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 © 1958 BAOTOU MEDICAL COLLEGE 包头医学院 2017版中医学专业教学火纲汇编 包头医学院 2017年10月
1 包头医学院 2017 版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包头医学院 2017 年 10 月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医古文.. ..21 中国医学史.. ....42 中医诊断学.. ...47 中药学..… ..64 系统解剖学. .....94 方剂学. 120 内经选读.… 134 病理学. ….147 组织与胚胎学.. .161 伤寒学.… ...172 生理学… 19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8 医学微生物学.. .233 金匮要略. .....245 针灸学. 260 医学免疫学. 271 病理生理学..。 282 中医养生学 。。。。。。。。。。。 295 医学伦理学.. ...301 温病学. 306 2
2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1 医古文................................................21 中国医学史............................................42 中医诊断学............................................47 中药学................................................64 系统解剖学............................................94 方剂学...............................................120 内经选读.............................................134 病理学...............................................147 组织与胚胎学.........................................161 伤寒学...............................................172 生理学...............................................19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8 医学微生物学.........................................233 金匮要略.............................................245 针灸学...............................................260 医学免疫学...........................................271 病理生理学...........................................282 中医养生学...........................................295 医学伦理学...........................................301 温病学...............................................306
中医各家学说..319 药理学. 335 机能实验学.. 367 推拿学. 380 医学影像学.. ..385 文献检索. ..394 检体诊断学.· 。。。。。 402 中医内科学..… 425 中医外科学.. 460 中医儿科学.. 494 实验诊断学. 527 心电图学... ....535 卫生法学. 541 中医妇科学... 550 内科学… 。。 .580 外科学... 。。。。。。 628 中医骨伤科学.。 。。。。。 667 急诊与灾难医学·.·。 684 预防医学. 694 中医毕业实习... 704 3
3 中医各家学说.........................................319 药理学...............................................335 机能实验学...........................................367 推拿学...............................................380 医学影像学...........................................385 文献检索.............................................394 检体诊断学...........................................402 中医内科学...........................................425 中医外科学...........................................460 中医儿科学...........................................494 实验诊断学...........................................527 心电图学.............................................535 卫生法学.............................................541 中医妇科学...........................................550 内科学...............................................580 外科学...............................................628 中医骨伤科学.........................................667 急诊与灾难医学.............. ........................684 预防医学.............................................694 中医毕业实习.........................................704 纲》格式样本: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02015 总学时/学分:84学时/4.5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中医学哲学基础,中 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以及与治疗原则,即系统地重点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 识,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门功课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养生等。在 介绍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之外,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并比较公认的内容,附于 有关章节的后面,供学生参考。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以课堂老师课程讲授为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形象化,积极设计和创制直观教具与图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 果。教学难点可结合教学实验,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 考核内容本科专业由理论考核与课堂回答问题考核两部分组成,成绩比例为8:2,即理论成绩 100分折合后占80分,平时课堂提问成绩20分,总分100分。 理论考核:考核时间在理论课结课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授课教师 列出习题,教研室集体讨论确认,按标准试卷格式出卷,满分100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郭霞珍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2002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总学时 理论讲授学时 1 绪论 4 3 2 精气、阴阳、五行 10 8 3 藏象 24 21 4 气血津液与精神 10 8 5 经络 6 6 病因与发病 10 8 7 病机 12 10 1
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02015 总学时/学分:84 学时/4.5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中医学哲学基础,中 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以及与治疗原则,即系统地重点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 识,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门功课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养生等。在 介绍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之外,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并比较公认的内容,附于 有关章节的后面,供学生参考。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以课堂老师课程讲授为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形象化,积极设计和创制直观教具与图表,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 果。教学难点可结合教学实验,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 考核内容本科专业由理论考核与课堂回答问题考核两部分组成,成绩比例为 8:2,即理论成绩 100 分折合后占 80 分,平时课堂提问成绩 20 分,总分 100 分。 理论考核:考核时间在理论课结课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授课教师 列出习题,教研室集体讨论确认,按标准试卷格式出卷,满分 100 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郭霞珍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2002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总学时 理论讲授学时 1 绪论 4 3 2 精气、阴阳、五行 10 8 3 藏象 24 21 4 气血津液与精神 10 8 5 经络 6 4 6 病因与发病 10 8 7 病机 12 10
8 防治原则 6 4 9 体质与养生 2 1 合计 84 67 七、教学基本内容及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分别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列举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自学) 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症、证、病、辨证、辨病等中医术语表述中医学术问题: 2初步学会运用取类比象、整体观念等中医思维方法分析某些生活中的问题: 3重点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术体系的特点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 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重点内容] 1.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难点内容] 1.理解天人合一的观念 2.证、症、病含义的辨析 3.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区别与关联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8 防治原则 6 4 9 体质与养生 2 1 合计 84 67 七、教学基本内容及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 论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分别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列举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自学) 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症、证、病、辨证、辨病等中医术语表述中医学术问题; 2.初步学会运用取类比象、整体观念等中医思维方法分析某些生活中的问题; 3.重点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术体系的特点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 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重点内容] 1.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难点内容] 1.理解天人合一的观念 2.证、症、病含义的辨析 3.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区别与关联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阐述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列举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阐述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精气学说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 2.学会使用阴阳五行哲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熟练、准确地用于精气阴阳五行等中医哲学概念描述某些生活与医学现象。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术体系的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教学内容]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整体观 念形成的影响。 [重点内容] 1.重点把握精气学说主要内容 2.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 3精气学说的在中医的应用 4.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概念的区别 [难点内容] 1.哲学中精的含义 2.哲学中气的含义 3.理解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组成、运动、形态) 4理解气运动的意义(升降浮沉、产生发展变化消亡、动态平衡)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对精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2.中医对气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教学内容] 3
3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阐述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列举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阐述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精气学说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 2.学会使用阴阳五行哲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熟练、准确地用于精气阴阳五行等中医哲学概念描述某些生活与医学现象。 素质目标: 初步对中医学术体系的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建立感性认识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教学内容]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的基本概念 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气的基本概念 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整体观 念形成的影响。 [重点内容] 1.重点把握精气学说主要内容 2.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 3.精气学说的在中医的应用 4.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概念的区别 [难点内容] 1.哲学中精的含义 2.哲学中气的含义 3.理解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组成、运动、形态) 4.理解气运动的意义(升降浮沉、产生发展变化消亡、动态平衡) [自主学习内容] 1.中医对精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2.中医对气本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教学内容]
1.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 (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 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 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重点内容] 1.阴阳学说的含义及基本观点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如何理解 4.理解阴阳的对立与制约、互根与互用 5.理解阴阳的消长转化及二者的关系 6.人体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 [难点内容】] 1.重点把握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变化 2.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方面的应用 3说明阴阳学说如何指导中医的治疗 4.说明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主学习内容] 1.《周易》简介 2.中医阴阳学说应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 1.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 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4
4 1.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 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 (2)阴阳互根互用 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 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 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 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重点内容] 1.阴阳学说的含义及基本观点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如何理解 4.理解阴阳的对立与制约、互根与互用 5.理解阴阳的消长转化及二者的关系 6.人体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 [难点内容] 1.重点把握用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变化 2.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方面的应用 3.说明阴阳学说如何指导中医的治疗 4.说明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主学习内容] 1.《周易》简介 2.中医阴阳学说应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 1.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 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性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 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 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 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重点内容] 1.按照五行母子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是什么 2按照五行乘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是什么 3.什么是母病及子、什么是子病及母 4.五行制化的概念和顺序 5.五行胜复的规律 6.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含义及事物五行属性的划分 [难点内容] 1.用五行特性说明脏腑的生理 2.“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几个概念的理解 3如何用生克理论说明五脏间的关系 4如何用五行理论说明、控制五脏间的疾病传变 [自主学习内容] 1.《尚书·洪范》阅读 2.中医五行学说应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列举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阐述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4.阐释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分别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阐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阐释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藏象学说的各个基本概念描述、阐释中医的学术问题。 2.初步使用藏象学说的理论解释某些生理病理现象。 素质目标: 初步建立象思维的意识 第一节藏象与藏象学说 [教学内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4.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重点内容] 1.重点把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重点把握藏象学说主要内容 3.重点把握脏、腑与奇恒之府各自的特点 4.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5
5 [重点内容] 1.按照五行母子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是什么 2.按照五行乘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是什么 3.什么是母病及子、什么是子病及母 4.五行制化的概念和顺序 5.五行胜复的规律 6.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含义及事物五行属性的划分 [难点内容] 1.用五行特性说明脏腑的生理 2.“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几个概念的理解 3.如何用生克理论说明五脏间的关系 4.如何用五行理论说明、控制五脏间的疾病传变 [自主学习内容] 1.《尚书·洪范》阅读 2.中医五行学说应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章 藏 象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背诵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列举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阐述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4.阐释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分别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阐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阐释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藏象学说的各个基本概念描述、阐释中医的学术问题。 2.初步使用藏象学说的理论解释某些生理病理现象。 素质目标: 初步建立象思维的意识 第一节 藏象与藏象学说 [教学内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4.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重点内容] 1.重点把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重点把握藏象学说主要内容 3.重点把握脏、腑与奇恒之府各自的特点 4.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难点内容] 1.藏象中象的含义 2.藏象与解剖实体器官的关系 3.理解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自主学习内容] 1如何理解中医的藏象不是解剖实体而是功能系统 2奇恒之府因何得名 第二节五藏 [教学内容] 1.心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2)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心包。 2.肺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肝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 [重点内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五脏的病理变化 3五脏的生理特性 4五脏的外体联系 [难点内容] 1.如何理解心主神明 2.如何理解肺主制节 6
6 [难点内容] 1.藏象中象的含义 2.藏象与解剖实体器官的关系 3.理解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自主学习内容] 1 如何理解中医的藏象不是解剖实体而是功能系统 2 奇恒之府因何得名 第二节 五藏 [教学内容] 1.心 概说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藏神; (2)生理特性 为阳脏而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 心包。 2.肺 概说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主要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脾 概说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肝 概说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肾 概说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 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 命门 [重点内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五脏的病理变化 3.五脏的生理特性 4.五脏的外体联系 [难点内容] 1.如何理解心主神明 2.如何理解肺主制节
3如何理解脾为后天之本,元气之母 4.如何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5如何理解肾为先天之本 [自主学习内容] 1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关系。 2如何理解肺为娇藏 3为何脾主四时又旺于长夏 4.藏象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六府与奇恒之府 [教学内容] 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的两重性: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燥恶湿:胃气的概念: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 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 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7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8.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重点内容] 1.六腑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病理变化 3.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难点内容] 1.三焦的含义 2理解胆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3.上中下三焦如何划分,各自的生理特点如何 4.胃气的含义 【自主学习内容] 1如何理解三焦为“孤府”? 2中医如何认识脑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关系?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 7
7 3.如何理解脾为后天之本,元气之母 4.如何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5 如何理解肾为先天之本 [自主学习内容] 1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关系。 2 如何理解肺为娇藏 3 为何脾主四时又旺于长夏 4.藏象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三节 六府与奇恒之府 [教学内容] 概说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胆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的两重性; 2.胃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燥恶湿;胃气的概念; 3.小肠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6.三焦 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 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 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7.脑 形态部位 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8.女子胞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 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重点内容] 1.六腑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病理变化 3.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难点内容] 1.三焦的含义 2.理解胆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3.上中下三焦如何划分,各自的生理特点如何 4.胃气的含义 [自主学习内容] 1 如何理解三焦为“孤府”? 2 中医如何认识脑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关系?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