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案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撰写时间_2003年1月 课次第一次课(2学时) 皮肤的结构 教学内容 皮肤的功能 掌握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掌握皮肤有哪些附属器 教学目的 结构:了解皮肤的功能 本课内容重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毛发的生长 学习指导难点:基底膜带的结构;皮肤的免疫功能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桥粒的结构 教学时间|皮肤的结构:12学时 的分配 皮肤的功能:0.8学时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 带连接。表皮自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 角质层。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树枝状 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汗细胞和 Merle细胞。皮肤附属器 课后小结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顶泌汗腺和甲。皮肤除有防 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 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 个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1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 案 课程名称 皮肤性病学 撰写时间 2003 年 1 月 课 次 第一次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功能 教学目的 掌握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掌握皮肤有哪些附属器 结构;了解皮肤的功能。 本课内容 学习指导 重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毛发的生长 难点:基底膜带的结构;皮肤的免疫功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 桥粒的结构 教学时间 的分配 皮肤的结构:1.2 学时 皮肤的功能:0.8 学时 课后小结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 带连接。表皮自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 角质层。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树枝状 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汗细胞和 Merlel 细胞。皮肤附属器 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顶泌汗腺和甲。皮肤除有防 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 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一 个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皮肤的结构 概述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皮肤附属器(毛发、皮 脂腺、汗腺、甲)和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皮肤的重量、面积和厚度:皮肤占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15m, 新生儿约021m;厚约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约 0.1mm。 二、表皮 ·(一)表皮的细胞组成: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 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 1.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 角蛋白,细胞之间具有细胞间桥。 ·2.角质形成细胞的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 ·3.树枝状细胞的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κke细胞 (二)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1.分层 (1).基底层 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为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细胞的长轴与基 底膜带垂直,胞核呈卵圆形,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核分裂象常见。 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生发层。由基底层移行至颗 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称为表
2 • 皮肤的结构 一、概述 •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皮肤附属器(毛发、皮 脂腺、汗腺、甲)和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 皮肤的重量、面积和厚度:皮肤占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1.5m, 新生儿约0.21m;厚约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约 0.1mm。 二、表皮 • (一) 表皮的细胞组成: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 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 • 1. 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 角蛋白,细胞之间具有细胞间桥。 • 2. 角质形成细胞的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 层。 • 3. 树枝状细胞的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kel细胞。 (二) 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1. 分层 (1). 基底层 • 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为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细胞的长轴与基 底膜带垂直,胞核呈卵圆形,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核分裂象常见。 • 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生发层。由基底层移行至颗 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称为表
皮通过时间 (2).棘层 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 (3).颗粒层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 (5).角质层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 器结构消失,充满角蛋白。 2.表皮的细胞 (1).黑素细胞 ·位于角质形成之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 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与 其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构成表皮黑 素单元。 ·电镜下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无张力细丝和桥粒。 2).朗格汉斯细胞 ·是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约占表皮细胞的3%-5%。 ·HE染色不着色,多巴染色阴性,ATP酶染色阳性,氯化金染色显示 树枝状突起
3 皮通过时间。 (2). 棘层 • 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 (3). 颗粒层 •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 透明层 • 仅见于掌跖。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 (5). 角质层 •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 器结构消失,充满角蛋白。 2. 表皮的细胞 (1). 黑素细胞 • 位于角质形成之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 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与 其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构成表皮黑 素单元。 • 电镜下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无张力细丝和桥粒。 (2). 朗格汉斯细胞 • 是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约占表皮细胞的3%-5%。 • HE染色不着色,多巴染色阴性,ATP酶染色阳性,氯化金染色显示 树枝状突起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 Birbeck颗粒,无张力 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 具有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包括FcR、C3R、HLA-DR抗原、CD1抗原。 具有吞噬处理抗原和抗原递呈的功能 (3). Merkel细胞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具有短指状突 电镜下见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内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 颗粒 ·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形成Merκel细胞-轴索复合体,可感受触觉 真皮的结构 1.分层: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2真皮的纤维组织 真皮属于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以纤 维成为为主。 (1).胶原纤维 较粗,主要由I型胶原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在真皮内相互交织成网。 ·(2)弹力纤维 较细,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使皮肤具有弹性。 (3)网状纤维 主要由II型胶原组成,分布于真皮乳头层以及皮肤附属 器、血管和神经周围
4 •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无张力 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 • 具有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包括FcR、C3R、HLA-DR抗原、CD1抗原。 • 具有吞噬处理抗原和抗原递呈的功能。 (3). Merkel细胞 •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具有短指状突。 • 电镜下见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内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 颗粒。 • 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可感受触觉。 三、 真皮的结构 • 1. 分层: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 2 真皮的纤维组织 • 真皮属于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以纤 维成为为主。 (1). 胶原纤维: 较粗,主要由I型胶原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在真皮内相互交织成网。 • (2) 弹力纤维: • 较细,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使皮肤具有弹性。 (3) 网状纤维: • 主要由III型胶原组成,分布于真皮乳头层以及皮肤附属 器、血管和神经周围
·3.真皮的组织和细胞: 真皮内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神经、肌肉、基质和细胞。 基质: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型物质,主要 成分为蛋白多糖。 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 细胞等。 四、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 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 腺 五、皮肤的连接结构 表皮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桥(桥粒)相互连接一起 ·表皮与真皮之间通过半桥粒和基底膜带相互连接一起。 1、桥粒和半桥粒 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 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形成,包括附着板和张力细丝。 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桥粒结构的破坏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松 解 2、皮肤基底膜带(BMZ)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呈现约05-10um厚的紫红色均质 条带
5 • 3. 真皮的组织和细胞: • 真皮内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神经、肌肉、基质和细胞。 • 基质: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型物质,主要 成分为蛋白多糖。 • 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 细胞等。 四、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 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 腺。 五、 皮肤的连接结构 • 表皮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桥(桥粒)相互连接一起。 • 表皮与真皮之间通过半桥粒和基底膜带相互连接一起。 1、桥粒和半桥粒 • 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 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形成,包括附着板和张力细丝。 • 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桥粒结构的破坏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松 解。 2、皮肤基底膜带(BMZ) •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呈现约0.5-1.0um厚的紫红色均质 条带
·电镜下BMZ分为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 胞膜层包括半桥粒,半桥粒内有多种跨膜蛋白如Ⅺ胶原和整合素 a6β4等伸入或穿过透明板,发挥粘附作用 透明层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其异构体,它们组成细胞外基质和锚 丝,锚丝从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面通过透明层到达致密层。 ·致密层主要成分是Ⅳ型胶原,该分子通过自体间的相互交连形成连 续的三维网格,是稳定BMZ的重要支持结构 致密下层又称网板,主要成分只Ⅵ型胶原,该分子组成锚原纤维 和锚斑,锚原纤维与锚斑、真皮纤维相互连接维持表皮细胞与结缔 组织之间的固着。 ·BMZ功能:起连接、渗透和屏障作用。BMZ损伤时引起上述功能的 丧失。 六、皮肤附属器 ·包括毛发与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和指趾甲。 1、毛发与毛囊 名词:毛干、毛根、毛球、毛乳头、毛基质和毛囊 ·毛发包括髓质、皮质和毛小皮三部分。毛乳头为毛发提供营养,毛 基质为毛发的生长区。 ·毛囊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分为漏斗部和峡部 两段。 毛发的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3年)、退行期(3周)和休止期(3 月)。不同部位的毛发长短与生长周期时间不同有关。正常情况下
6 • 电镜下BMZ分为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 • 胞膜层包括半桥粒,半桥粒内有多种跨膜蛋白如XVII胶原和整合素 α6β4等伸入或穿过透明板,发挥粘附作用。 • 透明层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其异构体,它们组成细胞外基质和锚 丝,锚丝从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面通过透明层到达致密层。 • 致密层主要成分是IV型胶原,该分子通过自体间的相互交连形成连 续的三维网格,是稳定BMZ的重要支持结构。 • 致密下层又称网板,主要成分只VII型胶原,该分子组成锚原纤维 和锚斑,锚原纤维与锚斑、真皮纤维相互连接维持表皮细胞与结缔 组织之间的固着。 • BMZ功能:起连接、渗透和屏障作用。BMZ损伤时引起上述功能的 丧失。 六、皮肤附属器 • 包括毛发与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和指趾甲。 1、毛发与毛囊 • 名词:毛干、毛根、毛球、毛乳头、毛基质和毛囊。 • 毛发包括髓质、皮质和毛小皮三部分。毛乳头为毛发提供营养,毛 基质为毛发的生长区。 • 毛囊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分为漏斗部和峡部 两段。 • 毛发的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3年)、退行期(3周)和休止期(3 月)。不同部位的毛发长短与生长周期时间不同有关。正常情况下
毛发的生长与脱落处于动态平衡。头发的生长速度约每日03mm。 2、皮脂腺 由腺泡和短的导管组成,无腺腔,腺体细胞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胞 浆内脂滴增多,最终破裂释放岀脂滴经导管排出,因此属于全浆腺。 导管开口于毛囊上部(口唇、乳晕、包皮内板等部位除外) 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丰富,称皮脂溢出部位 3、小汗腺 包括分泌部和导管,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外层包绕一 层肌上皮细胞,导管呈螺旋状穿过表皮 ·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4、顶泌汗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位于皮下组织,导管通常开口于毛囊 的皮脂腺入口的上方。分泌时连同细胞部分顶部胞浆一起脱落 ·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周、会阴和肛周。 ·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5、指趾甲 名词:甲板、甲根、甲廓、甲床、甲母质、甲半月 ·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 ·指甲生长速度约为01mm/日,趾甲生长速度约为0.03mm/日。 七、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 皮肤内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皮肤内血管具有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7 毛发的生长与脱落处于动态平衡。头发的生长速度约每日0.3mm。 2、皮脂腺 • 由腺泡和短的导管组成,无腺腔,腺体细胞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胞 浆内脂滴增多,最终破裂释放出脂滴经导管排出,因此属于全浆腺。 导管开口于毛囊上部(口唇、乳晕、包皮内板等部位除外)。 • 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丰富,称皮脂溢出部位。 3、小汗腺 • 包括分泌部和导管,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外层包绕一 层肌上皮细胞,导管呈螺旋状穿过表皮。 • 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4、顶泌汗腺 • 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位于皮下组织,导管通常开口于毛囊 的皮脂腺入口的上方。分泌时连同细胞部分顶部胞浆一起脱落。 • 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周、会阴和肛周。 • 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5、指趾甲 • 名词:甲板、甲根、甲廓、甲床、甲母质、甲半月。 • 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 • 指甲生长速度约为0.1mm/日,趾甲生长速度约为0.03mm/日。 七、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 • 皮肤内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 皮肤内血管具有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皮肤的功能 皮肤除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 外,还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 官,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一个 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皮肤的防护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完整地覆盖于身体表面,一方面防止 体内水份、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丧失;另一方面可阻抑外界有害的或 不需要的物质侵入,可使机体免受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 等因素的侵袭,达到有效的防护,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二)物理性损害的防护 (三)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四)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五)防止体液过度丢失 二、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虽有上述的防护功能,但还是可以通透一些物质。事实上 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如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除局部产生萎 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外还可产生全身性影响。这一吸收功能在皮肤病外 用药物治疗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皮肤的吸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条途径:1.透过角质层细胞;2.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3.皮脂 腺或汗管。如果角质层,甚至全表皮丧失,几乎完全可通过真皮,吸
8 皮肤的功能 皮肤除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 外,还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 官,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一个 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一、皮肤的防护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完整地覆盖于身体表面,一方面防止 体内水份、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丧失;另一方面可阻抑外界有害的或 不需要的物质侵入,可使机体免受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 等因素的侵袭,达到有效的防护,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二)物理性损害的防护 (三)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四)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五)防止体液过度丢失 二、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虽有上述的防护功能,但还是可以通透一些物质。事实上, 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如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除局部产生萎 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外还可产生全身性影响。这一吸收功能在皮肤病外 用药物治疗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皮肤的吸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 3 条途径:1.透过角质层细胞;2.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3.皮脂 腺或汗管。如果角质层,甚至全表皮丧失,几乎完全可通过真皮,吸
收更完全。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二)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 (三)物质的理化性质 、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 类是单一感觉,皮肤内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将不同的刺激转换 成具有一定时空的神经动作电位,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产生 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温觉 另一类是复合觉,即皮肤中不同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刺 激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干、湿、光、糙、硬、 软等。另外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瘙痒是皮肤或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瘙痒产 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已发现许多因素与瘙痒有关,如机械性刺激、电刺激、酸 碱、植物的细刺、动物的纤毛及毒刺、皮肤的微细裂隙、代谢异常(如 糖尿病、黄疸等)、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化学介质(如组胺、蛋白 酶、多肽等)均可引起瘙痒。为解除瘙痒感觉,必须避免上述各种刺 激。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9 收更完全。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二)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 (三)物质的理化性质 三、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一感觉,皮肤内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将不同的刺激转换 成具有一定时空的神经动作电位,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产生 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温觉; 另一类是复合觉,即皮肤中不同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刺 激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干、湿、光、糙、硬、 软等。另外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瘙痒是皮肤或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瘙痒产 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已发现许多因素与瘙痒有关,如机械性刺激、电刺激、酸、 碱、植物的细刺、动物的纤毛及毒刺、皮肤的微细裂隙、代谢异常(如 糖尿病、黄疸等)、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化学介质(如组胺、蛋白 酶、多肽等)均可引起瘙痒。为解除瘙痒感觉,必须避免上述各种刺 激。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五、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作用,一是作为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 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二是作为效应器,是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 式,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 体表热量的扩散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空气对流、传导和 汗液的蒸发。在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温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 式散热不起作用,出汗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另外,在寒冷环境中, 减少出汗和皮下脂肪组织的隔热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恒定的 体温。 六、皮肤的代谢作用 一)糖代谢皮肤中糖类物质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等。 皮肤含葡萄糖的量为60mg%~81mg%,为血糖浓度的2/3,表皮中含量 最高。皮肤中的糖主要是提供所需能量 (二)蛋白质代谢表皮蛋白质一般分两种,即纤维性和非纤维 性蛋白质。纤维性蛋白质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等。结构 蛋白的降解等。 (三)脂类代谢皮肤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质 (四)水和电解质代谢皮肤是人体内的一个主要贮水库,大部 分水分贮存于真皮内。65kg体重的人,皮肤中含水约7.5kg
10 (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五、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作用,一是作为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 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二是作为效应器,是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 式,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 体表热量的扩散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空气对流、传导和 汗液的蒸发。在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温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 式散热不起作用,出汗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另外,在寒冷环境中, 减少出汗和皮下脂肪组织的隔热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恒定的 体温。 六、皮肤的代谢作用 (一)糖代谢 皮肤中糖类物质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等。 皮肤含葡萄糖的量为 60mg%~81mg%,为血糖浓度的 2/3,表皮中含量 最高。皮肤中的糖主要是提供所需能量 (二)蛋白质代谢 表皮蛋白质一般分两种,即纤维性和非纤维 性蛋白质。纤维性蛋白质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等。结构 蛋白的降解等。 (三)脂类代谢 皮肤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质 (四)水和电解质代谢 皮肤是人体内的一个主要贮水库,大部 分水分贮存于真皮内。65kg 体重的人,皮肤中含水约 7.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