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六讲 真菌性皮肤病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4,文件大小:50KB,团购合买
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 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 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 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和念珠 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深部真菌病:则指 课后小结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案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撰写时间_2003年1月 课次第六次课(2学时) 教学内容真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的掌握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熟悉真菌性皮肤病 的诊断方法;了解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课内容重点: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学习指导难点: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分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对应的疾病举例以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 教学时间浅部真菌病 15学时 的分配 深部真菌病 05学时 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 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 常见病、多发病。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 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大多 课后小结|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 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 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 效治疗可危及生命。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累及皮肤、粘膜、 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1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 案 课程名称 皮肤性病学 撰写时间 2003 年 1 月 课 次 第六次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真菌性皮肤病 教学目的 掌握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熟悉真菌性皮肤病 的诊断方法;了解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课内容 学习指导 重点: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难点: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分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对应的疾病举例以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 教学时间 的分配 浅部真菌病 1.5 学时 深部真菌病 0.5 学时 课后小结 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 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 常见病、多发病。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 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大多 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 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 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 效治疗可危及生命。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累及皮肤、粘膜、 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 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 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 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 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 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 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 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 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 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 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 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

2 真 菌 性 皮 肤 病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 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 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 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 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 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 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 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 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 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 真菌病三大类。 1. 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 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

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 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 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 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 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内型和黄 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 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 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 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内大量繁殖,形成圆 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 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 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 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3 效良好; 2. 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 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 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 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 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内型和黄 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 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 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 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 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内大量繁殖,形成圆 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 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 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 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 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 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 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内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 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 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 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 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内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 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 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 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明显炎症性反应。初发为 密集的炎性毛囊丘疹和小脓疱,迅速进展为核桃大或更大的隆起性肿 块、脓肿,常单发,界限清楚,触之有波动感,甚至可见挤压排脓现 象,局部毛发松动易拔除,愈后可形成瘢痕。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真菌学检查 (1)镜检:黄癣应取黄癣痂或病发做检査,痂内可见充满视野的大 小不等的孢子和鹿角菌丝,病发显示发内型,其内的菌丝和气泡数量 与病期进展相关;黑癣选择点状断发或失去光泽的病发,可见发内型 关节菌丝充满整个病发;白癣则采集带菌鞘的断发,可见发外密集小

4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 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 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 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内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 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 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 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 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内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 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 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 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明显炎症性反应。初发为 密集的炎性毛囊丘疹和小脓疱,迅速进展为核桃大或更大的隆起性肿 块、脓肿,常单发,界限清楚,触之有波动感,甚至可见挤压排脓现 象,局部毛发松动易拔除,愈后可形成瘢痕。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真菌学检查 (1)镜检:黄癣应取黄癣痂或病发做检查,痂内可见充满视野的大 小不等的孢子和鹿角菌丝,病发显示发内型,其内的菌丝和气泡数量 与病期进展相关;黑癣选择点状断发或失去光泽的病发,可见发内型 关节菌丝充满整个病发;白癣则采集带菌鞘的断发,可见发外密集小

孢子镶嵌于发周,发内也可见菌丝,故白癣实为发内外型。 (2)培养:采取病发、皮屑或脓液常规接种、培养即可。黄癣的唯 一致病微生物为许兰黄癣菌,黑癣主要由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以 及须癣毛癣菌引起,而白癣则由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所致, 偶见铁锈色小孢子菌。菌种的鉴定结果对头癣诊断有决定意义。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头皮脂溢性皮炎、头皮屑、特应性皮炎、湿疹、石棉样糠疹、 银屑病、斑秃、脓皮病和拔毛癖等皮肤病进行鉴别;断发的有无是重 要指征,而真菌学检査是关键依据。 五、治疗 1。治疗原则:“五字疗法”,即“服、擦、洗、剃、煮”。脓癣由于炎 症反应剧烈,可酌情服用小量糖皮质激素,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抗生 素。头癣单依靠外用治疗无效,因为药物难以到达毛囊,故需口服抗 真菌制剂。 2.现行治疗的金标准仍为口服灰黄霉素,普通微粒化灰黄霉素按 15~25mg/kgd,分3次饭时口服,因为脂餐可以加强吸收;如 果服用的是超细微粒化制剂,则应按10~15mg/kgd剂量。国内 学者建议疗程为2~3周,而国外同行认为至少需6~8周。本药对大 多数患者疗效满意且安全,儿童也能很好耐受。口服灰黄霉素的同时 还应建议外用酮康唑香波或硫化硒洗剂,至少每周2次 3.对种种原因不能使用灰黄霉素者,可考虑服用新的抗真菌药物, 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特比奈芬剂量按体重计算(<20Kg

5 孢子镶嵌于发周,发内也可见菌丝,故白癣实为发内外型。 (2)培养:采取病发、皮屑或脓液常规接种、培养即可。黄癣的唯 一致病微生物为许兰黄癣菌,黑癣主要由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以 及须癣毛癣菌引起,而白癣则由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所致, 偶见铁锈色小孢子菌。菌种的鉴定结果对头癣诊断有决定意义。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头皮脂溢性皮炎、头皮屑、特应性皮炎、湿疹、石棉样糠疹、 银屑病、斑秃、脓皮病和拔毛癖等皮肤病进行鉴别;断发的有无是重 要指征,而真菌学检查是关键依据。 五、治疗 1. 治疗原则:“五字疗法”,即“服、擦、洗、剃、煮” 。脓癣由于炎 症反应剧烈,可酌情服用小量糖皮质激素,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抗生 素。头癣单依靠外用治疗无效,因为药物难以到达毛囊,故需口服抗 真菌制剂。 2. 现行治疗的金标准仍为口服灰黄霉素,普通微粒化灰黄霉素按 15~25mg/kg·d,分3次饭时口服,因为脂餐可以加强吸收;如 果服用的是超细微粒化制剂,则应按10~15mg/kg·d剂量。国内 学者建议疗程为2~3周,而国外同行认为至少需6~8周。本药对大 多数患者疗效满意且安全,儿童也能很好耐受。口服灰黄霉素的同时 还应建议外用酮康唑香波或硫化硒洗剂,至少每周2次。 3. 对种种原因不能使用灰黄霉素者,可考虑服用新的抗真菌药物, 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特比奈芬剂量按体重计算(<20kg

用量625mg/d,20~40kg用量125mg/d,>40kg用量 250mg/d);伊曲康唑则按3~5mg/kgd计算,但由于该药物 为胶囊制剂,不宜机械拆开细分,以免影响生物利用度,可采用隔日 变换剂量的方法,例如患儿若需服用150mg/d,可头日100mg, 次日200mg,再次日100mg,依次轮换 体癣、股癣 、定义:体癣和股癣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 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体癣。 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皮肤癣菌常寄生在人表皮角质层,很少侵犯表皮下结构,但近年有 关皮肤癣菌深层感染的报道在增多 三、临床表现 初起为红丘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鳞屑,然后再向周围逐渐扩展为边 缘隆起、界限清楚的环形皮损,在边缘不断外展的同时皮损中央趋于 消退。股癣的下缘往往显著,上缘并不清晰。阴囊受累少见;环形皮 损有时单发,有时则可见多环形皮损,可重叠,也可散在,伴有不同 程度的瘙痒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査结果。 五、治疗

6 用量62.5mg/d,20~40kg用量125mg/d,>40kg用量 250mg/d);伊曲康唑则按3~5mg/kg·d计算,但由于该药物 为胶囊制剂,不宜机械拆开细分,以免影响生物利用度,可采用隔日 变换剂量的方法,例如患儿若需服用150mg/d,可头日100mg, 次日200mg,再次日100mg,依次轮换。 体癣、股癣 一、定义:体癣和股癣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 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体癣。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皮肤癣菌常寄生在人表皮角质层,很少侵犯表皮下结构,但近年有 关皮肤癣菌深层感染的报道在增多。 三、临床表现 初起为红丘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鳞屑,然后再向周围逐渐扩展为边 缘隆起、界限清楚的环形皮损,在边缘不断外展的同时皮损中央趋于 消退。股癣的下缘往往显著,上缘并不清晰。阴囊受累少见;环形皮 损有时单发,有时则可见多环形皮损,可重叠,也可散在,伴有不同 程度的瘙痒。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 五、治疗

患处应注意透气、干燥。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各类抗真菌药物(包括 唑类、丙烯胺类、环比酮胺类、阿莫罗芬类等)均可应用,剂型包括 水剂、霜剂、凝胶和软膏,应根据临床表现和感染部位选用。用杀真 菌类药物(如特比萘芬)可短程治疗,1~2周即可,而用抑真菌制 剂(如咪康唑等)则应适当延长疗程;对泛发性皮损可口服特比萘芬 或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手癣、足癣 定义:手癣( tinea mannus)和足癣( tinea pedis)是指 发生在手足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掌跖部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使其对皮肤癣菌更易感,现在趋于被认同的 是癣病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红色毛癣菌所致的角化增生型手 足癣及甲癣,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三、临床表现 足癣在临床上可明确分为三型,即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增 生型,如此分类与所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密切相关 1。浸渍糜烂型ε也称间擦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 状表皮癣菌引起,慢性进程,临床特征主要为多汗、瘙痒、异 臭味,4、5趾间的浸渍、糜烂,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 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 2.丘疹水疱型ε多由须癣毛癣菌导致,病程是在一慢性轻症的基础

7 患处应注意透气、干燥。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各类抗真菌药物(包括 唑类、丙烯胺类、环比酮胺类、阿莫罗芬类等)均可应用,剂型包括 水剂、霜剂、凝胶和软膏,应根据临床表现和感染部位选用。用杀真 菌类药物(如特比萘芬)可短程治疗,1~2周即可,而用抑真菌制 剂(如咪康唑等)则应适当延长疗程;对泛发性皮损可口服特比萘芬 或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手癣、足癣 一、定义:手癣(tinea mannus)和足癣(tinea pedis)是指 发生在手足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掌跖部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使其对皮肤癣菌更易感,现在趋于被认同的 是癣病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红色毛癣菌所致的角化增生型手 足癣及甲癣,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三、临床表现 • 足癣在临床上可明确分为三型,即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增 生型,如此分类与所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密切相关。 1. 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 状表皮癣菌引起,慢性进程,临床特征主要为多汗、瘙痒、异 臭味,4、5趾间的浸渍、糜烂,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 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 2. 丘疹水疱型:多由须癣毛癣菌导致,病程是在一慢性轻症的基础

上的亚急性过程,临床表现为瘙痒、水疱、脓疱,有时见裂隙, 皮损可由趾间区向周围扩展,此型易激发癣菌疹。 3.角化增生型的致病微生物大多为红色毛癣菌,少数为絮状表皮 癣菌,临床表现以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常与甲癣 伴发,病程缓慢,常见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 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冬季常有皲裂。手癣临床上主要为水 疱型和角化过度型。足癣多累及双脚,手癣则常见单侧发病。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同样需要将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査。可刮取皮损活动性边缘 的皮屑用10%或20%的κoH制片进行直接镜检。值得指出阴性结 果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五、治疗: 原则是应依据手足癣的临床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疗程。 对渗液明显者先进行湿敷收敛,无明显糜烂仅有红斑鳞屑或丘疹可选 用各种抗真菌药物霜剂或凝胶,角化增生型可用魏氏膏等角质剥脱剂 或上述霜剂加以封包,有细菌感染发生或倾向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治 疗。对泛发型或慢性迁延型应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 曲康唑或氟康唑,疗程2~4周

8 上的亚急性过程,临床表现为瘙痒、水疱、脓疱,有时见裂隙, 皮损可由趾间区向周围扩展,此型易激发癣菌疹。 3. 角化增生型:的致病微生物大多为红色毛癣菌,少数为絮状表皮 癣菌,临床表现以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常与甲癣 伴发,病程缓慢,常见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 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冬季常有皲裂。手癣临床上主要为水 疱型和角化过度型。足癣多累及双脚,手癣则常见单侧发病。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同样需要将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可刮取皮损活动性边缘 的皮屑用10%或20%的KOH制片进行直接镜检。值得指出阴性结 果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五、治疗: 原则是应依据手足癣的临床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疗程。 对渗液明显者先进行湿敷收敛,无明显糜烂仅有红斑鳞屑或丘疹可选 用各种抗真菌药物霜剂或凝胶,角化增生型可用魏氏膏等角质剥脱剂 或上述霜剂加以封包,有细菌感染发生或倾向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治 疗。对泛发型或慢性迁延型应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 曲康唑或氟康唑,疗程2~4周

甲真菌病 定义 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称甲真菌 病。此病由于病程缓慢、不易治愈且无明显疼痛,故以往未受医患双 方的重视。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甲真菌病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皮肤癣菌、酵母和霉菌,其中以皮肤癣菌 最为多见,这是因为皮肤癣菌有角蛋白酶,对含丰富角质蛋白的甲板 更具侵袭力;酵母和霉菌也可单独导致甲的感染,但多继发于甲的水 化或外伤,或者与皮肤癣菌共同造成混合感染 三、临床表现 甲真菌病临床可分为5型,即远端侧缘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浅 表型、甲板内型和全甲毁损型。 1.远端侧缘甲下型:临床最多见。多由皮肤癣菌引起,尚可分离出须 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念珠菌及霉菌等。足部 更易感,感染始于甲的前缘和(或)侧缘,常伴有 邻近皮肤的感染。甲板的破坏以角化增生为主,表 现为甲的色泽改变、质地松软和厚度增加,有时见 甲板与甲床的分离;常是单甲先受累,随后由于忽 视不治而累及其他健甲。 2.近端甲下型:感染从甲板近端开始,多发于手指,可合并甲沟炎, 此时多由念珠菌(尤其是白念珠菌)感染所致,亦检

9 甲 真 菌 病 一、定义: 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称甲真菌 病。此病由于病程缓慢、不易治愈且无明显疼痛,故以往未受医患双 方的重视。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 甲真菌病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皮肤癣菌、酵母和霉菌,其中以皮肤癣菌 最为多见,这是因为皮肤癣菌有角蛋白酶,对含丰富角质蛋白的甲板 更具侵袭力;酵母和霉菌也可单独导致甲的感染,但多继发于甲的水 化或外伤,或者与皮肤癣菌共同造成混合感染。 三、临床表现 甲真菌病临床可分为5型,即远端侧缘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浅 表型、甲板内型和全甲毁损型。 1.远端侧缘甲下型:临床最多见。多由皮肤癣菌引起,尚可分离出须 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念珠菌及霉菌等。足部 更易感,感染始于甲的前缘和(或)侧缘,常伴有 邻近皮肤的感染。甲板的破坏以角化增生为主,表 现为甲的色泽改变、质地松软和厚度增加,有时见 甲板与甲床的分离;常是单甲先受累,随后由于忽 视不治而累及其他健甲。 2.近端甲下型:感染从甲板近端开始,多发于手指,可合并甲沟炎, 此时多由念珠菌(尤其是白念珠菌)感染所致,亦检

出皮肤癣菌。甲板无明显角化过度,可表现为白斑和 表面不平,呈营养不良样甲外观。 3.白色浅表型:主要由须癣毛癣菌和枝孢霉等引起。病甲表现为白斑, 边界清,表面较平滑,日久色泽变黄,质地松脆易破 裂。此型由于真菌只侵及甲板上层,故外用药治疗可 望收到良效。 4.全甲营养不良型:实为上述几种类型发展而来。依致病微生物的 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甲外观或全甲增厚粗糙变 色或全甲残缺不全。此型多见于年长者或具易感 因素者,治疗较困难 四、临床诊断 目前甲真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仍主要借助镜检和培养,只要在取下的病 甲碎屑中找到菌丝和或孢子,诊断即成立。取材十分关键,关系到准 确性和可靠性的高低。 五、治疗 现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已广泛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新的外用药物 阿莫罗芬和环比酮胺也已上市,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合理有效地治疗甲 真菌病。新近提倡的治疗甲真菌病的新观念一是个体化治疗,二是联 合治疗 第三节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 、概念ε是由念珠菌属累及皮肤、粘膜、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

10 出皮肤癣菌。甲板无明显角化过度,可表现为白斑和 表面不平,呈营养不良样甲外观。 3.白色浅表型:主要由须癣毛癣菌和枝孢霉等引起。病甲表现为白斑, 边界清,表面较平滑,日久色泽变黄,质地松脆易破 裂。此型由于真菌只侵及甲板上层,故外用药治疗可 望收到良效。 4.全甲营养不良型:实为上述几种类型发展而来。依致病微生物的 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甲外观或全甲增厚粗糙变 色或全甲残缺不全。此型多见于年长者或具易感 因素者,治疗较困难。 四、临床诊断 目前甲真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仍主要借助镜检和培养,只要在取下的病 甲碎屑中找到菌丝和或孢子,诊断即成立。取材十分关键,关系到准 确性和可靠性的高低。 五、治疗 现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已广泛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新的外用药物 阿莫罗芬和环比酮胺也已上市,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合理有效地治疗甲 真菌病。新近提倡的治疗甲真菌病的新观念一是个体化治疗,二是联 合治疗。 第三节 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 一、概念:是由念珠菌属累及皮肤、粘膜、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