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S OF THE GLOBAL ORDER: rom the Meridian Lines to the Stand 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 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文明等级 生活·撞者·新知三联书店
Contents 目录 刘禾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 唐晓峰 地理大发现、文明论、国家疆域 15 刘禾 国际法的思想谱系:从文野之分到全球统治 43 梁展 文明、理性与种族改良:一个大同世界的构想 101 姜靖 世博会:文明/野蛮的视觉呈现 163 赵京华 福泽谕吉“文明论”的等级结构及其源流 209 郭双林 从近代编译看西学东渐 一项以地理教科书为中心的考察 235 宋少鹏 “西洋镜”里的中国女性 291 程巍 语言等级与清末民初的“汉字革命” 347 孟悦 反观“半文明”:中国植物知识的转轨与分流 405 瑞贝卡卡尔 重审“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历史的纠结 449 刘大先 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 469 鸣谢 516
1: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刘禾 今天的世界秩序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这个问题,人们马上会想到自20世纪“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世 界秩序,却不知不觉会忽略发生在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大事件。那个事件无 比清晰地表明,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肇始于欧洲人在1494年划定的一 条地球子午线,它就是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 的具体内容。 什么是《托尔德西拉斯条约》?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两年后,葡 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之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凭借这个条约,欧洲人第一 次在地球版图的意义上对世界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划分。此事具有重大的历 史意义,因为正是《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所规定的地球子午线,开启了现 代世界秩序的地缘政治。 但是,单凭国际条约和武力征服,无论什么势力都无法建立起一个普 天下认可的世界秩序。无独有偶,随着欧洲人创造的世界秩序向地球的各 个角落蔓延和渗透,一个关乎“人心”的地缘政治一所谓的文明等级一 也应运而生。从那时起,一个双重结构的地缘政治,开始浮现在人们的视
:2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野之中:这是一个以地球的空间并同时以地球上的人心为轴线的双重结构。 多少叫人诧异的是,如此重大的历史课题,却常常被学科固有的建制 挡在门外,被有意或无意地冷落,甚至长期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本书 沿着跨学科的思路,试图开辟一条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以求深入了解现 代地缘政治的双重结构及其历史渊源,希望由此获取新的历史意识。我相 信,这种历史意识对今人尤其重要,否则人们将难以面对当前纷杂变动的 世界乱象,也无从构想未来的世界秩序,更遑论对未来全球化治理的道义 做出深入的思考。 本书反复强调的是,在15世纪末以降的五百多年之中,世界文明等 级之确立,对现代地缘政治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里的问题 是,文明等级的标准为什么对世界秩序那么关键?这些标准是怎样在地缘 政治中得以确立的?此外,文明等级的话语进入晚清中国后,为什么给国 人的心灵造成如此重大的冲击和创伤?中国与世界之间,为何总是在“文 明”的问题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纠结? 在今天的中国,围绕“文明”二字的各种论述非但不过时,而且渗透 在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日常言行之中,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这个幽灵 在诉说什么?表达怎样的焦虑和愿望?为什么迟迟不愿离去? 本书从这一系列的疑问出发,以求寻找一条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全球史的研究方法 读者手中的这本全球史研究的论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论文结集,而 是一批原创性的学术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汇合,它是十几位学者花了 几年时间,通力合作,集体劳动的结晶。全球史研究,首先要求学者开拓 视野,跨越各自的学科藩篱,参照多语种的原始文献,并对现代学科本身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3 的谱系作出全面的梳理和反省。本书所体现的如此规模的全球史研究,在 国内学术界可能尚属首例,但这仍然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好的全球史 研究在未来出现,大家共同努力,来改变现存的学术格局。 作为编者,我需要对这本论文集的方法论做一点说明。 其一,本书从事的全球史研究,固然涉及“文明”概念的传播,但它 既不是概念史,也不是关键词研究。⊙严格地讲,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 跨地域、跨语际的话语实践,因此,其研究范围必然包括学术建制、媒体 技术、地球版图、视觉展示、科学技术、国际法,以及形形色色的书写行为 翻译行为和学术行为。我们集中关心的问题是,这些跨国、跨地域、跨语 际的话语实践如何创造了当今的世界秩序? 其二,全球史与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世界史的思考往往将本 国的历史排除在视野外,而国别史的研究者又通常只问本国史,鲜有涉及 他国历史。这种知识上的分工一直都很流行,在世界各地大同小异,这给 人们认识世界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盲区。②相比之下,全球史在研究方法 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它不分国别史和世界史,而是把本国的历史置于全 球地缘政治的大范围中来进行互动研究,因此,本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 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也是本国的问题。这样的全球史研究,近些年在国际 学术界也是新领域,也一直在探索之中。可以说,这部论集及时加入了全 ①除少数例外,概念史研究经常将词汇(word)与概念(concept)混淆不清,这不能不说是思雏上的误区。 人类创造的大量视觉符号和书写符号,数码、色遭、地图、音符、手势、图表、绘画、摄影、电影剪辑等 都属于概念的范畴,但不一定属于文字或语言的范畴。例如,本书姜靖的文章涉及万国博览会的有色人种 展示,这种空间展示属于文明等级的概念范睛,但不能被当作词汇来处理。威廉姆斯的关键词(kyw0d) 研究在方法上和概念史不谋而合,它也经常把词汇和概念混淆起来,类似这样的研究既不能严谨地处理 字词,也不能构成严格意义的概念史。我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些误区有一些方法论上的辨析, 故在此不餐,参见Lydia H.Liu,“Shadows of Universalism:The Untold Story of Human Rights around 1948",Critical Inquiry 40 (Summer 2014):385-417. ②排除国别史,仅仅是世界史写作的弊病之一。长期以来,世界史写作本身就是文明等级话语一再被生产 被复制的重要文类之一。详见本书程巍对世界史写作的分析
:4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球史方法论的探索,力图为国内外的研究开出一条新路径。 其三,本书的研究强调话语实践,它与传统思想史的做法有着根本的 区别。传统思想史以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为对象,或选取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或着重于思想的沿革作为研究主线。与之相比,话语实践的研究对象不是 对抽象思想的陈述和分析,而是把思想作为活生生的言说、书写和其他实 践(包括数字图表、国际条约、图像、时空的组织方式等)来对待,目的 是研究和分析这些行为实践如何进入社会、打造学科、感化人心、发动变革、 创造历史等。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话语实践的研究,我们才可能同时考察 以地球的空间和以地球上的人心为轴线的双重结构的地缘政治。 其四,在全球史的视野下展开话语实践的研究,必然要求跨学科的思 维方式。跨学科不是一种时髦,而是由于成熟的学科日趋狭隘和封闭,已 经阻碍了新鲜知识的发明和创造。这种状况需要大家共同去变革和突破, 所以,一个学者究竟选择维护学科正统,充当卫道士,还是努力将现代学 科向时间、向历史、向思想的追问敞开?这对今天的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 关键的选择,本书选择的是后者。假若我们选择维护学科正统,那么就没 有必要去质疑现存的知识结构及其合理性,也就无从深人了解知识与统治、 知识与生存、知识与世界的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关系。 其五,当今的话语实践研究不能仅以母语或单一语言为媒介。全球史 的视野,要求每个学者获得处理至少两种以上语言的原始文献或档案的能 力,同时还必须把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包括外文著作和期 刊)。这部论集的作者力所能及地使用了外语原始文献,并努力了解在中 文学界之外,学术研究的前沿究竞在哪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作者 所发掘的大批的第一手和第二手外文资料中,许多内容都是首次向中文学 界披露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5 :文明论:一个泛学科的政治无意识 文明等级论一简称文明论—成为全球史研究的一个关键,究其 主因,还是因为它在许多学科里充当着“政治无意识”的角色。长期以来, 这个角色独特的泛学科属性,可能是造成文明论的研究被学科的藩篱挡在 门外的直接原因,但忽略和遗忘,恰恰突出了文明等级的意识形态作为“政 治无意识”的强大功能。它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 这种意识形态的深刻性体现在文明论与现代学科的历史同构之中。人 们所熟悉的现代学科一以文科和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领域,还有诸多科 学分支,如进化论生物学、体质人类学、优生学等一与文明论的产生和 发展分享同一个历史进程,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往来和相互渗透。这 一历史进程,主要指的是从欧洲开始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全球的推进和 扩展,以及与其同步发展的各现代学科。 现代学科的建立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历史渊源触及方方面面。本书 涉及的学科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人种学、国际法、语言学 历史学等。其中,地理学家唐晓峰在论集的开篇,为读者了解现代地缘政 治的历史脉络设定了基础性的坐标。他指出,所谓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 一场“文明”大发现。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过程中,将分布在空间的人群 差异整理为历史的差异,也就是把空间的分布诠释为时间的分布,又将时 间的差异解释为文明进化程度的差异。由此,现代地理学的诞生获得了有 力的解释,这个学科自始至终都参与着对文明等级话语的塑造。唐晓峰的 结论是,文明论是一种新的历史眼光,现代地理学正是基于这种眼光,为 欧洲建立了新的人文世界的想象。 地理大发现后,陆续诞生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欧洲文明史、 国际法等,它们全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文明等级论的塑造。以著名的社会
:6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阶段论(stages of society)为例,I8世纪法国的重农学派率先提出三个社会阶 段的模式,把人类社会描述为狩猎、游牧、农耕的由低到高的发展模式。接 下来,苏格兰启蒙主义思想家亚当·斯密又提出一个完整的四个阶段论,即 狩猎、游牧、农耕、重商,从而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入了社会发展阶段的描述。 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阶段论,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进步主义的 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文明等级论打下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瑞贝卡·卡尔 (Rebecca Karl)在为本书撰写的文章中,回顾了历代经济史学家围绕“亚 细亚生产方式”进行的长期争论,指出了这些讨论的盲点所在:实际上, 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说法,只有在社会阶段论的框架内才有意义, 但是有能力克服这个盲点的经济史学家并不多,王亚南即是其中之一。这 位中国经济史学家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所谓特殊性,并不外在于人 类普遍历史的范畴,他也不承认其他东方国家有什么“亚细亚的生产方式”, 这无异于给社会阶段论本身打上一个问号。我们下面还会看到,进步主义 历史观的出现,究竟给经典的文明等级标准带来了哪些思想资源。 本书收入的多篇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近代形成的文明等级论做 出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梁展将文明论的谱系置放在知识考古的聚光灯下 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比如他对福柯所言的国家理性的再度思考,对德国生 理学家布鲁门巴赫的人种分类法,以及生理学家爱德华斯人种学做出的新 评价,这一切都让读者发现文明等级论的另一张面孔一它凭据肤色和其 他的种族特征,在欧洲18世纪新兴的科学种族主义实验中,一跃变成科 学研究的前沿,成为那个时代的显学。在这个基础上,梁展为我们梳理了 晚清诸人编译的欧美国家的文明等级标准,尤其是政治地理教科书这个扩 散全球的传播渠道。在他提出的解释框架中,康有为的种族改良计划和大 同世界,也获得了新鲜独特的诠释,它让我们看到,《大同书》与文明等 级论的传播竟有如此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晚清中国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7: 产生的思想必须放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 什么是经典的文明等级标准? 欧美人塑造的文明等级含有一套由低到高的排列标准,这套标准将 世界各地的人群分别归为savage“野蛮的”、barbarian“蒙昧/不开化的”、 half-civilized“半开化的”、civilized“文明/服化的”以及enlightened“明 达的”(今译“启蒙”)五个等级,除此之外,还有三级之分(野蛮、蒙昧、 文明)和四级之分(野蛮、蒙昧、半开化、文明)。无论五级、四级还是三 级,这套文明等级的标准起初并不严格,不过,经过几个世纪的沿革和变化, 它慢慢地趋向稳定,及至19世纪初,形成了一套经典化的论述,被编入 国际法原理,被写进政治地理教科书,被嵌入欧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最后形成欧美国家认识世界的基础。 文野之分一近代对文明与野蛮的区分一是国际法的思想基础,这 一点是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关键之一。换句话说,不了解文明等级的 标准何时产生,为什么产生,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为什么在欧洲会出现 一个国际法,而这个国际法自始至终都与统治世界有关。我为本书撰写的 文章,旨在把国际法的思想脉络整理清楚,清理的重点不是针对法理本身, 而是为了充分剖析现代国际法的地缘政治,特别是前面说到的那个双重结 构的地缘政治的出现和生长。因此,文章虽然也涉及国际法通常所面对的 那些领土争端和国家主权问题,比如野蛮人的“无主荒地”问题,或者半 文明国家被迫接受“领土割让”的条款等,但我集中探讨的是,现代世界 秩序的道义是如何伴随着国际法原理的发明而得以呈现,依此争得人心, 并取得全球共识的。比如,欧洲文明国家占有“野蛮人”土地的合法性在 哪里?为什么国际法允许文明国家对“半开化”国家实行治外法权,而不 允许文明国家之间实行治外法权?这里的义理是什么?它如何自圆其说, 以至于就连被征服者都感到心悦诚服?
:8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西学编译的政治 中国、日本、奥斯曼帝国等亚洲国家,在国际法的经典文明等级标准 中被规定的位置是“半开化”国家。福泽谕吉是在认可日本的“半开化”地 位的前提之下,提出他的“脱亚论”的主张。本书作者赵京华重新追溯福 泽谕吉的思想谱系,重点考察了那个曾让福泽谕吉感到心悦诚服的“野蛮、 半开化、文明”三段式论说。他的研究显示,福泽谕吉作为幕府使节团随 员几次访问美国和欧洲途中(1860年、1862年和1864年),曾利用官府 旅费购置大量的英文书籍。这批最早被他引入日本的西方著述中,含有大 量的中学教科书,而福泽谕吉在编译《西洋事情》和《文明论概略》等书的 过程中,依赖的主要就是这些通俗的中学教科书。不仅如此,梁启超在《清 议报》上发表的《文野三界之别》,其实是直接摘抄福泽谕吉的文明发展三 段式,包括其“富国强兵”的论述。因此,晚清人最早接触到的文明等级 标准,除了传教士的出版物,一个重要渠道还是梁启超和福泽谕吉的编译 文字。 在晚清中国,大量与“西学”有关的出版物都属于这样的“编译”文字。 一旦迈过编译这个门槛,欧美国家的普通中学教科书和通俗出版物便登堂 入室,堂而皇之地被冠以“西学”的名分,一时成风,朝野流行,受到维 新人士的顶礼膜拜。本书郭双林的文章对晚清传教士与中国人编译的教科 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证,他发掘的由晚清到民国的大量第一手文献都很能说 明问题。很多当时欧美中学使用的历史地理教科书,正是通过编译的渠道 进人中土,在向国人介绍历史地理和世界史知识的同时暗度陈仓,隐蔽地 传播欧美文明等级的标准。其中,英美传教士的编译活动最为重要。在这 样做的时候,他们有时把英文原著直呼中国为half-civilized的真相加以遮 蔽,有意让中国读者难以知情。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在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