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 编写人:柳劲松 、学习目标 1、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外在描写,初步概括人物形象 2、品鉴作者字里行间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3、品赏文章,解读作者的形象。 二、学法指导 品味揣摩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立足文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过程 )走近作者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 舍小品》为代表作。 (二)了解人物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 并称“康梁”。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9 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 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 年梁启超经越南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当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一起反袁。 1917年7月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任财政总长,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签订续善后借款1000万日元 合同: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因与代总统冯国璋就“统一中国”方式政见不和,段内阁辞职 下台,梁启超也随之退出政坛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 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品文一一品人 1、品味语句,感知人物 (1)批注式学习示例 文内 批注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排比的句式突出了语言的节奏感,让人感觉先生演讲时的动作 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多、幅度大,用连续的动作表现出难以描摹的情态:讲到“入 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境”激情迸发,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动作表现出梁任 公先生的率性而为
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 编写人:柳劲松 一、学习目标 1、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外在描写,初步概括人物形象; 2、品鉴作者字里行间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3、品赏文章,解读作者的形象。 二、学法指导 品味揣摩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立足文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 舍小品》为代表作。 (二)了解人物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 并称“康梁”。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 1915 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 年梁启超经越南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当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一起反袁。 1917 年 7 月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任财政总长,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签订续善后借款 1000 万日元 合同;9 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 月,因与代总统冯国璋就“统一中国”方式政见不和,段内阁辞职 下台,梁启超也随之退出政坛。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 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品文——品人 1、品味语句,感知人物 (1)批注式学习示例 课文内容 批注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 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 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排比的句式突出了语言的节奏感,让人感觉先生演讲时的动作 多、幅度大,用连续的动作表现出难以描摹的情态:讲到“入 境”激情迸发,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动作表现出梁任 公先生的率性而为
课文内容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敲秃头”,一个极具个性的记忆启动模式,丝毫没有常人 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尴尬,这样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毫 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不遮掩的真性情 课文内容 批注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年,偶然获“二十年”“不禁”“顿时”,说明先生朗诵的这首诗给我留 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已经与我的情感融为一体,“二十年”后 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我见到与诗歌相同的情境“不禁”哀从中来,“顿时”想起这 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首诗。侧面写出了梁先生演讲的精彩。 (2)自主研习 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3、课内仿写,提升能力 以“读书如 ”的句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相关资料 2
2 课文内容 批注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 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 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 去了。 “敲秃头”,一个极具个性的记忆启动模式 ,丝毫没有常人 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尴尬,这样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毫 不遮掩的真性情。 课文内容 批注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年,偶然获 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 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 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二十年”“不禁”“顿时”,说明先生朗诵的这首诗给我留 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已经与我的情感融为一体,“二十年”后 我见到与诗歌相同的情境“不禁”哀从中来,“顿时”想起这 首诗。侧面写出了梁先生演讲的精彩。 (2)自主研习 课文内容 批注 课文内容 批注 2、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3、课内仿写,提升能力 以“读书如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相关资料
《箜篌引》 《箜篌引》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 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 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2、《桃花扇》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忧国忧民的风流名士侯方域和色艺双全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 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讨好颇有政治声望的侯方域,竟然转经他人送来了奁资。新娘李香君比丈 夫侯方域还要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了,冤仇也结下了。阮大铖时刻准备报复 侯方域出面劝说左良玉部敛迹安定,阮大铖则向督抚马士英诬告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这就使得侯方域 不得不离开李香君,投奔史可法。后来,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漕抚田仰做妾。 李香君一心思念远行的丈夫侯方域,当然不肯从命,当着抢婚人的面以头撞地,把斑斑血迹都溅在侯方域 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目睹此景的一位友人深受感动,把扇面上的血迹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面“桃 花扇”。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苏昆生带着这把包含无限情意的扇子去寻找侯方域。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 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的歌妓。直到清军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 和宫中逃出。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破了桃花 扇,分别出家。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宗宝应六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 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 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 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课外延伸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 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 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 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 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 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 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 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 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
3 1、《箜篌引》 《箜篌引》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 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 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2、《桃花扇》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忧国忧民的风流名士侯方域和色艺双全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 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讨好颇有政治声望的侯方域,竟然转经他人送来了奁资。新娘李香君比丈 夫侯方域还要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了,冤仇也结下了。阮大铖时刻准备报复。 侯方域出面劝说左良玉部敛迹安定,阮大铖则向督抚马士英诬告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这就使得侯方域 不得不离开李香君,投奔史可法。后来,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漕抚田仰做妾。 李香君一心思念远行的丈夫侯方域,当然不肯从命,当着抢婚人的面以头撞地,把斑斑血迹都溅在侯方域 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目睹此景的一位友人深受感动,把扇面上的血迹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面“桃 花扇”。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苏昆生带着这把包含无限情意的扇子去寻找侯方域。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 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的歌妓。直到清军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 和宫中逃出。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破了桃花 扇,分别出家。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宗宝应六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 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 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 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课外延伸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 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 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 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 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 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 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 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 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
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 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 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 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 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 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 “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 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己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 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一一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 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 掉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 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 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 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α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 久 ①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 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 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一一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 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 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4 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 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 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 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 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 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 “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 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 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 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 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 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 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 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 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 分)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 分)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 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 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 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 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 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