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时 授课教师:李建华单位:贵阳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专业:临床医学A班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十五章第一至四节P167~178 讲授题目 引论、线虫概论、蛔、鞭、蛲 计划用学时 教学要求_掌握内容1寄生、寄牛虫、四种宿主类型的概念 2寄生虫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牛虫概念 3掌握蛔虫、蛲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熟悉内容 熟悉线虫生活史类型 2熟悉鞭虫形态、牛活史、致病 了解内容1常见寄生虫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因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 3了解蛔、鞭、蛲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本概念的掌握 虫生活史、蛲虫生活史特点 蛔虫致病 难点:蛔虫生活史 教学进程1引论、线虫概论。70分钟 2蛔虫50分钟 3.鞭虫、蛲虫30分钟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 单位:贵阳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 专业:临床医学 A 班 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名称(版次)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 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一章至第七章 P1~16 第十五章 第一至四节 P167~178 讲授题目 引论、线虫概论、蛔、鞭、蛲 计划用学时 3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寄生、寄生虫、四种宿主类型的概念 2.寄生虫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生虫概念 3.掌握蛔虫、蛲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熟悉内容 1.熟悉线虫生活史类型 2.熟悉鞭虫形态、生活史、致病 了解内容 1.常见寄生虫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因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 3.了解蛔、鞭、蛲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 本概念的掌握 2. 虫生活史、蛲虫生活史特点 3. 蛔虫致病 难点: 蛔虫生活史 教学进程 1.引论、线虫概论 70 分钟 (步骤) 2.蛔虫 50 分钟 3.鞭虫、蛲虫 30 分钟
教学方法 lCAI教学片 2引言部分以图片切入式引出概念: 3各论部分,强调生活史,不断强化基本概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赵慰先主编人卫版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牛虫病杂志》 web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寄生虫、四种宿主、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生虫概念 蛔、鞭生活史异同
教学方法 1.CAI 教学片 2.引言部分 以图片切入式引出概念; 3.各论部分,强调生活史,不断强化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 赵慰先主编 人卫版 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 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寄生虫、四种宿主、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生虫概念 蛔、鞭生活史异同
、人体寺生虫学引论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围和内容 1.定义: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寄生人体内和体表上、有 医学意义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一门的科学 2.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等。 3.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 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 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为了控制和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的人体寄生虫病并防治与 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重要性 1.是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2.是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3.是许多现代突发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源之 (三)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共生( symbiosis) 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1.共栖( commensalism) 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双方在营养上不互相依赖,彼此都受益 3.寄生( Parasit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为变生物 ( parasite),受害的一方为宿主(host) 4.寄生虫的定义:一种较小的动物,暂时或长久的生活在大动物的体内或体表 获取营养并对后者造成损害,则小动物称之。 5.生活史( lifecycle)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6.终末宿主( final 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7.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幼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①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
一、人体寄生虫学引论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围和内容 1.定义: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寄生人体内和体表上、有 医学意义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一门的科学。 2.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等。 3.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 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 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为了控制和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的人体寄生虫病并防治与 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重要性 1.是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2.是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3.是许多现代突发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源之一 (三)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共生( symbiosis) 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1.共栖(commensalism) 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 双方在营养上不互相依赖,彼此都受益。 3.寄生(Paracit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为变生物 (parasitc),受害的一方为宿主(host) 4.寄生虫的定义:一种较小的动物,暂时或长久的生活在大动物的体内或体表, 获取营养并对后者造成损害,则小动物称之。 5.生活史(lifecycle)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6.终末宿主(final 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7.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幼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①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
如细胞内病毒的繁殖,使细胞凋亡等 ②夺取营养,引起发育障碍 如蛔虫、血吸虫寄生引起的营养不良 ③毒素作用 如蛔虫的蝈甙等 ④炎症和超敏反应 炎症是免疫反应的表现形式。过敏反应Ⅳ型 ⑤引起机械性损伤 如蛔虫引起的肠梗阻,肠穿孔等 2.宿主对病原生物的影响 通过产生免疫应答,排斥或杀灭病原体 ①完全清除病原体,并可防御再感染、痊愈。 ②与病原体达到动态平衡(带虫者、带菌者) ③不能控制病原体,出现症状(发病) (五)寄生关系的起源及演化 1.起源:从偶然接触→寄生→互利共生 2.寄生、共栖和互利共生的转化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1.是矛盾斗争的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经历着 共同进化 2.双方受各自基因调控,此肖彼长;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重大影响。 3.矛盾双方经过复杂、微妙的斗争,产生三种不同结局:痊愈、带虫者和疾病。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由水、食物等 经口、皮肤、呼吸道等 ③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2.影响疾病的流行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雨量等 ②生物因素:昆虫及动物媒介等 ③社会因素:经济文化水平、生活习俗等 寄生虫病病的流行特点 ①地方性 ②季节性 ③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如细胞内病毒的繁殖,使细胞凋亡等 ②夺取营养,引起发育障碍 如蛔虫、血吸虫寄生引起的营养不良 ③毒素作用 如蛔虫的蛔甙等 ④炎症和超敏反应 炎症是免疫反应的表现形式。过敏反应Ⅳ型 ⑤引起机械性损伤 如蛔虫引起的肠梗阻,肠穿孔等 2.宿主对病原生物的影响 通过产生免疫应答,排斥或杀灭病原体 ①完全清除病原体,并可防御再感染、痊愈。 ②与病原体达到动态平衡(带虫者、带菌者) ③不能控制病原体,出现症状(发病) (五)寄生关系的起源及演化 1.起源:从偶然接触→寄生→互利共生 2.寄生、共栖和互利共生的转化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1.是矛盾斗争的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经历着 共同进化。 2.双方受各自基因调控,此肖彼长;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重大影响。 3.矛盾双方经过复杂、微妙的斗争,产生三种不同结局:痊愈、带虫者和疾病。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由水、食物等 经口、皮肤、呼吸道等 ③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2.影响疾病的流行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雨量等 ②生物因素:昆虫及动物媒介等 ③社会因素:经济文化水平、生活习俗等 3.寄生虫病病的流行特点 ①地方性 ②季节性 ③自然疫源性 ▲ 寄生虫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原虫学:疟原虫、阿米巴、黑热病原虫、锥虫等 吸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蠕虫学绦虫:带绦虫、包虫等 线虫:蝈虫、钩虫、丝虫等 节肢动物学:昆虫、蜱、螨等 ▲全球主要寄生虫病的情况虫种 感染人数 年死亡人数 疟原虫 4-49亿 220-250万 血吸虫 15亿 50-100万 阿米巴 全球人口1% 4-11万 淋巴丝虫 128亿 盘尾丝虫 1700万 蛔虫 占农村人口79~90% 二、线虫概论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种类较多,约一万余种 特点:1、成虫线形或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2、成虫♀♂异体,♀一般大于♂,♀尾端较直,雄虫尾部卷曲或膨大为 交合伞。 3、消化道完整 4、假体腔形成 1.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而成,无细胞结构 体壁的结构2.皮下层: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 3.纵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 用图片介绍线虫四大系统的特点 线虫其中的生活史: 虫卵一→幼虫二 经四次蜕皮 ,成虫 线虫生活史的类型 a.土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 b.生物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俗称人蛔虫(插播蛔虫成虫录像)形态 1.成虫:虫体较大,♀20~35cm×3~6mm,♂:15~31cm×2~4m,尾端向腹 侧卷曲,头端有“品”字形唇瓣,体表两侧有侧索,雌虫尾端钝圆
原虫学:疟原虫、阿米巴、黑热病原虫、锥虫等 吸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蠕虫学 绦虫:带绦虫、包虫等 线虫:蛔虫、钩虫、丝虫等 节肢动物学:昆虫、蜱、螨等 ▲全球主要寄生虫病的情况虫种 感染人数 年死亡人数 疟原虫 4-4.9 亿 220-250 万 血吸虫 1.5 亿 50-100 万 阿米巴 全球人口 1% 4-11 万 淋巴丝虫 1.28 亿 盘尾丝虫 1700 万 蛔虫 占农村人口 79~90% 二、线虫概论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种类较多,约一万余种。 特点:1、成虫线形或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2、成虫♀♂异体,♀一般大于♂,♀尾端较直,雄虫尾部卷曲或膨大为 交合伞。 3、消化道完整 4、假体腔形成 1. 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而成,无细胞结构 体壁的结构 2. 皮下层: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 3. 纵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 用图片介绍线虫四大系统的特点 线虫其中的生活史: 虫卵 幼虫 成虫 线虫生活史的类型: a. 土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 b.生物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一、 俗称人蛔虫(插播蛔虫成虫录像)形态 1.成虫:虫体较大,♀20~35cm×3~6mm,♂:15~31cm×2~4mm,尾端向腹 侧卷曲,头端有“品”字形唇瓣,体表两侧有侧索,雌虫尾端钝圆。 经四次蜕皮
2.虫卵:蛔虫虫卵分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受精卵大小为45~75×35~50 μ皿,卵壳从内向外分为三层:受精膜(卵黄膜)、壳质层、蛔甙层。卵内为一大 而圆的细胞,它与卵壳的两端形成新月形的空隙。虫卵外层为染成棕黄色的蛋白 质膜。 未受精卵狭长,大小为88~94×39~44μm,壳薄,无蛔甙层,卵内为许多大 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生活史 粪 土壤 成虫 受精卵 感染期卵—幼虫 (人小肠) 0~30℃ “肝肺游移” 成虫 小肠 咽、气管 肝、胸导管 右心 蛔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一年左右 生活史小结 ①宿主:人是唯一宿主 ②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③感染途径:经口 ④寄生部位:小肠 ⑤生活史中有游移现象 三、致病 (一)幼虫致病:幼虫在组织内移行时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代谢产物所致过敏 哮喘等,患者可有胸痛、咳嗽等表现,血中嗜酸粒细胞↑, Loeffler综合征。 异位损害。 (二)成虫致病 (1)机械性损害:唇齿对宿主的损害 (2)营养不良 (3)过敏及变态反应:荨麻诊。皮肤瘙痒等 (4)合并症:胆道蛔虫、肠梗阻、肠穿孔 四、诊断
2.虫卵:蛔虫虫卵分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受精卵大小为 45~75×35~50 μm,卵壳从内向外分为三层:受精膜(卵黄膜)、壳质层、蛔甙层。卵内为一大 而圆的细胞,它与卵壳的两端形成新月形的空隙。虫卵外层为染成棕黄色的蛋白 质膜。 未受精卵狭长,大小为 88~94×39~44μm,壳薄,无蛔甙层,卵内为许多大 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二、生活史 粪 土壤 成虫 受精卵 感染期卵 幼虫 (人小肠) 20~30℃ “肝肺游移” 成虫 小肠 咽、气管 肝、胸导管 肺 右心 蛔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一年左右 生活史小结 ①宿主:人是唯一宿主 ②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③感染途径:经口 ④寄生部位:小肠 ⑤生活史中有游移现象 三、致病 (一)幼虫致病:幼虫在组织内移行时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代谢产物所致过敏、 哮喘等,患者可有胸痛、咳嗽等表现,血中嗜酸粒细胞↑,Loeffler 综合征。 异位损害。 (二)成虫致病: (1)机械性损害:唇齿对宿主的损害 (2)营养不良 (3)过敏及变态反应:荨麻诊。皮肤瘙痒等。 (4)合并症:胆道蛔虫、肠梗阻、肠穿孔 四、诊断
自粪中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涂片法 2.沉淀集卵法 3.饱和盐水浮聚法 4.改良加滕氏法 如在蛔虫查不到虫卵,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蛔虫病呈世界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92年普査,平衡感染率为 44.91%,最高达 ,贵州省蛔虫感染率为全全之首。 蛔虫病之所以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可归纳为四个字:大、强、广、简 1.大:蛔虫产卵量大,24万/天 2.强: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主要是卵壳和蛔甙层的 保护作用。 3.广:传播途径广,通过施肥、污染等,蝇及蟑螂机械性传播,人们卫生意 识差等。 4.简:蛔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二)防治原则 1.查治病人,带虫者 阿苯哒唑40mgd,一次顿服 甲苯咪唑100mg/k,顿服3~4d 伊维菌素6mgd,顿服 驱虫时间: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每3~6个月驱虫一次 2.管理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人粪,发酵法、堆肥、沼气池等。五格三池贮粪法。 3.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生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 消灭蝇、蟑螂等昆虫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简称鞭虫,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引起鞭虫病。该虫的生活史与蛔虫相似,但 幼虫无体移行。成虫以其较细的头端钻进肠粘膜内以宿主的体液、血液为食,引 起肠炎、直肠脱垂等。在流行学上与蛔虫相似,虫卵也需在外界环境中发育3 周,但发育的最适温度比蛔虫高,为28~30℃,防治上同蛔虫病 蠕形丝肠线虫(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形态 成虫细小,白线头状,长约lcm(♀),头端膨大,有明显的食道球,雌虫尾 尖而细,尖细部达虫体的1/3,雄虫长2~5mm,不易见到。虫卵:无色透明
自粪中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涂片法 2.沉淀集卵法 3.饱和盐水浮聚法 4.改良加滕氏法 如在蛔虫查不到虫卵,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蛔虫病呈世界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92 年普查,平衡感染率为 44.91%,最高达 ,贵州省蛔虫感染率为全全之首。 蛔虫病之所以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可归纳为四个字:大、强、广、简。 1.大:蛔虫产卵量大,24 万/天 2.强: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主要是卵壳和蛔甙层的 保护作用。 3.广:传播途径广,通过施肥、污染等,蝇及蟑螂机械性传播,人们卫生意 识差等。 4.简:蛔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二)防治原则 1.查治病人,带虫者 阿苯哒唑 40mg/d, 一次顿服 甲苯咪唑 100mg/k, 顿服 3~4d 伊维菌素 6mg/d, 顿服 驱虫时间: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每 3~6 个月驱虫一次。 2.管理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人粪,发酵法、堆肥、沼气池等。五格三池贮粪法。 3.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生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 消灭蝇、蟑螂等昆虫。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简称鞭虫,成虫寄生于人的盲肠,引起鞭虫病。该虫的生活史与蛔虫相似,但 幼虫无体移行。成虫以其较细的头端钻进肠粘膜内以宿主的体液、血液为食,引 起肠炎、直肠脱垂等。在流行学上与蛔虫相似,虫卵也需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3 周,但发育的最适温度比蛔虫高,为 28~30℃,防治上同蛔虫病。 蠕形丝肠线虫(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一、形态 成虫细小,白线头状,长约 1cm(♀),头端膨大,有明显的食道球,雌虫尾 尖而细,尖细部达虫体的 1/3,雄虫长 2~5mm,不易见到。虫卵:无色透明
50~60×20~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凸出,一侧较平,截面为不等面三角体 卵壳透明,两层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内含一胚胎期幼虫。 、生活史 肛门外34~36℃ 经口 成虫—卵 感染期卵—幼虫—成虫 6h (小肠 成虫寿命2~4周,幼虫无体移称 肛门一一口一一手 感染方式了间接接触;经呼吸吸入 逆行感染 三、致病与诊断 1.雌虫特殊的产卵习性引起肛门瘙痒 2.异位寄生:盆腔、生殖系统的慢性炎症和肉芽肿损害 3.诊断:①肛门拭子法 ②透明胶纸法 ③成虫检查 四、流行性点 1.世界性分布,城市人口感染率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国内感染率高低不 2.有家庭聚集性,学校、幼儿园聚集性 五、防治 1.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2.治疗:口服阿苯哒唑、噻嘧啶等。 3.外用药:蛲虫膏、龙胆紫等
50~60×20~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凸出,一侧较平,截面为不等面三角体, 卵壳透明,两层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内含一胚胎期幼虫。 二、生活史 肛门外 34~36℃ 经口 成虫 卵 感染期卵 幼虫 成虫 6h (小肠) 成虫寿命 2~4 周,幼虫无体移称 肛门——口——手 感染方式 间接接触;经呼吸吸入 逆行感染 三、致病与诊断 1.雌虫特殊的产卵习性引起肛门瘙痒 2.异位寄生:盆腔、生殖系统的慢性炎症和肉芽肿损害 3.诊断:①肛门拭子法 ②透明胶纸法 ③成虫检查 四、流行性点 1.世界性分布,城市人口感染率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国内感染率高低不 一。 2.有家庭聚集性,学校、幼儿园聚集性。 五、防治 1.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2.治疗:口服阿苯哒唑、噻嘧啶等。 3.外用药:蛲虫膏、龙胆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