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院(系)名称_理”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方法 课程层次(本/专)_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数学类 课程负责人_曲小钢 申报日期20094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二O0九年三月十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请书 院(系)名 称 理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计算方法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数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曲小钢 申 报 日 期 200 9 .4 .2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二 OO 九年三月十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申报表文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请以word文栏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弓,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姓名 曲小钢 性别 出生年月 1959年12月 基最终学历 研究生职称教授电话|(029)8220689 本学位 硕士 职务支部书记传真 信所在院(系理学院 E-mail gxg7828@sina.com 息|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710055)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 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1.组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8,课题负责人 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2003年一2007年,课题 负责人; 近期研究论文: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具有边梁加固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2作者, 2009; 1-3|2.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计算物理,第2作者,200: 学|3矩阵的次对角化和正交次对角化的条件及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作者,200 术|4.色散方程的两个隐式差分格式,山东科学,200第2作者,2008 研/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高等数学(184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6学时,3届,共10个班,总人数 究|306人 2.线性代数(40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4学时周,1届,共4个班,总人数 120人 3.数理方程(80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6学时/周,5届,总人数730人: 4.专业外语(40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4学时,1届,共1班,总人数25人 5.微分方程数值解法(40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4学时,4届,总人数20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毕业设计:研究生7人,本科4人(信息与计算科学04级) 指导研究生:11人,5届,其中4人已毕业 近五年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1.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证研究,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03-2005年 2.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数学专业,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年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规划及定位分析,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年 2
2 1.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 本 信 息 姓 名 曲小钢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 年 12 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9)82205689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支部书记 传 真 所在院(系) 理 学 院 E-mail qxg7828@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710055) 1-3 学 术 研 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 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1.组合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省教育厅项目,2005-2008,课题负责人; 2.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2003 年-2007 年,课题 负责人; 近期研究论文: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具有边梁加固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 2 作者, 2009; 2.薄板弯曲问题的变分-差分方法研究,计算物理,第 2 作者,2009; 3.矩阵的次对角化和正交次对角化的条件及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 2 作者,2006; 4.色散方程的两个隐式差分格式,山东科学,2008,第 2 作者,2008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高等数学(184 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 6 学时,3 届,共 10 个班,总人数 306 人; 2.线性代数(40 课时/届):学科基础课,每周 4 学时/周,1 届,共 4 个班,总人数 120 人; 3.数理方程(80 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 6 学时/周,5 届,总人数 730 人; 4.专业外语(40 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 4 学时,1 届,共 1 班,总人数 25 人; 5.微分方程数值解法(40 课时/届):研究生课,每周 4 学时,4 届,总人数 20 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毕业设计:研究生 7 人,本科 4 人(信息与计算科学 04 级) 指导研究生: 11 人,5 届,其中 4 人已毕业 近五年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 1.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证研究,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03-2005 年; 2.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数学专业,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 年;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规划及定位分析,校面上教改项目,2005-2008 年
近五年出版的教材、著作和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高等数学习题集》,西安地图出版社,副主编,2004 计算方法学习导引》,陕西科技出版社,主编,203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4作者,2005 4.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2 作者,2005年 5.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之管见,唐都学刊,第3作者,2005 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5年,获2005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西安建筑科大,排名第三 2004年,获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优秀基础课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性出生年月职称学历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别 曲小钢男|1959.12教授骨干教师 课程负责人 李大可男1958.11副教授 主讲教师,课程安排 2-1 庞永锋男1975.06讲师 网络建设,教学研究 人员构L权豫西女19212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成(含L乔学军男1970.01副教授骨干教师主讲教师,课程建设 外聘教林芳女197.12|副教授骨干教师主讲教师,教学改革 师)|潘智民男1956.03|副教授骨干教师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张俊敏男|1972.03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王兰芳|女1974.06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翟美娟女1977.04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史加荣|男|1979.06讲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3 近五年出版的教材、著作和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高等数学习题集》,西安地图出版社,副主编,2004; 2.《计算方法学习导引》,陕西科技出版社,主编,2003; 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 4 作者,2005; 4.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第 2 作者,2005 年; 5.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之管见,唐都学刊,第 3 作者,2005。 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5 年,获 2005 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西安建筑科大,排名第三; 2004 年,获 2004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优秀基础课任课教师。 [1] 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构 成(含 外聘教 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曲小钢 男 1959.12 教 授 骨干教师 课程负责人 李大可 男 1958.11 副教授 主讲教师,课程安排 庞永锋 男 1975.06 讲 师 网络建设,教学研究 权豫西 女 1972.12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乔学军 男 1970.01 副教授 骨干教师 主讲教师,课程建设 林 芳 女 1971.12 副教授 骨干教师 主讲教师,教学改革 潘智民 男 1956.03 副教授 骨干教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张俊敏 男 1972.03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王兰芳 女 1974.06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翟美娟 女 1977.04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史加荣 男 1979.06 讲 师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 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 果 本教学队伍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从学缘 2-2|结构看,教师队伍的成员从10多个不同学校取得不同学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 教学队|的教师占9%.该队伍的平均年龄40岁。他们每年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计算方 伍整体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已经形成了阵容庞大、年富力强、年龄、职称、学历、知 情况|识结构合理的生力军 该队伍中的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不仅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多数教师还承担 着全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 的教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基础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知识结构之间 的联系角度去组织教学。 2-3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 教学改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 革与教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 学研究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 超过五项 1.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 (1)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2)教材配套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3)教学方法创新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4)应用案例分析及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1)课程组坚持以创办精品课程为目标,长期坚持教学法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 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丰硕成果。 (2)加强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 (3)加强教材配套建设,积极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配套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配套和 不断更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以为学生形成 自主的学习环境; (4)积极釆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上习题课与讨论课、课后答疑 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 教学方法的关系等; (5)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重 视学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经过长期的努力,教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已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 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通过特殊课件的展示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4 2-2 教学队 伍整体 情 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 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 果。 本教学队伍现有教师 11 名,其中教授 1 名,副教授 4 名,讲师 6 名。从学缘 结构看,教师队伍的成员从 10 多个不同学校取得不同学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 的教师占 91%. 该队伍的平均年龄 40 岁。他们每年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计算方 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已经形成了阵容庞大、年富力强、年龄、职称、学历、知 识结构合理的生力军。 该队伍中的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不仅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多数教师还承担 着全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 的教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基础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知识结构之间 的联系角度去组织教学。 2-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 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 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 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 超过五项)。 1. 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 (1)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2) 教材配套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 (3) 教学方法创新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4) 应用案例分析及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1) 课程组坚持以创办精品课程为目标,长期坚持教学法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 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丰硕成果。 (2) 加强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 (3) 加强教材配套建设,积极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配套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配套和 不断更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以为学生形成 自主的学习环境; (4) 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上习题课与讨论课、课后答疑 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 教学方法的关系等; (5) 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重 视学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 经过长期的努力,教学改革有创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坚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已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 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通过特殊课件的展示,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3)重视数学思想,现代数学观点的讲述,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计算及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及工程意识;坚持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重视 学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4.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1)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综合素质探索与实践,2005年,李大可,第一作 者 (2)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2005年,乔学军,第一作 者 (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与实践,2005年,乔学军,第一作者 (4)用 Hilbert空间的性质证明定积分不等式,2006年,庞永锋,第一作者 5.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2005年,获2005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西安建筑科大,曲小钢, 排名第三 (2)2004年,获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优秀基础课任课教师,曲 小钢 (3)陕西省数学会2007年青年优秀论文,庞永锋,排名第 (4)2003年获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西安建筑技科技大学,李大可,排名 (5)2008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张俊敏 (6)2004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大可,排名第四; 教学改 革与教
5 2-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3) 重视数学思想,现代数学观点的讲述,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计算及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及工程意识;坚持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重视 学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搭建了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4.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1) 加强数学建模教育 提高数学综合素质,探索与实践,2005 年,李大可, 第一作 者; (2)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与实践,2005 年,乔学军,第一作 者; (3)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与实践,2005 年,乔学军,第一作者; (4) 用 Hilbert 空间的性质证明定积分不等式,2006 年,庞永锋,第一作者; 5.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 2005 年,获 2005 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西安建筑科大,曲小钢, 排名第三 (2) 2004 年,获 2004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优秀基础课任课教师, 曲 小钢 (3) 陕西省数学会 2007 年青年优秀论文,庞永锋,排名第一; (4) 2003 年获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西安建筑技科技大学,李大可,排名 第二; (5) 2008 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张俊敏 (6) 2004 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大可,排名第四; fk ()
3.课程描述 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计算方法》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科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其内容 丰富,实用性强。它是专门研究和探索科学计算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工程、经济、金融与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计算方法》课程原隶属本校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基础课部易名为理学院后,现隶属 理学院数学系工程数学教研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我校《计算方法》课程主要依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来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在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运算”、“由浅入深、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计算方法》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根据我校立足 于培养具有理科支撑的工科人才的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工科数学委员会对本课程 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制订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以新大纲指导全校计 算方法的教学。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计算方法》课程新的基本 要求,为配合新的课程要求的实施,针对各专业的不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计算 方法》教材,自使用以来,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方法》课程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我们又编制了《计算方 法》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的 局面。同时,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不断提高。老教师知识渊 博、教学经验丰富,新教师思想活跃、知识新颖,有创新精神。我们组织的有老中青教师参 加的讨论班,在知识传递、科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探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系逐渐形成一 支结构合理、学术素质较高,锐意进取的《计算方法》课程师资队伍
6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计算方法》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科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其内容 丰富,实用性强。它是专门研究和探索科学计算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工程、经济、金融与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计算方法》课程原隶属本校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基础课部易名为理学院后,现隶属 理学院数学系工程数学教研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我校《计算方法》课程主要依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来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在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运算”、“由浅入深、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计算方法》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根据我校立足 于培养具有理科支撑的工科人才的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工科数学委员会对本课程 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制订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以新大纲指导全校计 算方法的教学。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根据 1995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计算方法》课程新的基本 要求,为配合新的课程要求的实施,针对各专业的不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计算 方法》教材,自使用以来,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方法》课程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我们又编制了《计算方 法》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的 局面。同时,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不断提高。老教师知识渊 博、教学经验丰富,新教师思想活跃、知识新颖,有创新精神。我们组织的有老中青教师参 加的讨论班,在知识传递、科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探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系逐渐形成一 支结构合理、学术素质较高,锐意进取的《计算方法》课程师资队伍
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內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与效果) “计算方法”课程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土木工 程等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进行数学研究与数 学应用的基石。通过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使学生受到最基本的计算数学训练。提高本科生应用 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快速推进,许多工程问题和非常复杂、重要的社会、 经济问题急切地需要人们去研究,如工程可靠性度量、金融风险、保险精算、环境保护、可 持续发展等领域需要运用计算方法知识。它是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之后,理工、经管类所 有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 质具有其他任何数学类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实现各类专业培养研究型、探索型、创 新型人才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基础实践的平台。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方法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 力,并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需的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注重理 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提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和扩展“计算方法”的 基础理论知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为专业后续课程 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引论(2学时) 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6学时) 插值与拟和(6学时);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6学时); 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6学时)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4学时) 由于本科教育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基础性,为此,我们在制订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同时, 也研究了相应的教学大纲的改进,以避免教学内容偏窄、偏深、偏专的倾向,构建不同专业 需求的新框架、新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貌、基本架构、 基本原理、基本趋势,形成较高的立足点和视野
7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与效果) “计算方法”课程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土木工 程等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进行数学研究与数 学应用的基石。通过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使学生受到最基本的计算数学训练。提高本科生应用 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快速推进,许多工程问题和非常复杂、重要的社会、 经济问题急切地需要人们去研究,如工程可靠性度量、金融风险、保险精算、环境保护、可 持续发展等领域需要运用计算方法知识。它是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之后,理工、经管类所 有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 质具有其他任何数学类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实现各类专业培养研究型、探索型、创 新型人才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基础实践的平台。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方法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 力,并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需的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注重理 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和扩展“计算方法”的 基础理论知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为专业后续课程 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引论(2 学时); 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6 学时); 插值与拟和(6 学时);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6 学时); 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6 学时);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4 学时); 由于本科教育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基础性,为此,我们在制订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同时, 也研究了相应的教学大纲的改进,以避免教学内容偏窄、偏深、偏专的倾向,构建不同专业 需求的新框架、新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貌、基本架构、 基本原理、基本趋势,形成较高的立足点和视野
8
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 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研室有计划、有步骤。为了构建适合我校专业特点的教材体系,教 硏室组织教师潜心研究计算方法课程的改革教材,岀版了《计算方法》《计算方法要点与解 题》、等教材和教学辅导书,通过编写教材,不仅使我们的教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课 程内容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反过来也提高了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 2.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情况 为了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除了上述教材之外我们积极地有选择地向学生推 荐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的国内外重要参考书。如何旭初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数 学简明教程》:徐萃薇编,高等教育岀版社岀版的《计算方法导论》:邓建中、葛仁杰、程正 兴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方法》等。另外,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也向 他们推荐英文原版教材 (1)<Numerical Analysis(Seventh Edition), Richard L. Burden &J. Douglas F aires (2)<Numerical Methods Using Matlab(Fourth Edition)), John H. Mathews &Ku rtis d. fink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数学系的资料室拥有适合本科生学习的各类教材、辅助性资 料和课外读物,完全满足了本科学生学习、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的使用。 另外,我们还制作了与主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从多 种角度去阐释各个部分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使教学效果得 以提升。该课件已经上网,供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供上课教师参考或使用,在课件的使用 上,不一刀切,充分展示每位教师的个性 3.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已经建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计算方法》精品课程教学网,这些教学资源包括 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用于教学的应用案例分析、自测题等,可供师生共享,这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了他 们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我们还在网上开辟了“信息公告”、“网上答疑”等栏目 将极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环
9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 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研室有计划、有步骤。为了构建适合我校专业特点的教材体系,教 研室组织教师潜心研究计算方法课程的改革教材,出版了《计算方法》、《计算方法要点与解 题》、等教材和教学辅导书,通过编写教材,不仅使我们的教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课 程内容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反过来也提高了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 2.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情况 为了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除了上述教材之外我们积极地有选择地向学生推 荐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的国内外重要参考书。如何旭初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数 学简明教程》;徐萃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方法导论》;邓建中、葛仁杰、程正 兴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方法》等。另外,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也向 他们推荐英文原版教材: (1)《Numerical Analysis (Seventh Edition》,Richard L. Burden & J. Douglas F aires (2)《Numerical Methods Using Matlab (Fourth Edition)》,John H. Mathews & Ku rtis D. Fink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数学系的资料室拥有适合本科生学习的各类教材、辅助性资 料和课外读物,完全满足了本科学生学习、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的使用。 另外,我们还制作了与主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从多 种角度去阐释各个部分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使教学效果得 以提升。该课件已经上网,供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供上课教师参考或使用,在课件的使用 上,不一刀切,充分展示每位教师的个性。 3.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已经建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计算方法》精品课程教学网,这些教学资源包括 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用于教学的应用案例分析、自测题等,可供师生共享,这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了他 们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我们还在网上开辟了 “信息公告”、“网上答疑”等栏目,这 将极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