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鲍金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鲍金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 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把握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难点在于真正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学习和掌握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键词 物质 联系 发展 矛盾 一、 世界为什么统一于物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 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 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1.从世界观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 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 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 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
2 第一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 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把握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难点在于真正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学习和掌握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键词 物质 联系 发展 矛盾 一、 世界为什么统一于物质?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 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 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1. 从世界观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 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 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 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哲学实质上探讨的是人化世界,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 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活动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 由此也必然成为了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各种活 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哲学来自于生活的同时又从理论高度上对生活进行提炼和总 结。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 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竞谁 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 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 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物质是什么? 拓展思考1:桌子是物质吗?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桌子是物质,然而严格看来,这一回答混淆了物 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本身。从哲学史来看,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的特点正是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 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由此问题可以引出对唯物主义哲学史的讲解。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3
3 拓展思考 1:桌子是物质吗?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桌子是物质,然而严格看来,这一回答混淆了物 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本身。从哲学史来看,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的特点正是把物质具体形态当做了物质,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 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由此问题可以引出对唯物主义哲学史的讲解。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哲学实质上探讨的是人化世界,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 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活动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 由此也必然成为了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各种活 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哲学来自于生活的同时又从理论高度上对生活进行提炼和总 结。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 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 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 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②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 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 物质是什么?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3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5 页
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 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 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 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 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①这样就明 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 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 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 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 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 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 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 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 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了解物质之后,再来看意识是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
4 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 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 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 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 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① 这样就明 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②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 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 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 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 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 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 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 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 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了解物质之后,再来看意识是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 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3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9 页
产物,然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 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 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 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 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拓展思考2: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一一从学生的一封邮件谈起 一位学生在邮件中这样说:正常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人 类和人类意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世界是派生”的唯心主义观点 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唯心主义的产生原因。为了认清唯心主义的根源,必须引进“逻辑优 先”概念。逻辑优先所陈述的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 辑”上的“优先地位”。逻辑优先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对于“物质”的任何认识都以 “意识”为前提。进一步说,物质在何种程度上显现出自身,取决于意识的水平。(“如果 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物质”对于 “意识”的依赖性,我们将这种依赖性称作意识的“逻辑优先”。意识对物质的“优先”, 只能是一种“逻辑”(即在认识过程中)上的优先,而绝不是意识在“时间”上先于物质存 在。但是,一批哲学家恰恰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逻辑优先”,把人的各种意识(如感觉、 思维、意志等)视为本原性的存在,而把物质世界视为意识的产物,由此唯心主义得以产生。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 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如何体现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5 拓展思考 2: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从学生的一封邮件谈起 一位学生在邮件中这样说:正常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人 类和人类意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世界是派生”的唯心主义观点 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唯心主义的产生原因。为了认清唯心主义的根源,必须引进“逻辑优 先”概念。逻辑优先所陈述的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 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优先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对于“物质”的任何认识都以 “意识”为前提。进一步说,物质在何种程度上显现出自身,取决于意识的水平。(“如果 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对你来说都毫无意义。”)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物质”对于 “意识”的依赖性,我们将这种依赖性称作意识的“逻辑优先”。 意识对物质的“优先”, 只能是一种“逻辑”(即在认识过程中)上的优先,而绝不是意识在“时间”上先于物质存 在。但是,一批哲学家恰恰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逻辑优先”,把人的各种意识(如感觉、 思维、意志等)视为本原性的存在,而把物质世界视为意识的产物,由此唯心主义得以产生。 产物,然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 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 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 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 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 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 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如何体现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2 页
1.联系是什么以及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拓展思考1:马尔代夫的危险说明了什么? 蓝天、阳光、海洋、沙滩…马尔代夫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然而,由于全球变暖 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个天堂岛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马尔代夫平均海拔1,2米,是世界上海 拔最低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在2007年警告说,如果海平面上 升18~59厘米,将足以让马尔代夫遭遇灭顶之灾。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在一次演讲中谈 到:“如果全球气温上升两摄氏度,那么格陵兰岛的冰川就会全部融化,我们的交大闵行校 区就会不复存在。”和马尔代夫相似,中国的很多沿海城市近年来海水上涨速度加快,海水 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这又是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像水污染、酸雨、人口剧增等都 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增多。 马尔代夫的危险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 之中,我们应当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此引出联系是什么。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 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 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 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 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以荆 轲的“但爱其手”为例说明人手是人的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脱离了人身的人手 不成其为人手。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 系之中,以抗美援朝中的中国和朝鲜“唇亡齿寒”、蝴蝶效应为例说明事物之间的相 互联系性。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 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整 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以全球化为例说明世界的相互联系性。 6
6 拓展思考 1:马尔代夫的危险说明了什么? 蓝天、阳光、海洋、沙滩……马尔代夫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然而,由于全球变暖 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个天堂岛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马尔代夫平均海拔 1.2 米,是世界上海 拔最低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在 2007 年警告说,如果海平面上 升 18~59 厘米,将足以让马尔代夫遭遇灭顶之灾。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在一次演讲中谈 到:“如果全球气温上升两摄氏度,那么格陵兰岛的冰川就会全部融化,我们的交大闵行校 区就会不复存在。”和马尔代夫相似,中国的很多沿海城市近年来海水上涨速度加快,海水 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这又是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像水污染、酸雨、人口剧增等都 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增多。 马尔代夫的危险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 之中,我们应当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此引出联系是什么。 1. 联系是什么以及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 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 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 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 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以荆 轲的“但爱其手”为例说明人手是人的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脱离了人身的人手 不成其为人手。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 系之中,以抗美援朝中的中国和朝鲜“唇亡齿寒”、蝴蝶效应为例说明事物之间的相 互联系性。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 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整 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以全球化为例说明世界的相互联系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为例),本 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例),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以苹 果落地和万有引力为例)。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 势。 拓展思考2: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问题预设了一个观点:世界上肯定存在第一个鸡(或第一个蛋),由此才会有第二个、 第三个…。但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个鸡(或一个蛋),可以被把握为、被称为“第一个鸡” (或“第一个蛋”)吗? 当人们预设了这个观点时,实际上是以现在的鸡(或蛋)取代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鸡(或 蛋),即以想象的历史取代了真实的历史,这就把处在历史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鸡(或蛋)孤立 化来看待了,这个问题的思维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 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恩格斯语)正像马克思所说:“我只能对你作如下的回 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请你问一下自己,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请你问一下 自己,你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观点。…那我就对你说,放弃你 的抽象,你也就会放弃你的问题,…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一旦你那样想, 那样提问,你就把事物的存在抽象掉,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由此看来,我们要运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就要自觉地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自觉性和批判性。 拓展思考3:和幸福相联系的因素有哪些? 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现代人有了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衣服、更多的车、更大的房子、更 多中央空调系统等等,可以说现代人时刻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不升反降,这和现代人对幸 福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正是确立了“幸福就是拥有财富”的理解,所以现代人才会努力追逐 财富。然而,幸福真的是“拥有财富”吗?幸福仅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吗?请运用联系的观点 来分析幸福。 2.发展是什么以及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 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
7 拓展思考 3:和幸福相联系的因素有哪些? 相比于计划经济时代,现代人有了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衣服、更多的车、更大的房子、更 多中央空调系统等等,可以说现代人时刻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不升反降,这和现代人对幸 福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正是确立了“幸福就是拥有财富”的理解,所以现代人才会努力追逐 财富。然而,幸福真的是“拥有财富”吗?幸福仅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吗?请运用联系的观点 来分析幸福。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为例),本 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例),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以苹 果落地和万有引力为例)。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 势。 2. 发展是什么以及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 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 拓展思考 2: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问题预设了一个观点:世界上肯定存在第一个鸡(或第一个蛋),由此才会有第二个、 第三个……。但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个鸡(或一个蛋),可以被把握为、被称为“第一个鸡” (或“第一个蛋”)吗? 当人们预设了这个观点时,实际上是以现在的鸡(或蛋)取代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鸡(或 蛋),即以想象的历史取代了真实的历史,这就把处在历史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鸡(或蛋)孤立 化来看待了,这个问题的思维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 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恩格斯语)正像马克思所说:“我只能对你作如下的回 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请你问一下自己,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请你问一下 自己,你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观点。……那我就对你说,放弃你 的抽象,你也就会放弃你的问题,……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一旦你那样想, 那样提问,你就把事物的存在抽象掉,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由此看来,我们要运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就要自觉地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自觉性和批判性
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 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 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 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 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 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 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①我们应当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 看问题。例如,今天有很多人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由此去否 定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这一做法忽视了一个历史事实: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产生和发 展了三四百年,而社会主义制度仅仅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仅仅从横向角度比较两种 制度,这对于尚处于不成熟期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不公平。对此应当运用发展的观 点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 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待和评价这一新生事物,应当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发展的方 法。 三、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 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 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③ 1.矛盾规律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③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8
8 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 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 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 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 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 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 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① 我们应当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 看问题。例如,今天有很多人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由此去否 定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这一做法忽视了一个历史事实: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产生和发 展了三四百年,而社会主义制度仅仅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仅仅从横向角度比较两种 制度,这对于尚处于不成熟期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不公平。对此应当运用发展的观 点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 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待和评价这一新生事物,应当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发展的方 法。三、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 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②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 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③ 1.矛盾规律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4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56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12 页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 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 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 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例如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 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二是矛盾着的对 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例如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赛翁 总能够以“对立面转化”的观点看待矛盾,体现出了思维方式的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拓展思考4:防盗技术为什么越来越先进? 有盗窃现象就需要有防盗技术,盗与防盗这两者是对立的、敌对的,这是两者斗争性 的一面。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盗窃技术的提高推动着防盗技术的提升,防盗技术的 提升又对盗窃技术构成了压力,两者此消彼长、相互争锋,从而导致了防盗技术越来越先 进。 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超越感性化、情绪化的思维方式, 以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观化的思维范式看待事物本身,这也是赛翁的思维方式总是异于常识、 但高于常识的原因。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 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 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 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 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 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 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从横向讲,机械、物 9
9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 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 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 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例如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 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二是矛盾着的对 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例如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赛翁 总能够以“对立面转化”的观点看待矛盾,体现出了思维方式的鲜明的辩证法特征。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拓展思考 4:防盗技术为什么越来越先进? 有盗窃现象就需要有防盗技术,盗与防盗这两者是对立的、敌对的,这是两者斗争性 的一面。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盗窃技术的提高推动着防盗技术的提升,防盗技术的 提升又对盗窃技术构成了压力,两者此消彼长、相互争锋,从而导致了防盗技术越来越先 进。 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超越感性化、情绪化的思维方式, 以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观化的思维范式看待事物本身,这也是赛翁的思维方式总是异于常识、 但高于常识的原因。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 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 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 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 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 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 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从横向讲,机械、物
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 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 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 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 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 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 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例如,宋朝嘉靖年间北京有个裁缝做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一不合体。有个御史要 面君,请他做件朝服。裁缝问:大人为官几年了?御史不高兴地说:你只管做衣服, 休问我的官资。裁缝说并非本人多嘴,因为一般老爷的脾气是这样的,刚刚为官, 意高气盛,走起路来是挺胸凸肚,衣服应该前襟稍长后襟稍短,如果是为官几年, 意气平和了,做的衣服要前后襟一样长,如果是为官多年,意气不振,走起路来弯 腰思考问题,做的衣服就应该前襟稍短后襟稍长,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才合适。从这 个例子可以看出,裁缝自觉地贯彻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 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 拓展思考5:“苹果是水果”这一命题是错误的吗? 一位学生在邮件中这样提问:课上老师问过我们“桌子是不是物质”,我觉得这是个很 明显的问题,桌子怎么能不是物质呢?但是老师最后解释“桌子是物质的一种”,然后我在 想,那是不是说“苹果是水果”这个命题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叫做“水果”, 水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苹果应该只是水果的一种才对。 这位学生提到的例子正好就是黑格尔举过的一个例子,黑格尔曾说:“一个患病的学究, 医生劝他吃水果,于是有人把苹果或杏子或葡萄放在他面前,但他由于抽象理智的学究气, 却不伸手去拿,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只是一个一个的苹果、杏子或葡萄,而不是水果。”可 见,这位学究仅仅注意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的思维要求是: 在既是又不是、在对立统一中思维一个事物,这要求我们时刻注意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统一起来来考察和分析一个事物,否则便会走向思维的极端,得出严重违背生活常识的结论。 不难体会到,辩证法来自于常识又超越常识,辩证法认为“过犹不及”,反对思维的极端化、 钻牛角尖和“走火入魔”,主张以“中道”、合理的方式把握客观事物。 10
10 拓展思考 5:“苹果是水果”这一命题是错误的吗? 一位学生在邮件中这样提问:课上老师问过我们“桌子是不是物质”,我觉得这是个很 明显的问题,桌子怎么能不是物质呢?但是老师最后解释“桌子是物质的一种”,然后我在 想,那是不是说“苹果是水果”这个命题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叫做“水果”, 水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苹果应该只是水果的一种才对。 这位学生提到的例子正好就是黑格尔举过的一个例子,黑格尔曾说:“一个患病的学究, 医生劝他吃水果,于是有人把苹果或杏子或葡萄放在他面前,但他由于抽象理智的学究气, 却不伸手去拿,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只是一个一个的苹果、杏子或葡萄,而不是水果。”可 见,这位学究仅仅注意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的思维要求是: 在既是又不是、在对立统一中思维一个事物,这要求我们时刻注意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统一起来来考察和分析一个事物,否则便会走向思维的极端,得出严重违背生活常识的结论。 不难体会到,辩证法来自于常识又超越常识,辩证法认为“过犹不及”,反对思维的极端化、 钻牛角尖和“走火入魔”,主张以“中道”、合理的方式把握客观事物。 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 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 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 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 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 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 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例如,宋朝嘉靖年间北京有个裁缝做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一不合体。有个御史要 面君,请他做件朝服。裁缝问:大人为官几年了?御史不高兴地说:你只管做衣服, 休问我的官资。裁缝说并非本人多嘴,因为一般老爷的脾气是这样的,刚刚为官, 意高气盛,走起路来是挺胸凸肚,衣服应该前襟稍长后襟稍短,如果是为官几年, 意气平和了,做的衣服要前后襟一样长,如果是为官多年,意气不振,走起路来弯 腰思考问题,做的衣服就应该前襟稍短后襟稍长,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才合适。从这 个例子可以看出,裁缝自觉地贯彻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 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