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讲 社会及其结构——我们生活在哪里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45KB,团购合买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社会结构等基本概念,了解中外学者对社会的不同看法,并理解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教学内容: 1.社会的涵义 2.社会的特征和功能 3.社会的类型 4.社会结构的涵义 5.中外学者对社会结构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教案二第三讲社会及其结构:我们生活在哪里(6学时) 、什么是社会(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社会结构等基本概念,了解中外学者对社 会的不同看法,并理解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教学内容:1.社会的涵义 2.社会的特征和功能 3.社会的类型 4.社会结构的涵义 5.中外学者对社会结构的理解 教学重点:1.社会的涵义 2.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列举古今关于“社会”的经典论述,归纳总结不同的社会的界定,同时举例予以说 明。对于“社会结构”讲解借助人体解剖图等工具进行直观教学。 具体内容: 、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定义 般而言,社会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 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学所使用的社会一词,广义的泛指从古到今的全人类,称人类社会;狭义的可分 为不同层次,小的把一个家庭、一个小群体也称为社会;稍大的把一所学校、一座工厂,或 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称为社会:更大些则把一个国家称为社会,或把历史阶段上 的五种社会形态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 的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等等。其实“社会”一词不仅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而且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我们要理解它,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词源意义上 和社会学者的研究 从词源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一词是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因为日本学者 在介绍西方社会学著作时将 Society翻译成汉字的“社会”,这其实还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文献。 而我国古代的“社会”是分开的,先有“社”,后有“会”。无论是西方的“伙伴”、“人与人 结合的关系”,还是唐代中国的的祭神、游艺聚合场所,都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共 同活动的意义。 从中外社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社会学家都曾对社会这一概念作过种 种不同的说明 涂尔干认为,社会是集合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 帕克认为,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习惯、情操、民族等在内的遗产 萨姆纳认为,社会是一些力量的系统。 库利认为,社会是人群关系网。 金斯伯认为,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整个组织,一切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 的,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互助的或放对的,都包括在这个名词之内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叫做社会唯实派,主

教案二 第三讲 社会及其结构:我们生活在哪里(6 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2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社会结构等基本概念,了解中外学者对社 会的不同看法,并理解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教学内容:1.社会的涵义 2.社会的特征和功能 3.社会的类型 4.社会结构的涵义 5.中外学者对社会结构的理解 教学重点:1.社会的涵义 2.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列举古今关于“社会”的经典论述,归纳总结不同的社会的界定,同时举例予以说 明。对于“社会结构”讲解借助人体解剖图等工具进行直观教学。 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定义 一般而言,社会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 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学所使用的社会一词,广义的泛指从古到今的全人类,称人类社会;狭义的可分 为不同层次,小的把一个家庭、一个小群体也称为社会;稍大的把一所学校、一座工厂,或 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称为社会;更大些则把一个国家称为社会,或把历史阶段上 的五种社会形态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 的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等等。其实“社会”一词不仅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而且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我们要理解它,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词源意义上 和社会学者的研究。 从词源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一词是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因为日本学者 在介绍西方社会学著作时将 Society 翻译成汉字的“社会”,这其实还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文献。 而我国古代的“社会”是分开的,先有“社”,后有“会”。无论是西方的“伙伴”、“人与人 结合的关系”,还是唐代中国的的祭神、游艺聚合场所,都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共 同活动的意义。 从中外社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社会学家都曾对社会这一概念作过种 种不同的说明。 涂尔干认为,社会是集合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 帕克认为,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习惯、情操、民族等在内的遗产。 萨姆纳认为,社会是一些力量的系统。 库利认为,社会是人群关系网。 金斯伯认为,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整个组织,一切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 的,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互助的或放对的,都包括在这个名词之内。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叫做社会唯实派,主

张所谓的社会维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 在的实体。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杜尔凯姆等。另一派叫做社会唯名派, 主张社会维名论。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 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韦伯、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 等。我们认为,这两大派别各执一端,他们的观点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未免失之偏 颇。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体之中,而只能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存在于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之中。 社会唯实论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倾向。因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正 统派理论唯实论有相通之处而得名。在唯实论看来,除个别的东西外,还存在着一般的东西 较为严格的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个别是由一般分化而来的:较为温和的唯实论认为, 般存在于思维之中,它是对事物的共性(相似性、普遍性)的抽象。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 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村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唯实论起源于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理性主义的国家主义,经18世纪英国 J.边沁的激进功利主义,以及19世纪人孔德的社会物理学和尼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 发展,最终在法国社会学家包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中得到了最典型的表述。他用社会学 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把社会区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前者指 古代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不同的个人可以互相替代:后者指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劳动分 工导致了不同个人之间的差异。无论何种社会,起决定作用的都是“集体意识”或“共同意 识”,个人因为具有这种意识而服从于社会。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符号化为“刑 事法”,以统一社会成员的行动: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符号化为“合作法”,以使 社会成员协调一致。在迪尔凯姆的理论中,人的行动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而社会实际上 是一个信仰体系,一个精神的或道德的实体 涂尔干的理论直接地影响了英国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和法国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并 进而通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理论,尤其是他的结构功能主义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学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唯实论。它认为,社会是由一些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的部分(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执行各自的功能,使社会系统(广 义的,包括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 些宏观社会学理论如冲突理论、“新马克思主义”中也有社会唯实论成分。社会唯实论与社 会学中的有机论、整体论、集体主义、宏观理论大体上是一致的。与社会唯实论相对立的是 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因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非正 统派理论唯名论而得名。与社会唯名论相对立的是社会唯实论。在唯名论看来,只有个别的 东西(特殊、殊相)才是实际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 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与之相应,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 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 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在近代社会理论包括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①以英国哲学家洛 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认为个人是自私而理智的行动者,而社 会是个人自由转让权利的结果(即契约)。基于这一假定,这种理论侧重于分析个人为获取 利益而采取的合理的行动,而对社会仅从个人方面予以说明。该理论后来受到哲学家、经济 学家J.边沁的激进主义的批判。②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或解释的社会学理论。韦伯认为, 社会现象是不同个人之间的互动的结果,而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最基本单位,确切 地说,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动机、意愿)的科学

张所谓的社会维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 在的实体。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杜尔凯姆等。另一派叫做社会唯名派, 主张社会维名论。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 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韦伯、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 G·塔尔德 等。我们认为,这两大派别各执一端,他们的观点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未免失之偏 颇。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体之中,而只能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存在于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之中。 社会唯实论 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倾向。因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正 统派理论唯实论有相通之处而得名。在唯实论看来,除个别的东西外,还存在着一般的东西。 较为严格的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个别是由一般分化而来的;较为温和的唯实论认为, 一般存在于思维之中,它是对事物的共性(相似性、普遍性)的抽象。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 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村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唯实论起源于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理性主义的国家主义,经 18 世纪英国 J.边沁的激进功利主义,以及 19 世纪人孔德的社会物理学和尼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 发展,最终在法国社会学家包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中得到了最典型的表述。他用社会学 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把社会区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前者指 古代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不同的个人可以互相替代;后者指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劳动分 工导致了不同个人之间的差异。无论何种社会,起决定作用的都是“集体意识”或“共同意 识”,个人因为具有这种意识而服从于社会。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符号化为“刑 事法”,以统一社会成员的行动;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符号化为“合作法”,以使 社会成员协调一致。在迪尔凯姆的理论中,人的行动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而社会实际上 是一个信仰体系,一个精神的或道德的实体。 涂尔干的理论直接地影响了英国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和法国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并 进而通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理论,尤其是他的结构功能主义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学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唯实论。它认为,社会是由一些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的部分(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执行各自的功能,使社会系统(广 义的,包括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 些宏观社会学理论如冲突理论、“新马克思主义”中也有社会唯实论成分。社会唯实论与社 会学中的有机论、整体论、集体主义、宏观理论大体上是一致的。与社会唯实论相对立的是 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 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因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非正 统派理论唯名论而得名。与社会唯名论相对立的是社会唯实论。在唯名论看来,只有个别的 东西(特殊、殊相)才是实际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 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与之相应,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 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 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在近代社会理论包括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①以英国哲学家洛 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认为个人是自私而理智的行动者,而社 会是个人自由转让权利的结果(即契约)。基于这一假定,这种理论侧重于分析个人为获取 利益而采取的合理的行动,而对社会仅从个人方面予以说明。该理论后来受到哲学家、经济 学家 J.边沁的激进主义的批判。②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或解释的社会学理论。韦伯认为, 社会现象是不同个人之间的互动的结果,而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最基本单位,确切 地说,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动机、意愿)的科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 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出发说明社会。 大约与韦伯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也有明 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 会唯名论的成分。在当代,社会唯名论以较为复杂而精致的形式表现在微观社会学理论中 如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民俗学方法论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本质 在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一一不管其形式如 何一一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0 页)“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处于一定历史 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363页) 其关于社会的论述主要包括三点: 其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它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并决定社会的基本特 其三,社会关系体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历史性,社会的发展表现为 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马克思用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加以描述,指出社会历史的发 展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共 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2.社会的特征 尽管关于社会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根据对各种研究和社会各种表现的总结,社会至少 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组成的实体,但不 像动物结群那样生活,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而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 化 其二,从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 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 其三,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 其四,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社会的又一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 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它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 非连续性。 其五,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 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社会的类型 我们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5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为其初级阶段)。 西方社会学对于社会类型还做了其他的区分。 其一,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以分为 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这是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社会,其特征为: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 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居、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建立在血缘和亲属联系 的基础之上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 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出发说明社会。 大约与韦伯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也有明 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 会唯名论的成分。在当代,社会唯名论以较为复杂而精致的形式表现在微观社会学理论中, 如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民俗学方法论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本质 在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 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320 页)“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处于一定历史 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 363 页) 其关于社会的论述主要包括三点: 其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它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并决定社会的基本特 征。 其三,社会关系体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历史性,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 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马克思用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加以描述,指出社会历史的发 展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共 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2.社会的特征 尽管关于社会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根据对各种研究和社会各种表现的总结,社会至少 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组成的实体,但不 像动物结群那样生活,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而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 化。 其二,从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 一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 其三,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 其四,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社会的又一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 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它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 非连续性。 其五,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 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社会的类型 我们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 5 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为其初级阶段)。 西方社会学对于社会类型还做了其他的区分。 其一,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以分为: 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这是最早的和最简单的社会,其特征为: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 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居、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建立在血缘和亲属联系 的基础之上

畜牧的社会。它通常出现于不适于耕作而适于放牧、饲养牲畜的地区。其特征是:开 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社会的政治、经济 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 初民社会。它是在适于耕作的地区,随着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现的。其特征是 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存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 会群体,与畜牧社会一样,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农业社会,亦称“前工业社会”。它是随着“犁”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犁的发明,铁 具的使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应用,为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小作坊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 制度、官僚阶层有了很大发展后工业社会,亦称现代社会。它是自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 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 业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有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形成 了现代的官僚制度(见官僚制),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同 时,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 后现代社会。8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在这种社 会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其特征是: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 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以及创造了新的“智能技术”。 其二,社会学还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礼俗社会”和“怯法理社会"。这是最有影 响的社会组织形式上的社会类型划分。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亦称“共 同体”,指传统的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 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社 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法理社会亦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大, 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 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 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此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从文化角度将社会区分为“无文字社会”或曰“文字前 社会”与“有文字社会”,以文字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社会的功能 任何社会的形成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会对人的活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 就是社会作为有机整体发挥的功能。社会的功能主要是 其一,整合的功能。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调整 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它们处于一体化的局面。社会 整合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整合(功能整合)、规范整合、輿论整合和文化整合 其二,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 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 其三,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 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 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其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畜牧的社会。它通常出现于不适于耕作而适于放牧、饲养牲畜的地区。其特征是:开 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社会的政治、经济、 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 初民社会。它是在适于耕作的地区,随着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现的。其特征是: 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存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 会群体,与畜牧社会一样,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农业社会,亦称“前工业社会”。它是随着“犁”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犁的发明,铁 具的使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应用,为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小作坊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 制度、官僚阶层有了很大发展后工业社会,亦称现代社会。它是自 17~18 世纪的工业革命 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 业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有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形成 了现代的官僚制度(见官僚制),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同 时,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 后现代社会。80 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在这种社 会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其特征是: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 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以及创造了新的“智能技术”。 其二,社会学还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是最有影 响的社会组织形式上的社会类型划分。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亦称“共 同体”,指传统的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 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社 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法理社会亦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大, 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 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 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此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从文化角度将社会区分为“无文字社会”或曰“文字前 社会”与“有文字社会”,以文字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4.社会的功能 任何社会的形成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会对人的活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 就是社会作为有机整体发挥的功能。社会的功能主要是; 其一,整合的功能。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调整 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它们处于一体化的局面。社会 整合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整合(功能整合)、规范整合、舆论整合和文化整合。 其二,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 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 其三,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 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 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其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4.社会结构的定义 社会结构是社会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组成方式和相互 关系的总和。 结构概念首先是出现在自然科学中的。在数学中,结构是指事物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 式;在物理学中,它是指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在生物学中,结构是指有机体的内部组织构 造。概括起来说,结构概念包含了这样两层相互联系的意思:其一,任何一个具有完整意义 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要素、成分组合而成的;其二,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并非杂乱无章的 而是按照确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 分析事物的十分有用的工具,因而被广泛引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2.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 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 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社会变 迁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各种基本活动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文化 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将其他社会领域结合为 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其余的部分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 及各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各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对社会经济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狭义的社会结构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 态。这类地位的群体主要有: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教团体等。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结构是理解其他群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着整体社会和各个社会群体的 发展方向 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微观结构主义、宏观结构主 义以及结构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结构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中心概念之一。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 作是各个行动者相互作用的体系,主张对这一体系从静态和过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静态的 角度,即分析社会体系的结构:过程的角度,即分析社会体系的功能。他们认为,社会结构 的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社会结构实质上是制约着特定类 型角色互动的抽象规范模式。他们把社会结构看作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稳定的关系。承担 角色、参与互动的行动者认同于共同的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前提。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是等值的。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体系维持生存必须满足 的功能要求,作为确定结构要素的依据。那些满足某项功能要求的特定部分,被看作是该社 会体系的功能性亚体系。社会体系正是靠着若干功能性亚体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维 持其存在的。在此基础上,结构功能主义发展了关于社会结构层次性的观点,当亚体系发展 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又会依同样的功能要求分化为相互区别和相互独立的更低层次的亚体 系。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识别社会体系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解释由亚体系之间关系 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满足社会体系所提出的这些功能要求的。如教材观点。结构功能主义 由于过分强调价值的一致性,夸大了亚体系之间的结构整合性,忽视了社会结构的冲突方面 而受到批评 徹观结构主义微观结构主义关于对社会结构的理解,综合了符号互动论、现象学 及民俗学方法论的一些观点,对社会结构的形成基础即微观互动过程给予极大的关注。它反 结构功能主义关于限制和约束个人选择的文化协调方式的观点,诸如规范、价值体系、角 色期待等,而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关系的能动过程。依照微观结构主义的看法

4.社会结构的定义 社会结构是社会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组成方式和相互 关系的总和。 结构概念首先是出现在自然科学中的。在数学中,结构是指事物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 式;在物理学中,它是指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在生物学中,结构是指有机体的内部组织构 造。概括起来说,结构概念包含了这样两层相互联系的意思:其一,任何一个具有完整意义 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要素、成分组合而成的;其二,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并非杂乱无章的, 而是按照确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 分析事物的十分有用的工具,因而被广泛引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2.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 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 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社会变 迁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各种基本活动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文化 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将其他社会领域结合为一 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其余的部分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 及各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各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对社会经济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狭义的社会结构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 态。这类地位的群体主要有: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教团体等。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结构是理解其他群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着整体社会和各个社会群体的 发展方向。 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微观结构主义、宏观结构主 义以及结构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 社会结构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中心概念之一。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 作是各个行动者相互作用的体系,主张对这一体系从静态和过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静态的 角度,即分析社会体系的结构;过程的角度,即分析社会体系的功能。他们认为,社会结构 的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社会结构实质上是制约着特定类 型角色互动的抽象规范模式。他们把社会结构看作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稳定的关系。承担 角色、参与互动的行动者认同于共同的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前提。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是等值的。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体系维持生存必须满足 的功能要求,作为确定结构要素的依据。那些满足某项功能要求的特定部分,被看作是该社 会体系的功能性亚体系。社会体系正是靠着若干功能性亚体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维 持其存在的。在此基础上,结构功能主义发展了关于社会结构层次性的观点,当亚体系发展 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又会依同样的功能要求分化为相互区别和相互独立的更低层次的亚体 系。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识别社会体系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解释由亚体系之间关系 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满足社会体系所提出的这些功能要求的。如教材观点。结构功能主义 由于过分强调价值的一致性,夸大了亚体系之间的结构整合性,忽视了社会结构的冲突方面 而受到批评。 微观结构主义 微观结构主义关于对社会结构的理解,综合了符号互动论、现象学 及民俗学方法论的一些观点,对社会结构的形成基础即微观互动过程给予极大的关注。它反 对结构功能主义关于限制和约束个人选择的文化协调方式的观点,诸如规范、价值体系、角 色期待等,而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关系的能动过程。依照微观结构主义的看法

社会结构不是社会均衡的基础,不具有恒定、实在的性质,它对社会过程不起决定性的影响 相反,社会结构是流动易变的,具有思维抽象的性质,是受参与互动的行动者以及特定的互 动情景影响的变量,是行动者依照以往经验建立的、用以把握互动情景的认识论工具。从这 立场出发,致力于揭示行动者对互动情景的主观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对进一步互动所产生 的影响。在阐述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个人资源(经验、知识、 个性、情感)及其差异、情景定义、选择、互动仪式、交往密度、沟通网络、符号、意义, 等等 宏观结构主义宏观结构主义继承了早期社会学即马克思、斯宾塞、涂尔干、齐美 尔等人的有关理论传统。在概念的理解上,它们反对结构功能主义用社会文化定义社会结构 的作法,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质,独立于文化范畴:同时,它不主张像微观结构主义那 样,在人际互动的微观层次上阐释社会结构概念。宏观结构主义的理论目标在于说明决定社 会宏观结构的基本因素,确定社会的宏观结构状态,解释社会宏观结构对基本社会过程,如 群体之间的交往、社会整合及社会冲突的影响。宏观结构主义用社会成员在宏观社会地位空 间的分布状态来定义社会结构,在刻画这种分布状态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人口规模、社会 地位及其分化、社会地位之间的异质性及不平等性、各地位群体之间的关联程度、群体内与 群体间的交往率、社会流动、社会整合,等等。 此外,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代表着不同于上述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另一倾向。结构主义 认为,社会关系结构是思想深层结构的表层显现或复制。因此,结构分析的任务不是确立社 会的各个结构要素和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透过表层结构从各种复杂的行为、感情、 信仰中发现和“破译”起支配作用的“一般原则”或“内在编码”,这些原则和编码是对各 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的逻辑性解释和模式,它是建立在人脑的生物化学基础之上。这种观 点具有还原论的倾向和神秘主义色彩,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总之,在社会学的早期创始人那里,社会结构是对生物有机体结构的类比。社会中的 家庭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而政府、企业、教会等机构则是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织。因此 研究社会结构,就是要了解这些细胞和组织的有机组合形式,以便说明它们是如何相互协调 和维持生存的。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结构的整体意义,强调了认识社会结构的经验观察过程。 然而现代社会学更强调经验观察基础上的理论抽象,找出社会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的 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构成形式,排除一些次要的差异,从而获得对解释各 种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基本结构。 5.社会结构研究的内容 由于社会整体构成要素的复杂性,社会结构所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但我们可 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整体的结构加以考察。 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角度进行考察,社会的 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学不研究这些专门领域各自的发展规律, 而是综合地研究这些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和 协调发展的规律性。 从社会形态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社会的要素划分为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 识形态三大类要素,这些社会要素固已有各专门社会科学在研究,社会学亦不研究这些专门 领域的内部结构。社会学的工作是着眼于研究这些领域之间以及这些领域与社会学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 从构成社会的人群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来考察,社会又包括了家庭、职业集 团、阶级、阶层、种族、民族以及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的整体性层次或社会单位。这 些不同的层次和单位本身又是社会学要进一步分析的对象。社会学不仅要考察这些社会子系

社会结构不是社会均衡的基础,不具有恒定、实在的性质,它对社会过程不起决定性的影响。 相反,社会结构是流动易变的,具有思维抽象的性质,是受参与互动的行动者以及特定的互 动情景影响的变量,是行动者依照以往经验建立的、用以把握互动情景的认识论工具。从这 一立场出发,致力于揭示行动者对互动情景的主观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对进一步互动所产生 的影响。在阐述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个人资源(经验、知识、 个性、情感)及其差异、情景定义、选择、互动仪式、交往密度、沟通网络、符号、意义, 等等。 宏观结构主义 宏观结构主义继承了早期社会学即马克思、斯宾塞、涂尔干、齐美 尔等人的有关理论传统。在概念的理解上,它们反对结构功能主义用社会文化定义社会结构 的作法,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质,独立于文化范畴;同时,它不主张像微观结构主义那 样,在人际互动的微观层次上阐释社会结构概念。宏观结构主义的理论目标在于说明决定社 会宏观结构的基本因素,确定社会的宏观结构状态,解释社会宏观结构对基本社会过程,如 群体之间的交往、社会整合及社会冲突的影响。宏观结构主义用社会成员在宏观社会地位空 间的分布状态来定义社会结构,在刻画这种分布状态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人口规模、社会 地位及其分化、社会地位之间的异质性及不平等性、各地位群体之间的关联程度、群体内与 群体间的交往率、社会流动、社会整合,等等。 此外,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代表着不同于上述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另一倾向。结构主义 认为,社会关系结构是思想深层结构的表层显现或复制。因此,结构分析的任务不是确立社 会的各个结构要素和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透过表层结构从各种复杂的行为、感情、 信仰中发现和“破译”起支配作用的“一般原则”或“内在编码”,这些原则和编码是对各 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的逻辑性解释和模式,它是建立在人脑的生物化学基础之上。这种观 点具有还原论的倾向和神秘主义色彩,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总之,在社会学的早期创始人那里,社会结构是对生物有机体结构的类比。社会中的 家庭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而政府、企业、教会等机构则是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织。因此, 研究社会结构,就是要了解这些细胞和组织的有机组合形式,以便说明它们是如何相互协调 和维持生存的。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结构的整体意义,强调了认识社会结构的经验观察过程。 然而现代社会学更强调经验观察基础上的理论抽象,找出社会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的 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构成形式,排除一些次要的差异,从而获得对解释各 种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基本结构。 5.社会结构研究的内容 由于社会整体构成要素的复杂性,社会结构所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但我们可 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整体的结构加以考察。 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角度进行考察,社会的 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学不研究这些专门领域各自的发展规律, 而是综合地研究这些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和 协调发展的规律性。 从社会形态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社会的要素划分为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 识形态三大类要素,这些社会要素固已有各专门社会科学在研究,社会学亦不研究这些专门 领域的内部结构。社会学的工作是着眼于研究这些领域之间以及这些领域与社会学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 从构成社会的人群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来考察,社会又包括了家庭、职业集 团、阶级、阶层、种族、民族以及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的整体性层次或社会单位。这 些不同的层次和单位本身又是社会学要进一步分析的对象。社会学不仅要考察这些社会子系

统的结构,而且要将这些子系统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综合地考察它们与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分化本质上是阶级和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反映。所以阶级阶层结构在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 要意义

统的结构,而且要将这些子系统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综合地考察它们与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分化本质上是阶级和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反映。所以阶级阶层结构在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 要意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