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 王振河
微生物学实验 王振河
实验一 细菌的单染色及 油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问题与讨论
实验一 细菌的单染色及 油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问题与讨论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油 镜的使用技术及维护的基本知识 ◆学习微生物涂片、单染色的基本技术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学习简单的无菌操作技术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油 镜的使用技术及维护的基本知识 ◆学习微生物涂片、单染色的基本技术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学习简单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的构造 1.光学部分:目镜、 物镜 、 照明装置(聚光镜、 虹彩光 圈、 反光镜等)。它使检视 物放大,生成物象。 2.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 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 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 等部件.它起着支持 调节 固定 等作用
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的构造 1.光学部分:目镜、 物镜 、 照明装置(聚光镜、 虹彩光 圈、 反光镜等)。它使检视 物放大,生成物象。 2.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 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 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 等部件.它起着支持 调节 固定 等作用
图1-1-2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倒立的虚像
图1-1-2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倒立的虚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1.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 大倍数 2.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表示显微镜辨 析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 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 短距离。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镜口角(即入射角)。 D值越小,分辨率越高,看到的物象越清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1.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 大倍数 2.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表示显微镜辨 析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 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 短距离。 :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镜口角(即入射角)。 D值越小,分辨率越高,看到的物象越清晰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 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 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 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 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 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 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 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 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 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 根据公式D=λ/2n·sin(α/2 ) ,增大分母,使得D值 减小,分辨率增大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 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 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 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 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 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 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 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 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 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 根据公式D=λ/2n·sin(α/2 ) ,增大分母,使得D值 减小,分辨率增大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 以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 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 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 片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 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5.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 霉菌而腐蚀镜片。 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 以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 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 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 片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 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5.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 霉菌而腐蚀镜片。 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油镜的使用 ◆待后边演示
油镜的使用 ◆待后边演示
二、实验原理2 ◆细菌的单染色 细菌细胞微小,透明,不易观察,需染上颜色。利 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 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 结构。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是: 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 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 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2 ◆细菌的单染色 细菌细胞微小,透明,不易观察,需染上颜色。利 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 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 结构。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是: 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 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 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