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学习提示:本章内容包括基本要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动力学常用术 语与参数、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重点内容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生物 利用度与溶出度。 一、概述 ★【考点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探讨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考点2】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 学参数解析方法: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 学的关系: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1】吸收 影响因素有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剂型因素。 1、生理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液的pH约为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的吸收:小肠部位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胃肠液中含有的胆盐、酶 类及蛋白质等物质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碱性药 物在胃中的吸收: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由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以及药 物性质等):其他(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 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未解离的分子型药 物易于透过细胞膜):药物的溶出速度(减少药物粒径、采用药物的亚稳定型晶型、制成盐 类或固体分散体等方法,加快药物的溶出,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3、剂型因素包括: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固体制剂的崩解是药物溶出和吸收的前提): 剂型(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 片):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考点2】分布 影响因素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血液循环和血管通透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十九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学习提示:本章内容包括基本要求、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动力学常用术 语与参数、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重点内容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生物 利用度与溶出度。 一、概述 ★【考点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探讨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考点 2】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药物在体内经时量变过程和药物动力学模型;发展新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物动力 学参数解析方法;探讨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 学的关系;研究药物制剂体外的动力学特征与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 1】吸收 影响因素有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剂型因素。 1、生理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液的 pH 约为 1.0 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的吸收;小肠部位的 pH 通常为 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胃肠液中含有的胆盐、酶 类及蛋白质等物质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弱碱性药 物在胃中的吸收;影响胃排空速率的主要因素由胃内容物的体积、食物的类型、体位以及药 物性质等);其他(消化道吸收部位血液或淋巴循环的途径及其流量大小、胃肠本身的运动 及食物等)。 2、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未解离的分子型药 物易于透过细胞膜);药物的溶出速度(减少药物粒径、采用药物的亚稳定型晶型、制成盐 类或固体分散体等方法,加快药物的溶出,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3、剂型因素包括: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固体制剂的崩解是药物溶出和吸收的前提); 剂型(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 片);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考点 2】分布 影响因素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血液循环和血管通透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血脑屏障与血胎屏障。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可逆过程,具有饱和现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可影响 其分布:合并用药时,药物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可导致药物分布的改变,影响药物的作用强 度和作用时间:药物分布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是毛细血管通透性。 【考点3】代谢 主要部位在肝脏。药物代谢反应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影响因素有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生理因素 【考点4】排泄 肾脏为主要的排泄器官,其次是胆汁排泄,也可由乳汁、唾液、汗腺等途径排泄。肾小 管的重吸收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密切相关。 三、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 【考点1】常用术语 1、隔室模型:根据药物在体内速度的差异分单室模型、双室模型。 2、生物半衰期: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表观分布容积(V):药物按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匀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溶剂。大小反映 了药物的分布特性。 4、体内总清除率:从机体或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 物。 【考点2】转运的速度过程 1、一级速度过程:半衰期与剂量无关: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与剂量呈正比: 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呈正比。 2、零级速度过程:消除过程属于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药 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取决于剂量的大小。 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米氏动力学过程 【考点3】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溶剂的计算 t2=0.693/K:V=X/ 【考点4】单室模型单(多)剂量静注、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计 算公式 单室模型单剂量静注:C=0e
血脑屏障与血胎屏障。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可逆过程,具有饱和现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可影响 其分布;合并用药时,药物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可导致药物分布的改变,影响药物的作用强 度和作用时间;药物分布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是毛细血管通透性。 【考点 3】代谢 主要部位在肝脏。药物代谢反应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影响因素有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生理因素 【考点 4】排泄 肾脏为主要的排泄器官,其次是胆汁排泄,也可由乳汁、唾液、汗腺等途径排泄。肾小 管的重吸收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 pH 和尿量密切相关。 三、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 【考点 1】常用术语 1、隔室模型:根据药物在体内速度的差异分单室模型、双室模型。 2、生物半衰期: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按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匀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溶剂。大小反映 了药物的分布特性。 4、体内总清除率:从机体或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 物。 【考点 2】转运的速度过程 1、一级速度过程:半衰期与剂量无关;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与剂量呈正比; 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呈正比。 2、零级速度过程:消除过程属于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药 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取决于剂量的大小。 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米氏动力学过程 【考点 3】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溶剂的计算 t1/2=0.693/K;V=X/C 【考点 4】单室模型单(多)剂量静注、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计 算公式 单室模型单剂量静注:C=C0e -kt
单室模型多剂量静注:C=Ge“(1-e)/(1-e*) 静脉滴注:C=(1-)K/KV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C=(et-ear)FX/N(Ka-) 四、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考点1】生物利用度的含义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考点2】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其中参 比制剂是静脉注射时,得到的比率是绝对生物利用度。 ★【考点3】生物利用度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1)受试者的选择18-40岁,同一批年龄不宜相差10岁。18-24例。实验前两周内 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实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的饮料,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2)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试验制剂应获得临床试验批文:参比制剂应选择国内外同 类上市主导产品。 (3)试验设计:1个受试制剂和1个参比制剂采用双周期的交叉试验设计。两个试验 周期应不少于10个半衰期,通畅间隔1周或2周。对于3个制剂,即2两个受试制剂和1 个标准参比制剂,宜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 单次给药试验一般应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前部至少取4个点,峰后部取6个或6个 以上的点,峰时间附近应有足够的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少于12个点。一般采样持续到血药 浓度为C.的1/10-1/20或持续3-5个半衰期。测定尿药浓度,至少持续7个半衰期。 多剂量给药试验,一般按临床常规方法连续给药一定时间,不少于药物7个半衰期后, 开始测定谷浓度,测定谷浓度至少3次:达稳态后至少测定一个剂量间隔的血药浓度-时间 曲线。 ★【考点4】溶出度测定的目的、方法及操作要点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目的: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检查溶出度,确保临床使用安全、稳定、有效:考察不同制 剂配方、制备工艺对主药成分溶出度的影响:比较不同固体剂型中的溶出度,作为剂型选择 的依据:研究药物不同晶型、颗粒状态的溶出行为:探索制剂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 的关系,建立制剂的溶出度检查方法
单室模型多剂量静注:C= C0e -kt (1- e -nkτ )/ (1- e -kτ ) 静脉滴注: C=(1-)K0/KV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C=( e -kt - e -kat )KaFXO/V(Ka-K) 四、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考点 1】生物利用度的含义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考点 2】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其中参 比制剂是静脉注射时,得到的比率是绝对生物利用度。 ★【考点 3】生物利用度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1)受试者的选择 18-40 岁,同一批年龄不宜相差 10 岁。18-24 例。实验前两周内 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实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的饮料,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2)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试验制剂应获得临床试验批文;参比制剂应选择国内外同 类上市主导产品。 (3)试验设计:1 个受试制剂和 1 个参比制剂采用双周期的交叉试验设计。两个试验 周期应不少于 10 个半衰期,通畅间隔 1 周或 2 周。对于 3 个制剂,即 2 两个受试制剂和 1 个标准参比制剂,宜采用 3×3 拉丁方试验设计。 单次给药试验一般应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前部至少取 4 个点,峰后部取 6 个或 6 个 以上的点,峰时间附近应有足够的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少于 12 个点。一般采样持续到血药 浓度为 Cmax 的 1/10-1/20 或持续 3-5 个半衰期。测定尿药浓度,至少持续 7 个半衰期。 多剂量给药试验,一般按临床常规方法连续给药一定时间,不少于药物 7 个半衰期后, 开始测定谷浓度,测定谷浓度至少 3 次;达稳态后至少测定一个剂量间隔的血药浓度-时间 曲线。 ★【考点 4】溶出度测定的目的、方法及操作要点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目的: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检查溶出度,确保临床使用安全、稳定、有效;考察不同制 剂配方、制备工艺对主药成分溶出度的影响;比较不同固体剂型中的溶出度,作为剂型选择 的依据;研究药物不同晶型、颗粒状态的溶出行为;探索制剂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 的关系,建立制剂的溶出度检查方法
方法:转篮法、桨法、循环法和崩解仪法。2005版药典采用转篮法(第一法)和浆法 (第二法和第三法)。 操作要点:一般采用圆底烧杯,搅拌时不留死角:转篮或搅拌浆的转速保持恒定,运转 时应保持平稳:首先推荐选用新鲜蒸馏水:取样时间为45分钟,要求样品溶出为标示量的 70%以上。 【考点5】溶出度常用参数 ①累积溶出最大量Y∞。为溶出操作经历相当长时间后,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或有效 成分和指标成分累积溶出的量大量,通常为100%或接近100%:②出现累积溶出百分比最高 的时间tmax:③溶出50%的时间t0.5或t50%:④溶出某百分比的时间td表示溶出63.2% 的时间:⑤累积溶出百分比-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 上述溶出度参数,亦可通过单指数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威布尔(Weibul1)分布 模型等,拟合方程寻求参数。 ★【考点6】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 相关性判断: (1)药物溶出50%的时间(t0)与体内峰浓度(C)、蜂时(T)、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下的面积(AC之间的相关性。 (2)药物溶出百分比与药物吸收百分数的相关性
方法:转篮法、桨法、循环法和崩解仪法。2005 版药典采用转篮法(第一法)和浆法 (第二法和第三法)。 操作要点:一般采用圆底烧杯,搅拌时不留死角;转篮或搅拌浆的转速保持恒定,运转 时应保持平稳;首先推荐选用新鲜蒸馏水;取样时间为 45 分钟,要求样品溶出为标示量的 70%以上。 【考点 5】溶出度常用参数 ①累积溶出最大量 Y∞。为溶出操作经历相当长时间后,有效成分、指标成分,或有效 成分和指标成分累积溶出的量大量,通常为 100%或接近 100%;②出现累积溶出百分比最高 的时间 tmax;③溶出 50%的时间 t0.5 或 t50%;④溶出某百分比的时间 td 表示溶出 63.2% 的时间;⑤累积溶出百分比-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AUC。 上述溶出度参数,亦可通过单指数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威布尔(Weibull)分布 模型等,拟合方程寻求参数。 ★【考点 6】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 相关性判断: (1)药物溶出 50%的时间(t50)与体内峰浓度(Cmax)、蜂时(T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下的面积(AUC)之间的相关性。 (2)药物溶出百分比与药物吸收百分数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