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债券市场:理论、实践、政策建设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王一萱 本报告在总结国内外公司债券理论,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银行货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 公司债券最新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理论基础。对银行体系占垄断地位 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迅速发展的公司债券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揭示 了公司债券作为银行贷款替代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报告从降低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和优化上市 公司资本结构两个方面实证了我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 场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政策建议。 公司债券理论 企业资金的来源除了自身积累外,主要是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公司债券发行,后两者又统 称为债务融资。其实,西方国家的金融结构形成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形成了一系列“公司债券理 论”。“公司债券理论”主要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和“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公 司资本结构理论”比较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差别,从微观上比较这两种资金的作用和优劣,以 及公司形成特定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的决定因素。“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 比较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两种债权融资的优劣和适用条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债券具有替 代银行贷款的优势,债权融资又是“最佳公司资本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实践意义 上说明了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公司资本结构理论 最早的“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由Mondiglitz和Mi11er于1958年提出(简称MWM理论):企 业的融资方式,不论是债务还是股权,对公司的价值没有不同的影响。之后,M&M于1963年考 虑了税收抵扣的好处后提出债务融资在税收上比股权融资具有优势。随后公司资本结构问题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代理人成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号传递、收购和兼并。 代理人成本模型Jenson&Meckling(1976)开创了从代理人成本角度研究资本结构的先河, 认为资本结构的选择源于利益冲突形成的代理人成本。主要有两种利益冲突:一是股东和管理层
1 公司债券市场:理论、实践、政策建设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 王一萱 本报告在总结国内外公司债券理论,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 公司债券最新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理论基础。对银行体系占垄断地位 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 1997 年金融危机后迅速发展的公司债券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揭示 了公司债券作为银行贷款替代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报告从降低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和优化上市 公司资本结构两个方面实证了我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 场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政策建议。 一、 公司债券理论 企业资金的来源除了自身积累外,主要是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公司债券发行,后两者又统 称为债务融资。其实,西方国家的金融结构形成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形成了一系列“公司债券理 论”。“公司债券理论”主要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和“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公 司资本结构理论”比较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差别,从微观上比较这两种资金的作用和优劣,以 及公司形成特定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的决定因素。“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 比较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两种债权融资的优劣和适用条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债券具有替 代银行贷款的优势,债权融资又是“最佳公司资本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实践意义 上说明了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公司资本结构理论 最早的“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由 Mondiglitz 和 Miller 于 1958 年提出(简称 MM 理论):企 业的融资方式,不论是债务还是股权,对公司的价值没有不同的影响。之后,M&M 于 1963 年考 虑了税收抵扣的好处后提出债务融资在税收上比股权融资具有优势。随后公司资本结构问题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代理人成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号传递、收购和兼并。 代理人成本模型 Jenson & Meckling(1976)开创了从代理人成本角度研究资本结构的先河, 认为资本结构的选择源于利益冲突形成的代理人成本。主要有两种利益冲突:一是股东和管理层
之间的冲突,二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Jenson&Meckling认为,最优的资本结构由两种 代理人成本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当较多使用债务融资时,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下降,而债务融资的 代理成本上升:反之,亦然。因此,能够找到一个债务水平,在此水平上,管理层代理成本和债 务融资代理成本之和为最小,此债务比例就是最优资本结构。 信息不对称模型在Myers&Majluf(1984)的信息不对称模型中,投资者对公司的资产价 值不知情,只有公司管理层自己才知道,因此价值高的公司股票的价格是被低估的。当公司采用 发行新股来为新的投资项目融资时,新股发行价格的严重偏低会导致原有老股东财富损失。管理 层为了保护老股东利益,不得不放弃某些盈利的项目,从而造成投资不足。解决投资不足的办法 是企业通过不被市场低估的渠道进行融资,比如使用内部资金或发行无风险债券。即使是发行有 风险的债务也比增发新股融资要好,因为债券的市场价格低估程度要远远小于股票。MM模型 的重要结论有两个:一是企业融资遵循“啄木”顺序(Pecking Order):首先是内部资金,其次 是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增发新股。二是增发新股的融资决定会使公司股票下跌,无论是价值高 的公司还是价值低的公司都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债务率随着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增加而 增高,质量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债务率。 兼并收购模型在Harris&Raviv(1988)以及Stulz(1988)的模型中公司在位者会选择一个最 佳持股比例,使其目标函数最大,结果是购并的目标公司会增加债务水平,而击退收购的公司的 债务水平会更高。Jensen(1989)的债务监督模型认为高负债率可以作为一种监督和激励机制,减 小公司破产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与公司控制有关的债务率变化是资本结构理论中相对短期的 行为,因为这种变化只有在出现收购威胁时才形成。但Jensen的高负债优势理论有一定的长期 意义。 总之,公司资本结构理论说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各有优势,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 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债务融资可以分为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两种形式,那么,这两种形式的债 务各有何优势?什么样的公司选择何种债务形式?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选择何种融资形式?这就 是“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要回答的问题。 (二)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 银行贷款优势论关于银行贷款存在的必要性,国外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角度来论 述。当最终借款人和最终债权人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时,任何最终债权人都会面临“代理人问题”。 银行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和监管企业,从而降低代理人问题。表现在:(1)能够减少信息处理的 2
2 之间的冲突,二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Jenson & Meckling 认为,最优的资本结构由两种 代理人成本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当较多使用债务融资时,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下降,而债务融资的 代理成本上升;反之,亦然。因此,能够找到一个债务水平,在此水平上,管理层代理成本和债 务融资代理成本之和为最小,此债务比例就是最优资本结构。 信息不对称模型 在 Myers & Majluf(1984)的信息不对称模型中,投资者对公司的资产价 值不知情,只有公司管理层自己才知道,因此价值高的公司股票的价格是被低估的。当公司采用 发行新股来为新的投资项目融资时,新股发行价格的严重偏低会导致原有老股东财富损失。管理 层为了保护老股东利益,不得不放弃某些盈利的项目,从而造成投资不足。解决投资不足的办法 是企业通过不被市场低估的渠道进行融资,比如使用内部资金或发行无风险债券。即使是发行有 风险的债务也比增发新股融资要好,因为债券的市场价格低估程度要远远小于股票。M& M 模型 的重要结论有两个:一是企业融资遵循“啄木”顺序(Pecking Order):首先是内部资金,其次 是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增发新股。二是增发新股的融资决定会使公司股票下跌,无论是价值高 的公司还是价值低的公司都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债务率随着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增加而 增高,质量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债务率。 兼并收购模型在 Harris & Raviv(1988)以及 Stulz(1988)的模型中公司在位者会选择一个最 佳持股比例,使其目标函数最大,结果是购并的目标公司会增加债务水平,而击退收购的公司的 债务水平会更高。Jensen(1989)的债务监督模型认为高负债率可以作为一种监督和激励机制,减 小公司破产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与公司控制有关的债务率变化是资本结构理论中相对短期的 行为,因为这种变化只有在出现收购威胁时才形成。但 Jensen 的高负债优势理论有一定的长期 意义。 总之,公司资本结构理论说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各有优势,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 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债务融资可以分为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两种形式,那么,这两种形式的债 务各有何优势?什么样的公司选择何种债务形式?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选择何种融资形式?这就 是“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要回答的问题。 (二)银行贷款与公司债券比较理论 银行贷款优势论 关于银行贷款存在的必要性,国外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角度来论 述。当最终借款人和最终债权人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时,任何最终债权人都会面临“代理人问题”。 银行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和监管企业,从而降低代理人问题。表现在:(1)能够减少信息处理的
费用:(2)能够降低监管企业的费用:(3)银行服务的独特性:灵活和重复、对小企业贷款。 公司债券优势论公司债券的优势主要是从降低成本和提供流动性、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降低金融风险的角度讨论。(1)降低公司借款成本。公司债利率包括无风险利率、系统风险、公 司特有风险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的补偿风险。总的来讲,大型的、有声望的、盈利的、有稳定现金 流的企业能够从市场上以更低的利率借到资金。Cantillo&Wright(200o)统计发现,企业的规模 和现金流是企业选择银行贷款或公司债的最重要的因素。(2)具有价格信号作用。公司债券定价 包含了比银行贷款更为复杂的市场内容,从均衡的市场价格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 确的投资决定。相反,单纯的银行体系下没有市场价格信号,融资的实际成本可能大大偏离真正 的风险调整后的成本,使风险高的项目贷到相对低的利率(Rajan&Zingales 1999)。公司债券 拥有的独特价格信号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小的成本流向所需的企业。 (3)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利率结构不是市场化的,很难发展有 效的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没有相应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 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选择理论(1)微观选择。企业对银行贷款和公司债的选择是在解决信 息不对称问题和利用市场信号来优化融资行为两者之间进行比较。Boot&Thankor(1997)发现, 如果“资产替代”道德风险严重,则企业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来增加监督:当道德风险很低时, 企业可以通过更多地向债券市场借债来利用价格信息优势。这一结论与现实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一 致,即那些经过国家认证的行业的企业多数使用债券市场融资。(2)宏观选择。公司债市场发达 的前提条件有:一是借债方和投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公众投资者能够方 便地、低成本地获得公司经营和财务信息,投资银行也能够将信息标准化地传递。二是存在大型 的、盈利的、有声誉的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能够承受债券市场的固定成本,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公司特有风险小而降低了违约率,能够提供债券市场的有效供给。三是存在大量的机构 投资者,如保险和养老基金等,这些机构对公司债券品种存在持有偏好,从而提供有效的市场需 求。因此,从经济发展阶段与企业融资方式来看,存在这样的观点:发展中国家适宜银行为主的 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则适宜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 (三)公司债券最新优势理论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国家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银行贷款失去应有的监督 作用,银行功能失效。危机使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到公司债在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保持稳定的国 家融资结构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发达的公司债市场可以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1)降低 3
3 费用;(2)能够降低监管企业的费用;(3)银行服务的独特性:灵活和重复、对小企业贷款。 公司债券优势论 公司债券的优势主要是从降低成本和提供流动性、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降低金融风险的角度讨论。(1)降低公司借款成本。公司债利率包括无风险利率、系统风险、公 司特有风险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的补偿风险。总的来讲,大型的、有声望的、盈利的、有稳定现金 流的企业能够从市场上以更低的利率借到资金。Cantillo&Wright(2000)统计发现,企业的规模 和现金流是企业选择银行贷款或公司债的最重要的因素。(2)具有价格信号作用。公司债券定价 包含了比银行贷款更为复杂的市场内容,从均衡的市场价格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 确的投资决定。相反,单纯的银行体系下没有市场价格信号,融资的实际成本可能大大偏离真正 的风险调整后的成本,使风险高的项目贷到相对低的利率(Rajan & Zingales 1999)。公司债券 拥有的独特价格信号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小的成本流向所需的企业。 (3)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利率结构不是市场化的,很难发展有 效的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没有相应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 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选择理论 (1)微观选择。企业对银行贷款和公司债的选择是在解决信 息不对称问题和利用市场信号来优化融资行为两者之间进行比较。Boot & Thankor(1997)发现, 如果“资产替代”道德风险严重,则企业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来增加监督;当道德风险很低时, 企业可以通过更多地向债券市场借债来利用价格信息优势。这一结论与现实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一 致,即那些经过国家认证的行业的企业多数使用债券市场融资。(2)宏观选择。公司债市场发达 的前提条件有:一是借债方和投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公众投资者能够方 便地、低成本地获得公司经营和财务信息,投资银行也能够将信息标准化地传递。二是存在大型 的、盈利的、有声誉的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能够承受债券市场的固定成本,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公司特有风险小而降低了违约率,能够提供债券市场的有效供给。三是存在大量的机构 投资者,如保险和养老基金等,这些机构对公司债券品种存在持有偏好,从而提供有效的市场需 求。因此,从经济发展阶段与企业融资方式来看,存在这样的观点:发展中国家适宜银行为主的 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则适宜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 (三)公司债券最新优势理论 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国家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银行贷款失去应有的监督 作用,银行功能失效。危机使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到公司债在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保持稳定的国 家融资结构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发达的公司债市场可以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1)降低
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如果存在发达的债券市场,亚洲危机国的企业就可以转向该市场通过发债 来满足长期的投资需求,相应地降低银行借短贷长的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同时, 企业发行长期的公司债,减少银行借短期外债的压力,货币的不匹配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银行发 生危机的可能。(2)构成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在公司融资领域,融资结构不仅是筹集资金的渠 道,而且决定了借款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可以使一个 小的外部经济冲击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风险的国家资本结构却可以使一个小的错误演变成金 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亚洲危机国家大量依靠银行借外债的资本结构是风险型的:如果亚洲国家发 展一个发达的本币公司债券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固定利率的中长期公司债,则可以形成一个 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 二、 亚洲危机国家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被称为“双重危机”(twin crisis)一一银行危机和货币危 机,其实质是银行危机。在危机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亚洲的银行系统大量借入短期外债,用 来发放长期贷款,同时大量的外债以本币形式贷出,为房地产等没有外汇收入的项目进行融资, 银行资产和负债存在严重的期限不匹配和货币不匹配。到1996年,资产泡沫开始破裂,大量银 行资产变成不良资产,导致外国投资者减少了资本投入,开始攻击亚洲货币,引起迅速的资本撤 退和储户挤兑,带来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历时之长、影响之深,被认为亚洲的银行体系失 效了,银行失去了监督企业的信息优势。 (一)公司债券市场概况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危机国家开始认识到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重要性,采取了 一定措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以满足银行失效后企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降低银行体系的风 险集中度,防止金融危机的再生。 1.公司债规模在危机后有较大增长 衡量公司债发展程度的一个指标是公司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除印 尼、菲律宾公司债余额仍然维持在占GDP5%的水平之下外,公司债余额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 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2.普通债是公司债主要品种 4
4 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如果存在发达的债券市场,亚洲危机国的企业就可以转向该市场通过发债 来满足长期的投资需求,相应地降低银行借短贷长的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同时, 企业发行长期的公司债,减少银行借短期外债的压力,货币的不匹配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银行发 生危机的可能。(2)构成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在公司融资领域,融资结构不仅是筹集资金的渠 道,而且决定了借款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可以使一个 小的外部经济冲击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风险的国家资本结构却可以使一个小的错误演变成金 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亚洲危机国家大量依靠银行借外债的资本结构是风险型的;如果亚洲国家发 展一个发达的本币公司债券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固定利率的中长期公司债,则可以形成一个 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 二、 亚洲危机国家公司债券市场发展 1997 年 7 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被称为“双重危机”(twin crisis)――银行危机和货币危 机,其实质是银行危机。在危机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亚洲的银行系统大量借入短期外债,用 来发放长期贷款,同时大量的外债以本币形式贷出,为房地产等没有外汇收入的项目进行融资, 银行资产和负债存在严重的期限不匹配和货币不匹配。到 1996 年,资产泡沫开始破裂,大量银 行资产变成不良资产,导致外国投资者减少了资本投入,开始攻击亚洲货币,引起迅速的资本撤 退和储户挤兑,带来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历时之长、影响之深,被认为亚洲的银行体系失 效了,银行失去了监督企业的信息优势。 (一)公司债券市场概况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危机国家开始认识到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重要性,采取了 一定措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以满足银行失效后企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降低银行体系的风 险集中度,防止金融危机的再生。 1.公司债规模在危机后有较大增长 衡量公司债发展程度的一个指标是公司债余额占 GDP 的比重。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除印 尼、菲律宾公司债余额仍然维持在占 GDP5%的水平之下外,公司债余额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 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2.普通债是公司债主要品种
危机各国的公司债品种相对较为简单,普通债是主要的公司债形式。除个别年份可转换债大 发展,如韩国在1998一1999年,马来西亚在1995一1996年,各国普通债在危机前后均为主要品 种,市场份额在50%以上1,多数年份在80%以上。 图1亚洲危机各国公司债券余额占GDP比重增长率 (1990-2001年) 45.00% 40.00% 35.00% 30.00% ◆一泰国 25.00% ■一马来西亚 一印尼 20.00% 一菲律宾 15.00% 米一韩国 10.00% 5.00% 0.00%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公司债来自BIS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GDP来自IFS online database 表1韩国发行公司债分类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普通债 92.37% 97.26% 96.71% 97.92% 7.81% 49.94% 86.94% 94.06% 可转换债 7.63% 2.74% 3.29% 2.08% 92.19% 50.06% 13.06% 5.94% 资料来源: Korea Financial Supervision Service,Direct Financing 表2马来西亚发行公司债分类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普通债 42.71% 21.60% 29.17% 94.52% 82.15% 57.38% 选择权债 39.21% 44.93% 20.45% 1.38% 4.28% 0.00% 可转换债 9.38% 14.49% 13.99% 0.91% 5.73% 8.62% 伊斯兰债 8.69% 18.98% 36.39% 3.19% 7.84% 34.00% 资料来源:Bank Negara Monthly Statistics 表3泰国发行公司债分类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普通债 81.61% 69.17% 92.68% 83.33% 97.47% 94.44% 可转换债 18.39% 30.83% 7.32% 16.67% 2.53% 5.56% 固定利率 42.65% 80.87% 41.67% 33.33% 81.01% 57.89% 浮动利率 57.35% 19.13% 58.33% 66.67% 11.24% 8.77% 固定+浮动 0.00% 0.00% 0.00% 0.00% 1.55% 33.33% 图息 0.00% 0.00% 0.00% 0.00% 6.20% 0.00% 资料来源: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1马来西亚的伊斯兰债券多采用普通债形式
5 危机各国的公司债品种相对较为简单,普通债是主要的公司债形式。除个别年份可转换债大 发展,如韩国在 1998-1999 年,马来西亚在 1995-1996 年,各国普通债在危机前后均为主要品 种,市场份额在 50%以上1,多数年份在 80%以上。 图1 亚洲危机各国公司债券余额占GDP比重增长率 (1990-2001年)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尼 菲律宾 韩国 资料来源:公司债来自 BIS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GDP 来自 IFS online database 表1 韩国发行公司债分类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普通债 92.37% 97.26% 96.71% 97.92% 7.81% 49.94% 86.94% 94.06% 可转换债 7.63% 2.74% 3.29% 2.08% 92.19% 50.06% 13.06% 5.94% 资料来源:Korea Financial Supervision Service, Direct Financing 1 马来西亚的伊斯兰债券多采用普通债形式。 表2 马来西亚发行公司债分类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普通债 42.71% 21.60% 29.17% 94.52% 82.15% 57.38% 选择权债 39.21% 44.93% 20.45% 1.38% 4.28% 0.00% 可转换债 9.38% 14.49% 13.99% 0.91% 5.73% 8.62% 伊斯兰债 8.69% 18.98% 36.39% 3.19% 7.84% 34.00% 资料来源:Bank Negara Monthly Statistics 表3 泰国发行公司债分类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普通债 81.61% 69.17% 92.68% 83.33% 97.47% 94.44% 可转换债 18.39% 30.83% 7.32% 16.67% 2.53% 5.56% 固定利率 42.65% 80.87% 41.67% 33.33% 81.01% 57.89% 浮动利率 57.35% 19.13% 58.33% 66.67% 11.24% 8.77% 固定+浮动 0.00% 0.00% 0.00% 0.00% 1.55% 33.33% 零息 0.00% 0.00% 0.00% 0.00% 6.20% 0.00% 资料来源: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3.公司债发行期限短期化 亚洲危机国家公司债发行集中于中短期品种,这一趋势在危机后更加明显,因为投资者对公 司的长期发展没有信心,同时公司债市场发展的信息、法律和司法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具备。另外, 当商业银行是公司债的主要投资者时,它们倾向于持有短期债券以便与其大量短期存款相匹配。 表4亚洲危机各国公司债券发行主要期限 危机前 危机后 韩国 小于4年 小于4年 马来西亚 4-5年 6-10年 泰国 大于10年 小于7年 资料来源:Korea Financial Supervision Service,Statistics,Direct Financing: Bank Negara Malaysia,Outstanding Facility;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of Thailand,Capital Market Statistics 4.无担保公司债成为主流 在危机前的韩国,公司债都是要求有担保的,或由银行担保或由非银行机构担保。但是,危 机后许多金融机构放弃了对公司债的担保,一方面因为1998年出台的新法规阻止证券公司提供 担保,另一方面,担保机构越来越认识到担保业务存在的风险。 (二)公司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 1.金融业发行份额上升 金融危机前后发债企业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制造业企业份额下降,金融中介发债大幅增长。主 要原因一是在危机后公司债的发债高潮中,大制造业公司如大宇发行了大量债券,但是1999年 1月大宇公司的倒闭影响了投资人投资于这类公司债券的信心。二是反映了银行危机后银行发行 次级债券满足资本充足率的需求。其中韩国、马来西亚、泰国金融中介发债比例分别从危机前的 7.27%、10.69%和38.07%上升到危机后的47.71%、26.43%和51.29%。 2.投资人主要为机构投资者 在韩国,公司债的主要投资人为投资信托公司(Investment Trust Company,简称ITC), 即基金管理公司。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此类公司,到1996年放开了市场准入,ITC 从1998年开始迅速增长,成为公司债投资主体,其购买的公司债相当于这个时期非金融公司融 资的8O%,从而成为危机后主要的融资渠道。在马来西亚,员工退休基金(Emploee Provident Fund,简称EPF)是投资公司债的主力。到2000年底,EP℉(包括保险公司)占73.45%,金融机 构占25.1%。在泰国,机构投资者在2002年投资了89.76%的新发公司债,零售投资者购买了 6
6 3.公司债发行期限短期化 亚洲危机国家公司债发行集中于中短期品种,这一趋势在危机后更加明显,因为投资者对公 司的长期发展没有信心,同时公司债市场发展的信息、法律和司法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具备。另外, 当商业银行是公司债的主要投资者时,它们倾向于持有短期债券以便与其大量短期存款相匹配。 表4 亚洲危机各国公司债券发行主要期限 危机前 危机后 韩国 小于4年 小于4年 马来西亚 4-5年 6-10年 泰国 大于10年 小于7年 资料来源:Korea Financial Supervision Service , Statistics,Direct Financing; Bank Negara Malaysia, Outstanding Facility;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of Thailand, Capital Market Statistics 4.无担保公司债成为主流 在危机前的韩国,公司债都是要求有担保的,或由银行担保或由非银行机构担保。但是,危 机后许多金融机构放弃了对公司债的担保,一方面因为 1998 年出台的新法规阻止证券公司提供 担保,另一方面,担保机构越来越认识到担保业务存在的风险。 (二)公司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 1.金融业发行份额上升 金融危机前后发债企业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制造业企业份额下降,金融中介发债大幅增长。主 要原因一是在危机后公司债的发债高潮中,大制造业公司如大宇发行了大量债券,但是 1999 年 1 月大宇公司的倒闭影响了投资人投资于这类公司债券的信心。二是反映了银行危机后银行发行 次级债券满足资本充足率的需求。其中韩国、马来西亚、泰国金融中介发债比例分别从危机前的 7.27%、10.69%和 38.07%上升到危机后的 47.71%、26.43%和 51.29%。 2.投资人主要为机构投资者 在韩国,公司债的主要投资人为投资信托公司(Investment Trust Company,简称 ITC), 即基金管理公司。政府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建立此类公司,到 1996 年放开了市场准入,ITC 从 1998 年开始迅速增长,成为公司债投资主体,其购买的公司债相当于这个时期非金融公司融 资的 80%,从而成为危机后主要的融资渠道。在马来西亚,员工退休基金(Emploee Provident Fund,简称 EPF)是投资公司债的主力。到 2000 年底,EPF(包括保险公司)占 73.45%,金融机 构占 25.1%。在泰国,机构投资者在 2002 年投资了 89.76%的新发公司债,零售投资者购买了
10.24%的份额。 (三)公司债券一级和二级市场 1.一级市场公募和私募各有侧重 在韩国,公司债一级市场发行全部采取公募形式,由公司指定一家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进 行公开发行。在马来西亚,许多公司债是通过买断协议或私募进行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公开发行 所需的冗长批准期和通过交易所发行的较高费用。泰国的公司债主要是以私募形式发行的,因为 泰国发债的公司规模不大。截至2002年第3季度,现存公司债中有28%是公募,72%为私募。 2.二级市场交易所和柜台市场共存 各国公司债二级市场都由交易所市场和柜台市场两部分组成,其中柜台市场 的交易占据了主要部分。 在韩国,公司债二级市场有韩国证券交易所市场(KSE)和韩国证券业协会(KSDA)的柜台 市场(0TC)。虽然基本上所有的公司债都在交易所挂牌,但97%的公司债交易是通过0TC市场进 行的。马来西亚柜台市场在1999年和2000年得到一定发展,这两年柜台交易规模分别占到总交 易量的46%和63%,而1995年该比例只有19%。泰国公司债的交易所市场是1994年成立的“泰 国债券交易商俱乐部”,后改名为“泰国债券交易中心”(The Thai Bond Dealing Center)。作 为泰国交易所的附属机构,该中心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对挂牌登记的公司债提供交易服务。集中 交易公司债的份额在成立初期的1995年和1996年曾经分别达到市场的98.2%和97.6%,之后交 易商之间通过电话交易的柜台市场的份额逐渐提高,债券中心交易份额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别 下降为7.7%和5.7%。 3.公司债流动性不大 亚洲危机国家公司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一直比较低。主要原因是许多投资者倾向于持有债券 到期,反映了较小的资产变现需求以及税收和利率政策的限制
7 10.24%的份额。 (三)公司债券一级和二级市场 1.一级市场公募和私募各有侧重 在韩国,公司债一级市场发行全部采取公募形式,由公司指定一家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进 行公开发行。在马来西亚,许多公司债是通过买断协议或私募进行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公开发行 所需的冗长批准期和通过交易所发行的较高费用。泰国的公司债主要是以私募形式发行的,因为 泰国发债的公司规模不大。截至 2002 年第 3 季度,现存公司债中有 28%是公募,72%为私募。 2.二级市场交易所和柜台市场共存 各国公司债二级市场都由交易所市场和柜台市场两部分组成,其中柜台市场 的交易占据了主要部分。 在韩国,公司债二级市场有韩国证券交易所市场(KSE)和韩国证券业协会(KSDA)的柜台 市场(OTC)。虽然基本上所有的公司债都在交易所挂牌,但 97%的公司债交易是通过 OTC 市场进 行的。马来西亚柜台市场在 1999 年和 2000 年得到一定发展,这两年柜台交易规模分别占到总交 易量的 46%和 63%,而 1995 年该比例只有 19%。泰国公司债的交易所市场是 1994 年成立的“泰 国债券交易商俱乐部”,后改名为“泰国债券交易中心”(The Thai Bond Dealing Center)。作 为泰国交易所的附属机构,该中心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对挂牌登记的公司债提供交易服务。集中 交易公司债的份额在成立初期的 1995 年和 1996 年曾经分别达到市场的 98.2%和 97.6%,之后交 易商之间通过电话交易的柜台市场的份额逐渐提高,债券中心交易份额在 1999 年和 2000 年分别 下降为 7.7%和 5.7%。 3.公司债流动性不大 亚洲危机国家公司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一直比较低。主要原因是许多投资者倾向于持有债券 到期,反映了较小的资产变现需求以及税收和利率政策的限制
表5韩国公司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单位:千亿韩元,百分比) 交易量 柜台 交易所 发行余额 换手率 1993 556 0 376 73.94% 1994 911 11 459 101.63% 1995 1265 565 114.07% 1996 1273 12 731 8871% 1997 1277 38 860 78.66% 1998 3816 90 1194 167.34% 1999 4428 117 111山 209.81% 2000 2724 36 1279 109.30% 2001 2634 20 1412 94.69% 2002 2274 11 1655 69.37% *公司债中不包括金融债 *换手率=(柜台交易量2+交易所交易量)1发行余额 资料来源:Korea Securities Dealers Association 表6马来西亚公司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单位:亿马币,百分比) 年份 交易量 发行余额 换手率 1995 161.59 320.13 50.48% 1996 33.11 467.55 7.08% 1997 86.57 633.5 13.67% 1998 73.76 754.02 9.78% 1999 759.39 1117.76 67.94% *债券包括了资产证券化债券 资料来源:Bank Negara Malaysia:Securities Commission 表7泰国债券交易中心公司债流动性(单位:亿铢,百分比) 年份 交易量 登记余额 换手率 1995 505.97 892.28 56.71% 1996 1957.75 1301.89 150.38% 1997 909.55 1325.91 68.60% 1998 88.96 1258.41 7.07% 1999 328.19 1793.86 18.30% 2000 734 2098.83 34.97% 2001 912.94 2517.2 36.27% 2002 900.82 2803.42 32.13% 资料来源:The Thai Bond Dealing Center *以集中交易换手率代替总体换手率,因为柜台换手率基本相同 (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采取的政策 1.韩国 韩国从1991年开始取消对公司债发行的行政审批和限制,1991年取消了对2年期限公司债 发行的限制,进而在1993年取消了对所有期限的公司债券的发行限制。危机后主要鼓励政策有: 第一,1996年韩国放开了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投资信托公司(ITC)从1998 年开始迅速增长,成为公司债投资主体。第二,政府通过定期大量发行国债、建立一级承销商体
8 表 5 韩国公司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单位:千亿韩元,百分比) 交易量 柜台 交易所 发行余额 换手率 1993 556 0 376 73.94% 1994 911 11 459 101.63% 1995 1265 12 565 114.07% 1996 1273 12 731 88.71% 1997 1277 38 860 78.66% 1998 3816 90 1194 167.34% 1999 4428 117 1111 209.81% 2000 2724 36 1279 109.30% 2001 2634 20 1412 94.69% 2002 2274 11 1655 69.37% *公司债中不包括金融债 **换手率=(柜台交易量/2+交易所交易量)/发行余额 资料来源:Korea Securities Dealers Association 表 7 泰国债券交易中心公司债流动性(单位:亿铢,百分比) 年份 交易量 登记余额 换手率 1995 505.97 892.28 56.71% 1996 1957.75 1301.89 150.38% 1997 909.55 1325.91 68.60% 1998 88.96 1258.41 7.07% 1999 328.19 1793.86 18.30% 2000 734 2098.83 34.97% 2001 912.94 2517.2 36.27% 2002 900.82 2803.42 32.13% 资料来源:The Thai Bond Dealing Center *以集中交易换手率代替总体换手率,因为柜台换手率基本相同 (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采取的政策 1.韩国 韩国从 1991 年开始取消对公司债发行的行政审批和限制,1991 年取消了对 2 年期限公司债 发行的限制,进而在 1993 年取消了对所有期限的公司债券的发行限制。危机后主要鼓励政策有: 第一,1996 年韩国放开了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投资信托公司(ITC)从 1998 年开始迅速增长,成为公司债投资主体。第二,政府通过定期大量发行国债、建立一级承销商体 表 6 马来西亚公司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单位:亿马币,百分比) 年份 交易量 发行余额 换手率 1995 161.59 320.13 50.48% 1996 33.11 467.55 7.08% 1997 86.57 633.5 13.67% 1998 73.76 754.02 9.78% 1999 759.39 1117.76 67.94% *债券包括了资产证券化债券 资料来源:Bank Negara Malaysia; Securities Commission
系等形成了市场基准利率。第三,危机后政府尽力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了交叉持股和 交叉担保,提高了公司债的质量。 2.马来西亚 第一,整合公司债的监管体系。1999年6月,成立了国家债券市场委员会,并宣布由以往 多个监管机构共管变为证监会单独负责公司债发行和监管。2000年7月,通过修改《证券监管 委员会法1983》、《公司法1965》、《银行和金融机构法1989》、《期货业法1993》和《证券业法 1991》,证监会开始履行唯一监管者职能。第二,放松管制。证监会2000年7月颁布的《公司债 发行指引》规定发行审批期缩短到14天,引入了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监管体系。第三,对债券 投资实行免税。2000年1月,所有由监管机构批准发行的公司债在发行和交易环节免收印花税。 这是以往多次减免公司债税负的继续,而且力度是最大的。这些措施包括1992年1月个人投资 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利息免税,1993年1月个人投资被两家权威机构评级的公司发行的 公司债实行免利息税,1994年10月外国投资者利息所得汇▣税从20%降到15%,1996年1月投 资基金投资公司债的利息收入免税。第四,修改了1989年《银行和金融机构法》,取消了对普通 公司进入公司债回购市场的限制。第五,1997年10月,建立债券信息发布系统,促进债券市场 信息的传播和透明度,提高市场活跃度。信息包括发行条款、实时价格、交易状况、相关消息等 等。 3.泰国 第一,于1998年发行国债。这是自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发行国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弥补 财政赤字,而是为了形成基准利率,培育债券市场的发展。第二,加强司法有效性,加大公司重 组力度。1997年9月27日,泰国国民议会通过新的宪法:1998年4月修改的《破产法》正式生 效,2000年初,债权人藉此赢得了泰国最大的公司债破产案。第三,改善信用状况。1999年, 泰国证监会规定,超过1亿元的私募债券也要进行信用评级,以提高债券的质量监督。在亚洲开 发银行研究的帮助下,泰国于1993年建立了其第一个信用评级机构,称“泰国评级信息服务公 司”(TIS),对所有公开发行的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券进行评级。 三、 中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一)降低中国银行体系的风险 1,银行体系处于垄断性地位
9 系等形成了市场基准利率。第三,危机后政府尽力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了交叉持股和 交叉担保,提高了公司债的质量。 2.马来西亚 第一,整合公司债的监管体系。1999 年 6 月,成立了国家债券市场委员会,并宣布由以往 多个监管机构共管变为证监会单独负责公司债发行和监管。2000 年 7 月,通过修改《证券监管 委员会法 1983》、《公司法 1965》、《银行和金融机构法 1989》、《期货业法 1993》和《证券业法 1991》,证监会开始履行唯一监管者职能。第二,放松管制。证监会 2000 年 7 月颁布的《公司债 发行指引》规定发行审批期缩短到 14 天,引入了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监管体系。第三,对债券 投资实行免税。2000 年 1 月,所有由监管机构批准发行的公司债在发行和交易环节免收印花税。 这是以往多次减免公司债税负的继续,而且力度是最大的。这些措施包括 1992 年 1 月个人投资 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利息免税,1993 年 1 月个人投资被两家权威机构评级的公司发行的 公司债实行免利息税,1994 年 10 月外国投资者利息所得汇回税从 20%降到 15%,1996 年 1 月投 资基金投资公司债的利息收入免税。第四,修改了 1989 年《银行和金融机构法》,取消了对普通 公司进入公司债回购市场的限制。第五,1997 年 10 月,建立债券信息发布系统,促进债券市场 信息的传播和透明度,提高市场活跃度。信息包括发行条款、实时价格、交易状况、相关消息等 等。 3.泰国 第一,于 1998 年发行国债。这是自 1992 年以来的第一次,发行国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弥补 财政赤字,而是为了形成基准利率,培育债券市场的发展。第二,加强司法有效性,加大公司重 组力度。1997 年 9 月 27 日,泰国国民议会通过新的宪法;1998 年 4 月修改的《破产法》正式生 效,2000 年初,债权人藉此赢得了泰国最大的公司债破产案。第三,改善信用状况。1999 年, 泰国证监会规定,超过 1 亿元的私募债券也要进行信用评级,以提高债券的质量监督。在亚洲开 发银行研究的帮助下,泰国于 1993 年建立了其第一个信用评级机构,称“泰国评级信息服务公 司”(TRIS),对所有公开发行的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券进行评级。 三、 中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一)降低中国银行体系的风险 1.银行体系处于垄断性地位
图2中国银行贷款余额占CDP比例与亚洲危机国家比较 (1990-1997平均) 100.00% 89.14% 90.00% 80.00% 74.919 70.22% 70.00% 60.00% 49.56% 50.00% 39.55% 计.87%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尼 菲律宾 韩国 中国 数据来源:银行贷款来自各国央行统计,GDP来自IFS online database.. 图3中国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比例与亚洲危机国家比较 (1990-2001) 100.00% 90.00% 80.00% 一◆一泰国 70.00% 一马来西亚 60.00% 一印尼 50.00% 一菲律宾 40.00% 米一韩国 30.00% ●一中国 20.00% 10.00% 0.00%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数据来源:银行贷款来自各国央行统计,公司债数据来自BIS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股 票市值来自FIBV statistics:GDP来自IFS online database。. 从银行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和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比例两个指标衡量,与亚洲危机国家 一样,中国的银行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垄断地位不亚于危机的始发国泰国的 程度,如果我们将银行体系贷款指标从商业银行贷款2扩大到存款类金融机构,那么中国银行类 机构的垄断程度将超过泰国,因为2001年商业银行贷款在泰国银行系统中的比重为95.24%,而 中国的比重仅为67.78%。 2.银行系统面临巨大风险 与亚洲危机国家相似,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的过度垄断使中国银行体系步入一定的失效状 2使用商业银行贷款是为了便于比较,因为各国央行对存款贷款类金融机构的分类不一,统计数据也不完 整。 10
10 图2 中国银行贷款余额占GDP比例与亚洲危机国家比较 (1990-1997平均) 89.14% 74.91% 49.56% 39.55% 41.87% 70.22%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尼 菲律宾 韩国 中国 数据来源:银行贷款来自各国央行统计,GDP 来自 IFS online database。 图3 中国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比例与亚洲危机国家比较 (1990-2001)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尼 菲律宾 韩国 中国 数据来源:银行贷款来自各国央行统计,公司债数据来自 BIS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股 票市值来自 FIBV statistics;GDP 来自 IFS online database。 从银行贷款余额占 GDP 比重和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比例两个指标衡量,与亚洲危机国家 一样,中国的银行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垄断地位不亚于危机的始发国泰国的 程度,如果我们将银行体系贷款指标从商业银行贷款2扩大到存款类金融机构,那么中国银行类 机构的垄断程度将超过泰国,因为 2001 年商业银行贷款在泰国银行系统中的比重为 95.24%,而 中国的比重仅为 67.78%。 2.银行系统面临巨大风险 与亚洲危机国家相似,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的过度垄断使中国银行体系步入一定的失效状 2 使用商业银行贷款是为了便于比较,因为各国央行对存款贷款类金融机构的分类不一,统计数据也不完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