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75学时 学分:4 理论学时:70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5学时 适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 大纲执笔人:方青、何小刚 大纲审定人:方青、孔文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使用现代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综合 性地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过程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 它对社会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预测,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 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 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该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 供一种社会学的视野,系统、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从中探寻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处理社会关系、 解决社会问题、计划社会生活,并为其他专业课和相关专业的学习夯实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授“社会学概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科学借鉴西方社会学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 在阐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认真进行社会调査研究,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批判 与继承统一、施教与受教统一。 3.课程教学改革 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科学准确定位课程在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协调社会学课程与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系,紧跟学科发展 的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 进性和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注重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快CAI辅助教学课件、网络课 件和录像教材等的配置和研制,使用网络教学与管理,加强教材建设,力求建设立体化的优 质教材,从而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将论文报告会引进课堂,使该课程成为校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课程 二、正文 第一章导论:重新认识我们的社会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的由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视角 第二节社会学的特点及学科地位 社会学的特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研究过程:社会学的解释:变量分析:统计分析:研究阶段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75 学时 学分:4 理论学时:70 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5 学时 适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 大纲执笔人:方 青、何小刚 大纲审定人:方 青、孔 文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使用现代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综合 性地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过程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 它对社会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预测,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 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 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该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 供一种社会学的视野,系统、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从中探寻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处理社会关系、 解决社会问题、计划社会生活,并为其他专业课和相关专业的学习夯实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讲授“社会学概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科学借鉴西方社会学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 在阐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认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批判 与继承统一、施教与受教统一。 3.课程教学改革 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科学准确定位课程在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协调社会学课程与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系,紧跟学科发展 的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 进性和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注重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快 CAI 辅助教学课件、网络课 件和录像教材等的配置和研制,使用网络教学与管理,加强教材建设,力求建设立体化的优 质教材,从而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将论文报告会引进课堂,使该课程成为校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课程。 二、正文 第一章 导论:重新认识我们的社会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的由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视角。 第二节 社会学的特点及学科地位 社会学的特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研究过程:社会学的解释;变量分析;统计分析;研究阶段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试验:观察:文献研究:比较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学的功能 基本功能——学科理论意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实践功能一一社会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规划、 实施和检验工作: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组织管理所需的知识:有利于建立文明、健康、合 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发展边缘学科的基础和多科性综合研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难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建议:课堂讲授为主 (三)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学?中外学术界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 2.社会学有哪些特点?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3.社会学是怎样解释社会的?它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产生、普及和发展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思想理论渊源: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市民社会危机:自然科学方法影响 第二节社会学的传统(经典人物和经典理论) 孔德一一涂尔干实证主义传统;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传 统 第三节美国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及其以后的社会学: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社会学 20、30年代萌芽:30、40年代初步发展:50-70年代停滞:70年代以后20年重建发展。 第五节当今世界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结构功能主义至尊地位不在:理论和方法多元化:不同理论的融和和综合:社会学分化 和“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被重视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学的传统 2.难点:当今世界社会学发展的趋势。 3.建议:课堂讲授为主 (三)思考题 1.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什么? 2.试述社会学的主要学术传统 3.试述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三章社会及其结构:我们生活在哪里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定义;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类型: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定义: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试验;观察;文献研究;比较与综合。 第四节 社会学的功能 基本功能——学科理论意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 实践功能——社会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规划、 实施和检验工作;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组织管理所需的知识;有利于建立文明、健康、合 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发展边缘学科的基础和多科性综合研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难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建议:课堂讲授为主。 (三)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学?中外学术界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 2. 社会学有哪些特点?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3. 社会学是怎样解释社会的?它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第二章 社会学的历史:产生、普及和发展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思想理论渊源;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市民社会危机;自然科学方法影响。 第二节 社会学的传统(经典人物和经典理论) 孔德——涂尔干实证主义传统;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传 统。 第三节 美国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及其以后的社会学;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 20、30 年代萌芽;30、40 年代初步发展;50-70 年代停滞;70 年代以后 20 年重建发展。 第五节 当今世界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结构功能主义至尊地位不在;理论和方法多元化;不同理论的融和和综合;社会学分化 和“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被重视。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学的传统。 2.难点:当今世界社会学发展的趋势。 3.建议:课堂讲授为主。 (三)思考题 1.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什么? 2.试述社会学的主要学术传统。 3.试述 20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三章 社会及其结构:我们生活在哪里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定义;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类型;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定义;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自然环境与社会 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 对人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人口与社会 人口的定义:人口的属性: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对人口的影响 第 五节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功能:文化的类型;文化的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文化与社会 2.难点: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影观看像资料 (三)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简述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 3.试比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 4.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5.怎样理解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6.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个体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 第二节西方社会化理论 人格的定义: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角色借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埃里 克森的“认同危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社会化的条件和途径 社会化的条件(人类具有脑力劳动的生物基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具有较 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具有语言的能力):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群体内 部影响、大众传媒影响):社会化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2.难点:西方社会化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如何理解社会化? 2.何谓人格?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哪些? 3.个体社会化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要不断地进行 社会化? 4.个体怎样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 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 对人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人口与社会 人口的定义;人口的属性;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对人口的影响。 第五节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功能;文化的类型;文化的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文化与社会 。 2.难点: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影观看像资料。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简述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 3.试比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 4.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5.怎样理解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6.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个体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过程(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 第二节 西方社会化理论 人格的定义;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角色借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埃里 克森的“认同危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途径 社会化的条件(人类具有脑力劳动的生物基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具有较 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具有语言的能力);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群体内 部影响、大众传媒影响);社会化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2.难点:西方社会化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如何理解社会化? 2.何谓人格?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哪些? 3.个体社会化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要不断地进行 社会化? 4.个体怎样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血缘型初级社会群 体、地缘型初级社会群体、业缘型初级社会群体、友谊型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形 成的条件(活动空间接近、交往自由频繁、关系持久、角色社会差异小):初级社会群体的 社会功能(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提供个人生活和闲暇活动的场所 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特例一一家庭 家庭的定义: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家庭的类型: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结构、主干家庭 结构、联合家庭结构、其他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功能:我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点:当代 中国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什么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定义: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 社会组织的宗旨:社会组织的原则(参与原则、认同原则、合理原则、协调原则):社 会组织的手段(权威、规范) 社会组织结构的要素(职位、部门):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态(等级序列结构、职能分化 结构、目标程序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功能(集中领导、分块领导、系统调配):社会组 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当代组织管理理论);社会 组织管理的方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科层制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定义;科层制的基本特征(权威分层、因公设职、任人唯贤、照章办事、公文 往来、空口无凭):科层制与官僚主义:;科层制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中国城市社会组织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特征和社会功能:家庭及其结构、功能:社会组织的 结构和管理方式 2.难点: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社会组织的结构及其功 能:中国的社会组织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并举行一次调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存在哪些特征和类型? 2.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征、功能和类型? 3.初级社会群体衰落的表现及其影响是什么? 4.什么是家庭?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5.简述我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以及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6.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构成要素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和类型? 什么是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功能 是什么? 8.什么是科层制和家长制?科层制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如何理解科层制与官僚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社区:寻找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 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血缘型初级社会群 体、地缘型初级社会群体、业缘型初级社会群体、友谊型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形 成的条件(活动空间接近、交往自由频繁、关系持久、角色社会差异小);初级社会群体的 社会功能(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提供个人生活和闲暇活动的场所; 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特例——家庭 家庭的定义;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家庭的类型;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结构、主干家庭 结构、联合家庭结构、其他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功能;我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点;当代 中国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什么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定义;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 社会组织的宗旨;社会组织的原则(参与原则、认同原则、合理原则、协调原则);社 会组织的手段(权威、规范)。 社会组织结构的要素(职位、部门);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态(等级序列结构、职能分化 结构、目标程序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功能(集中领导、分块领导、系统调配);社会组 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当代组织管理理论);社会 组织管理的方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科层制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定义;科层制的基本特征(权威分层、因公设职、任人唯贤、照章办事、公文 往来、空口无凭);科层制与官僚主义;科层制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中国城市社会组织。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特征和社会功能;家庭及其结构、功能;社会组织的 结构和管理方式。 2.难点: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社会组织的结构及其功 能;中国的社会组织。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并举行一次调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存在哪些特征和类型? 2.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征、功能和类型? 3.初级社会群体衰落的表现及其影响是什么? 4.什么是家庭?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5.简述我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以及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6.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构成要素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和类型? 7.什么是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功能 是什么? 8.什么是科层制和家长制?科层制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如何理解科层制与官僚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社区:寻找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社区的定义: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特征:社区的分类:社区互动的类型(合作、合 并、竞争、同化、冲突、适应) 第二节西方社区理论 区位理论:社会体系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区行动理论:社区冲突理论。 第三节社区的产生和发展 社区的起源与农业发展;社区的产生与交换:现代社区的演变;社区发展中的几个基本 结论。 第四节社区的基本类型 农村社区的界定:农村社区的特征:城市社区的界定:城市社区的特征:城市社区结 构的模式:城乡关系的调节。 第五节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 社区效率(居住效率、生态效率、运行效率、积聚效率):社区发展的途径(优化社区 的区位结构、提高社区的价值创造能力、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社区服务 第六节城市化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选择(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重点:什么是社区:城市化 2.难点:西方社区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要素构成?社区互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简述社区的产生和发展 3.简述西方关于社区的主要理论 4.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什么区别?城乡差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5.什么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如何实现社区的发展? 6.什么是城市化?试析我国城市化基本方针和的依据和贯彻的具体思路。 第七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 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情境:社会互动的过程(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形式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第四节集合行为一一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互动 集合行为的定义: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集合行为的理论: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恐 慌、谣言、流行) 第五节角色与社会化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社区的定义;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特征;社区的分类;社区互动的类型(合作、合 并、竞争、同化、冲突、适应)。 第二节 西方社区理论 区位理论;社会体系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区行动理论;社区冲突理论。 第三节 社区的产生和发展 社区的起源与农业发展;社区的产生与交换;现代社区的演变;社区发展中的几个基本 结论。 第四节 社区的基本类型 农村社区的界定;农村社区的特征;城市社区的界定;城市社区的特征;城市社区结 构的模式;城乡关系的调节。 第五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 社区效率(居住效率、生态效率、运行效率、积聚效率);社区发展的途径(优化社区 的区位结构、提高社区的价值创造能力、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社区服务。 第六节 城市化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选择(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区;城市化。 2.难点:西方社区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要素构成?社区互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简述社区的产生和发展。 3.简述西方关于社区的主要理论。 4.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什么区别?城乡差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5.什么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如何实现社区的发展? 6.什么是城市化?试析我国城市化基本方针和的依据和贯彻的具体思路。 第七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 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情境;社会互动的过程(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第四节 集合行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互动 集合行为的定义;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集合行为的理论;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恐 慌、谣言、流行)。 第五节 角色与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确定、角色距离、角色表现、角 色扮演过程):社会角色的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重点:什么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形式:社会角色失调 2.难点: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2.简述西方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 3.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何谓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5.简述西方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 6.何谓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有哪些分类? 7.举例说明个人的角色失调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公平的诉求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定义:社会分层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第二节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帕雷托的 精英理论):分层标准的选择:阶级划分的标准:特殊利益群体的划分标准:阶层划分的标 准(收入标准、权力标准、教育标准、职业标准)。 第三节我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分层 阶级与阶层划分问题:我国社会分层的必要性(三大差别没有消除、阶级差别依然存在 机会均等原则正在实行、普遍推行按劳分配、社会分工的长期存在):我国现阶段的主导 社会分层: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 第四节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一生中流动与代际流动、自 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社会流动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人口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 影响) 社会流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分层: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什么是社会流动 2.难点: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流动的原因。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简述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3.如何确定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4.在我国进行社会分层的必要性有哪些?通常划分为哪几个阶层? 5.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出现的重大变迁? 6.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引起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7.如何看待我国近20年来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浪潮?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确定、角色距离、角色表现、角 色扮演过程);社会角色的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形式;社会角色失调。 2.难点: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2.简述西方社会互动的主要理论。 3.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何谓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 5.简述西方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 6.何谓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有哪些分类? 7.举例说明个人的角色失调。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公平的诉求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定义;社会分层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帕雷托的 精英理论);分层标准的选择;阶级划分的标准;特殊利益群体的划分标准;阶层划分的标 准(收入标准、权力标准、教育标准、职业标准)。 第三节 我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分层 阶级与阶层划分问题;我国社会分层的必要性(三大差别没有消除、阶级差别依然存在 ‘机会均等原则正在实行、普遍推行按劳分配、社会分工的长期存在);我国现阶段的主导 社会分层;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 第四节 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一生中流动与代际流动、自 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社会流动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人口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 影响); 社会流动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分层;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什么是社会流动 2.难点: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流动的原因。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简述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3.如何确定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4.在我国进行社会分层的必要性有哪些?通常划分为哪几个阶层? 5.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出现的重大变迁? 6.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引起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7.如何看待我国近 20 年来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浪潮?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我们走向未来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定义: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渐变、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的动力:社会变 迁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循环论、社会均衡论、社会冲突论)。 第二节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定义;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解(经济增长、社会生活改善、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 展、可持续发展、克服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障碍):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的理论(现 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发展论、“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论)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定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发展工业化、社会组 织功能分化与互补、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世俗化):现代化的意义:中 国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背景、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社会现代化的目标、社会现代化的 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变迁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现代化基本 内容。 2.难点:社会变迁的理论:社会现代化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2.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 3.什么是社会发展?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4.社会发展有那些理论模式?简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5.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包括哪些内容? 6.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现代化?为什么? 7.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特征是什么?如何选择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具体途径有哪 些? 第十章社会制度:秩序与行动的保障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定义;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社会制度的构成(观念、规范、组织、设备) 社会制度的特征(普遍性、公认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行为导向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社会 制度功能失调(社会制度与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社会制度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模 糊不清、社会制度结构内部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社会制度活动失去约束力) 第三节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制度化定义:制度化的进程(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制定规范、建立机构):制度化的 功能(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强化功能):制度改革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我们走向未来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定义;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渐变、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的动力;社会变 迁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循环论、社会均衡论、社会冲突论)。 第二节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定义;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解(经济增长、社会生活改善、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 展、可持续发展、克服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障碍);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的理论(现 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发展论、“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论)。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定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发展工业化、社会组 织功能分化与互补、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世俗化);现代化的意义;中 国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背景、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社会现代化的目标、社会现代化的 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变迁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现代化基本 内容。 2.难点:社会变迁的理论;社会现代化理论 3.建议:课堂讲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2.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 3.什么是社会发展?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4.社会发展有那些理论模式?简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5.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包括哪些内容? 6.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现代化?为什么? 7.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特征是什么?如何选择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具体途径有哪 些? 第十章 社会制度:秩序与行动的保障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定义;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社会制度的构成(观念、规范、组织、设备); 社会制度的特征(普遍性、公认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行为导向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社会 制度功能失调(社会制度与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社会制度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模 糊不清、社会制度结构内部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社会制度活动失去约束力) 第三节 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制度化定义;制度化的进程(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制定规范、建立机构);制度化的 功能(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强化功能);制度改革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2.难点:制度化与制度改革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具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 3.什么是制度化和制度的生命周期?研究有何实际意义? 4.运用理论谈谈我国体制改革的原因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社会转型的代价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定义: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与变异性、复合性与周期性、 破坏性与集群性):社会问题的来源: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社会问题的解释理论 社会病理学理论:社会标签理论:社会解组理论:价值冲突理论:偏差行为理论。 第三节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 社会问题的经济根源;体制根源:价值观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问题定义;社会问题的特征 2.难点:社会问题的理论;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3.建议:课堂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认定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可以作哪些分类? 3.运用有关理论说明我国当前某一社会问题 4.简述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解释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社会秩序与安全的机制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定义;社会控制的特征(普遍性、统一性、主观性、强制性、阶级性):社会 控制的分类(罗斯的分类、曼海姆的分类、其他分类)。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途径或方法 内部控制途径、外部控制途径;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法律、道德、社会舆论、宗教 风俗、艺术。 第三节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社会规范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它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组织、制约三个方面:社会规范 的特征:社会规范的功能 第四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指那些由于违背了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评价的任 何思想、感受或行动;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越轨行为的解释理论: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控制定义:社会控制手段 2.难点: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2.难点:制度化与制度改革。 3.建议: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具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 3.什么是制度化和制度的生命周期?研究有何实际意义? 4.运用理论谈谈我国体制改革的原因。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社会转型的代价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定义;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与变异性、复合性与周期性、 破坏性与集群性);社会问题的来源;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解释理论 社会病理学理论;社会标签理论;社会解组理论;价值冲突理论;偏差行为理论。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 社会问题的经济根源;体制根源;价值观根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问题定义;社会问题的特征。 2.难点:社会问题的理论;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3.建议:课堂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认定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可以作哪些分类? 3.运用有关理论说明我国当前某一社会问题。 4.简述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解释。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社会秩序与安全的机制 (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定义;社会控制的特征(普遍性、统一性、主观性、强制性、阶级性);社会 控制的分类(罗斯的分类、曼海姆的分类、其他分类)。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途径或方法 内部控制途径、外部控制途径;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法律、道德、社会舆论、宗教、 风俗、艺术。 第三节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社会规范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它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组织、制约三个方面;社会规范 的特征;社会规范的功能。 第四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是指那些由于违背了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结果被许多人给予否定评价的任 何思想、感受或行动;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越轨行为的解释理论;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二)教学重点、难点、建议 1.重点:社会控制定义;社会控制手段。 2.难点: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3.建议:课堂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 (三)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如何认识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联系和区别? 3.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哪些?如何实施对越轨行为的控制? 4.简述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 三、考试方式、方法 课堂讨论、作业、社会调查占40%,期末考试60% 四、教学参考书目 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 4.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6.[美]尹恩·罗伯逊著,赵明华等译:《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7.[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9年。 8.[法]雷蒙·阿隆著,王沪宁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 9.[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年。 10.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建议:课堂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 (三)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如何认识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联系和区别? 3.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哪些?如何实施对越轨行为的控制? 4.简述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 三、考试方式、方法 课堂讨论、作业、社会调查占 40%,期末考试 60%。 四、教学参考书目 1.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年。 4.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 6.[美]尹恩·罗伯逊著,赵明华等译:《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7.[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8.[法]雷蒙·阿隆著,王沪宁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 年。 9.[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 年。 10.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