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导 总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3.中药材采收 4.中药材产地加工 5.中药的贮藏 6.中药的显微测量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 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导 总 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3.中药材采收 4.中药材产地加工 5.中药的贮藏 6.中药的显微测量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 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四 模拟试题五 二、答案 模拟试题一答案 模拟试题二答案 模拟试题三答案 模拟试题四答案 模拟试题五答案 总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及其内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 准是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的内容: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中国药典》的版本:迄今为止,《中国药典》发行了7个版本,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 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 (2)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颁布的药品标准。 注: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允许有地方药品标准存在,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则取消 了地方药品标准。 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四 模拟试题五 二、答案 模拟试题一答案 模拟试题二答案 模拟试题三答案 模拟试题四答案 模拟试题五答案 总 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及其内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 准是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的内容: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中国药典》的版本:迄今为止,《中国药典》发行了7个版本,即1953年版、1963年版 、1977年版、1985年版、1990 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 (2)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颁布的药品标准。 注: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允许有地方药品标准存在,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则取消 了地方药品标准。 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1)药材取样法:取样要求: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的,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的 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每一包件至少在 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般药材 500~10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抽取样品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在取样时还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取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 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的3倍,即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2)中药的杂质检查法: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观察,较大的杂质可以直接拣出。 较小可筛分的杂质,可用适当的筛将杂质筛出。 个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杂质,可采用显微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查。 各类杂质确定后,应分别称重,计算出被检中药中杂质的含量。 (3)水分测定法 烘干法:烘干法又称"干燥失重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取供试品2一5g,平铺于干燥至 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50℃干燥5h,将瓶盖盖 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2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 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甲苯法:甲苯法又称"甲苯蒸馏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的水分测定。 气相色谱法。 (4)灰分测定法:将中药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灰烬成为灰分而残留,由此所得的灰分 称为"生理灰分”。各种中药的生理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有其他无机物污染和掺杂。 主要有总灰分测定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在中药鉴定的常规工作中,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样品登记(包括送检单位、日期、鉴定目 的、样品数量、一般状态和包装等),取样,鉴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以中药材为例,主要内容为:来源一→性状→鉴 别一→检查→含量测定)。鉴定程序通常按上述排列依次进行。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1)来源鉴定法: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它是中药鉴定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生产、开发利用的主要依 据。来源鉴定法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 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来源鉴定法的特点: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的真伪鉴别。 来源鉴定的步骤(以植物药为例):形态观察及描述,查阅文献资料,核对标本(或采集、制备标本),学名的确 定。 (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 法。 它是由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生物和矿物形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感试等 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它包括看、量、噢、尝、试5种主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用生物学或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二是采用广大医药 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定观察的主要内容(要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和火试
(1)药材取样法:取样要求: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的,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的 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每一包件至少在 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般药材 500~10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抽取样品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在取样时还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取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 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的3倍,即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2)中药的杂质检查法: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观察,较大的杂质可以直接拣出。 较小可筛分的杂质,可用适当的筛将杂质筛出。 个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杂质,可采用显微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查。 各类杂质确定后,应分别称重,计算出被检中药中杂质的含量。 (3)水分测定法 烘干法:烘干法又称"干燥失重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 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50℃干燥5h,将瓶盖盖 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2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 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甲苯法:甲苯法又称"甲苯蒸馏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的水分测定。 气相色谱法。 (4)灰分测定法:将中药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灰烬成为灰分而残留,由此所得的灰分 称为"生理灰分"。各种中药的生理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有其他无机物污染和掺杂。 主要有总灰分测定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在中药鉴定的常规工作中,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样品登记(包括送检单位、日期、鉴定目 的、样品数量、一般状态和包装等),取样,鉴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以中药材为例,主要内容为:来源→性状→鉴 别→检查→含量测定)。鉴定程序通常按上述排列依次进行。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1)来源鉴定法: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它是中药鉴定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生产、开发利用的主要依 据。来源鉴定法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 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来源鉴定法的特点: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的真伪鉴别。 来源鉴定的步骤(以植物药为例):形态观察及描述,查阅文献资料,核对标本(或采集、制备标本),学名的确 定。 (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 法。 它是由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生物和矿物形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感试等 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它包括看、量、嗅、尝、试5种主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用生物学或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二是采用广大医药 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定观察的主要内容(要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和火试
(3)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 度、品质以及鉴别依据。 中药显微鉴定观察的内容:植(动)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以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内容。 显微标本片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和保存的需要分为半永久制片、永久制片和临时制片: 根据制片方法分为切片标本片(包括横切片、纵切片,纵切片又包括切向纵切片和径向纵切片)、解离组织标本片、表面标本 片、粉末标本片和磨片等。 各类显微制片观察的主要内容:横切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的排列特征:纵切片多用于观察茎、木类中药的某些细胞组 织,如射线的特征:解离组织片用于观察某些细胞的形状,如纤维、石细胞等:表面片多用于观察叶、花、全草、果实和 种子等的表面特征,一般取某一部分制片:粉末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碎片、细胞及后含物或某些中药颗粒的特征;磨片用于 坚硬药材如骨类、贝壳类及石的显微特征观察。 显微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 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 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4)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 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化学定性分析法: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 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的手段。 一般来说,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通常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将化 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 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如山豆根中药材表面滴加10%氢氧化钠试液,立即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北豆根无此 反应)。②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 滴加一定的试剂并观察其现象。③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如 牡丹皮粉末的微量升华物为丹皮酚,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呈暗紫色。 微量升华法: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种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必要时可用显微熔点测定器测定升华结 晶物的熔点。如斑蝥的升华物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130~140℃),加碱溶解,加酸又析出结晶:小儿化毒散经微量 升华可得冰片的结晶,其熔点应在205~210℃之间。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又称"荧光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能发 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荧光分析的常用仪器主要有荧光分析灯、光电荧光计、荧光分 光光度计、显微荧光计等。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其成分都有发生荧光的性质。有些中药本身不发生荧光,但若用酸、碱或荧光染色处 理后,就可能使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线下变为可见色彩。有的中药附有地衣或有多量霉菌生长,也可能有荧光出现,因此荧 光分析还可用于检查某些中药的变质情况。此外,在色谱分析应用上,也可能使吸附在吸附柱上、纸条上及薄层板上的各 种成分产生荧光色谱。 1)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如秦皮水 浸液显碧蓝色荧光,日光下亦明显(含荧光物质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在紫外 光下进行观察: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 2)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药所含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荧光分析用 于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与紫外光谱法基本相同,采用的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本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 不经分离就可以测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在中药鉴定中,也可通过色谱等手段,先将供试品中的预测成分分离后,然后取样 测定。 显微化学分析法:即用显微化学反应来检查中药中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鉴定目的的一种方 法。包括显微化学反应和显微定位
(3)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 度、品质以及鉴别依据。 中药显微鉴定观察的内容:植(动)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以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内容。 显微标本片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和保存的需要分为半永久制片、永久制片和临时制片; 根据制片方法分为切片标本片(包括横切片、纵切片,纵切片又包括切向纵切片和径向纵切片)、解离组织标本片、表面标本 片、粉末标本片和磨片等。 各类显微制片观察的主要内容:横切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的排列特征;纵切片多用于观察茎、木类中药的某些细胞组 织,如射线的特征;解离组织片用于观察某些细胞的形状,如纤维、石细胞等;表面片多用于观察叶、花、全草、果实和 种子等的表面特征,一般取某一部分制片;粉末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碎片、细胞及后含物或某些中药颗粒的特征;磨片用于 坚硬药材如骨类、贝壳类及矿石的显微特征观察。 显微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 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 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4)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 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化学定性分析法: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 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的手段。 一般来说,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通常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将化 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 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如山豆根中药材表面滴加10%氢氧化钠试液,立即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北豆根无此 反应)。②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 滴加一定的试剂并观察其现象。③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如 牡丹皮粉末的微量升华物为丹皮酚,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呈暗紫色。 微量升华法: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种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必要时可用显微熔点测定器测定升华结 晶物的熔点。如斑蝥的升华物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130~140℃),加碱溶解,加酸又析出结晶;小儿化毒散经微量 升华可得冰片的结晶,其熔点应在205~210℃之间。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又称"荧光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能发 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荧光分析的常用仪器主要有荧光分析灯、光电荧光计、荧光分 光光度计、显微荧光计等。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其成分都有发生荧光的性质。有些中药本身不发生荧光,但若用酸、碱或荧光染色处 理后,就可能使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线下变为可见色彩。有的中药附有地衣或有多量霉菌生长,也可能有荧光出现,因此荧 光分析还可用于检查某些中药的变质情况。此外,在色谱分析应用上,也可能使吸附在吸附柱上、纸条上及薄层板上的各 种成分产生荧光色谱。 1)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如秦皮水 浸液显碧蓝色荧光,日光下亦明显(含荧光物质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在紫外 光下进行观察;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 2)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药所含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荧光分析用 于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与紫外光谱法基本相同,采用的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本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 不经分离就可以测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在中药鉴定中,也可通过色谱等手段,先将供试品中的预测成分分离后,然后取样 测定。 显微化学分析法:即用显微化学反应来检查中药中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鉴定目的的一种方 法。包括显微化学反应和显微定位
本法主要用于药材的临时切片(新鲜的材料效果尤佳)或粉末,主要进行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 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等:糖类的鉴别:如 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 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显微定位:就是用显微化学的方法确定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部位(有效部位),以此鉴定药材的质量和品种。显微定位 的应用必须在所鉴定的药材有效成分明确的情况下,然后选择对有效成分具有特殊反应的化学试剂,使之产生颜色或结 晶,用显微镜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具体方法是:取药材用水浸软或软化后,切成薄片,滴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封片 检查。本法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选择特有反应的化学试剂较为困难。 色谱法: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 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 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 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 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作用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不同在 填充剂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充剂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 体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 谱法等。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提取物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药的鉴别特征,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 度快、定量准确等特点。在进行色谱鉴定时,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条件操作。 分光光度法:光谱鉴定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 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000~667cm)的红 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 光光度计等。 挥发油测定法:利用中药中所含挥发油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蒸馏出来的性质,在特制的挥发油测定器中测定其含量。 测试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24~50目筛。包括: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测定方法,相对密度在 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方法。 浸出物测定法:浸出物含量测定根据浸出溶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冷浸法,热浸法),醇溶性 浸出物的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的核心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 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一: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和基原: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质量(优劣):历史任务是继承 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战略任务是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任务是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 社)。 参考二:基本任务如下: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物质的组成和含 量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 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 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3.中药材采收 (1)中药材的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 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
本法主要用于药材的临时切片(新鲜的材料效果尤佳)或粉末,主要进行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 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等;糖类的鉴别:如 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 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显微定位:就是用显微化学的方法确定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部位(有效部位),以此鉴定药材的质量和品种。显微定位 的应用必须在所鉴定的药材有效成分明确的情况下,然后选择对有效成分具有特殊反应的化学试剂,使之产生颜色或结 晶,用显微镜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具体方法是:取药材用水浸软或软化后,切成薄片,滴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封片 检查。本法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选择特有反应的化学试剂较为困难。 色谱法: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 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 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 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 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作用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不同在 填充剂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充剂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 体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 谱法等。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提取物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药的鉴别特征,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 度快、定量准确等特点。在进行色谱鉴定时,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条件操作。 分光光度法:光谱鉴定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 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 000~667cm-1)的红 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 光光度计等。 挥发油测定法:利用中药中所含挥发油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蒸馏出来的性质,在特制的挥发油测定器中测定其含量。 测试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24~50目筛。包括: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测定方法,相对密度在 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方法。 浸出物测定法:浸出物含量测定根据浸出溶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冷浸法,热浸法),醇溶性 浸出物的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的核心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 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一: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和基原;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质量(优劣);历史任务是继承 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战略任务是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任务是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 社)。 参考二:基本任务如下: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物质的组成和含 量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 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 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3.中药材采收 (1)中药材的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 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
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 (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 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菱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 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 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 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部分应采集落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 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少数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 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 采收。 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 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 贝壳类: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 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 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 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 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有些矿物药系经人 工治炼或升华方法制得。 (3)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 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4.中药材产地加工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药材 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 (2)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 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 蒸后再干燥。 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或削去栓皮
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 (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 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 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 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 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部分应采集落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 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少数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 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 采收。 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 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 贝壳类: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 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 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 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 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有些矿物药系经人 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 (3)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 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4.中药材产地加工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药材 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 (2)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 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 蒸后再干燥。 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或削去栓皮
叶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 燥。 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有的为了加 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 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 子入药。 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清选、 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 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药材的纯净度。 (3)常用的加工方法:洗涤与挑选,修整与去皮,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挑选分等。 5.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在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2)走油的概念: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 物质的变化。 (3)防治中药材变质的主要措施:干燥,避光,密封(密闭),冷藏。 (4)中药材、饮片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要严格控制其水分在9%~13%之间。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 日光的直射,室温应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辅料和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保管。 (5)中成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除了遵循一般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着重检查其外观性状,以便及时发现问 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根据各种剂型的不同特性,分别对其进行保管和养护。 (6)特殊中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特殊中药是指除具有中药一般性质以外,还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它包括贵细 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贵细类中药价格昂贵,保管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毒麻类中药使用危险,保管具有极强的责任 心,这些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专人、专柜保管。 6.中药的显微测量一般用标化的目镜量尺测量显微特征的大小或进行显微定量。 (1)显微定量:是利用显微镜及显微测量的某些手段,对一定重量单味药材粉末中的某些显微特征数量进行分析,或 测定粉末性中成药中某个组分百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本法亦适用于粉末中药混存物的含量测定。显微定量的常用方法:定 重量、定面积法,比率计数定量法等。 (2)显微特征大小和数量的描述:有3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差异很小时,可记载1个 数字,如直径约30m。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不很大的差距时,可记载2个数字,即最小值与最大值,如长为15~ 40um:如有少数达50μm,则可记其长为15~40(50)μm。若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很大差距时,可记载3个数字,即最小 值、常见值(不是平均值)和最大值,如长20~40~80μm。 在大小和数量的描述上,允许有少量超出上下限范围的数值,但超出的数字一般不得超过±10%。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主要有用于叶类中药鉴别的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中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 (1)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主要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1 favs)等一些菌类的代谢 产物,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8种毒素(B1,B2,B2a,G1,G2,G2a,M1,M2)。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可使多 种实验动物发生癌症。目前世界各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5μgkg)。主要检测方 法有:薄层-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示波极谱法等
叶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 燥。 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有的为了加 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 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 子入药。 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清选、 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 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药材的纯净度。 (3)常用的加工方法:洗涤与挑选,修整与去皮,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挑选分等。 5.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在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2)走油的概念: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 物质的变化。 (3)防治中药材变质的主要措施:干燥,避光,密封(密闭),冷藏。 (4)中药材、饮片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要严格控制其水分在9%~13%之间。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 日光的直射,室温应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辅料和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保管。 (5)中成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除了遵循一般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着重检查其外观性状,以便及时发现问 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根据各种剂型的不同特性,分别对其进行保管和养护。 (6)特殊中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特殊中药是指除具有中药一般性质以外,还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它包括贵细 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贵细类中药价格昂贵,保管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毒麻类中药使用危险,保管具有极强的责任 心,这些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专人、专柜保管。 6.中药的显微测量 一般用标化的目镜量尺测量显微特征的大小或进行显微定量。 (1)显微定量:是利用显微镜及显微测量的某些手段,对一定重量单味药材粉末中的某些显微特征数量进行分析,或 测定粉末性中成药中某个组分百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本法亦适用于粉末中药混存物的含量测定。显微定量的常用方法:定 重量、定面积法,比率计数定量法等。 (2)显微特征大小和数量的描述:有3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差异很小时,可记载1个 数字,如直径约30μm。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不很大的差距时,可记载2个数字,即最小值与最大值,如长为15~ 40μm;如有少数达50μm,则可记其长为15~40(50) μm。若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很大差距时,可记载3个数字,即最小 值、常见值(不是平均值)和最大值,如长20~40~80μm。 在大小和数量的描述上,允许有少量超出上下限范围的数值,但超出的数字一般不得超过±10%。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主要有用于叶类中药鉴别的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中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 (1)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主要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等一些菌类的代谢 产物,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8种毒素(B1,B2,B2a,G1,G2,G2a,M1,M2)。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可使多 种实验动物发生癌症。目前世界各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5μg/kg)。主要检测方 法有:薄层-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示波极谱法等
(2)中药一般杂质限量检查的内容:包括:重金属的检查,砷盐的检查,铁盐的检查,氯化物的检查。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 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 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 本草著作。 公元420~479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 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尤其重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对比 鉴别。 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 为11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 大约在公元908~923年,《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对中药的形态、炮制、性味功能等记载颇详,书中有采用水试 法综合鉴定品种和质量的记载。 公元973年,宋·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一卷),简称《开宝本草》,载药983种。 1061年,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中药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该书首创 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药图的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反映了当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和药材的质量 评价。是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有关中药鉴定的内容,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 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的重要文献,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也是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重要本草著作。 1116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根据实地考察和医疗实践经验,著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该书载药470种,侧 重药材的鉴别,提出了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点,甚为后世推崇。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 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1566年,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十二卷,载药742种)一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贸易别真 假"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体与其生长环境统一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一般规律,以及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 系。 1593年,李中立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药鉴别经验,著成了《本草原始》,全书载药材图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 生图,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该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 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较为完善。 1765年,赵学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材921种,书中有716种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未记载的,它是清 代新增中药材品种最多的一部本草著作
(2)中药一般杂质限量检查的内容:包括:重金属的检查,砷盐的检查,铁盐的检查,氯化物的检查。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 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 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 本草著作。 公元420~479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 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尤其重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对比 鉴别。 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 为11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 大约在公元908~923年,《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对中药的形态、炮制、性味功能等记载颇详,书中有采用水试 法综合鉴定品种和质量的记载。 公元973年,宋·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一卷),简称《开宝本草》,载药983种。 1061年,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中药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该书首创 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药图的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反映了当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和药材的质量 评价。是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有关中药鉴定的内容,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 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的重要文献,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也是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重要本草著作。 1116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根据实地考察和医疗实践经验,著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该书载药470种,侧 重药材的鉴别,提出了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点,甚为后世推崇。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 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 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1566年,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十二卷,载药742种)一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贸易别真 假"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体与其生长环境统一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一般规律,以及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 系。 1593年,李中立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药鉴别经验,著成了《本草原始》,全书载药材图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 生图,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该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 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较为完善。 1765年,赵学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材921种,书中有716种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未记载的,它是清 代新增中药材品种最多的一部本草著作
1848年,吴其濬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 1714种,该书为药用植物学专著。 (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一生药学。生药 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 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有生货原药之意,亦称为"药材"。 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 1806年,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 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 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 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 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 为"生药”。 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一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 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 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 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 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 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 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 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 量评价研究。 1985年Mu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 定。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 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 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 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了中药材化学对照准品的研究
1848年,吴其濬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 1714种,该书为药用植物学专著。 (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生药 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 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有生货原药之意,亦称为"药材"。 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 1806年,德国药师Sertü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 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 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 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 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 为"生药"。 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 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 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 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 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 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 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 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 量评价研究。 1985年Mull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 定。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 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 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 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了中药材化学对照准品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发现,中药鉴定的方法不断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分析 (ECA)技术、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免疫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光 谱(ICP)、药效学和药动学等边缘学科现代先进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使对中药的品种 鉴定与质量评价从朴素的认识论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法论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中药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大方法学 体系,其中生物鉴定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药鉴定的概念逐渐趋于完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中药材扩展到了饮 片和中成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药材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即药 用部位或剂型名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位于前,药名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置于后,当然也有例外。其中药名通常使用药用 动、植物的学名或原矿物的拉丁名等,亦有使用汉语拼音的和俗名的。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 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1)扫描电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察见或图像不清晰、或难于判断的各种中药粉末微观特征的识 别,以及花粉、叶类、果皮和种子类等中药表面特征的观察。目前在研究中药表面构造和细胞微观特征方面,均取得了不 少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通过观察植物药的气孔、毛茸、腺体、蜡质、角质层、导管、纤维、石细胞、花粉粒、孢子和 动物的体壁和鳞片等细胞和组织,以及矿物药的晶体等,对中药的品种鉴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研究曾发现:麻黄 导管具有的麻黄式穿孔板是由具缘纹孔退化形成的:珍珠粉中的掺伪物珍珠层粉是斜方柱状排列成行的棱柱层碎片等,解 决了中药鉴定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2)偏光显微镜技术:偏光显微技术主要适用于物类中药的鉴定,通常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 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 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 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矿物磨片的制法: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并 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cm×2cm;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 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mm×42mm或更大,厚为0.1~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 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mm×15mm~20mm×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 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刚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被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 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品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 过,加以黏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 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 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 称为多色性。 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 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突起和糙面:矿物药的突起决定于矿物药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标准树胶折射率为1.54)之差,差数愈大突起愈高。如 物药的折射率大于树胶折射率为正突起,反之为负突起。决定突起正负,可利用贝克线。提升镜筒,贝克线向矿物药移 动,表明矿物药折射率大于树胶,如贝克线向树胶移动,则矿物药折射率较树胶小。糙面是矿物药表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 一种现象,有些矿物药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的好象很粗糙,凹凸不平;一般突起愈高,糙面亦愈显著。在集合体中,矿 物药与矿物药的折射率可相互比较
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发现,中药鉴定的方法不断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分析 (ECA)技术、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免疫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光 谱(ICP)、药效学和药动学等边缘学科现代先进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使对中药的品种 鉴定与质量评价从朴素的认识论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法论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中药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大方法学 体系,其中生物鉴定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药鉴定的概念逐渐趋于完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中药材扩展到了饮 片和中成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药材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即药 用部位或剂型名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位于前,药名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置于后,当然也有例外。其中药名通常使用药用 动、植物的学名或原矿物的拉丁名等,亦有使用汉语拼音的和俗名的。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 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1)扫描电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察见或图像不清晰、或难于判断的各种中药粉末微观特征的识 别,以及花粉、叶类、果皮和种子类等中药表面特征的观察。目前在研究中药表面构造和细胞微观特征方面,均取得了不 少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通过观察植物药的气孔、毛茸、腺体、蜡质、角质层、导管、纤维、石细胞、花粉粒、孢子和 动物的体壁和鳞片等细胞和组织,以及矿物药的晶体等,对中药的品种鉴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研究曾发现:麻黄 导管具有的麻黄式穿孔板是由具缘纹孔退化形成的;珍珠粉中的掺伪物珍珠层粉是斜方柱状排列成行的棱柱层碎片等,解 决了中药鉴定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2)偏光显微镜技术:偏光显微技术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的鉴定,通常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 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 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 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矿物磨片的制法: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并 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 2cm×2cm ;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 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mm×42mm或更大,厚为 0.1~0.2mm )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 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mm×15mm ~20mm× 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 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刚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被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 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品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 过,加以黏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 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 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 称为多色性。 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 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突起和糙面:矿物药的突起决定于矿物药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标准树胶折射率为1.54)之差,差数愈大突起愈高。如矿 物药的折射率大于树胶折射率为正突起,反之为负突起。决定突起正负,可利用贝克线。提升镜筒,贝克线向矿物药移 动,表明矿物药折射率大于树胶,如贝克线向树胶移动,则矿物药折射率较树胶小。糙面是矿物药表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 一种现象,有些矿物药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的好象很粗糙,凹凸不平;一般突起愈高,糙面亦愈显著。在集合体中,矿 物药与矿物药的折射率可相互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