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 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 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 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 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 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硏究,精通西学。据说 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 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 埋头精硏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晩清大臣张之泂幕僚20余年。后曾任 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 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 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 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 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 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 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 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 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 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 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 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 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 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 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 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 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 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 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岀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 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杄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 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 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 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
2013 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 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 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 1857 年,卒于 1928 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 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 人布朗先生疼爱,10 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 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 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 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 40 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 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 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 20 余年。后曾任 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 等 9 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 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 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 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 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 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 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 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 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 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 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 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 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 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 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 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 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 “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 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 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 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 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
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润于东西方语 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 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 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 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 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 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土”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 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 直抵这个生前嬉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 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土” 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5分)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 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 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 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 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 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 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分) 答 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6分) 答: 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 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 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润于东西方语 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 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 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 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 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 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 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 直抵这个生前嬉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 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 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 04 月 19 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5 分)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 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 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 浮、 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 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 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 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 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 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 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 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 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 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 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 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 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 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 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 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 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 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 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 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 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 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 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 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 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 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 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 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 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 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 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 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 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 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 800 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 40 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 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 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 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 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 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 年 10 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 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 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 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 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 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 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 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 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5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 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 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 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事?(6分) 答 7.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 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分) 答 8.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 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8分) 答 参考答案 1.BE[A项,“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项,“体 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错;D项,“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 2.①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②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 西方寻求强国之道。 3.①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②他第一个不遗余力地把国学推 向世界。③他有着骑士般的执著、痴迷,甚至偏激。 4.同意。①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精神的冷酷与毁灭,而儒家的仁义 之道,可以拯救;②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 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 不同意。①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 则与之相反;②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 偏重于道德建设。 5.AD[B项,“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C项,此事反映 出杨绛愿为丈夫分担解忧,并不反映其“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E项 “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6.①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②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 负责的态度;③由于《堂·吉诃德》影响巨大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5 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 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 C.文章写拒绝别 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 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 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一事?(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 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 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 [A 项,“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 项,“体 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错;D 项,“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 2.①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②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 西方寻求强国之道。 3.①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②他第一个不遗余力地把国学推 向世界。③他有着骑士般的执著、痴迷,甚至偏激。 4.同意。①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精神的冷酷与毁灭,而儒家的仁义 之道,可以拯救;②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 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 不同意。①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 则与之相反;②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 偏重于道德建设。 5.AD [B 项,“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C 项,此事反映 出杨绛愿为丈夫分担解忧,并不反映其“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E 项, “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6.①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②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 负责的态度;③由于《堂·吉诃德》影响巨大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7.简朴的生活表现在:①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②不 喜交际应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低调生活,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 却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 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③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 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8.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 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②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③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 个性;②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 由:③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爽 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 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 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 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 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 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 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l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 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 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 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 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 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 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 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 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 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 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 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7.简朴的生活表现在:①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②不 喜交际应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低调生活,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 却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 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③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 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8.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 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②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③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 个性;②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 由;③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 爽 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 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 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 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 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 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 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1989 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 W·F·小罗克韦尔” 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 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 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 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 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 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 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 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 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 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 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⑧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 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 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 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 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 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 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 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 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 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⑨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 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 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⑩0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 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 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 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己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 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 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 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 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 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 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年1月,钱学森主 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 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 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 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 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硏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 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 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 自行硏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 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 钱学森一直拒绝重回美国。即便是在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 校友奖”时,钱学森也没有改变主意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 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一一这些 平实而高远的话语,道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科学的荣誉感,而它们也正 是中国人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得以仰望更辽阔星空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2011年12月《国际先驱导报》)
⑧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 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 6 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 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 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 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 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 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 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 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 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⑨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 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 的 17 个人的名字,其中 7 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⑩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 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 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 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 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 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宁愿枪毙 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历经 6 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一 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 月 1 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 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 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 年 1 月,钱学森主 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 月 17 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 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 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 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 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 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 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1964 年 6 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 自行研制的导弹。4 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 10 月,导弹核武 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 年 4 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 空…… 钱学森一直拒绝重回美国。即便是在 1979 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 校友奖”时,钱学森也没有改变主意。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 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些 平实而高远的话语,道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科学的荣誉感,而它们也正 是中国人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得以仰望更辽阔星空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 2011 年 12 月《国际先驱导报》)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5分) A.北师大附中的六年学习阶段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是钱学森形成 科学创新意识的两个时期,这也足以说明读书深造对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 影响。 B.面对回国心切的钱学森,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的回国会给美国的对手 中国带去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所以依照法律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物品 C.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携妻儿返回祖国,与他们一起如 愿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而且文中在此处对钱学 森一家人进行了细节刻画,将其一家人返回祖国时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 D.钱学森在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亲自领导和参 与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近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及中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硏制、“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 发展规划。 E.作者以平实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钱学森的求学、回国、研究之路,其 中偶用描写,最后作者以议论收尾,借中国的发展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 高度评价。 2.钱学森为什么被誉为“三维科学家”?他拥有如此的荣誉都有哪些必然性的 条件?(6分) 答 3.请指出第⑥段和第⑧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答 4.“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对此有人也曾说 过:既然一切都在中国,那你又何必去美国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么?请结合文 章和实际谈谈你有何看法。(8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 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 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 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 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 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丐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 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 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5 分) A.北师大附中的六年学习阶段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是钱学森形成 科学创新意识的两个时期,这也足以说明读书深造对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 影响。 B.面对回国心切的钱学森,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的回国会给美国的对手—— 中国带去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所以依照法律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物品。 C.1955 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携妻儿返回祖国,与他们一起如 愿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而且文中在此处对钱学 森一家人进行了细节刻画,将其一家人返回祖国时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 D.钱学森在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亲自领导和参 与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近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及中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 发展规划。 E.作者以平实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钱学森的求学、回国、研究之路,其 中偶用描写,最后作者以议论收尾,借中国的发展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 高度评价。 2.钱学森为什么被誉为“三维科学家”?他拥有如此的荣誉都有哪些必然性的 条件?(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第⑥段和第⑧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对此有人也曾说 过:既然一切都在中国,那你又何必去 美国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么?请结合文 章和实际谈谈你有何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 年,22 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 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 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 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 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 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 10 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 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 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 学生喜爱。 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 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 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 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 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得不好,丰子 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一一以 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 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 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 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 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一一平凡中带 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 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 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 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 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 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 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 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 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 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 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 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 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 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 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 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 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 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 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寄情予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 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 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 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 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 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得不好,丰子 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 —以 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 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 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 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 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 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 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 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 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 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 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 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 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 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 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 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 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 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 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 年,丰 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 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 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 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 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 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 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 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5分) A.丰子恺在教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 全面深刻地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地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 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 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 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E.本文通过记叙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情节,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6.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答 7.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8.在教育子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 社会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髙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理由。(8分) 答 参考答案 1.CE[A项,除了这两个时期,在家中父亲的教育也启迪了他创新意识,且最 后一句本文未提到;B项,“依照法律”错:D项,文中提到的“亲自领导和参 与的”有“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2.因为他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首先是 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为钱学森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世界,这些都启迪 了他在科学上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家教甚严、多才多艺的母亲的谆谆教诲给他留 下了深刻的烙印;还有北师大附中培养了他的科学兴趣;还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的求学生活,给了他研究的机会 3.共同使用了直接引用的写法(对传主的语言描写)。这样引用能够突出他的父 亲及北师大附中的师长们对他形成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直接、深远影响,表达 出钱学森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感谢之情,也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 4.不矛盾。钱学森出国留学为的是在科学研究中更有造诣,而且他在新旧中国 两个时期都有回国效力的想法,只不过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让他感 到失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积极回国,并且在回国后不断地为祖国的军事科研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科研是需要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学习的,所以现今很多人留 学国外的做法也是为了提高留学者的研究本领,回国效力,使中国人民更有尊严 地幸福生活也是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 5.CE[A项,“为了更好地掌握日语”错;B项,“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 们的七月》”错:D项,“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不严密。] 6.①勤学不辍②为人师表③认真严谨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5 分) A.丰子恺在教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 全面深刻地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地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 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 1924 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 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 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E.本文通过记叙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情节,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6.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教育子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 社会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高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理由。(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E [A 项,除了这两个时期,在家中父亲的教育也启迪了他创新意识,且最 后一句本文未提到;B 项,“依照法律”错;D 项,文中提到的“亲自领导和参 与的”有“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2.因为他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首先是 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为钱学森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世界,这些都启迪 了他在科学上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家教甚严、多才多艺的母亲的谆谆教诲给他留 下了深刻的烙印;还有北师大附中培养了他的科学兴趣;还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的求学生活,给了他研究的机会。 3.共同使用了直接引用的写法(对传主的语言描写)。这样引用能够突出他的父 亲及北师大附中的师长们对他形成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直接、深远影响,表达 出钱学森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感谢之情,也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 4.不矛盾。钱学森出国留学为的是在科学研究中更有造诣,而且他在新旧中国 两个时期都有回国效力的想法,只不过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让他感 到失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积极回国,并且在回国后不断地为祖国的军事科研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科研是需要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学习的,所以现今很多人留 学国外的做法也是为了提高留学者的研究本领,回国效力,使中国人民更有尊严 地幸福生活也是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 5.CE [A 项,“为了更好地掌握日语”错;B 项,“起于 1924 年的文艺刊物《我 们的七月》”错;D 项,“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不严密。] 6.①勤学不辍 ②为人师表 ③认真严谨
7.①教学: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②绘画:用西洋画技巧表现中国 人物。③教子:用“约定”方式促孩子独立思想、独立生活。 8.观点一:同意丰子恺的教育方式。 ①有助于呵护孩子的童真。②有利于子女形成端正、高尚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 孩子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的能力 观点二:同意“狼爸”、“鹰妈”式教育 ①童真虽可爱,却是一种幼稚,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②任孩子自由发展,就是 在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③孩子自制力差,需立规管束,以避免误入 歧途。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歌时,王洛宾就已经知道新疆民歌受中 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最深,与东部民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希望有朝 日能够到新疆采撷新疆民歌,解开新疆民歌之谜。 1938年4月,王洛宾自古都西安西行,途经六盘山,在一个车马店临时宿营 这里女掌柜年轻时是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歌手,她有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 梅”,最拿手的是唱“花儿”。忧伤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无尽的凄凉,高亢婉转的 歌声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旋律朴素简单,音色真切感人。惊喜不已的王 洛宾快速记下这支“花儿”的旋律和五朵梅断断续续的词句。他真的不敢相信 六盘山下的小镇,会有这样富有情感和真切动人的歌喉。在五朵梅自编自唱的 “花儿”中,强烈的音乐性和委婉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是充满西北风情的民歌 珍品!王洛宾感慨地说:“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大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一度向往巴黎的王洛宾, 现在真正感到音乐工作的本质就是能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 艺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引导他从此走进丰富多彩的 西部民歌世界。 1938年4月28日,王洛宾一行到了兰州。在这儿,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 来兰州的维吾尔族商人。一次,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 机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姑娘》的新疆民歌。这是一首无数劳动者在长期生活 中吟唱的口传作品,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 夜没有入睡。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 充满了自然之美。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在那 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 刀阔斧地加工;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 来。在原始乐句中选择、连缀,删去枝蔓,追寻主调,将后半拍起唱的旋律改成 正拍起唱,从原始乐句中选择了主旋律,一改原曲调的平直单调。最终,一首轻 快、活泼、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族民歌诞生了。王洛宾将其歌名 定为《达坂城的姑娘》,这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 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是中国现代史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 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7.①教学: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②绘画:用西洋画技巧表现中国 人物。③教子:用“约定”方式促孩子独立思想、独立生活。 8.观点一:同意丰子恺的教育方式。 ①有助于呵护孩子的童真。②有利于子女形成端正、高尚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 孩子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的能力。 观点二:同意“狼爸”、“鹰妈”式教育 ①童真虽可爱,却是一种幼稚,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②任孩子自由发展,就是 在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③孩子自制力差,需立规管束,以避免误入 歧途。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 (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歌时,王洛宾就已经知道新疆民歌受中 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最深,与东部民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希望有朝一 日能够到新疆采撷新疆民歌,解开新疆民歌之谜。 1938 年 4 月,王洛宾自古都西安西行,途经六盘山,在一个车马店临时宿营。 这里女掌柜年轻时是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歌手,她有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 梅”,最拿手的是唱“花儿”。忧伤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无尽的凄凉,高亢婉转的 歌声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旋律朴素简单,音色真切感人。惊喜不已的王 洛宾快速记下这支“花儿”的旋律和五朵梅断断续续的词句。他真的不敢相信, 六盘山下的小镇,会有这样富有情感和真切动人的歌喉。在五朵梅自编自唱的 “花儿”中,强烈的音乐性和委婉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是充满西北风情的民歌 珍品!王洛宾感慨地说:“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大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一度向往巴黎的王洛宾, 现在真正感到音乐工作的本质就是能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 艺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引导他从此走进丰富多彩的 西部民歌世界。 1938 年 4 月 28 日,王洛宾一行到了兰州。在这儿,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 来兰州的维吾尔族商人。一次,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 机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姑娘》的新疆民歌。这是一首无数劳动者在长期生活 中吟唱的口传作品,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 一夜没有入睡。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 充满了自然之美。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在那 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 刀阔斧地加工;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 来。在原始乐句中选择、连缀,删去枝蔓,追寻主调,将后半拍起唱的旋律改成 正拍起唱,从原始乐句中选择了主旋律,一改原曲调的平直单调。最终,一首轻 快、活泼、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族民歌诞生了。王洛宾将其歌名 定为《达坂城的姑娘》,这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 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是中国现代史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 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