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30分钟分值: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 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 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 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 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 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 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 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 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 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 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 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 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 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比如,一盒88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 欺騙。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 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 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2013 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30 分钟 分值:2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 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 有 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 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 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 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 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 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 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 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 GDP 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 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 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 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 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比如,一盒 88 888 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 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 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 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 将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选自 2012 年 2 月 8 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 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 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 2.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3分)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 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 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 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 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 的发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 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 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 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 平。[ 2 . 对于 “文 化创 意产 业 ”和 “文 化创 意事 业 ”关 系的 表述 ,符 合原 文意 思的 一 项 是 ( )(3 分)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 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 GDP 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 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 升, 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 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 的发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 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 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 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 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 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 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 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 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 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 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 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 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 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ˆ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 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雅”不仅 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 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 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 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 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 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 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 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 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 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 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 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 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 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 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 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 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雅”不仅 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 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 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 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 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
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也就 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 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 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 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 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 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 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 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 提升文化境界! 4.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 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 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 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 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5.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 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 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
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也就 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 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 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 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 ,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 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 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 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 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 提升文化境界! 4.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 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 .在人 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 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 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 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5.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 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 有陋意,是 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
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 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 广泛的适用性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 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 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 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来源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 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 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 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 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 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 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 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 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 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 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 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 广泛的适用性。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 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 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 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来源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 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 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 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 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 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 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 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 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 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 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 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 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 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 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 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 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 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 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 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 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 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 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 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 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 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 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来源 7.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 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 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 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 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 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 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 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 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 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 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 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 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 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 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 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 乃至发、牙、舌、 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 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 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 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 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 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 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来源: 7.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 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 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 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 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 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 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 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 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 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 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 物。 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 《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 学、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 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答案 1.C[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 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 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 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 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 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 医 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 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 《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 学、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 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答案 1.C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 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 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2.A[B项,“硬指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急可缓”。C项,应 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 只改为“注重”。D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3.B[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极有可能”。] 4.B[“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5.D[A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项,“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 片面。C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 6.A[B项,“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C项, 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D项,“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依据 7.A[“没有中医’这个说法改为“没有中医'这个名词”。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已 有“中医”这个说法,但这是个动词,意思是“合乎医理”: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名词,指的 是中国医学。] 8.C[八脉十三经不是气的聚藏之地,而是“疏导气的管道”。参见第四段对阴阳学说和五 行学说的解释。] 9.D「“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有误,应是“不能完全相容”。参见最后一段。]
2.A [B 项,“硬指 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急可缓”。C 项,应 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 “只”改为“注重”。D 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3.B [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极有可能”。] 4.B [“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5.D [A 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 项,“‘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 片面。C 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 6.A [B 项,“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C 项, 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D 项,“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依据。] 7.A [“没有‘中医’这个说法”改为“没有‘中医’这个名词”。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已 有“中医”这个说法,但这是个动词,意思是“合乎医理”;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名词,指的 是中国医学。] 8.C [八脉十三经不是气的聚藏之地,而是“疏导气的管道”。参见第四段对阴阳学说和五 行学说的解释。] 9.D [“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有误,应是“不能完全相容”。参见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