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所属教研室(系):历史学(纲要)教研室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任务是通过教 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 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 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特征的课程,它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先导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继课程为《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先导课为本课程奠定了价值判断等专业基础知识,本课程为 后继课程准备了历史专业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理念 2.1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形成系统的认识,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 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 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 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而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2.2本课程教学基本原则 2.2.1适用性原则
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 基本经验。同时,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社会热点和教学重点、难点,联 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2.2.2应用性原则。 改革创新理论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理论教学中以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导,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大学生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努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操,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 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和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将属于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放入后者中开展,实现了实践教学的专门化,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实 效性。 (三)设计思路 3.1总体设计理念 本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 课程的教学中,突出理论教育,不能把它当作是普通的历史课而止于一般史实的介绍;但又必须依 托于历史史实的介绍,理论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思想理论教育更 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 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2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积极 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努力构建“参与式教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立足于教 材,按照三个模块进行划分,合理设计各个模块之中的问题,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 法、专题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结合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和载 体,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新型师 资和应用型人才。 3.3课程内容结构 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三章,中编四章,下编四章。 详见下表: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课后作业 学 或手段 思考题练习题
时 上编 从鸦片战净到五四运动前夜 讲授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讲授 讲授与参与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式教学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讲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讲授与参与 V 式教学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 讲授 3 讲授与参与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式教学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讲授 讲授与参与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式教学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0 讲授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下编 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讲授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讲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卫2 讲授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 讲授 3.4学时分配 本课程32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放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 3.5教学方式描述 紧紧把握课程的性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把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 合,课程内容与现实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系统讲述、参与式、专题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多种教 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实效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园内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 原则。应将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1)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 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2)参与式教学。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 并对学生的讲授进行点评和补充。学生通过查资料、写教案、试讲、正式讲授和评课等环节,激发 学习兴趣,与教师产生共鸣。促使教学的全过程都能够入脑入心,实现理论的内化。 (3)专题式教学。通过在教学中选取专题,教学内容切合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拓展教学内容 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取师生互相质疑、讨论和辩论等形 式,以及师生互问互答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进行总结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 (4)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 相关内容。结合现实和理论前沿问题,拓展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 发学习兴趣。在讲授中,注意挖掘新史料、介绍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 生关注现实。 (5)课程化设置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将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放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综 合”课程开展,制订了专门的实践课教学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结合理论教学和时政热点开展丰富多 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3.6考试与评价方式 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 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 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网络考试成绩50%。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认识国史、国情,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 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 学习本课程,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 务。 (二)具体目标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统教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逐步实现三大 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国史、国情”,做到三个“了解”。亦即了解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 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进步性;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 其经验教训。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四大选择”,亦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 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历史和人民怎样经过艰辛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参 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他们 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素质目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寻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指引下振兴中华民族的历程。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 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 社会主义的信心。促进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充分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课程内容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一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净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中华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的结果,是 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但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走向衰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 东方的殖民扩张,遭到严峻的挑战。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净,逼迫战败的清王朝签订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表 现: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2提高内容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主 要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 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大矛盾决定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 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3扩展内容 充分认识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的概括,认识两大历史任务及其之间 的关系,认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 质;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认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2.3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军事侵略方面。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主要包括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 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等。政治控制方面。政治控制主要表现在控制中国的内 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等。经济掠夺方面。经济掠夺表现在控制中国 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文化渗 透方面。文化渗透表现在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等。 1.2提高内容 了解西方列强及日本侵略中国重要史实,掌握列强及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1.3扩展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实地参观学习(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点掌握列强侵 略中国的罪行。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兼驳“鸦片战净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包括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和统治阶级内的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粉碎 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在19世纪70年代后不断加紧侵略中国,1895年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但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加之,列强之间的相互矛盾,这一瓜分阴谋最后破产。 1.2提高内容 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大史实,探讨反侵略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1.3扩展内容
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原因,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迟滞的原因,都来自于外国 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从1840年到1919年的八十年间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但反侵略战净还是不断地 走向失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关注时势,关注中国的前途与未来,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 开始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先进的中国人把救亡图存和振 兴中华推进到了新的发展时期。 1.2提高内容 认识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认识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具体行动和先导。 1.3扩展内容 通过课内外讲授和阅读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物生平事迹,充分理解近代民族 意识的觉醒,及其重大历史作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先进的中国人把敕亡 图存和振兴中华推进到了新的发展时期。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中国农民是社会最贫困的阶级,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加重了赋税征收,列强侵略破坏 了小农经济,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这其中太平天国的规模与影响最 大。1853年正式建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有两个重要文献反映了这次农民战净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一是《天朝田亩制度》,二 是《资政新篇》。前者具有空想性质,后者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腐败及分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最终失 败。 1.2提高内容 认识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意义: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失败,但意义深远,沉重打击了封建统 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是旧式农民战净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 威;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的一次。失败的根本原因: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 1.3扩展内容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及其经验教训,并与太平天国起义相比较,认识太平天国起义在反 封建斗争中的地位。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 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知识 清政府内部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与列强打交道过程形成了一个政治派别一洋务派,他 们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兴功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 留学生。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冲击了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净失败中没 落。 1.2提高内容 洋务运动经甲午战净遭到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 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3扩展内容 客观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 某些促进作用,但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