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杜桥中学王远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 2、思考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生答: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谈话主题。 第一段由梁惠王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 第二到四段由孟子分析问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五到七段解决问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章的主题是:如何使民加多 师评: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来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 思想。 合作探究 1、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家了? 生答: 措施 效果 结果 不违农时(农业) 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渔业) 鱼鳖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 无憾 斧斤以时(林业) 材木不可胜用 王道之始 其他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 生答:在古代“生”与“死”的重要性 ②文章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答:排比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杜桥中学 王远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 2、思考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 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生答: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谈话主题。 第一段由梁惠王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 第二到四段由孟子分析问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五到七段解决问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文章的主题是:如何使民加多。 师评: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来理清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 思想。 二、合作探究 : 1、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家了? 生答: 措施 效果 结果 不违农时 (农业) 谷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 (渔业) 鱼鳖 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 无憾 斧斤以时 (林业) 材木 不可胜用 —— 王道之始 其他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 生答:在古代“生”与“死”的重要性。 ②文章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答:排比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
③师问:排比所强调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能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答:能给人“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 ④师问:一个国家农业、渔业以及林业所生产的物品“吃不完,用不完”有什 么作用? 可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保民)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5段 2、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过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生答: 措施 效果 结果 五亩.树之以桑(纺织业) 衣帛(五十 鸡豚..失其时(畜牧业) 食肉(七十 不王者,未之有 也 百亩勿夺其时(农业) 无饥(数口) —王道之 成 谨.申之以孝悌(教育) 不负戴(颁白者) 其他学生补充: ①这一段同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 ②排比所强调的“衣帛(五十)”和“食肉(七十)”能给人“吃得好,穿得好” 的感觉。 ③“吃得好,穿得好”——可以使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富民) ④兴办学校教育——使百姓能接受教育(教民)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6段 3、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 意 生答 主旨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 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③师问:排比所强调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能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答:能给人“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 ④师问:一个国家农业、渔业以及林业所生产的物品“吃不完,用不完”,有什 么作用? ——可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保民)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5 段 2、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过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生答: 措施 效果 结果 五亩……树之以桑 (纺织业) 衣帛(五十) 鸡豚……无失其时 (畜牧业) 食肉(七十) 不王者,未之有 也 百亩……勿夺其时 (农业) 无饥(数口) ——王道之 成 谨…….申之以孝悌 (教育) 不负戴(颁白者) 其他学生补充: ①这一段同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 ②排比所强调的“衣帛(五十)”和“食肉(七十)”能给人“吃得好,穿得好” 的感觉。 ③“吃得好,穿得好” ——可以使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富民) ④兴办学校教育——使百姓能接受教育(教民)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段 3、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 意。 生答: 主旨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 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狗彘食人食(贵族) 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涂有饿莩(百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其他学生提问: ①孟子认为梁惠王做到了吗? 生答:没有。梁惠王的“尽心”“移民移粟”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他只是把百姓 当做战争的工具,并不是真正的爱护百姓。 ②梁惠王之后会实行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治理国家吗? 生答:我认为不会。因为在战国时代战乱纷争的背景下,梁惠王更希望使用快捷 的方式(打仗)来获得更多的百姓,而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可以得到民心, 但是效果太慢。 ③君王的态度—爱民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7段 3、小结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板书) 保民 富民(措施)爱民—以民为本(核心) 教民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5-7段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把孟子“仁政”思想放到历史长河中来审视: —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是通过战争取得政权, 新政权都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百废待兴), 统治者必须于民“休养生息”做到不扰民(保民),才能发展生产,巩固新 政权; 有作为的统治者想要实现强国的目的,必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富民), 有作为的统治者想要实现长久的统治,也必须发展教育(教民)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必然会出现当政者骄奢淫逸, 继而又出现扰民、民生不得保,欺压百姓现象; 于是,农民被迫起义,战争爆发 。。新的政权又建立了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 年成不好 涂有饿莩(百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其他学生提问: ①孟子认为梁惠王做到了吗? 生答:没有。梁惠王的“尽心”“移民移粟”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他只是把百姓 当做战争的工具,并不是真正的爱护百姓。 ②梁惠王之后会实行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治理国家吗? 生答:我认为不会。因为在战国时代战乱纷争的背景下,梁惠王更希望使用快捷 的方式(打仗)来获得更多的百姓,而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可以得到民心, 但是效果太慢。 ③君王的态度——爱民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7 段 3、 小结本文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板书) 保民 富民 (措施) 爱民————以民为本 (核心) 教民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5---7 段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把孟子“仁政”思想放到历史长河中来审视: ——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是通过战争取得政权, 新政权都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百废待兴), 统治者必须于民“休养生息”做到不扰民(保民),才能发展生产,巩固新 政权; 有作为的统治者想要实现强国的目的,必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富民), 有作为的统治者想要实现长久的统治,也必须发展教育(教民);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必然会出现当政者骄奢淫逸, 继而又出现扰民、民生不得保,欺压百姓现象; 于是,农民被迫起义,战争爆发, 。。。。。。新的政权又建立了
所以,百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 当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2、孟子“仁政”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三分钟 学生畅谈观点:(师生共同小结)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继而实现“小康”社会。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 题:免农业税、家电下乡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九年义务教育、“双普”(普及幼儿 园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反腐倡廉,公开办公经费、节约开支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休 渔”政策、“禁牧”政策 三、作业: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该怎么办?
——所以,百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 ——当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2、孟子“仁政”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三分钟 学生畅谈观点:(师生共同小结)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继而实现“小康”社会。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 题:免农业税、家电下乡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九年义务教育、“双普”(普及幼儿 园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反腐倡廉,公开办公经费、节约开支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休 渔”政策、“禁牧”政策 三、作业: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