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中山中学魏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 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査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伟大抱负啊?(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 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 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 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出示教学目标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 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 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 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 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1 沁园春﹒长沙 中山中学 魏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 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伟大抱负啊?(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 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 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 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二、 出示教学目标 三、 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 背景。 本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 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 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 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 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 革命精神) 四、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五、探究新知 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b、调整词序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提示: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 写ˆ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 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2、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a、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 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 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 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 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2 (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 革命精神) 四、 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 听录音 2、 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 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五、 探究新知 1、 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 、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提示:前 3 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 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 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 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2、 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 a、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 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 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 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 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ˆ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 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 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 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 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a、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 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 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b、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 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 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 云壮志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 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 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 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 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3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 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 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 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 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a、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 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 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b、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 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 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 云壮志。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 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 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 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 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 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 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 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 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择 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 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 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 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 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6、学习最后三句 提示: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 抱负 六、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 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 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并赏析。 2、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看一一景 山、林、江 舸、鹰、鱼 生机勃勃 绚丽壮阔 万类 问一一情一一关心国家命运
4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 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 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 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 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 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 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 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6、学习最后三句 提示: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 抱负。 六、 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 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 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并赏析。 2、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看——景 山、林、江 舸、鹰、鱼 万类 问——情——关心国家命运 生机勃勃 绚丽壮阔
忆—一事峥嵘岁月 奋发有为 风华正茂 充满斗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浪遏飞舟 教学后记
5 忆——事 峥嵘岁月 奋发有为 风华正茂 充满斗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浪遏飞舟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