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回忆我的母亲节次第1节|上课时间 修改批注 撰稿人 璃 持有人 付红艳 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教学目标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 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 重点难点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 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 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教材分析 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 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 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 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 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 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 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 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 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 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 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 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an)(2)祖籍(j1)(3)妯娌(zhou11)(4)勉强(q iang)(5)迁徙(xi)(6)慰勉( wei mi a n)(⑦)溺死(ni)(8)衙 门(ya)(9)私塾( sis hu)(10)调料(tiao)(11)血溅(jian)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o):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 ren y ua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 ren ci):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 wei fi):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 s uos hi):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 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 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内容:回忆我的母亲 节次 第 1 节 上课时间 修改批注 撰稿人 刘璃 持有人 付红艳 教学目标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 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 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 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 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 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教材分析 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 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 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 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 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 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 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 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 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 86 个春秋,于 1944 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 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 1944 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 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 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 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 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 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 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 谢”等等。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 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 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 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 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 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 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 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 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 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 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 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 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 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 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 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 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 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 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 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 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 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 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 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 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 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 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 谢”等等。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 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 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 17 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 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抒发悲痛感 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 2 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 15 结束。这是 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 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 16、17 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 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 14、15 段上。暂时搁下,待 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 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 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 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 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 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 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 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 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 段)。第 14、15 段,是在记叙的基础 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 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 2、3 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 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 4、5 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 能干,“整日劳碌”。第 6 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 7 段写母亲“任 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 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 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 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 7 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 的印象”,是议论;第 3 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 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 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 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 8 到第 15 段,考虑这个问题
内容:回忆我的母亲节次第2节|上课时间 修改批注 撰稿人 璃 持有人 付红艳 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教学目标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 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 重点难点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 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 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 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 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教材分析|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 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 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教学步骤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 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 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 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 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 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 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 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 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 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 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 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 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 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 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 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 “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 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 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 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内容:回忆我的母亲 节次 第 2 节 上课时间 修改批注 撰稿人 刘璃 持有人 付红艳 教学目标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 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 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 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 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 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 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 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教材分析 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 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 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 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 年)地主逼着退佃,又 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 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 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 年)前后 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 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 8 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 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 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 1908 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 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 9、10 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 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 11、12 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 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 11 段写作者 1919 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 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 质。第 12 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 1927 年大革命受到挫折 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 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 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 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 “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 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 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 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 13 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 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 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 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 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 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 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 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 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 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 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 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 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 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 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 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 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 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 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 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 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 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 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 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 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 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 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 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 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 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 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 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作者 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 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 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 到晚年(1944 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 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 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 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 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 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 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 1895—1944 年近半个世纪),可内 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 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 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 14、15 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 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 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 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 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 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 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 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 14、15 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 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 是对第 2 到第 13 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 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 16、17 段(第三部分) 则与第 1 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 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 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 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 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 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 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 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 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 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 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 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 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 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作者 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 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 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
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 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 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 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