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学时数:96 学分数: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执笔者:周日安教授 审核人:谢敏玉系主任 编写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简介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国家 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进行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现行汉字、多种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的分析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 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国家的语言文字的方针和法律为 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普通话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 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包括教学和科 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在逻辑: (一)对现代汉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使学生具备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三)牢固掌握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正确使用汉字,对汉字的构造和形体的演变有 一般的了解: (四)一般掌握词汇学、词义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五)牢固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 (六)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格,使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二)教学方式 1.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借鉴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适当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2.结合课外学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做到学以
1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学时数:96 学分数: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执笔者:周日安 教授 审核人:谢敏玉 系主任 编写日期:2017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国家 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进行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现行汉字、多种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的分析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 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国家的语言文字的方针和法律为 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 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包括教学和科 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在逻辑; (一)对现代汉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使学生具备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三)牢固掌握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正确使用汉字,对汉字的构造和形体的演变有 一般的了解; (四)一般掌握词汇学、词义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五)牢固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 (六)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格,使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二) 教学方式 1.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借鉴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适当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2.结合课外学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做到学以
致用。 3.课堂教学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显性语料和潜在语言现象相结合。 4.适当引入粤语材料,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对比,在比较中加深对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知识的理解。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多样,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 力求做到科学化、标准化。 (二)成绩评定 课程最后成绩由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综 合到课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等评定。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二、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 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 五、现代汉语的国内地位,现代汉语的国际地位 六、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七、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几部分内容 之间的关系 重点:弄清楚普通话的确切含义了解汉语的方言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 与学习方法 难点:分清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几个概念理清现代汉语的各 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语音 一、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二)语音的性质 (三)语音单位 (四)记音符号 二、声母 (一)声母与辅音的关系 (二)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2 致用。 3.课堂教学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显性语料和潜在语言现象相结合。 4.适当引入粤语材料,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对比,在比较中加深对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知识的理解。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多样,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 力求做到科学化、标准化。 (二)成绩评定 课程最后成绩由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平时成绩占 30%,平时成绩综 合到课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等评定。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二、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 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 五、现代汉语的国内地位,现代汉语的国际地位 六、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七、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几部分内容 之间的关系 重点:弄清楚普通话的确切含义 了解汉语的方言 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 与学习方法 难点:分清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几个概念 理清现代汉语的各 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 语音 一、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二)语音的性质 (三)语音单位 (四)记音符号 二、声母 (一)声母与辅音的关系 (二)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三)声母的描述 (四)声母的分类及零声母 (五)声母辨正 三、韵母 (一)韵母的分类 (二)韵母的发音 (三)“四呼”及韵母的有关问题 (四)押韵 (五)韵母辨正 四、声调 (一)声调的性质与作用 (二)调值与调类 (三)普通话的声调和调号 (四)声调辨正 五、音节的结构 (一)音节结构的特点 (二)音节结构分析 (三)音节中声韵调的配合 (四)音节的拼读与拼写 六、音变 (一)语流音变现象 (二)各种语流音变现象的特点及规律 (三)语流音变现象的发音 八、音位 九、语调(汉语节律) 十、语音规范化问题 重点:语音的性质和语音的基本概念声母的发音以及辨正韵母的发音以及辨正声调 和声调辨正音节结构的分析语流音变现象 难点: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发音声、韵、调辨正音节中声韵调的配合语流音变 第三章文字 一、汉字 (一)汉字的性质 (二)汉字的作用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三、汉字的构造 (一)构造单位 (二)书写顺序 (三)部位系统 (四)构造方式 四、汉字的整理与标准化
3 (三)声母的描述 (四)声母的分类及零声母 (五)声母辨正 三、韵母 (一)韵母的分类 (二)韵母的发音 (三)“四呼”及韵母的有关问题 (四)押韵 (五)韵母辨正 四、声调 (一)声调的性质与作用 (二)调值与调类 (三)普通话的声调和调号 (四)声调辨正 五、音节的结构 (一)音节结构的特点 (二)音节结构分析 (三)音节中声韵调的配合 (四)音节的拼读与拼写 六、音变 (一)语流音变现象 (二)各种语流音变现象的特点及规律 (三)语流音变现象的发音 八、音位 九、语调(汉语节律) 十、语音规范化问题 重点:语音的性质和语音的基本概念 声母的发音以及辨正 韵母的发音以及辨正 声调 和声调辨正 音节结构的分析 语流音变现象 难点: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发音 声、韵、调辨正 音节中声韵调的配合 语流音变 第三章 文字 一、汉字 (一)汉字的性质 (二)汉字的作用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三、汉字的构造 (一)构造单位 (二)书写顺序 (三)部位系统 (四)构造方式 四、汉字的整理与标准化
(一)汉字的整理 (二)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五、正确使用汉字 重点:弄清汉字的性质、作用、形体演变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组合方式用字的规范化 和正字 难点:文字的性质和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结构(单位、顺序、部位和方式) 第四章词汇 一、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语素及其分类 (三)词与词的构造 (四)简称 二、词义的性质与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二)词义构成:语法意义、词汇意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 三、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二)义素:义素、义素的切分、作用 四、词义的聚合 (一)语义场: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五、语境与词义 (一)语境及其分类 (二)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六、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特点 (二)一般词及其来源: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七、熟语 (一)成语:特点、来源、构成形式及运用 (二)惯用语 (三)歇后语 (四)谚语 八、词汇的发展变化与规范化 (一)新词的产生与规范 (二)词义演变的途径 重点:合成词的构造方式词汇的组成词义的发展同音词、多义词和同义词 难点:同义词的辨析词义演变的途径
4 (一)汉字的整理 (二)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五、正确使用汉字 重点:弄清汉字的性质、作用、形体演变 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组合方式 用字的规范化 和正字 难点:文字的性质和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结构(单位、顺序、部位和方式) 第四章 词汇 一、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语素及其分类 (三)词与词的构造 (四)简称 二、词义的性质与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二)词义构成:语法意义、词汇意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 三、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二)义素:义素、义素的切分、作用 四、词义的聚合 (一)语义场: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五、语境与词义 (一)语境及其分类 (二)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六、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特点 (二)一般词及其来源: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七、熟语 (一)成语:特点、来源、构成形式及运用 (二)惯用语 (三)歇后语 (四)谚语 八、词汇的发展变化与规范化 (一)新词的产生与规范 (二)词义演变的途径 重点: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词汇的组成 词义的发展 同音词、多义词和同义词 难点:同义词的辨析 词义演变的途径
第五章语法 一、语法与语法体系 (一)语法:词法和句法 (二)语法的性质 (三)语法单位 二、词类 (一)实词 1.名词的语法性质 2.动词的语法性质 3.形容词的语法性质 4.区别词的语法性质 5.数词的语法性质 6.量词的语法性质 7. 副词的语法性质 8.代词的语法性质 9.拟声词的语法性质 10.叹词的语法性质。 (二)虚词 1.介词的语法性质 2.连词的语法性质 3.助词的语法性质 4.语气词的语法性质 三、短语 (一)短语的含义与构成 (二)短语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三)短语的层次切分 (四)多义短语分析 四、句子成分 (一)主语与谓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动语与宾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二)定语与状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三)补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四)独立语 (五)句子成分小结 五、句类与句型 (一)句子的语气分类: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二)句子的结构分类:句型和句式 六、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 七、复句 (一)单句与复句的区分 (二)复句的两大类型 (三)复句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5 第五章 语法 一、语法与语法体系 (一)语法:词法和句法 (二)语法的性质 (三)语法单位 二、词类 (一)实词 1.名词的语法性质 2.动词的语法性质 3.形容词的语法性质 4.区别词的语法性质 5.数词的语法性质 6.量词的语法性质 7.副词的语法性质 8.代词的语法性质 9.拟声词的语法性质 10.叹词的语法性质。 (二)虚词 1.介词的语法性质 2.连词的语法性质 3.助词的语法性质 4.语气词的语法性质 三、短语 (一) 短语的含义与构成 (二) 短语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三) 短语的层次切分 (四) 多义短语分析 四、句子成分 (一) 主语与谓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动语与宾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二) 定语与状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三) 补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 (四) 独立语 (五) 句子成分小结 五、句类与句型 (一)句子的语气分类: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二)句子的结构分类:句型和句式 六、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 七、复句 (一)单句与复句的区分 (二)复句的两大类型 (三)复句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八、句群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与种类 重点:词类划分短语的类型和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的分析 难点:词类划分的依据多义短语的切分 分析特殊结构的句子句型比较语义分析 第六章 修辞 一、 修辞的性质 二、词语的锤炼 三、句式的选择 四、辞格的运用 (一)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二)比拟:拟人、拟物 (三)借代:借代的五种方式 (四)拈连:直接拈连、间接拈连 (五)夸张:扩大、缩小、超前 (六)双关:语义双关、谐音双关 (七)仿词:音仿、义仿 (八)反语 (九)婉曲 (十)对偶:正对、反对、串对 (十一)排比:句子排比、句子成分的排比 (十二)层递:递升、递降 (十三)顶真 (十四)回环 (十五)对比 (十六)映衬:正衬、反衬 (十七)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十八)设问 (十九)反问 (二十)通感 (二十一)警策 五、辞格的综合运用:连用、兼用、套用 六、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韵律配合不协调;词语选用不当;句子表意不畅达;辞格运 用不当 七、语体风格: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重点:修辞概述选词、炼句、辞格与同义手段的选择选词、炼句、辞格的实际运用几 种重要的辞格 难点:修辞的几层含义修辞与语言材料的关系修辞与语境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格 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6 八、句群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与种类 重点:词类划分 短语的类型和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的划分 复句的分析 难点:词类划分的依据 多义短语的切分 分析特殊结构的句子 句型比较 语义分析 第六章 修辞 一、修辞的性质 二、词语的锤炼 三、句式的选择 四、辞格的运用 (一)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二)比拟:拟人、拟物 (三)借代:借代的五种方式 (四)拈连:直接拈连、间接拈连 (五)夸张:扩大、缩小、超前 (六)双关:语义双关、谐音双关 (七)仿词:音仿、义仿 (八)反语 (九)婉曲 (十)对偶:正对、反对、串对 (十一)排比:句子排比、句子成分的排比 (十二)层递:递升|、递降 (十三)顶真 (十四)回环 (十五)对比 (十六)映衬:正衬、反衬 (十七)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十八)设问 (十九)反问 (二十)通感 (二十一)警策 五、辞格的综合运用:连用、兼用、套用 六、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韵律配合不协调;词语选用不当;句子表意不畅达;辞格运 用不当 七、语体风格: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重点:修辞概述 选词、炼句、辞格与同义手段的选择 选词、炼句、辞格的实际运用几 种重要的辞格 难点:修辞的几层含义 修辞与语言材料的关系 修辞与语境 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格 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一)汉语规范化、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重要语文政策,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政策精 神。 (二)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课内实习与课外练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习和练习才能 把知识变成熟练的技巧,在教学中必须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 (三)本课程应加强理论的讲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又从实践中验证理论,加深理论认 识。 (四)本课程讲授时应注意各个部分之间及各个部分内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本课程内容丰富, 相对来说课时较少,因此,必须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水平出发,联系地域方言的特点,分 清主次,对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剪裁,剪裁时尤其要注意科学性与系统性。 八、学时分配(96学时) 本课程的学时安排如下:绪论4学时,语音16学时,文字10学时,词汇18学时,语法38学 时,修辞10时。本课程讲授一年,共9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实 讨 习 课 其 小 作业题量 备注 授 验 论 题 外 它 计 第一章 绪论 3 1 第二章 语音 11 2 3 16 2次 第三章 文字 6 2 2 10 2次 第四章 词汇 12 2 18 2次 第五章 语法 26 8 38 4次 第六章 修辞 6 2 2 10 1次 合计 64 12 20 96 11 九、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注意现代汉语与相关课程如写作、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逻辑学等的配合与分工,区别与联 系。例如,写作研究使用语言(即言语)表达思想一一编码的过程,语言表达只是写作学内容的一 部分。现代汉语则是以民族的语言系统一一普通话为学习对象,它是概括的、抽象的。当然,学习 现代汉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言(口语、书面语)的表达、分析与欣赏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有 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人类众多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而 语言学概论则以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哲学性,两者之间具有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在共时平面展开的,古代汉语则研究汉民族语言的历时状态。这些 都说明现代汉语与众多的人文学科有或紧或松的各种联系,讲授现代汉语时,应该讲清楚这些联系, 使学生能够确定现代汉语在文人学科中的位置,把在现代汉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别的学科知识整 合与衔接起来。但同时,要把握一个良好的度,切忌学科之间互相代替与教学内容重复。 十、先修课程 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各类文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 基础。现代汉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7
7 (一)汉语规范化、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重要语文政策,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政策精 神。 (二)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课内实习与课外练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习和练习才能 把知识变成熟练的技巧,在教学中必须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 (三)本课程应加强理论的讲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又从实践中验证理论,加深理论认 识。 (四)本课程讲授时应注意各个部分之间及各个部分内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本课程内容丰富, 相对来说课时较少,因此,必须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水平出发,联系地域方言的特点,分 清主次,对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剪裁,剪裁时尤其要注意科学性与系统性。 八、学时分配(96 学时) 本课程的学时安排如下:绪论 4 学时,语音 16 学时,文字 10 学时,词汇 18 学时,语法 38 学 时,修辞 10 时。本课程讲授一年,共 96 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章 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 作业题量 备 注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第一章 绪论 3 1 4 第二章 语音 11 2 3 16 2 次 第三章 文字 6 2 2 10 2 次 第四章 词汇 12 2 4 18 2 次 第五章 语法 26 4 8 38 4 次 第六章 修辞 6 2 2 10 1 次 合 计 64 12 20 96 11 九、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注意现代汉语与相关课程如写作、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逻辑学等的配合与分工,区别与联 系。例如,写作研究使用语言(即言语)表达思想——编码的过程,语言表达只是写作学内容的一 部分。现代汉语则是以民族的语言系统——普通话为学习对象,它是概括的、抽象的。当然,学习 现代汉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言(口语、书面语)的表达、分析与欣赏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有 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人类众多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而 语言学概论则以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哲学性,两者之间具有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在共时平面展开的,古代汉语则研究汉民族语言的历时状态。这些 都说明现代汉语与众多的人文学科有或紧或松的各种联系,讲授现代汉语时,应该讲清楚这些联系, 使学生能够确定现代汉语在文人学科中的位置,把在现代汉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别的学科知识整 合与衔接起来。但同时,要把握一个良好的度,切忌学科之间互相代替与教学内容重复。 十、先修课程 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各类文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 基础。现代汉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十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978704021403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增订5版). (二)教学参考书: [1]胡裕树.现代汉语.9787532039906.上海:上海教有出版社,1991,(重订版).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978754444098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9787100004138.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97873010014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 [5]朱德熙.语法讲义.9787100020015.商务印书馆,1982,(1) [6]吕叔湘等.语法入门.9787100025263.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6
8 十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978704021403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增订 5 版). (二)教学参考书: [1]胡裕树.现代汉语. 9787532039906.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重订版).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 978754444098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9787100004138.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97873010014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 [5]朱德熙.语法讲义.9787100020015.商务印书馆,1982,(1). [6]吕叔湘等.语法入门. 9787100025263.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学时数:192 学分数:1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执笔者: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 审核人:谢敏玉系主任 编写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中历时最长、课时量最大的一 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文学;(二)魏晋南北朝文学;(三)唐宋文 学(四)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前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史脉络的梳理,后者是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二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 学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学习时应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的学习结合起来:同时根据课 程的基本要求,认真阅读、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部分经典作品,要求熟读和背诵。只有经过 长期不解的学习和努力,才能有较大收获。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国 古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二是通过对各时期各类文体及其代表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 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感层次和人文素养的 目标。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二)阅读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优秀的诗词曲、散文,要求熟读或背诵。 (三)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美学理论,熟知相关文献典籍。 (四)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导读、作业、课堂讨论为辅助环节。 (二)作业每学期一般布置2次,以小论文为主要形式。 (三)课外导读主要是文学作品原著的导读。 (四)课堂讨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容以教学重点、难点或学生遇到的问题为主
9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学时数:192 学分数:1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执笔者: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 审核人:谢敏玉 系主任 编写日期:2017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中历时最长、课时量最大的一 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文学;(二)魏晋南北朝文学;(三)唐宋文 学;(四)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前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史脉络的梳理,后者是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二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 学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学习时应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的学习结合起来;同时根据课 程的基本要求,认真阅读、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部分经典作品,要求熟读和背诵。只有经过 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才能有较大收获。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国 古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二是通过对各时期各类文体及其代表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 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感层次和人文素养的 目标。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二)阅读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优秀的诗词曲、散文,要求熟读或背诵。 (三)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美学理论,熟知相关文献典籍。 (四)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导读、作业、课堂讨论为辅助环节。 (二)作业每学期一般布置 2 次,以小论文为主要形式。 (三)课外导读主要是文学作品原著的导读。 (四)课堂讨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容以教学重点、难点或学生遇到的问题为主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考核分期中考、期末考和平时作业等形式。期中考和平时作业一般采用开卷形式,期末考一般 采用闭卷形式:个别学期也可视实际情况,采用开卷、或半闭卷半开卷形式。 (二)成绩评定 期中考和平时作业占30%:期末考占7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说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二、上古神话 三、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重点:上古神话 难点:神话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诗经》 一、关于《诗经》 二、国风 三、雅颂 四、《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国风 难点:《诗经》的比兴手法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一、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二、《左传》《国语》 三、《战国策》 四、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 重点:《左传》《战国策》 难点:《左传》的叙事特点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 《论语》《墨子》 二 《孟子》《庄子》 三、《荀子》《韩非子》 四、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 10
10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考核分期中考、期末考和平时作业等形式。期中考和平时作业一般采用开卷形式,期末考一般 采用闭卷形式;个别学期也可视实际情况,采用开卷、或半闭卷半开卷形式。 (二)成绩评定 期中考和平时作业占 30%;期末考占 7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说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二、上古神话 三、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重点:上古神话 难点:神话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诗经》 一、关于《诗经》 二、国风 三、雅颂 四、《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国风 难点:《诗经》的比兴手法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一、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二、《左传》《国语》 三、《战国策》 四、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 重点:《左传》《战国策》 难点:《左传》的叙事特点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一、《论语》《墨子》 二、《孟子》《庄子》 三、《荀子》《韩非子》 四、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