收骨质 (二)长骨的结构 骨干+骨骺:表面—骨膜、关节软骨 内部—骨髓腔 1.骨干:主要由骨密质组成 排列方式: ⑴环骨板:外环骨板—长骨外周,厚,整齐 内环骨板—骨髓腔表面,薄,不齐 ⑵骨单位:中轴—哈佛管,血管、神经通路 周围—10~20 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 ⑶间骨板:骨单位间不规则的平行骨板 为残留的旧的骨单位 2.骨骺:由松质骨构成 表面—薄层密质骨 关节面—关节软骨 小腔隙—通骨干中央腔 3.骨膜 结构:骨外膜:较厚 外层—致密结缔组织 内层—疏松结缔组织,含骨原细胞等 骨内膜:薄层结缔组织+单层扁平上皮 骨髓腔面、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表面 功能:营养,修复(提供成骨、成软骨细胞),骨膜移植 (三)骨的发生 由间充质发生,历时约 20 年以上,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分解、吸收。 1.膜内成骨 ⑴人体的顶骨、额骨、锁骨 ⑵包括—间充质→胚性结缔组织膜→膜内成骨 ⑶过程 将要成骨部位→血管增生,营养及氧供丰富 间充质细胞密集,分裂分化→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包埋其中 →骨细胞→骨基质→骨组织
2.软骨内成骨 (1)胎儿的四肢骨、躯干骨、颅底骨 (2)过程:软骨雏形形成 软骨的周围骨化 软骨内骨化:软骨退化与初级骨化中心形成 骨髓腔形成与骨的增长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及骨骺形成 骨干骨密质形成及改建 五、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概述 1.组成:血细胞+血浆 2.血细胞种类及正常值 1)红细胞: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Hb:男120~150g/;女110~140gL (2)白细胞:(40~10)×10°L 有粒: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粒细胞-0.5~3% 嗜碱粒细胞一0~1% 无粒:淋巴细胞-25~30% 单核细胞一3~8% (3)血小板:(100~300)×109 (二)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用 Wright或 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1.红细胞 (1)形态 新鲜:单个红细胞→黄绿色;大量红细胞→猩红色 LM:圆形,直径7~9μm 中央一薄、色浅:周缘一厚、色深 无核、无细胞器 胞浆内充满血红蛋白,染成桔红色 网织红细胞(反应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EM:双凹圆盘形 (2)功能:携带O2与CO2 红细胞膜上具ABO血型抗原 红细胞膜具半透性
2.软骨内成骨 ⑴胎儿的四肢骨、躯干骨、颅底骨 ⑵过程:软骨雏形形成 软骨的周围骨化 软骨内骨化: 软骨退化与初级骨化中心形成 骨髓腔形成与骨的增长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及骨骺形成 骨干骨密质形成及改建 五、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概述 1.组成:血细胞+血浆 2.血细胞种类及正常值 ⑴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Hb: 男 120~150g/L;女 110~140g/L ⑵白细胞: (4.0~10)×109 /L 有粒: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粒细胞—0.5~3% 嗜碱粒细胞—0~1% 无粒:淋巴细胞—25~30% 单核细胞—3~8% ⑶血小板:(100~300)×109 /L (二)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用 Wright 或 Giemsa 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1.红细胞 ⑴形态 新鲜:单个红细胞→黄绿色;大量红细胞→猩红色 LM: 圆形,直径 7~9μm 中央—薄、色浅;周缘—厚、色深 无核、无细胞器 胞浆内充满血红蛋白,染成桔红色 网织红细胞(反应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EM: 双凹圆盘形 ⑵功能:携带 O2 与 CO2 红细胞膜上具 ABO 血型抗原 红细胞膜具半透性
2.白细胞 (1)有粒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 形态:LM—一球形、直径10~12μm 核杆状或分叶状,多为3叶 胞浆内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粉红色 酬M—嗜天青颗粒:颗粒较大,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高 为溶酶体 特殊颗粒:颗粒较小,哑铃形或椭圆形 为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功能:吞噬杀灭细菌 ②嗜酸粒细胞 形态:LM—一球形、直径10~15μm 核多为2叶 的88 胞浆内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粗大颗粒,桔红色 M一颗粒内基质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结晶体 为溶酶体 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感染球形、直径10~11μm ③嗜碱粒细胞 形态:LM一核形不定,多“S”形 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粗大颗粒,紫蓝色 EM一颗粒内充满细小、均质状的微粒 有些颗粒内可见板层状或指丝状结构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白三烯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2)无粒白细胞 ①淋巴细胞 形态:LM—一球形、直径6~16μm,分大、中、小三种,小的居多 胞质少,嗜碱(天蓝色),较少的嗜天青颗粒(紫红色) 核大而圆、染色质浓密、色深 M一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 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②单核细胞 形态:LM一圆、椭圆形、直径14~20μm 胞质浅灰蓝色,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核多为肾形,染色质稀疏,色浅 EM—一细胞表面有皱褶、短的微绒毛 胞质内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 功能:变形、趋化、吞噬
2.白细胞 ⑴有粒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 形态:LM—球形、直径 10~12μm 核杆状或分叶状,多为 3 叶 胞浆内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粉红色 EM—嗜天青颗粒:颗粒较大,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高 为溶酶体 特殊颗粒:颗粒较小,哑铃形或椭圆形 为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功能:吞噬杀灭细菌 ②嗜酸粒细胞 形态:LM—球形、直径 10~15μm 核多为 2 叶 胞浆内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粗大颗粒,桔红色 EM—颗粒内基质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结晶体 为溶酶体 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感染球形、直径 10~11μm ③嗜碱粒细胞 形态:LM—核形不定,多“S”形 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粗大颗粒,紫蓝色 EM—颗粒内充满细小、均质状的微粒 有些颗粒内可见板层状或指丝状结构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白三烯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⑵无粒白细胞 ①淋巴细胞 形态:LM—球形、直径 6~16μm,分大、中、小三种,小的居多 胞质少,嗜碱(天蓝色),较少的嗜天青颗粒(紫红色) 核大而圆、染色质浓密、色深 EM—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 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②单核细胞 形态:LM—圆、椭圆形、直径 14~20μm 胞质浅灰蓝色,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核多为肾形,染色质稀疏,色浅 EM—细胞表面有皱褶、短的微绒毛 胞质内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 功能:变形、趋化、吞噬
3.血小板 (1)形态 LM:凸圆盘状,直径2~4μ皿,机械刺激成变为不规则,成群 无核、有细胞器(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 中央一蓝紫色颗粒→颗粒区 周边一均质浅蓝色→透明区 EM: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内含多种凝血因子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少量溶酶体 2)功能:与止血、凝血有关 (三)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血细胞:最早→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造血 第6周→肝内造血干细胞造血 4~5月→脾内造血 胚胎后期~生后终身→骨髓造血,脾、淋巴结造血 1.骨髓的结构 (1)红骨髓 分布→胎儿、婴幼儿 成人扁骨、不规则骨、长骨骺端的骨松质 构成一造血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造血细胞) (2)黄骨髓 脂肪组织十少量幼稚血细胞 机体需要→红骨髓造血 2.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1)造血干细胞 定义: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 来源:人胚(受精后第2周末)的卵黄囊血岛一→肝一→红骨髓、脾、淋巴结、外周血 形态:似小淋巴细胞,直径7~9μm 胞浆内为大量游离核糖体十少量线粒体 特性:增殖力一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 分化力一分化成不同的祖细胞 复制力一自我复制、特性不变、数量恒定 (2)造血祖细胞 定义:造血干细胞 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 特性:有增殖力 无多向分化力,又称定向干细胞
3.血小板 ⑴形态 LM:凸圆盘状,直径 2~4μm,机械刺激成变为不规则,成群 无核、有细胞器(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 中央—蓝紫色颗粒→颗粒区 周边—均质浅蓝色→透明区 EM: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内含多种凝血因子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少量溶酶体 ⑵功能:与止血、凝血有关 (三)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血细胞:最早→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造血 第 6 周→肝内造血干细胞造血 4~5 月→脾内造血 胚胎后期~生后终身→骨髓造血,脾、淋巴结造血 1.骨髓的结构 ⑴红骨髓 分布→胎儿、婴幼儿 成人扁骨、不规则骨、长骨骺端的骨松质 构成—造血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造血细胞) ⑵黄骨髓 脂肪组织+少量幼稚血细胞 机体需要→红骨髓造血 2.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⑴造血干细胞 定义: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 来源:人胚(受精后第 2 周末)的卵黄囊血岛—→肝—→红骨髓、脾、淋巴结、外周血 形态: 似小淋巴细胞,直径 7~9μm 胞浆内为大量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 特性: 增殖力—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 分化力—分化成不同的祖细胞 复制力—自我复制、特性不变、数量恒定 ⑵造血祖细胞 定义:造血干细胞——→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 特性:有增殖力 无多向分化力,又称定向干细胞
无复制力(造血干细胞增殖补充) 3.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三阶段: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早、中、晚) 成熟阶段 形态变化:胞体由大→小(巨核细胞小→大) 胞核由大→小:红细胞→有→无 粒细胞→圆→杆状→分叶 巨核细胞→小→大→分叶 染色质由细疏→粗密 核仁由明显→消失 着色由浅→深 胞质:量由少→多 嗜碱性由强→弱(单核、淋巴细胞仍保持) 特殊结构一Hb 特殊颗粒(无→少→多) 分裂能力由有→无 淋巴细胞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 (2)粒细胞发生 (3)单核细胞发生 (4)血小板发生 (5)淋巴细胞发生
无复制力(造血干细胞增殖补充) 3.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三阶段: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早、中、晚) 成熟阶段 形态变化:胞体由大→小(巨核细胞小→大) 胞核由大→小: 红细胞→有→无 粒细胞→圆→杆状→分叶 巨核细胞→小→大→分叶 染色质由细疏→粗密 核仁由明显→消失 着色由浅→深 胞质:量由少→多 嗜碱性由强→弱(单核、淋巴细胞仍保持) 特殊结构—Hb 特殊颗粒(无→少→多) 分裂能力由有→无 淋巴细胞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⑴红细胞发生 ⑵粒细胞发生 ⑶单核细胞发生 ⑷血小板发生 ⑸淋巴细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