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课内巩固 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 )弃甲曳兵()数罟()() 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 饿莩( )洿池()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 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课外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齐宣王问日:“文王之囿(yo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日 于传有之。”日:“若是其大乎?”日:“民犹以为小也。”日:“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 犹以为大,何也?”日:“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 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 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
寡人之于国也 课内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 饿莩.( ) 洿.池(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 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课外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 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 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 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 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
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 (2)诸 9.(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0.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11.翻译这篇文章。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2005高考全国卷二)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 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髑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 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日:“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 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 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日:“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 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 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 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 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 恐为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
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 (2)诸 (3)犹 (4)之 (5)如 (6)宜 9.(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0.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11.翻译这篇文章。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4 题。(2005 高考全国卷二)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 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 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 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 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 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 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 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 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 恐为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
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 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嘱咐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②即为孙叔敖衣冠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 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 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 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 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寡人之于国也 1.略 2.B 3. DE 4. AD 6. B EG 8.(1)方,见方(2)诸,相当于“之乎”(3)犹还 (4)之,它,指文王之囿(5)如,如同(6)宜,合适、适宜 9.(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问 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10.“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 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
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 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 )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 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 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 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 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寡人之于国也 1. 略 2. B 3. DE 4. AD 5. B 6. B E G 7. C 8.(1)方,见方 (2)诸,相当于“之乎” (3)犹还 (4)之,它,指文王之囿 (5)如,如同 (6)宜,合适、适宜 9.(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 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10.“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 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
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1].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70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 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40里,百姓 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 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 所当然的吗?我到齐车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 郊区有方园40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康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40 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12.A(“辩”,这里是“辩才”的意思,名词。) 13.B(②为优孟所用的计策,③是优孟计策的实施,④是优孟的迂回之策。②③④可以 排除。) 14.C(C项中“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应该是“商定三日之后再来(决定是 否)为相”,“又责怪庄王”是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优孟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 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 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 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 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 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 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 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 长久传扬此事。 馇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
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11.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 70 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 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 40 里,百姓 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 70 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 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 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车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 郊区有方园 40 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 40 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12.A( “辩”,这里是“辩才”的意思,名词。) 13.B( ②为优孟所用的计策,③是优孟计策的实施,④是优孟的迂回之策。②③④可以 排除。) 14.C ( C 项中“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应该是“商定三日之后再来(决定是 否)为相”,“又责怪庄王”是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优孟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 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 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 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 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 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 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 “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 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
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 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以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 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 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 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岀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 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 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 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干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 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 贫困到每天*以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 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 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脏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 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 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 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 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 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以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 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 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 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 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 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 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 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 贫困到每天*以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 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 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脏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 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 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 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 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